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评论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基于人设崩塌的网媒评论*失范相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评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3

基于人设崩塌的网媒评论*失范,本文是评论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网媒和人设和*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评论论文参考文献 管理论文网期刊论文网文献网邮政报刊订阅网

摘 要:对网媒评论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现象进行研究,发现追求经济效益、消费主义壁垒、情感主义把控、病毒式的传播等原因使网媒出现了诸如混淆“事实”与“价值”,违背客观现实、侵犯人权、恶意营销等不同程度的*失范.为净化网络传播氛围,规避新闻评论的道德缺失,弘扬社会正气,网媒要避免评论的*失范,就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敦促网民遵循“程序公正”,弘扬网络道德;新闻出版监管部门加强管理;网媒内容生产和规范逻辑向传统媒体转型;恪守职业道德.

  关键词:人设崩塌;网媒评论;*失范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8)06-0076-06

  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主张“我们所有的社会生产都应该指向思想与制度的一种‘新融合’,一种新秩序.在这一秩序当中,‘我们表达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习俗,并遵循它们,从而产生一致的新认识’,并且由此衍生出一个‘范式社会’,这个社会‘将鼓舞各地自由民族的信心.” [1]不可否认的是,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与以尊严为代表的社会信仰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且必须要担负教育公民和社会化进程的社会责任.因此,研究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与其背后的网络媒体的*道德,也是媒介*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学术界论证媒体评论*构建的文献数量较少,且大同小异.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对网媒评论失范的现象进行探析,或呼唤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或摸索新闻评论的*边界,以此来体现学科规律,建构新闻传播学的*体系.鲜有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新闻评论出现*失范的原因以及消解方式的文章,哲学意蕴方面的解读也相对较少.薛妮、孙鹏将网络媒体的*失范的表现归结为新闻内容低俗化、有偿新闻、内容真实性有待推敲等;将其原因归结为不良的竞争模式、社会文化缺失、相关制度不完善等,认为消解的途径包括:需要依靠健全法的律法规、坚持德法并举、明确责任归属等[2].徐波认为“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的具体表现除真实性值得推敲外”,也表现在新闻工作人员出现道德偏差、新闻内容的不道德化等问题,有效对策则是提高新闻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环境形势制定相应政策[3].陈静与郭思远对于网络媒体*失范成因的观点与上述二者相似,不同点在于陈静的原因分析里提出新闻从业者缺少敬畏之心,在对策上指出要加强社会与政府的道德监督力度、加强对公众的监督、完善法律进程等[4].郭思远将网络媒体*失范成因归结为制度不健全;媒体人“感性与理性”的二难选择;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观念扭曲、丧失文化底蕴、追求经济效益、新闻并未立法、法律监管不够、精神信仰缺失等;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学视角给出了网络新闻媒体规范的建设路径,呼唤正义、责任、良心、幸福[5].郝婷婷从哲学角度分析了网络新闻媒体*失范表现,提出了网络媒体*失范的表现在于传播侵权以及网民个体的*困境——道德冷漠、道德相对主义、网民行为不受约束、暴力内容充斥网络、传播内容失真等[6].朱严峰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媒体*失范在欺骗性传播、错位的价值观、群体化的理性失真、侵权问题激增等方面的问题,将原因归结为网络技术的便利性、个体身份的虚拟性、传播过程的中心异化及多重性格并行、其他社会因素等,从信息规范、传播规范、主体规范等三个维度进行了纠正[7].

  鉴于学界目前普遍将网络媒体*失范归结为网络新闻媒体的“原罪”——有偿新闻、引导舆论、真实性无法保证等,本文从*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媒介事件中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阐述*失范表现、成因及消解路径.

  “人设”,即承担某种符号或意义的人物形象的设定,是一种为了获取度与经济利益等被人为设置和运作的标签,主要用来培养商业价值,获得经济利益.通常以展示个人形象、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个人嗜好、道德信念等来获得在受众心中的固定角色定位,如“国民媳妇”“国民闺女”.当被设定的人物形象偏离它所规定的轨道,行为与原先建立辨识度、标志性的屏幕形象背道而驰并为人诟病时,就造成了“人设崩塌”,如“公益大使偷税漏税” “模范丈夫出轨”“禁毒大使吸毒被捕”等.网络媒体在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新闻事件的评论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范:借助网络平台大肆跟风发泄个人情绪,发布极具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有意泄露当事者的家庭住址、个人癖好等,侵犯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使涉事的公众人物不堪其扰.此类网络媒体在评论时不仅没有选择正确的价值立场、引导舆论敦促网民恪守道德、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反而推波助澜,采取过度娱乐化的宣传策略,恶意消费公众人物,在互联网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浮躁的狂欢氛围,这不仅不利于维持良好的互联网秩序,也对互联网*价值取向提出挑战.

