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不走寻常路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不走寻常路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不走寻常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不走寻常路,本文是关于不走寻常路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和不走寻常路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不走寻常路论文参考文献:

不走寻常路论文参考文献 健康之路期刊成才之路期刊健康之路杂志社永远跟党走论文

姚家育

林庚,是中国现代诗学一个意味深长的个案,是新诗诗体建设绕不过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中期,林庚是北平“前线诗人”中耀眼的新星,是废名极力推介的诗坛新人;在现代派诗风风头正劲的时候,林庚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华丽转身,不再创作自由诗,而致力于新格律诗的探索和试验,这种突变让人颇感意外.林庚以古典文学研究见长,在唐诗和楚辞领域,他是后人不易迈过的高峰.当不少古典文学学者“勒马回缰写旧诗”之时,林庚却对新诗情有独钟,这又让人感到意外.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诗歌形式讨论中,林庚不随众,不媚俗,自出心裁,独抒己见,以“五四”体九言诗和“半逗律”理论,交出一份完美的个人答卷.

林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诗创作与理论探索,是中国代诗学不可多得的财富,他是新诗诗体建设的重镇.林庚新诗创作的道路,对当下新诗发展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化古化欧的的自由诗

林庚的新诗创作是从自由诗起步的,起点高,出手非凡,没有其他诗人早期习作的稚嫩,他风格鲜明,呈现出一个诗人罕有的天赋和才情.而这和他的家庭背景、大学教育密切相关.1910年2月22日,林庚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林宰平与梁启超交善,是大学教授,于国学、哲学、佛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少年时期林庚受到的是新式教育,他的个性在家庭中得到既独立又自由的发展.从林庚少年时期对唐诗的热爱和感悟看,林庚早早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潜质和禀赋.1928年林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是大师云集的地方,陈寅恪、黄节、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授教于此,国学渊源深厚;同时又是新文学作家荟萃的地方,尤其是学者型诗人多,朱、闻、俞都是,这给林庚以良好影响,乃至影响了他终生事业的选择.

清华大学期间林庚着迷的是新诗自由诗.他的自由诗创作,不但得到了朱自清的肯定,也得到了闻一多和俞平伯的鼓励.1933年,林庚向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提出以出版新诗集《夜》来代替毕业论文,获得朱自清的首肯,但朱自清提出要有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审议,这样,担任英美现代诗教学的叶公超教授成为林庚诗集《夜》的指导老师.1933年6月,俞平伯为林庚的第一本新诗诗集《夜》作序,认为林庚的新诗超越了“五四”前后的白话诗,有独到之处,是诗坛的异军突起,并指出林庚在新诗的“新的道路上切切实实开步走”.俞平伯的序文与其说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不如说是新诗先行者对后来人的肯定.置于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生成的语境中考察,对中外诗歌艺术的融合,是戴望舒、卞之琳、废名、林庚、何其芳、徐迟等诗人的共同追求和选择.林庚自由诗的影响或许没有戴望舒、卞之琳那么大,但个人风格不比戴望舒、卞之琳逊色,婉转不如戴望舒,而清丽胜之.较之同期诗人,林庚的自由诗含蓄而不晦涩,这是卞之琳和废名所不及的地方.较之前期诗人,林庚没有李金发的食古不化,也没有朱湘商籁体新诗的食洋不化;林庚自由诗的清新不逊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徐志摩的新诗,形式多于内容;林庚的自由诗形式上比较节制,诗情的展开不为形式所束缚,长短不拘,该止则止.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认为林庚的自由诗“技巧是相当成熟的”[1],这个评价中肯准确.

我觉得林庚自由诗的探索及其取得的成就,主要在化古化欧上.

先说林庚自由诗的化古.林庚自幼喜欢古典诗词,家学渊源深厚.考入清华大学后,林庚受益于业师俞平伯的宋词鉴赏、朱自清的古诗选等课程,填词非常了得,旧体诗不俗,旧体诗词屡屡发表在《文学月刊》、《清华周刊》等有影响的大刊物上.出人意外的是,林庚没有沉迷于旧体诗词创作,而对新诗痴迷,甚至以出版新诗诗集《夜》来代替毕业论文,这对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来说可能是绝无仅有.

