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中欧四困纪行毕业论文范文 和中欧四困纪行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中欧四困纪行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7

中欧四困纪行,本文是有关中欧四困纪行论文例文与中欧和纪行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中欧四困纪行论文参考文献:

中欧四困纪行论文参考文献

赵四

1.斯洛伐克与捷克斯洛伐克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斯洛伐克这个同家称谓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都是半个名字,总是与另一个同名“捷克斯洛伐克”不离不弃.捷克斯洛伐克这个连体婴儿在历史-存在的时间不长,比之古老国家,相当于只有儿童期吧,一共存在了74年(事实上还有1939-1945年问斯洛伐克独立的准法西斯政权的存在).捷克、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能够走到一起,拜一位捷克民族主义政治家马萨里克所赐.年少时只想当铁匠的政治家阻碍不了自己卓越的天资,后来成了哲学教授;哲学教授有更激越的民族感情内在结构,遂全身心投入谋求捷克自治大业,以期在奥匈帝国里捷克人民能够更多当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彼时哈布斯堡皇族的奥匈帝国虽已不再如神圣罗马帝国鼎盛时期那股,有坐拥全球宇内的万千气象,也仍是世界八大列强之一,第五发达同家,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处身于近代民族国家曰益成型的历史氛围中,民族众多就意味着隐患处处.一经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人类历史大碰撞,隐患们迎风生长,撑裂庞大的母体,奥匈帝国烟消云散,哈布斯堡王朝退出占据了七个多世纪之久的欧洲历史舞台.捷克斯洛伐克等许多民族国家应运登场.

就像奥匈帝同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头一样,捷克和斯洛伐克长期分属于两个身体,捷前身波西米亚王同长在奥头下的内莱塔尼亚(莱塔河以西)身上,斯属匈头本身及其身体外莱塔尼亚(莱塔河以东)地区.斯洛伐克的这一出身有如下铁证如山示人:其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在布达被土耳其人占领之后做了近两百年的匈牙利王国首都.同家所属感通常在人民的执念里比政体的改变中更蒂固根深.在打车去布达佩斯火车东站的路上,我和的哥聊天时被问到,这是要乘火车去往哪里.人高马大的马扎尔的哥(据不可靠日测,觉得不大像纯斯拉夫人)耳朵一接收到我的目的地“科希策”一词,嘴里就吐出了一句“那是匈牙利的地方”,然后嫌不过瘾似的又追出一句“斯洛伐克都是匈牙利的”.匈牙利人民难弃此念,似也情出有衷,同土面积一战前有28.3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战后被割得只剩了9.3万平方公里,若不到百年,人民就将旧事皆忘,那怕才是真有心理问题,至少得叫该民族健忘.插播一句,那地界民风仍朴厚,的哥不仅大清早热情载客还一直帮我们找到站台送进车厢.

捷克和斯洛伐克虽地缘搭边,但在历史、文化、经济众多层面上是长期没有什么交集的,在马萨里克的头脑中将它们紧紧联系起来的是同为斯拉夫民族和同用斯拉夫语言.颠扑不破的人间公理血浓于水在民族国家成型时期发挥出502般的凝聚力,而捷克成功地抵制“德国化”的经验也让寻求“去匈牙利化”的斯洛伐克兄弟看到了希望.伊凡·克里玛曾分析过,彼时的斯拉夫兄弟相互支持所求不过在奥匈帝国的框架下拥有更多文化和语言的自治.成为一个共和国的念头仅产生于一战最后几年的美国,一个地区里的合适国家棋子,是削弱战败的奥匈帝国的一个政策.布拉格火车站外矗立着美国总统威尔逊的雕像,每次路过,我都心生疑窦,不明白为何他会被独尊于此.直到近期读到“威尔逊十四点计划”资料,才觉豁然,正是源于这个计划里提出的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纲领和战后世界的蓝图,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才来到了我们这个地球上.布拉格人民数典不忘祖,将威尔逊先生恭迎竖在了家门口.

其实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文化上的鸿沟,捷克在13-17世纪时就已是中欧地位重要的王同,布拉格在历史上是欧洲几个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斯洛伐克则是边界不甚明确的地区.最终的解体,与一些负面事实有关:历史、文化的不平等,捷克人的优越感催生了斯洛伐克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者;二战时期斯洛伐克准法西斯政府政权的建立使斯洛伐克人相对于受了些蹂躏的捷克人少经了些艰难困苦(真正悲惨的是境内的犹太人);苏占时期,斯洛伐克人被利用来镇压反抗的捷克人等……但克里玛认为最丰要的原因还是斯洛伐克分离主义者昏头的民族主义热情,他们无视边界安全隐患,不顾及分离会削弱两国在欧洲的地位,急于实现一个独立的斯洛伐克图景.但事实上在68年的共同生活时期,生活的所有领域里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差别都在消失,分手时斯洛伐克已不再是牵手时那个工业不发达、文化面貌无显著特征、缺乏自身知识阶层的农业地区了.本着直接接触获得第一手意见的原则,我专门请去年在53届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上认识的斯洛伐克诗人杨·加武拉博士(大学教师、官员)回答了我一个问题:是否如克里玛所言80%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不愿意分家.杨回答得很干脆,绝对是大多数人都不愿分家,虽然80%有点夸张.他本人也曾反对分离.但是,过去20年斯洛伐克走上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他认为“现在看来,不是个坏主意……因为我们总是试图以我们的麻烦来谴责另一半,而现在我们在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也因自己的成功获得益处”.听起来,成为独立国家的斯洛伐克真正在历史上第一次主体明确了,国格成熟了.