1 “人设崩塌”事件中网媒评论的*失范表现

  所谓*行为,即受利害己他意识支配的行为.受利他利己意识支配的行为,符合道德目的,因而便是具有正道德价值的*行为,叫做“道德的行为”;而受害他害己意识支配的行为,则违背道德目的,因而是具有负道德价值的*行为,叫做“不道德行为”[8].网媒评论*失范即网络媒体在新闻评论中违背道德目的从而产生负道德价值的行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之后,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失范显而易见,所采取的新闻叙事方式越来越“泛娱乐化”,丧失了新闻传播固有的真实性、客观性.

1.1 混淆“价值”与“事实”,违背“客观”

  网媒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分支,具有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论题具有强烈的新闻性;论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论说具有广泛的公众性[9].网络媒体的评论语言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此过程中,低俗、恶俗甚至是反文化的语言随之显现.广义的事实概念是指——不依赖思想意识而实际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价值科学发展至今天,其根本问题毋庸置疑是“价值能否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这也表明,包括*学在内的价值科学,事实与价值本是对立的概念,二者的外延并无联系——价值不是事实,同样,价值不归属于事实.因而,任何价值判断都不等同于事实.当网媒评论中的所谓“事实”将事物的客观性抹杀掉并渲染强烈的主观色彩后,“真”也就无从谈起.部分网络媒体一味迎合低级趣味,使用带有个人极端色彩的语词和语句——从追求“内容至上”转变为“流量为王”.如在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与江苏省税务总局展开调查范冰冰偷税漏税案的侦查还未完全结束前,有网络媒体发布了名为《范冰冰这次真的“冰冰”了》的评论文章.这类评论基调不仅拉低了新闻行业的水准,其哗众取宠的评论风格也对社会风化造成了恶劣影响.

1.2 推波助澜,侵犯人权

  当代自由主义契约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制度应当符合正义的原则,而所谓正义,简要地说就是尊重或者不侵犯个人的基本人权.义务的内在约束力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们内心的感情……功利主义道德标准的约束力也是人类出于良心的感情[10].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如果人类不能按其本质和尊严的平等生存发展,那么人权就不能得到保障.“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因此,无论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或是对其他有理性者的,在他的一切行为上,总要把人认为是目的.”[11]人的本身就是最高价值.因而,在对待人的行为失范问题上,固然要给予其相应的处罚,也要把他当作人看.正是由于“人道主义”是把“将人当人看”奉为善待他人最高原则的思想体系,人才能更显得有尊严.反观现实,在公众人物被曝出丑闻后,网络媒体不仅没有提醒广大受众保持冷静、理性看待,反而恶意指摘品评,甚至公开了当事者及其家人的.2013年有“模范丈夫”之称的演员文章被曝出轨丑闻之后,家庭地址等个人隐私被许多网络媒体.对此,部分网络媒体不仅不批评、网民自发组织的网络暴力,反而为了吸粉、营销或者迎合受众,利用别有用心的评论标题和内容,引发网友的二次评论和跟风,故意制造噱头博取眼球.不客观的价值判断无异于人身攻击,伤害了当事者的尊严,侵犯了其人权,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客观的价值描述与判断对人的价值认同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1.3 损他利己至上,恶意营销