在林庚的自由诗诗集《夜》和《春夜与窗》中,林庚的化古体现在:诗的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但诗情是古典诗词中没有的;形式上更多借鉴了绝句、小令,赓续了古典诗词简约精致的传统.同样是化古,废名有时直接引用古诗,形成特有的嫁接术,给人以惊奇,比如他的诗《掐花》“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其中“摘花高处赌身轻”就是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的名句,废名嫁接得又自然又奇妙.卞之琳新诗的化古,好像路子走偏了一点,越化越艰涩.在新诗化古的艺术追求上,林庚化得自然,化得不露痕迹.试读他的诗《夜》:“夜走进孤寂之乡/遂有泪像雨/原始人熊熊的火光/在森林中燃烧起来/此时耳语吧?/墙外急碎的马蹄声/远去了/是一匹快马/我为祝福而歌”.这首诗写恋人或友人的久别重逢,题材是古诗的,意象“泪”、“马蹄”也是古诗的,但诗情却是现代的——古代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金榜题名的喜悦,演变为现代城市孤寂的异乡人久别重逢的“祝福而歌”.诗中的“森林”暗喻城市,“熊熊的火光”、“燃烧”暗喻夜晚的灯火.林庚用古典意象来表达现代人的诗情,把几个常见的生活横截面连接起来,似断实连,这种高超的技巧是从古典诗词中学来的,无怪乎废名以“晚唐的美丽”来评价林庚的自由诗.

再说林庚自由诗的化欧.新诗的欧化倾向自诞生之日就有,梁实秋对欧化的新诗,曾经讥笑为中国人写的外文诗.当然适当欧化可以带来新诗审美的异质性,但过度欧化是新诗的弊端.林庚的自由诗欧化几近于无,废名甚至认为林庚的自由诗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作为诗评家的废名和北大英语系毕业的废名,他这样说不无道理.戴望舒的新诗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比较明显,欧化倾向有,但不严重;稍稍严重一点的是卞之琳,思维跳跃快,时空跨度大,兼之故意打破常规语言,优点是提升了新诗的审美张力,弊端是带来新诗的晦涩难懂.

林庚自由诗的化欧,一则得益于他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民族古典诗歌的底子比其他诗人好,对他来说以中化西、以古化欧不是难事;二则林庚选择性的接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比如他选修叶公超主讲的英美现代诗课程,叶公超是国内介绍美国现代诗人艾略特的第一人,又是林庚毕业诗集《夜》的指导老师,可以说林庚接受的欧美现代诗是经过中国学者本土化的现代诗,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三是林庚自认为他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大.作为诗人,林庚有浓郁的抒情气质,这种气质使林庚诗歌的感受方式偏重感性而非知性,林庚说他写作新诗《夜》的时候,“我的兴奋是无法比拟的,我觉得我是在用最原始的语言捕捉了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2],可见林庚注重感受和情感,而非知性与经验.换言之,林庚以个体感觉和情感去化解现代诗歌的经验与知性.

总之,在1930年代现代派诗潮中,不少诗人为了追求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知性的表达方式和欧化倾向日渐明显,而林庚自由诗的感受方式、运思方式始终和民族诗歌传统保持联系,他通过化古化欧的方式来提升自由诗的质感,增强语言的诗性,规避新诗的散文化.应该说,这是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从1935年后林庚中断自由诗写作,专心对新格律诗进行探索和实验,更是这条不寻常之路的延伸.