2.走在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过的土地上:历史回顾篇

2015年我的中欧之行一共走了四个国家:捷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最后一站,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率团参加第13届“诗艺”国际诗歌节.若在1918年之前,我行经的这片土地均属一个国家——奥匈帝国,不过这名称只存在于1867-1918年问,所以不如说行经的都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过的土地,这样再往回多穿越N代也不会有错.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联合也有些遥远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时的大摩拉维亚帝国.在布拉迪斯拉发的捷云城堡(诗歌节入住酒店就在城堡山脚下)前有一尊骏马高举前蹄、英雄擎指天大剑的雕像,便是大摩拉维亚围力鼎盛时代的统治者斯瓦托波勒克.基座上刻着自勺大名SVATOPLUK( 846-894)似在提醒当代匈牙利人,在你们马扎尔人到来之前,我们这里就已有过西斯拉夫人的国家,其国疆域最大时包括过现在的捷克全境、波兰南部、斯洛伐克西部、匈牙利西部地区.而大摩拉维亚帝国就崩溃于907年在布拉迪斯拉发附近和西进的马扎尔人之间的一场失败战役.马扎尔人在955年被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打服之后,离开游牧生活方式,接受基督教教化,定居在了潘诺尼亚平原这块土地上,由早先的野蛮恐怖入侵势力变为了日后抵御穆斯林西进的坚固“基督教之盾”.

这里对各不同语名稍作解释.英语读作的匈牙利人,即是匈牙利语读作的马扎尔人,是一回事.就像多瑙河岸佩斯城里的圣伊斯特万大教堂,这是按匈牙利语读音译的,你同样也会听到按英语译法的圣斯蒂芬大教堂(维也纳最重要的教堂也是此名).读介绍欧洲历史的书籍,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皇帝、同王们爱用的名字“查理”,如果你读到“卡尔”“查理曼”“查尔斯”,就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话,要看后面带的是几世或是否是大帝).举个这片土地上的具体例子,匈牙利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国王拉约什一世①,在英语里叫路易斯一世,波兰语里叫路德维克一世.

因为后来西斯拉夫人在国家意义上彼此并不常常有关联,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民族国家意识又是超越神权、王权等最重要的缔国纽带,所以在当代斯拉夫人的历史记忆中,对共同文字语言的形成、发展阶段则更为看重.于是,同样9世纪时的863年这个年份,成为被斯拉夫人民的记忆摩挲得闪亮出璀璨星光的数字.是年,圣徒西里尔和美多德兄弟来到摩拉维亚,他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斯拉夫字母格拉戈里字母(后来俄语等用的西里尔字母的本源),并把一些最重要的祈祷文译成了他们的出生地萨洛尼卡(希腊城市)一带的斯拉夫语方言(古保加利亚语).斯拉夫字母的发明和它由原来的方言发展到文言的水平,说明了斯拉夫文化尽管同拜占庭文化保有联系,可是却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在语言上表现出这样的独立性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捷克和奥地利在中早期历史上,也有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交锋和交相辉映.以下我拟旁展讲点史实,因为史实的趣味甚大,有时比文学更富想象力,缔造惊人史实的俱是些头脑大灵活、想象力在胸中万马奔腾的主儿.

奥地利最初是罗马帝国的“东部边疆”,公元180年,马上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征战驾崩的文多伯纳就是后来的欧洲中心城市之一维也纳.直到11世纪时,周边的波西米亚(即捷克)、匈牙利、波兰都成了王国了,奥地利还只是个巴伐利亚公爵管辖下的边疆伯爵领地,在巴奔堡家族历代苦心经营下,1156年奥地利晋升为公国,德意志王国属内的最高级别行政机构了.此后的370年间,奥、捷、匈、波这块土地上此起彼伏地矗立起几个高大的人物身影,形成长长短短的历史峰段,当某个身影,仿如被上帝的荣光加持辉耀之时,其麾下势力范围便可能覆盖了一国、两国、三国乃至全境大部.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后一名战斗选手“好斗者”死在了与马扎尔人交手的战场上,导致了家族绝嗣,奥地利贵族们惶顾左右,掂量数载,1251年请来了两年后的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这位头顶“铁与黄金”国王美名,实靠白银矿藏堆筑实力的捷克王是普舍美斯王朝最强大的国王.这时年方19的他和巴奔堡家族47岁的女继承人结婚,领有了奥地利;继位波西米亚国王后,斗志益盛、雄心持壮的他文武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加强王权,改革军队,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收纳德国人,平等对待犹太人,在境内创建了50个新市镇.其疆域最大时北起苏台德山脉,南至亚得里亚海,足迹还曾流连在波罗的海边.今天的加里宁格勒初名“国王之山”,纪念的就是他,连维也纳赫赫威名的皇宫霍夫堡也是在他初立的基础上数个世纪扩建终成.对东部的匈牙利国王老表兄贝拉四世的挑衅他也绝不姑息(后离婚娶了他孙女),一度连其西部中心布拉迪斯拉发也被他控制了(斯洛伐克从11世纪初到1918年都属匈牙利).奥托卡这么大的作为,这么野的雄心,连路人都知道他是竞选神圣罗马帝国(简单理解,可将其与德意志王国视为一体)帝位诸选侯中最强大的世俗选侯,谁还敢选他当皇帝呢?德意志选王(即“神罗”选帝)的传统有点名誉性选择意味,没有人愿意选出个强势的皇帝来,因为那就有望缔造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大地上的封建专制帝国了,也就意味着大家各自领地上的小专制、地方利益不能实现、发展、繁荣……不过欧洲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不然神圣罗马帝国、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前仆后继,所为哪般?但“帝国”充满历史自豪感却无与时俱进态,可能实现欧洲一体化的最好方式还是当前的欧盟大家庭.