  法国学者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成为消费社会.消费已取代生产,成为社会新的中心.消费不再局限于消极意义,而成为了一种积极的建构方式.部分网络媒体为了吸粉,大肆传播真相有待考证的信息,这些信息以猎奇、感官刺激、暴力、凶杀、为外衣赚足了网民的关注率,从而实现了营销创收的终极目的.这些网络媒体将经济收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损他利己”的行为导致的.只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才符合道德目的,才是道德的、善的;损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目的的、恶的.在爱尔维修看来,公共的好处是人类行为的善的标准.然而“损他利己”的行为却与公共利益背道而驰,在网媒评论公众人物“人设崩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当公众人物被曝出丑闻后,某些新浪微博营销号、微信公众平台营销号便趁机制作骇人听闻、搏人眼球的标题以及评论来吸粉、发布广告等,最终实现捞金目的.很多隐匿在转发、评论中的广告信息数不胜数,大有超过网媒评论的态势.例如,曾担任过禁毒大使的演员柯震东被曝出吸毒丑闻之后,化妆品牌NARS邀请其代言,被广大网友抵制.在抵制劣迹艺人的新闻评论如观察者头条中,夹杂了NARS平价替代品的广告.行文看似“伸张正义”,实际是花式营销.这种行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加阻力,败坏社会风气.

2 网媒评论*失范的主要成因

2.1 追求经济效应,刻意制造轰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的社会结构转换,人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观念态度、价值理念产生了剧烈的转变,“金钱至上”的思潮甚嚣尘上.在这个宏大的格局下,原有的单一的新闻接收渠道,保守的、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新闻叙事手法与司空见惯的新闻事件已不能满足广大受众旺盛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追求经济与利益的效应也波及到了新闻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寻找新奇的“看点”似乎成了新闻吸引受众的必然选择,“新闻反转”现象应运而生.所谓新闻反转,是指新闻工作者片面追求新闻时效性,不对信息甄别筛选去伪存真,不顾客观公正的事实陈述,将不可靠的、含糊闪烁的信息作为新闻由头,致使新闻报道与事实发生偏离,出现一系列假新闻,背离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第一印象.从而引发“新闻反转”.网媒在寻找“创新”与新闻的生命“真实性”之间徘徊,一旦失去平衡点便容易迷失其本质,约翰·博加特的论断——“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被再度奉为信条后,客观真实的新闻便无从谈起.部分新闻工作者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未坚持稿件的正确导向作用,一味追求“趣味性”,使得“新闻反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不明真相却乐意追问的“吃瓜群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更迭满足了其猎奇心理,从而为流量的增长提供了助力.在此背景下,“人设”崩塌的负面影响无疑“火上浇油”.网媒不仅并没有起到“守门作用”,筛选甄别新闻稿件,反而助长了网络戾气.

2.2 消费主义设置“人设”壁垒

  “人设”其本质是一种符号,当公众人物以立“人设”的方式引起媒体和舆论关注而置换社会资源时,严格意义上,他完成了符号的“编码”,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人设”所象征的符号意蕴迎合了受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期待——“国民岳父” “模范夫妻”——这种对符号意义的解释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重新建构公众人物的外在展示形象.当受众接受了这种符号表述,将符号和公众人物等同起来,就完成了符号的“解码”,巩固了公众人物在受众中的内心刻画:“他(她)应该是这样的.”鲍德里亚在《消费主义的神化与结构》中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不局限于某一个只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商品的符号化以及符号化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在信息碎片化并呈爆炸式增长的现代社会,公众人物有意或被迫顺应这种趋势,将自己做了最直接、最粗暴的处理——“立人设”,以期待迅速被受众记住.一旦公众人物德行有亏,便会使这种形象崩塌,造成价值破灭,从而失去受众的信任与支持——从“万人捧”变成“万人踩”的案例数见不鲜.由此,公众人物若要树立良好的口碑,最根本最持久的方法在于转变思路,突破“人设”壁垒,踏实工作,以业绩来说服人.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技艺是一种与制作相关的、包含着真实的逻各斯的品质.其相反者,无技艺,则是同制作相关的、包含着虚假的逻各斯的品质.”[12]而“人设”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将复杂的“人”抽出某一个片段“标签化”,是否具有真实性、代表性有待考证,但不难发现,“人”被局限在“人设”的壁垒中,如果不能自己走出来,只能走向异化,最终走向幻灭.

