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转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与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转换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0

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转换、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本文是转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文献综述和乡村振兴战略和实践路径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主题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相关论文

〔作者简介〕蒋永甫(1968—),男,湖南邵东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问题与地方治理;宁西(1995—),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问题与地方治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

〔关 键 词〕乡村振兴战略;动力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3-0083-06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性生长的瓶颈.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乡村建设、乡村复兴的理论和实践就已展开.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短板制约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并成为影响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几十年的“一号文件”不断释放着农村改革的信息,承载着新“农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预示着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指南.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乡村日益凋敝与衰落的现实回应,是基于对乡村价值和地位充分认同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三农”问题,也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使乡村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并成为我国内生的、可持续的内需动力源泉[1].

一、主题转换: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关于乡村振兴的主题,学者们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是针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衰败而言的,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全面振兴.王佳宁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的全面改善,其内涵是对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生态维度的全面振兴[2].张强等(2018)认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的,乡村振兴至少应包含振兴乡村社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奋乡村精神等内容[3].魏后凯(2018)指出乡村振兴不单纯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振兴,而是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在内的全面振兴[4].李周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主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二十字方针展开[5].具体而言,产业振兴、文化重建、农村社会保障、乡村生态建设等构成研究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首在振兴产业.农村发展的载体和支撑是产业发展.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增强农业竞争力,必须实现产业振兴.如何实施产业振兴?陈锡文(2018)强调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6].关于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蔡丽君等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现形式[7].王思博(2017)则强调需要重视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释放农业产业的内在自我完善与修复能力[8].陈文胜(2017)认为,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和创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体现农业多功能性的产业融合体系,通过产业连接和产业融合鼓励、推进产业融合中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 [9].针对当前农业发展中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积极性不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效果不强的情况,陈秧分等(2018)强调要建立“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体制机制 [10].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乡村旅游开发是一种重要手段.提升乡村旅游开发能力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动能[11].以旅游业带动区域内外和城乡之间的资源协调流通,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融合,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12].针对乡村旅游中出现的“虚假旅游”现象,杨瑜婷等提出政府应该对乡村基础建设、网络建设进行财政补贴,在此基础上打通旅游渠道,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13].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振兴需要文化作为精神基础.乡村振兴必须致力乡村文化振兴 .学者们强调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新认识乡土文化价值[14].文化解体是乡村衰败之始,而文化的整合是乡村重构之本,因此文化的再造是乡村振兴之基.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也可以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创造有利条件[15].关于如何振兴农村文化,贺雪峰(2017)提出要利用从村庄中外出的乡贤力量,同时要改造、巩固和建设好乡村党支部,加强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激励优秀城市人才下乡创业,支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打造乡村信息人才、科技人才队伍[16].薛秀娟(2018)则强调农民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性.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水平,需发挥互联网的纽带作用,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完善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17].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提高农村的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杜志雄(2018)等人指出要进一步激活农村巨量存置资产,为农村民生保障提供更富足的资源要素.要完善农地金融制度,进一步激活农村土地的金融功能,改变目前空心户引起的土地资源闲置问题[18].

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注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循环经济是我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温铁军提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政府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逆周期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生态问题的软着陆能力[19].李钢(2010)进一步探讨了农村生态社区建设问题,提出要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20].

二、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

培育乡村振兴战略新动能的关键是形成两大合力,即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只有这两大动力机制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这盘战略大棋.

乡村振兴首当其冲的就是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增强乡村内生动力成为学界共识.乡村社会内生动力需要农民个体、农民组织和基层组织协同发挥作用.刘合光(2018)探讨了乡村振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认为村干部、村民、各类智囊等是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各参与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有功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构想,需要各参与主体充分协作、共同努力[21].赵光勇(2018)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需要激活乡村社会内生资源.为此,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地方行政机构与乡村社会自治的互动模式,激活和培植乡村社会的“米提斯”[22].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没有村民的参与.如果农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集体“失语”,会导致乡村振兴成为纸上谈兵.张丙宣(2018)等认为乡村振兴需要通过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尤其是乡村内生能力的培育,逐步使得乡村从外生性发展转向内生性发展.为此,必须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包括新乡贤、技术专家、企业家、创业者等[23].赵秀玲(2018)认为,乡村人才发展战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动力源之所在.其中,县委书记、乡镇干部、村干部、乡贤、志愿者、乡村学校等,是乡村人才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4].马彦涛(2018)认为,基层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新乡贤是乡村振兴的“润滑剂”,新乡贤可以弥补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失调、失衡、失灵等问题,成为乡村治理平衡的重要力量[25].但是,单单只依靠能人、强人、资本主导乡村建设,不重视提升农民及其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行不通的.关于如何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的主体作用,学者们普遍强调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内在组织能力.陈柏峰(2018)强调村社集体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村社集体的社会功能是传统村社共同体功能的延续,延续力量主要依靠村社集体内存在的三种组织: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党支部是村社集体中的领导力量[26].调动农村社会内在活力应与资源下乡挂起钩来.贺雪峰(2017)提出,国家资源下乡要重点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27].