于是,“大空位”(1254-1273)时期后,选侯们选了当时实力最弱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来做德意志国王.鲁道夫比奥托卡更善用政治联姻一招,这一招也是历史上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看家绝技,代代都得到光大发扬,直到特蕾西娅女王(1717-1780)本人都成了“欧洲的丈母娘”(她生了16个孩子).鲁道夫有六个女儿,遂得众多姻亲撑腰,极力削弱奥托卡,最后凭奥匈联军,在1278年的马尔什原野一役中解决了老对手,从此奥地利(及其他奥托卡占领过的波西米亚之外的土地)归了哈布斯堡家族.那时节,靠着欧洲大地上的姻亲关系和选王制,某一家族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奥托卡一交待,他曾领有的地盘大部皆失,但他的儿子瓦茨拉夫二世,后来竟莫名被苍天垂顾,得了波兰国王、匈牙利国王及自家三顶王冠,所辖疆域变成了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流域.老爸从波西米亚南向亚得里亚海为王,儿子自波西米亚北顾波罗的海称雄,整个一南北掉个儿.此时的波西米亚白银产量更高,雄踞欧洲,铸币业蓬勃兴起,在中欧大地上富得流油.他们采白银,东邻匈牙利也不闲着,努力挖黄金,渐渐黄金年产量居欧洲之冠,也是大富.

瓦茨拉夫二世的女儿和德意志卢森堡家族的约翰结婚后,约翰成为了波西米亚国王.约翰的儿子便是一千年来波西米亚大地上站得最为高耸的身影了——至今“最伟大的捷克人”查理四世(“四世”来自“神罗”皇帝系统).他和后世的捷克人民看法一致,坚定地视自己为母系这一边的捷克人,倾其所有才华、智慧、能力、识见、学养、诡计、财富将布拉格建成了一座千年辉煌的查理之城.同时他也成为德意志人民历史进步的一只提前出现的拦路虎.他以小商人股的算计心理颁布了《金玺诏书》,立法确立了“选帝侯”制度,让七家选侯拥有了地方最高权力,成为“邦君”,削弱了“帝国”大权,阻碍了德意志像以后的英法那样形成强大民族国家的步伐,很长时间内在欧洲沦为二流.这一切只为让帝位留在自家手中,因为他认为,花钱做外交买通选侯便可万事大吉.此举一时奏效,他儿子果然也登上“帝位”.但不承想,他以剥夺其选侯资格方式极力遏制的哈布斯堡家族,后来还是登上了帝位,仍是因为姻亲关系走得好,虽然那已到了1438年,卢森堡家族的皇帝上年底离世,且无嗣,于是王位传女婿,而女婿是哈家人.其实此时离查理四世谢世,才不过60年.就在查理四世大展布拉格建设宏图的当年,哈家经他打压,也愈加发愤图强,年轻的鲁道夫四世人小鬼大,正道、邪道一起走,伪造先前某位大帝曾授“大特权状”,将自家公爵升为大公.你查理不是在帝都布拉格建圣维特大教堂,建查理大学吗,我鲁道夫就在奥地利首府维也纳大修圣斯蒂芬教堂,建维也纳大学.比拼而缔造出文明硕果是伟大的人干出的伟大的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伟大的人也着急不得,该饮恨就得饮恨,该等待就得一等好几代.雄心壮志的鲁道夫四世27岁便殁了,但他家族自1438年后,对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结束)的统治一直延续到了1806年,并继续繁盛至1918年.波西米亚王国也在1526年哈家的费迪南一世被选立为波西米亚、匈牙利国王后成为捷、奥、匈一体的君主国的一部分,而从此丧失了独立王国身份.这片广土上,此后独在的是波兰王国,在16-17世纪,波兰一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后于1772-1795年间被俄奥普三分,一战后和新生捷克斯洛伐克同时,依威尔逊总统理想,波兰复国.

捷、奥、匈、哈布斯堡缠结一体的历史往事暂且回顾到此,我们再来继续看斯洛伐克.