二、以语言和形式为中心的新格律诗

林庚的新格律诗创作是从1934年起步的,《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是他的两部新格律诗诗集.前者收入新格律诗58首,于1936年2月北平风雨诗社出版;后者收入新格律诗32首,于1936年11月北平风雨诗社出版,由周作人题签,废名作序.基于对自由诗形式的反思,林庚的新诗创作开始转向,这一点他在1983年出版《问路集》的序言中说得明白:“1935年我又开始寻求新诗更鲜明的形式.作为一种具有特殊艺术性能的诗歌,是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呢?诗歌语言的解放是否仅仅意味着散文化呢?问题就这样摆到了我的面前.新诗的发展,很自然地会把对更完善的新形式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它此后就成了我几十年来创作实践中有意的探索.”[3]1935年是林庚新诗创作与理论探索的转折点,对自由诗散文化的警觉,新诗形式意识的觉醒,林庚比其他现代派诗人要清醒得多.1935年4月林庚在《文饭小品》第3期发表《诗的韵律》一文,形象地提出新瓶装新酒的问题:“新酒是用新的生活语言写成的诗,新瓶因此也就必须是符合于这新酒的生活语言”.[4]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林庚拉开了以语言和形式为中心的新格律诗探索的序幕,同年林庚创作了以四行诗居多的七言、九言、十言、十一言形式整齐的格律化小诗,这些小诗后来结集在《北平情歌》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林庚的新格律诗创作,支持者有之,比如废名,认为林庚的新格律诗“可以不同外国文学发生关系而成为中国今日之新诗也”,“不但知道我们的新诗可以如此,又知道古人的诗可以如彼”[5],充分肯定了林庚新格律诗的成就.反对者也有之,戴望舒指责林庚的“四行”新格律诗“只是拿白话写着古诗而已”,“会产生一个很坏的影响”[6],从此,林庚被误解、误伤是常事,被视为自由诗的“叛徒”,林庚渐渐边缘化.好在他是学者型诗人,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默默探索,孤独前行.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他的新格律诗实验与理论探索,伴随他大半生,跋涉了60多年.其中关于“半逗律”的新诗理论和“五四”体九言诗的创作,是林庚对中国现代诗学的独特贡献,得到学界、诗界的认可和高度肯定,这里不再赘述.

但要追问的是,林庚在取得自由诗成绩之后,为何投入新格律诗的怀抱而和自由诗渐行渐远,永不回头?

第一,民族诗歌的格律传统.林庚是从中国古诗的发展规律来切入新格律诗创作的,其中1934—1937年是他新格律诗创作比较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奠定了他的新格律诗的基础.林庚自述“我的新格律诗是按中国诗歌的特点写的.我发现中国古诗,不管五言、七言,句子中间都可以稍有停顿,用一个逗点把句子分成上下两部分,五言一定是二、三,七言一定是四、三”,“我就是在做着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各种诗型的写作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后,我发现,五五是最容易普遍化的形式,也就是十言诗了.后来我从写作中又发现,九言诗中的四音组比五音组更容易口语化……于是,我又开始试验五四体.你看,我就是这样,总是创作在先,总结规律在后.”[7]这些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林庚新格律诗探索的轨程,没有深厚的古典诗学修养,是难以发现民族诗歌内在规律的.民族诗歌传统,在诗体上是格律诗传统,林庚的新格律诗是民族诗歌格律诗传统的延伸.有学者认为林庚的新格律诗创作是“在研究汉语的变化规律中揣摩出的,他是从诗歌的本体特征和接受美学中体悟出的.”[8]这是知人之论.但为什么林庚不写旧体诗呢?因为林庚的目的是“在新诗与古诗的不同上获得它们更内在的相同”,认为“创造自己未来的历史比研究过去的责任更大”.[9]基于这种新诗创作的文化使命感,林庚没有“勒马回缰写旧诗”.第二,业师闻一多的潜在影响.

闻一多是林庚的业师,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闻一多尽管多年不写新诗了,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理论对林庚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尺理论.林庚从音组入手探索新格律诗,把诗的建行作为诗歌形式的中心环节,追求语言的诗化,也就是追求诗的音乐性,这一点上林庚和闻一多倡导的新诗“音乐的美”是异曲同工的.二是格式理论.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是“相体裁衣”,林庚进行各种新格律诗诗体的试验,最后定型在“五四”体的九言诗中,实践了闻一多的新格律诗主张,同时验证了闻一多理论的正确性.所不同的是,闻一多从诗歌、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上寻求新格律诗的特质;而林庚从民族诗歌的传统和特点出发,探索新格律诗试验的可行性.

第三,“京派”现代诗学理论的认同.1930年代“京派”现代诗学理论领袖无疑是朱光潜,朱光潜不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授《诗论》,而且主持“京派”学者、文人的“读诗会”以及主编同仁刊物《文学杂志》.“京派”诗学理论重视新诗形式建设,对林庚的成长是有积极性影响的.比如,1940年林庚在厦门大学中国文学会上做《新诗的形式》的报告,“新诗为什么没有形式,新诗是不是也应该有形式,新诗没有诗的形式为什么叫做诗,新诗若有了形式与旧诗有何区别”[10],从这里可以看出叶公超的《论新诗》和朱光潜的《诗论》对他的影响.1948年8月林庚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再论新诗的形式》,文中“诗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这一观点显然来自朱光潜.1950—1951年林庚在《文艺报》、《光明日报》发表的诗论,都是有关诗歌形式的.林庚、朱光潜两者诗学理论的区别是,前者从创作中总结出来,后者从理论中推导出来;前者是诗人兼理论家,后者是理论家和美学家.