2.3 情感主义泛滥导致蒙蔽真相

  “情感主义”作为元*学的一种确证理论,它的价值判断的本质在于表达主体的情感而不是描述客体事实.因而“情感主义”相较于自然主义与*直觉主义,与“真理”仍有很大的距离,且只能从主体而不可能从事实中推导出来,这是由于情感主义秉承“应该”是主体的情感属性,而不是客体的事实属性.当主体运用“情感主义”看待事物时,难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离“实然”.古斯塔夫·勒庞也在《乌合之众》中对个人在群体中的盲从心理有非常深刻的剖析——当个人进入群体,便泯灭了他原有的个性,为了在集群中保持不被孤立的状态,群体的思想往往会占据最高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高度统一的无异议、不可控制的情绪化和无法避免的低智商.网络媒体在评论公众人物人设崩塌时大量占用公共资源并刻意制作极具噱头的新闻消息以吸引眼球,代入个人好恶情绪以刺激受众的指摘和评价,却不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更有甚者将重心放在了语言上的冷嘲热讽和网民互动中的幸灾乐祸.造成了新闻过度娱乐化,既混淆视听,不利于新闻事实的传播,也助长了歪风邪气,不利于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2.4 网媒信息的病毒式传播

  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特性是“时效性”,追求“快”,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监管部门往往来不及甄别筛选,信息就已呈“病毒”式对外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往往是社会性的群体传播,也表现为集合行为.这种集合行为往往是具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骚动,伴随着紧急事态下的流言产生.在这种混乱的集合行为中,很难分辨出信源和信宿,几乎人人都参与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因而病毒式的信息便会呈异常高速的增长,同时由于无人对信息的准确性负责,信息被无节制地改造和变形,演变为流言,成为恶性循环.每当有公众人物的丑闻,会迅速占领各大网站的实时热搜榜、刷屏等.一旦事件有新的进展,将再次掀起网络搜索的热浪狂潮,评论区不乏侮辱性字眼.当核实真相追究责任时,信息发布者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秒删”原帖,取证相对困难.其次,网络监管部门的惩罚力度相对较小,多以批评教育、封号、拘留、罚款为主要惩罚方式,使网络犯罪造成的事实伤害远远超出承受的代价.这种现状使部分网络媒体有恃无恐.

3 规避网媒评论失范的实现路径

3.1 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总书记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做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个人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具体指向,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必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特殊国情体现新闻传播特殊规律的产物,是新闻从业者在新时代完成使命的思想武器.新闻媒体不可以缺乏政治定力,应坚定理想信念、站稳立场、认清方向、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厉抵制腐朽落后的错误思潮,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新闻资讯等方面,传播社会正能量.

3.2 敦促网民信任司法“程序公正”,弘扬网络道德

  网络评论的特点之一是参与者众多,普通网民都可以以发声者的身份参与到评论中来,所以这就要求所有参与到网络生活中的个人与组织都必须增强*意识、恪守*道德,构建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李普曼所说:“……我们既无法证实善意是一切矛盾的解药,也不能解释缘何仇恨、偏狭、怀疑、盲从、诡秘、恐惧和谎言这‘七宗罪’从来都不是舆论的死敌.我们只能去相信,若一味纵容这些偏激的行为和情绪,人类只能自食恶果;而只要诉诸理性,这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14]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网络道德”用来调节计算机信息网络,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等.网媒不该裹挟受众的个人好恶对涉事明星进行道德绑架,是非曲直自有法律评判.法律的评判必包括程序公正,程序公正的实质是:为了达到公正的、善的、道德的结果和目的,要采取公正的、善的、道德的手段和程序.程序公正虽然不是结果公正的手段,却能够达到结果公正.网民在不清楚事实传播自己的判断时,必然会在舆情方面影响社会的程序公正,诱导社会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公正,最后败坏社会风气.这不仅会导致对涉事公众人物产生过激处罚,也亵渎了国家司法体系.因而在此类事件中,弘扬网络道德的关键便是敦促网络媒体和网民遵循“程序公正”.

3.3 新闻出版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监察机制和追究机制双管齐下,不仅要建立健全对门户网站的新闻工作者的监管和追究制度,也要对参与网络生活的自媒体和普通网民一视同仁.不仅要对违者给予相应处分,而且要追加惩罚成本.净化网络环境势在必行.网媒工作者要实现道德传播的*责任,一方面需要培养传播者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播者的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传播立法、行业规范以及专业的传播评议制度等.网媒工作者不仅要严格遵守新闻法律法规、坚持惩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更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在涉及高考、就业、犯罪等敏感新闻时要注意评论语言的严谨性,避免为当事人及相关制度带来负面影响.网民要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尽到*责任,谨言慎行.