3.古堡之国的风雨之旅:斯皮什城堡和科希策游

由于我最后赴布拉迪斯拉发参加诗歌节前,先去了斯洛伐克东部的城市、古堡遗址,所以这里文章也按序先来到斯皮什城堡和科希策.说来也怪,四同行程中三网几乎都是好天气,就连布拉格——阴沉雾气都渗透到了屋宇街巷、雕塑砖石的缝隙中,已是那城市时光之氛围——都给过我们几个丽曰晴天,行程中唯一遇到的风雨天便是在斯洛伐克东部,我几乎要视这为是对这个命运多舛之国的小小隐喻了.

斯洛伐克境内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城堡及古堡遗址,看似一个蕞尔小同,却是全球城堡最多的同家之一,登记受保护的就有180余处,足见在历史上各国各家的你来我往中,这块土地上车轮滚滚、马蹄不息、战旗猎猎地上演了多少战斗风云.就连布拉迪斯拉发的捷云王宫城堡最初也是罗马人的一座简易军事要塞,所以远观乍见到这个四四方方、白墙橘红房顶配四个碉堡塔楼的建筑(被中国游客戏称为倒八仙桌),你真是很难想象这竟是王宫.好歹也得有点波耶尼切城堡的劲头才当得起城堡二字之浪漫吧.好吧,浪漫城堡属童话想象,军事要塞、政经要地才是城堡的正常功用.

从科希策到斯皮什城堡不大顺道,我们近中午时到的科希策,赶不卜直达的汽车了,又不想转火车,再转汽车,再步行把时间都花在路上,同行的法译中翻译家楠祺兄——一个资深遗址、墓地、古建迷——当即在游客中心决定包车前往.于是我们在猎猎寒风中经历了斯洛伐克之旅中最惊艳的一程.车行一个半小时后,远远便望见了兀立的白石城堡,凸起在周围的白垩岩石层上,堡场墙沿山脊蜿蜒,长城般圈定堡内四万多平方米的区域,远看即可感其壮阔之势,不愧是中欧地区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城堡.城堡及周边文化遗迹一同列名于UNESCO的世界文化遗产.

车至堡下,在三角回旋镖型小停车场上放下我们.出得车门,我们学着当地游客,抄近道沿蜿蜒小路爬山上堡,顿感来自塔特拉山的劲吹山风.于是我们马不停蹄,掠过支支孤单壮立的石柱——它们曾是城堡第一道防御工事——直扑到入口大门前的高墙背后.至此背风处方歇脚回望,但见堡下略带起伏的四野平川舒展,褐、绿、棕黄山野田畴,银亮条带公路俱被风吹洗净,端方雅洁、红屋顶活泼的村镇聚落缀卧远近四方,这一切合力托住铅锌色的厚重层云,人望之即获丰厚视觉享受,怎么看都是个宜居之所而非恶斗之地.想来历史上各家的你争我夺,无非还是想据宝地为已有.

站在堡内,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塔楼和雉堞构成的时代.堡内主建筑物已被毁,但厅壁、廊墙、拱窗等俱在,原行防护的内墙、外墙也皆存,这使得游客在中庭里的上行之路有点行在迷宫里的曲折感.斯洛伐克政府和欧盟合力对城堡修葺有为,将废墟变作了可开音乐会等的文化场所.熟悉了城堡历史再行游赏的话,你便会难免感今怀古,扶墙兴叹.看得到1241年鞑靼人路过抢劫时的马蹄来去,想得到贝拉四世望着离去的拔都所部之渐远烟尘仍在抚胸心悸,这时他刚由亚得里亚海一个小岛上归来,逃到那里才躲过了被鞑靼灭顶的灾厄.于是,不断地修,下力气建,各地都要有鞑靼人再来时的坚同防御堡垒.于是,1249年、1270年,一座宏伟的罗马式建筑、巍峨圆形塔状主楼分别在城堡内雄起,断壁残垣、盘旋石梯仍在承接你此时不禁赞叹的注曰礼和上下或匆忙或悠闲的杂沓脚步.鞑靼人走了再未归来,但一个世纪内,城堡又遭一次入侵被破坏严重.马扎尔人的阿尔巴德王朝结束了,那不勒斯安茹家族来此继位,拉约什一世国王再修城堡时,时代风尚已弃罗马式迎哥特风,城堡又扩展出两个大院落,渐成匈牙利防御系统的支柱之一.“神罗”皇帝西吉斯蒙德也修过它,历代的伯爵堡主们也争效前贤持续修筑.晚期哥特建筑风兴盛之时的扎波尔斯基家族修建了“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礼拜堂,增设了主门两侧的防御工事,三层罗马式宫殿完全换上了哥特式外衣.他们对城堡的贡献使得家族后代至今拥有斯皮什县长的世袭头衔.1531年,胡尔佐家族成为堡主后,拥有全国最大铸造工厂的他们将文艺复兴内容铸进了堡内建筑.匈牙利上空再换政治风,云哈布斯堡家族行统治之时,奥匈域内大富的恰基家族成为堡主,他们只有第一代斯蒂芬居于堡内(1638-1662),以后只留下一支卫戍部队守堡,直至1780年一场大火,矗立山顶的城堡因不易接近难于救助,终被焚毁,今成遗址.