总之,林庚的新格律诗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新诗自由化、散文化、欧化的浪潮中开始他的探索和试验的,他从民族诗歌的传统和特点出发,走自己的路,开辟了新格律诗创作的新途径,丰富和发展了新格律诗理论.

三、林庚的意义

林庚是20世纪新诗史上丰富而独特的“这一个”.今天重审林庚新诗创作与理论探索取得的成绩,对当下新诗发展不无意义.

第一,林庚是新诗诗体重建的新起点.21世纪初吕进先生提出“诗体重建”的诗学课题,这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成长性的重大课题.新诗诗体怎样重建,重建什么,为什么要重建,吕进先生在《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一文中做了深入探讨,但由谁来重建,从哪里再出发,惜乎语焉不详.从诗人林庚走过的足迹看,诗体重建的使命无疑要落到学者型的诗人头上,学养深厚、有天赋才情、又甘于寂寞和勤于探索的诗人,是上上之选,堪当诗体重建的重任.学者型的诗人既可以给方向,又可以出方案.当下诗体重建应该从闻一多再出发,而林庚是新起点.诗体重建绝非定新格律诗于一尊,而是在闻一多、何其芳、林庚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诗,提升和完善自由诗,建设和发展新格律诗,增多诗体,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前行.

第二,林庚的道路可以复制,有利于年轻诗人成长.多媒体、自媒体条件下,新诗产量丰收,质量歉收,低水平雷同,千人一面,催生新诗泡沫化.诗是不能高产的,高产不是高质的代名词,古人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这个道理.诗的含金量犹如,是以克拉计算的,绝对不是大型货运车,动辄多少吨.时下不少新诗拖沓冗长,毫无节制,散文化非诗化严重;有些新诗语言口水化、粗鄙化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伪诗劣诗横行——这不是新诗的正途.从诗史看,大浪淘沙始见金,只有金子才能留下来,砂砾注定被沉埋.因此有志于新诗创作的年轻诗人,与其重复自己雷同他人,白白耽误时间精力,不如像林庚一样,不走寻常路,沉潜用功,几十年如一日探索不已,迟早会有可观的收成.之所以说林庚的道路可以复制,是因为林庚的新诗经验是可以取法的,取法乎上,方有所得.学林庚,当然首先学他的精神气质,不苟且,不随俗,不随人俯仰;然后进入他的诗歌世界,探寻他为后人留下的诗学空间,丰富它,发展它,而不是亦步亦趋学他的九言诗、十言诗等.林庚把新诗创格当作安身立命的事业来苦心经营,这种创作心态和探索精神是值得年轻诗人学习的,是年轻诗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林庚延续了中国新诗与民族古典诗歌传统,深厚的民族古典诗学资源是林庚新诗的丰富性之所在.在此,我抄录林庚的四行诗,权作这篇短文的结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太多的灰烬却是无用的

我要询问那星星之火之所以燃烧

追寻那一切的开始之开始

该文评论: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不走寻常路方面的不走寻常路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不走寻常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芳香养殖不走寻常路
在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有这么两位养鸡户,他们各自依靠不同的香味植物,养出了“菊花香”鸡蛋和带有“桂花味”的土鸡 近日,笔者在江津区朱杨镇采访时,见到了这两.

不走寻常路重汽在杭州搞了场不一般的选拔赛
本报记者 田 野8 月,杭州的天气依然炎热 与天气同样热的,是这里进行了一场选拔赛 我们熟知的选拔赛,就是大家在一块儿比一比,选出个一二三名 而这场选拔赛则不同,可以说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脑洞游乐园来袭,献给不走寻常路的你
说到“主题游乐园”,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迪斯尼乐园,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很多超乎你想象的“主题游乐园”,会让去过的人大呼“万万没想到&rdq.

不走寻常路
装修完才想到采暖,也不晚读者yan家的介绍,小两口,装修的时候总觉得冬天咬咬牙就能扛过去,可是这几年的冬天越来越冷,穿了一层又一层的衣服不舒服 就想着在不破坏装修的同时安装采暖设备 咨询了AO史密斯,.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