3.4 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和规范逻辑要向传统媒体转型

  伴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挑战.相较传统媒体把握话语权、新闻选题刻板、版面受限等,网络媒体以海量的新闻资讯、方式多样的实时互动、方便易携的传播载体等日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受到新媒体强大的技术冲击,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不绝于耳,霎时传统媒体似乎陷入了如何向新媒体转型的焦躁期.然而,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和规范逻辑是网络媒体不能将其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必须要向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伴随着民智的不断觉醒,受众对道德的呼唤日益迫切,不难发现新媒体在舆论场上并非是“常胜将军”.以微信公众号“二更食堂”为例,以“10w+”等为追求目标的新媒体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屡屡因被披露背离社会*道德而饱受诟病.传统媒体以“严肃”见长,“白纸黑字”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审视.这是新媒体目前不可比拟也是亟待发展转型的.

3.5 恪守职业道德,正确引导舆论

  作为公众的*人,记者能去普通公民不能去的地方,能做公众不能做的事.他们享有特权,但是,他们必须负责任[15].由于以记者为代表的网媒工作者肩负着社会责任,因而在新闻评论工作中应该客观公正,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意见气候”中出现了“沉默的螺旋”也是导致*失范的原因之一.网络媒体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一味顺应多数人秉承的错误的“优势”意见而追求轰动效应,设置吸引受众的评论议题,这不仅不利于宣扬正确的社会舆论,也有害于社会秩序的公正建立和良性维系.媒介引导舆论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理解已有舆论,多提供一些选择,以求少出现“复数的不知”的现象,努力使可能的形式主义的公开意见内化为公众自己的意见[16].网媒戴着有色眼镜对涉事公众人物过度解读,违背了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不仅没有展现网络媒体工作者应有的道德素养,而且会使网络舆论场失真,最终使网络媒体信誉下降或丧失自身公信力.反之,网媒工作者需要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优势意见”功能,以“大众心中的优势意见”强势进入到舆论场中,构筑良性意见环境,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规避网络媒体的*失范迫在眉睫,因为这不仅关系到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建构.要解决“人设崩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社会全体成员、新闻监管部门、网媒工作者等共同努力.这不仅要求公众人物自觉主动地突破“人设”壁垒,以真实形象回归公众专注本职工作,注重维护自身形象,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也要求参与网络生活的受众保持理性、明辨是非曲直、谨慎发表言论,不信谣,不传谣;对于参与*评判——有“无冕之王”称号的新闻工作者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端正态度、摆正立场、恪守职业道德、做好把关人,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等.媒体的良心[M].孙有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24

[2] 薛妮,孙鹏.网络新闻媒体*失范分析[J].新闻战线,2018(12):32-33.

[3] 徐波.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3(10):19-20.

[4] 陈静.网络新闻媒体*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新闻窗,2015(1):95.

[5] 郭思远.网络新闻媒体*困境及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6] 郝婷婷.我国网络媒体*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7] 朱严峰.自媒体*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8] 王海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7-151.

[9]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0-39.

[10]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4-35.

[11] 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25.

[1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87.

[13]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3-34.

[14] 沃尔特·李普曼.舆论[M].常江,肖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62.

[15] 克劳德-让·贝特朗.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6.

[16] 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80.

综上而言: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网媒和人设和*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评论本科毕业论文评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融媒时代军事评论
◎徐旭伟【摘要】改革强军已成时代强音,新闻舆论工作要为也应为改革强军营造良好氛围,助力改革 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党的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并特别强调创新;在参加解放军代表.

网媒舆论引导
于业成 尹铃瑕摘要自媒体环境下,舆论形态更加错综复杂,舆论环境更为严峻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给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了冲击 对此,主流网络媒体不仅需要加强自身的新媒体平台建设,还要注意把握网络引.

融媒时代记者如何提高内在颜值──以2019年全国岩松观察和评论为例
【摘要】每年的报道是众多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内和国际受众了解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渠道 不管时代、技术如何发展变化,对媒体人应提供“优质内容”的要求不会变 本文以2018.

格拉芙阿加西:以网为媒的冠军之爱
美国网球名宿阿加西2011年成为ATP网球名人堂的一员,名人堂主席克里斯托弗·克罗瑟认为,“他投入到比赛当中的能量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球手 他是一个真正的冠军,我们邀请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