扶墙下眺远近田野,最赏心悦目的是一眼尽收同列“世遗”的四千居民小镇斯皮什斯凯波德赫拉杰(始于1174年德意志人支系齐普赛人的聚居).小镇(自堡步行一小时可达)在城堡前呈丁字形铺开,丁勾处是小镇高点的圣马丁教堂双尖顶,那里实际是以一条街道和居民镇相连的教会小镇,是斯皮什主教辖区的座堂,至今有几位扎波尔斯基或胡尔佐或恰基安眠在那里,也许在某个堡内乐声悠扬曲折入耳的音乐会之夜,他们也受吸引而无言回望城堡,想不明白一场大火缘何而来,没准儿是一群小狼般卫戍部队小伙儿月夜私酿威士忌时没留神中了疯魔,引来了火神……欧洲市镇,往往先有教堂再有居民聚落,这里亦是先有了远处的教会区再有了其身后横向铺开的居民区.放眼小镇,风格和谐,红屋顶黄墙壁统一悦人,时见文艺复兴风、巴洛克风建筑,二三层小楼居多,三四处尖塔兀立.近堡处一块长方形墓地上塔松森然,墓地后一座已被弃用的黄房子犹太会堂引人凄惶.小镇似连绵起伏的绿野丘陵间一畦人文的奇花异卉,面貌似自同一时代的地底蓦然长出,却不知已历多少苍凉人事改历历漾其中.

不少斯洛伐克人认为他们同家的第二大城市科希策才是斯国第一靓城,它虽比不了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这些不朽名城,我个人观感,也更喜欢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素朴雅洁,但科希策也确有自己得天独厚之处.在老城自由广场中心仰头遇上中欧东端最后一座哥特式大教堂圣伊丽莎白教堂,即便此前你已看过许多类似建筑,也仍会有惊艳之感.其外观高阔,钟楼顶鎏金镶饰,马赛克屋顶富东方情调,独立塔楼独树一帜,内部的祭坛木雕乃艺术杰作.只有爬上钟楼揽胜,南侧独立塔楼的彩色马赛克廊顶才向你显形,赫拉夫纳主街两侧的各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新艺术派、立体派、洛可可建筑错落相间,被雨水同时也被你的凝视擦亮.

我旅行至欧洲各城,多爱登高眺远,一次次的视觉享受给我带来极大愉悦,这一次竟更赐予了我一枚玄想之果,它是某种中心之辨.登顶观看世界的位置,是一个绝对中心;但人,却不可待在中心,即便待,也要有一双自身内长出的观照之眼,审视那窃居中心的自己,以实现“祛中心”化.你在登顶俯瞰万物的心旷神怡中澡雪了精神,更生了意志,消弭了自己融入了万物,并且你感知到了这一点,这制造出了一个绝对中心:在世界图景内部俯瞰感知这一切的那枚心之眼,这个点即无限存在于有限的上帝之位.你囚体悟到它而成为了这个中心.但中心化无疑是自大,只有另具只眼的审视观照能将其消解,使哪怕自大也位于和万物平等的位置,因为其上有了一个更高观照看顾、约束着它.真正的自大只有一种:无法无天,敬艮无存.纵日望向科希策周边山峦时,雨已停,但仍有漫天乌云压顶,唯在山脊天际处吐露一片澄明光亮,这抹光亮让我蓦然心动,它以意外凸显之光向位于高塔顶端中心那人投来了观照之眼的审视.当然,这是有神秘玄想结构层次的我的心灵之体悟,也许在一个有过革命情怀的心灵中,此情此景更会令他想到悲壮又忧郁感人的斯洛伐克国歌《塔特拉山上空的雷电》,此时的雨疏风住正应“会停,斯洛伐克会醒”.现在我们所遇,大概正是1993年独立后国格日益成熟、真正醒来的斯洛伐克.

科希策有颇有光辉的历史,它在13世纪下半期因矿业开采而逐渐成为城市,最初居民多是日耳曼人中的撒克逊移民,城市曾被匈牙利的同王授予了特别的权利,在1342年,成为自由皇家城市,有相当的自身独立性.欧洲许多城市都有独立的出身,它们有的是靠花大价钱买来的对领主依附关系的解除,有的是靠斗争甚至激烈的斗争来争取到的自由和自治权.在城市身份方面,科希策还闻名于在1369年被授予了欧洲第一个城市盾徽(不是封建主的家族徽章、城堡盾徽),所以在市中心,他们自豪地专门为盾徽建了一座塑像.科希策在与匈牙利和波兰的国际贸易得富裕起来,后来甚至有了大学,成了一个文化城市,直到18世纪一直发展良好.如今比名城输了气象,还是其后渐衰所致.