诚然,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内生能力建设主体,但是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和地域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和组织者,这决定了单个的农民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陈美球等(2018)认为,村集体组织才是胜任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责任的必然主体.我国的村集体组织沿袭传统的村落历史脉络,具有地域与血缘的先天性特征,村民与村落的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生命共同体”[28].乡村自治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市场化背景下乡村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因此,要激发村党支部活力,健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制度,提升村民组织化程度,鼓励村民以组织的形式参与村庄事务治理,同时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种外部力量参与村庄治理[29].霍军亮等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组织困境、物质困境、文化困境、社会困境等都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构建政治与社会效益“全覆盖”的乡村党组织构架体系,变革“一村一支部”的基层党组织架构,破除阻碍城乡融合的“制度篱栅”[30].

除了内部动力外,乡村振兴还必须发挥外部动力的作用.在外部动力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规划、协调、引导、战略选择等方面.针对乡村建设中政府部门的大包大揽现象,魏后凯(2017)提出要防止乡村建设变成各地政府之间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比拼,克服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导致的财政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浪费现象.只有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激发主体、激活要素,才能调动各方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31].地方政府公共性职能缺失是农地存续治理陷入困境的最直接影响因素.曾盛聪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于农地存续治理“政治锦标赛”而非“经济锦标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克服地方政府“偏好替代”的偏颇[32].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还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吴比(2017)等认为,农村金融应该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金融要素投入力度、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支持农户生产生活贷款五方面给乡村振兴战略以支持[33].李昌平(2017)结合村社内置金融的实践,探讨了乡村振兴中的农村金融供给模式与途径创新[34].朱泓宇等认为村社型合作金融组织在扶助小农、实现要素村级联动和鼓励农民创业建设小城镇上有显著优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应该重视基于村社型的资金互助社的发展[35].詹国辉、张新文(2017)讨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共生发展问题,提出要以政府政策为引导,吸纳社会力量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队伍中,形成“政府—企业—NPO—文化社团”的多元投入格局[36].实现乡村振兴还要激活市场主体和要素,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37].作为“产业兴旺”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动力,农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和重点.马增林等指出,农村企业理应借助国家的惠农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管理规范化,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机制,通过规范管理、健全财务和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强化农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8].张怀英总结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涌现出的合作社领办型、创业平台助推型、美丽乡村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贤返乡兴业型等五种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农村创业模式,并分析了单一模式的局限性,提倡各种模式的叠加组合发展[39].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怎样有效衔接?张红宇提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农业农村活力.另一方面,市场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释放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40].农村基层政府管理者要遏制不恰当,摈弃短时间内暴富的杂念.面对雄厚的城市工商业大资本,基层政府一定要回归社会理性,不能联合各项资本对农民土地实行掠夺,继而损害农民利益[41].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方面展开了讨论.

1.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和动力源,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根本途径.为了保障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张军(2018)建议从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以及创新乡村振兴机制四方面来落实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42].廖彩荣提出要从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设、农民权益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五大路径来健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43].如何实现促进乡村振兴的共享发展机制?郑有贵认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可以推动乡村实现由脱贫向振兴转变[44].王敬尧(2018)等提出,通过规模经营产生联动效应可以带动农业附加值,解决“谁来种粮”和“怎样种粮”的问题,从而保证“中国人的饭碗握在中国人手上”[45].

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激活农村土地要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路径.学者们对如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领域在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大方面.杜伟(2018)等认为,农村土地制度的优化与否,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同时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与优化利用[46].唐任伍认为,要增加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制度性供给,重点是提高“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市场格局[47].在加快土地确权颁证步伐的同时,应理清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48].蒋婵针对当前农村土地产权难以担保和抵押的现状,提出要落实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的功能,扩大农村产权交易渠道,简化农村产权交易流程,提高农村产权交易效率,增加交易品种[49].