在一个旅游者眼中,真正能感其衰的是城中的犹太会堂.科希策城曾有较多犹太人、吉普赛人聚居,两座犹太会堂均规模较大,可以想象得出犹太人曾在此熙来攘往的生息繁衍景象,如今的人去堂空、年久失修让人切身感受到历史上此地与别处犹太人的饱受无情摧折.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后,考绍(即今科希策)是德围和匈牙利当局对境内犹太人实行大清洗的第一个城市.2012年,西蒙·维森塔尔中心的纳粹战犯通缉名单上的头号嫌犯乔塔里·拉斯洛⑦以97岁高龄被捕,他所犯的战争罪就是于1944年春将1.57万名科希策及附近犹太人送入了奥斯维辛等地集中营,其中仅有450人活到了战争结束.如今祖欧纳尔斯卡街上的犹太会堂已成为市政府的一处展览场馆,我们路过时在其中布展的几位年轻人慷慨地同意我们进入参观.而另一座普什基诺瓦街上的犹太会堂、经学院则彻底失修、关闭,我们走近粉红灰紫色调的壮美会堂,赫然发现门廊三个白色高拱前的台阶都已翻翘、断裂,需跨步上前,不仅野草滋生,还可见地面下沟渠.比起布拉格犹太区、布达佩斯烟草街犹太会堂的游人络绎,科希策空无寥落、被弃荒凉的犹太会堂在我眼中才真正折射出犹太人在欧洲一千年里一直受迫害的极度悲惨的历史命运,他们无处可逃,只活在一个个“生存——有限发展——被清空”的历史循环里,直至以色列复国.

斯洛伐克由于在二战时受希特勒支持建立了以天丰教牧师约瑟夫·索蒂(1947年在布拉迪斯拉发被处死刑)为首的准法西斯政权,因而反犹主义、迫害犹太人的行为也极为炽烈.当时居住在斯洛伐克的13.5万犹太人只有三分之一幸存下来.1991年时要求斯洛伐克独立的游行人群中(有不少索蒂的支持者)还有许多人高喊口号“我们不要犹太人”!这不啻为犹太人千年来既要面对统治者的残酷对待又要面对暴徒群众的无情心理荼毒的某种骇人的历史回音.也让人感慨即便受害者身上也根除不去的施害者基因,也许人类始终需要并真正缺乏的是有贵族精神的平等观念.

4.与马洛伊·山多尔塑像和《烛烬》“面对面”

科希策是匈牙利大作家马洛伊·山多尔(1900-1989)的出生地.我11月周游到此,与他的翅像“马洛伊邀你面对面”对坐片刻时脑中闪念:什么时候国内能见到他的大规模译作呢?回来后惊喜发现就在10月间译林出版社已出了他六本书的一个系列.于是我认真地对其中的《烛烬》一书作了一次面对面的细致阅读.

请原谅我写斯洛伐克,写着写着又写到匈牙利人身上去了.至今在斯洛伐克,“去匈牙利化”都仍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这也无奈,斯洛伐克作为匈牙利少数民族省份的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在1867年“奥匈帝国”生成之后,匈牙利贵族和资产阶级有了自己的议会和政府,拥有了很大的权力,他们却凭此大力推行沙文主义政策,排斥非匈牙利民族,在斯洛伐克实行了严格的匈牙利化的措施.1848年以后开办的一些斯洛伐克学校都被关闭了,1862年成立的斯洛伐克人唯一的民族文化团体“斯洛伐克学会”也被解散.斯洛伐克知识分子只能在匈牙利学校里受教育,这个事实再度阻碍了斯洛伐克的文化进步.其实就算是1848年全欧瞩目的最终失败了的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诗人裴多菲参加的那个,13名领导人被屠,使得匈牙利人发誓150年内喝啤酒不碰杯,1999年才解禁),也完全无视斯洛伐克人的政治诉求,甚至报之以戒严令,使得斯洛伐克民族革命领袖史都尔等人不得不逃亡国外.现在我们都知道,革命者并不必然带有先进意识,进步有时靠理性的政治妥协来得更有实效.所以哈布斯堡政府允许的斯洛伐克有限发展,到了匈牙利议会这里却反可能被生生阻断.无论何时何地,人类政治图景中最糟的都是专制统治.

读马洛伊·山多尔的小说,我忽然第一次明确意识到,对一个作家来说,三观是多么重要.如果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不是坚定不移地抱持着贵族的世界观视角,就不可能有他独立、优雅,理性分析和诗性感知俱发达的文学世界.让别的现代作家去颠覆理性优雅,去狂喜、深探可写性,甚或去撒野狂暴,去偷窥癖暴露癖去吧,他则敏感精致而又理性地审度着这个19、20世纪之交向着粗疏的平等自由不断滑落的世界.对进步持盲曰乐观态度的人也许会简单地把他看作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而对人类文明恒持敬重之心的话,就会认同他这样的作家才是文明的参与缔造者.他有足够的文明责任心、使命感抑制自己不去成为一个叛逆者、破坏者、反抗者.他是一切蒙昧主义、颓废丰义、媚俗态度、专制主义集体的敌人,因而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家可归的人.他去国是因为专制主义者不仅“不允许我自由地写作,更有甚者的是,他们不允许我自由地沉默”(《土地,土地……》,1972).读到他在《烛烬》中借主人公将军之口沉思父亲那一辈军官贵族:“他们虽很高傲,但心存相信:相信正直,相信男性品德,相信沉默,相信孤独和诺言,还相信女人.他们失望的时候,便沉默不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一辈子沉默,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义务和沉默,就像献身给誓言一样.”我们也许才能理解“沉默”对于贵族品德的意义.马洛伊的作品在匈牙利国内曾长期遭禁,流亡海外他又始终坚持用匈牙利语写作,无人翻译出版,直到去世后才被翻译重新挖掘.这似乎是一个近现代乱世历史上伟大作家的必然命运.马洛伊的所有作品组成了一部贵族社会消亡的挽歌套曲.当历史洪流藉着进步、自由、平等的口号将贵族们打倒,也将贵族品格中的高贵、尊严、仁慈、忠诚、尊重知识在社会道德规范中震碎的时候,社会人的整体精神生活水平怕也就意味着被杜绝了上升之途.人类究竟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下,社会人才有普遍幸福可享,并不是一个描绘图景的理论问题,而为了做成一个看似美丽的大蛋糕,不在乎打碎无数个体的小鸡蛋,无非是一种专制变体.英国史学家吉本(1737-1794)就坚持认为直至演进到他那个时代,人类曾有过的最幸福的生活是在罗马帝国的“五贤王”时期(96-180).法国史学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1805-1859)针对法国大革命的后果总结过:“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永远不断下降.”

《烛烬》故事情节极为简单,简直符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一天、一地、一个故事的要求.全书用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一次等待了41年后的“面对面”,两位将临生命终点的老人坐下来交谈,他们曾享有共同成长的真正“友谊”.几乎是将军在独白回顾三个主人公——将军、朋友、将军妻子的人生.全书的核心戏剧动作,是一个“毛骨悚然的诱惑时刻”——清晨打猎时朋友举起对准麋鹿的同时也对准了将军30秒种,这一动作是一切的枢机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后果.探究这30秒背后过往22年里的心理积淀是小说第14章的要务,也是全书最具心理深度和诗性强度的章节.第15章里的核心戏剧动作发自将军妻子,朋友打猎第二天辞去军职逃离了三人共同生活场域后,将军第一次来到朋友房间,妻子随后亦至,她告别房间的目光宣示了她和朋友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将军的共同背叛,这个动作也导致了以后八年的将军夫妻冷战、沉默生活形态,直至妻子的死亡.

马洛伊是描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大师,将人问关系写得丝丝入扣,朋友、爱人,无人不孤独;,忠诚,宽容,嫉恨,内心总有战争.他对大自然和人类心理之“黑夜”的认识达到了深度心理学的深度,无此,他就写不出好友试图谋杀、犯罪的合理性-22年由无罪的“天真”状态发展出性格的白昼呈现的同时,也发展出黑夜里一团浓稠的冲动——有别样的音乐天赋也不能消除嫉妒,对不能变成朋友那样天然受欢迎和信任的人的嫉妒.贵族似乎天然就具有美好的天性,而后天满世界善意待之的环境更给予他们神灵宠儿的命运.在我这样一个确实有当代“平等”观念的后来者读者看来,这似乎确实有点“原罪”意味——凭什么有人天然受宠,有人生来不顺遂?难不成还要我相信转世投胎的前世因果报应理论?那是我无法不视为某种思想糟粕的,我能够接受的是每个人都需遵从内在天赋发展出生命价值.但小说主角将军这样一个贵族并不是带着“原罪”之堕落力量的人,因为经由面对命运里的遭“背叛”,他成为了“一个寻找真相的人”,“会先对自己反省”的求真之人,便是哲人了:沉默的贵族、举止得体的贵族只能凭着敏感触及到犯罪的动机——一种最直接的真相——他们的教养让他们不会有崩溃举动,一等41年只在他们这个阶级有合理性,他们的表达只是沉默或说理,以及杀戮——狩猎.小说阅读有层次递进感,由写外部贵族姿态——沉默、压抑的得体举止,进入到了写人类内在情感体验——冲动、及其与大自然、人类相应情感“杀戮”的历史关联.小说也写出了*哲学真相,对抽象的美德与恶德,诸如“友谊”“忠诚”“安全感”“宽恕”“嫉妒”“孤独”等作出了清晰反省.将军的反思在这个层面上是马洛伊的代言人.将军的说理方式本来是文学的大短板,马洛伊却有激越的情感能量(文学之源,虽非文学本身)将之变成了自己的文学标识——敏感灵动,飘逸寥阔,坚守理性,情感丰沛.读者读之有跟随他学习认识感情、认识各种德行的体验,非他好为人师,毕竟清晰的理性表达更易于为人接受.在人类进化历史上,理性高于感官,但感性体验磨锐人类接触世界的触角,健全的头脑、文学头脑一定得二者兼具,只不过在哪一种世界观的驱使下某个具体的文学头脑取哪一种表达显性,使哪一种推动力隐在而已.

马洛伊以一种和贵族语吻相衬的吟诵般的理性声调在小说中娓娓道出贵族生活,敏感的他们因良好的教育而具有洞察力,因信仰知识并获得其结果而具有直接下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赋有某种古希腊精神底蕴,不允许感情过度、泛滥,不会有希伯来式的呼告、吁请,但他们也富含同情地理解人与人之间所有激荡的情感起伏.比起这种文学调性,浪漫主义以降的文学声音似乎都称得上“野蛮”;比起他笔下的贵族,我们一直以来读到的更多附庸风雅、装腔作势、虚与委蛇、备受讽刺的贵族,不啻是被蓄意妖魔化了的贵族形象.