3.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即在产业与农村功能、空间整合融合的基础上,通过促进三大产业共同发展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终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整体性模式.乡村振兴的出路在于促进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产业融合路径要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村资源要素流动为目标而展开.周立(2018)认为产业融合将成为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核心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的最终归宿是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弥补“短板效应”[50].要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经济的内部融合,一是要通过农林结合、农牧结合、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二是要大力建设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广泛性基础设施[51].要推动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促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叶兴庆(2018)认为振兴乡村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要从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多个渠道筹集.其中,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应得到应有重视[52].晏红杏(2017)梳理了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的五种主要模式:工商资本独资、股份合作、公私合作、信贷投资和农联投资.为避免财政投资“挤出”社会资本,他认为政府投资应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要构建社会资本投入的长效机制[53].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基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刘彦随(2018)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体,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乡村振兴亟待内需发力替代投资和外需导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解决“乡村病”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释放潜在内需.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5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依托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城乡功能对接,同时需要借助产业融合构建城乡互惠互利的格局[55].乡村振兴战略要真正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反哺转变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张强(2013)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要消除由制度因素造成的城乡差距,实现现代社会城乡公平的目标[56].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将乡村置于和城市等同的地位,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多元价值特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互补[57].通过城市化发展可以解决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双重滞后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战略的双重驱动和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区域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最大制约因素[58].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对乡村衰落与衰败的现实回应,也是一项复杂和综合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内容、动力机制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题上,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复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及生态建设等构成学界主要关注点.但是,关于如何构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的研究仍然显得薄弱.在动力机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协同发展,只有这两大动力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这盘战略大棋.但是,如何实现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如何解决在乡村振兴中农体性地位缺失问题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难题.农民不论是在社会权利、市场权利还是政治权利上,都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因此,如何确保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农民的权利,仍然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上,学者们主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如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如何完善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仍然值得探讨.同时,在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同时,如何预防因为土地征收、土地流转而产生的农村社会矛盾和冲突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种社会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开发,但资本趋利性导致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与农民争利”的局面.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坚守“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一改革底线,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2).

[2]王佳宁.乡村振兴视野的梁家河发展取向[J].改革,2017,(11).

[3]张强,等.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

[4]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

[5]李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含义、实施策略和预期变化[J].求索,2018,(2).

[6]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7]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

[8]王思博.关于现阶段中国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8,(1).

[9]陈文胜.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工作通讯,2017,(21).

[10]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1).

[11]厉新建,马蕾,陈丽嘉. 全域旅游发展:逻辑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6,(9).

[12]刘楝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旅游:一个分析框架[J].改革,2017,(12).

[13]杨瑜婷,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演化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8,(1).

[14]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

[15]赵淑清.再造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8,(5).

[16]贺雪峰.当前乡村建设重在“保底”[J].理论与当代,2017,(1).

[17]薛秀娟.补齐乡村振兴的“精神短板”[J].人民论坛,2018,(5).

[18]杜志雄,惠超.发挥金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J].农村金融研究,2018,(2).

[19]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20]李钢,王文龙.新农村建设:制度创新与动力整合[J].农业经济,2010,(7).

[21]刘合光.激活参与主体积极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8,(1).

[22]赵光勇.乡村振兴要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资源——“米提斯”知识与认识论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8,(5).

[23]张丙宣,华逸婕.激励结构、内生能力与乡村振兴[J].浙江社会科学,2018,(5).

[24]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

[25]马彦涛.谁来担负乡村振兴的重任[J].人民论坛,2018,(12).

[26]陈柏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社集体:现状与未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7]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28]陈美球,等.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29]张照新.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

[30]霍军亮,吴春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31]魏后凯.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经济日报,2017-11-03.

[32]曾盛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地存续治理——一个政府职能的分析框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

[33]吴比,张灿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的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17,(12).

[34]李昌平.探索乡村建设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内置金融村舍及联合社体系建设是开启农村复兴之门的钥匙[J].小城镇建设,2017,(3).

[35]朱泓宇,等.发展村社型合作金融组织推动乡村振兴[J].农村经济,2018,(1).

[36]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

[37]文丰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之理性审视[J].重庆社会科学,2018,(4).

[38]马增林,王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企业管理规范化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3).

[39]张怀英.农村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40]张红宇.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家责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41]盖志毅.《半半歌》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1).

[42]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

[43]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

[44]郑有贵.由脱贫向振兴转变的实现路径及制度选择[J].宁夏社会科学,2018,(1).

[45]王敬尧,王承禹.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8,(4).

[46]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47]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

[48]郭金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特征、利益动因与制度改进——以江西为例[J].求实,2018,(3).

[49]蒋婵.乡村振兴,“兴”在何处[J].人民论坛,2018,(12).

[50]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

[51]蔡丽君,潘京.以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农业经济,2018,(4).

[5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53]晏红杏,何蒲明.如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17,(1).

[54]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

[55]邹力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科学决策,2017,(12).

[56]张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2013,(1).

[57]王振,等.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本土化优势——基于对发展主义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8,(4).

[58]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责任编辑 李淑芳)

言而总之:该文是大学硕士与转换本科转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献综述和乡村振兴战略和实践路径方面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以贵州花茂村为例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的部署中,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重大战略之一 早在2013年一号文件,就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乡村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

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涉农新政陆续出台
2 月4 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改革开放以来第20 个、新世纪以来第15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2018 年一号文件”—— 国务院.

国务院:派出31个督查组分赴各地督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
按照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总体安排,在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全面自查的基础上,8月22日,国务院派出31个督查组,分赴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贯彻落实党、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实地督查 这次.

乡村振兴战略需发挥乡贤作用从甘祖昌将军当农民、郑传楼副巡视员当名誉村长个案的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 由此,我建议发挥乡贤作用,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观初心所感一部初心电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