尽管是理解“人”这种动物的大师,尽管对“男性友谊”做出了恐怕再无第二人能达到的更具深度的梳理分析(博尔赫斯是写了男性友谊“传奇”),证明马洛伊体内有一个*学大师,尽管已近乎达成终极认识——生命的内容是“”,关系的本质是“孤独”,但我发现,马洛伊对于构成这世界另一半的“女人”的认识仍有疑惑(与他写作此书时只有41岁有关?).将军在时间的长河里,经由不断思考、体察、阅读学习洞悉了人类关系真相,几乎想清楚了与事件有关的一切问题及其细节,但还是留下了一个问题——妻子当年是否和朋友联手谋划要干掉他,那个举瞄准的30秒戏剧动作是否不是朋友临时借机起意的意外之举?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妻子就是一个麦克白夫人式的蛇蝎女人;如果答案是“不是”,她就仍是一个自主、野性的卡门,一个比之男人更完美的自然精灵.朋友没有回答,是因为马洛伊也没有答案,他有答案的问题将军全都解答了.虽然他最后认为妻子比他和朋友两个男人都更完美一些,因为他们事实上选择了活下来逃避,而唯有她选择了以死亡作答.但当马洛伊还剩下那个疑问,就表明他对女人的本质没有形成自己的答案.虽然到了当代,我们普遍接受人是生成性的境遇动物,也许并无那么确定的某种先在本质,但对一个那个时代的理性主义者马洛伊而言,他仍需要确定本质,就像他全部的小说语言方式——内心独白方式本身就在证明,他相信,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成触及事物的关键和本质的任务.而当代作家在这方面是丧失了自信的,他们宁愿相信语言有时候是在自己能产,不是作家在写,而是作家在被写.其实就.像在实践中,语言再能产也只能是在卓越作家笔下更能产一样,思想有触及事物关键和本质能力的马洛伊才能使自己的理性分析语言胜任这一任务,才能在“关系”的本质中形象地凸显出大写的“孤独”,在生命的简单戏剧动作和丰富心理内容里见证“”的不息洪流.

认真读了《烛烬》后,我发觉在科希策的作家塑像——“马洛伊邀你面对面”并非某个雕塑家的灵感忽然接轨上姿态所致,它就是马洛伊的文学姿态本身.他的小说参透人与人之间的挚诚“关系”,写尽不同阶层男女老少间关系的缘起与成长、受损与承当、爱恨与不灭……有表现也有个体根源的“关系”才是真正的主角,余者包括关系体、身份、时代、回忆都是发生场景.因而马洛伊坐在那里不重要,我或者另一个读者、另一群游客坐在他对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两把椅子之间的地带,谁能走得进这个完全开放的没有边框的咫尺空间,谁能在这个空间里受教于他,进而读得懂在这“无有”当中姿态万千的“万有”及其核心“孤独”,共鸣于他,存续于他,谁就真正与他面对面了,与他进行了有效的交流.所以,我面对他时转头他顾,他不会介意的,他知道当我调转身去,在别的随便某地、任意某时我会以独自潜心阅读来完成景仰他的“面对面”.

5.奥地利文学史话点滴及特拉克尔之路

马洛伊虽始终坚持用匈牙利语写作(早期曾用德语),但其精神背景完全是奥匈帝国一系的.行前我粗略了解了一下“奥地利文学”这一概念.颇为吃惊,历史上除了《尼伯龙根之歌》背景是帕绍一带生活,因而基本被认定可算作奥地利文学成就外,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文学创作几乎是阙如的,和它极为杰出的各代音乐成就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僧侣文学、骑士文学大抵难以称道,笑话、民歌内容稍微可观,以后的市民文学中唯戏剧尚可有所圈点,奥国文学几乎是在一战前突然涌现出了一整批大作家、诗人,令人瞠目结舌.卡夫卡(1883-1924)--生足迹未出的布拉格彼时是奥图的布拉格,所以他身为犹太入却用德语写作,其实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本身就是身份尴尬的犹太人,再用当时社会层次中次一等的地方语言捷克语或更次一等的犹太人意第绪语写作,我相信过于敏感的卡夫卡不是匈牙利贵族马洛伊,绝不会有这个自信和挑战精神,他只能在语言上倚靠当时的上流社会主流语言.这也是捷克斯洛伐克立国后很长时间多少有些蓄意冷淡他的原因,因为在“去德意志”化的意识形态面前,冷遇德语作家,弘扬捷克语作家杨·聂鲁达(1834-1891)、哈谢克(1883-1923)等才是硬道理.然而,文学艺术在时间范畴里是比意识形态更硬的道理,所以如今布拉格已开始日益努力从卡夫卡银行提取各种利息了.举个小例子,2012年我到布拉格时,晃过老城广场圣尼古拉教堂附近的卡夫卡出生地那座楼,还未见任何有他之蛛丝马迹的商业行为,这次再去,赫然出现了一家卡夫卡咖啡馆,且在遍地是咖啡馆的欧洲,那么普通味道的咖啡竟敢收中国咖啡馆的,就是说比老牌咖啡馆们收费都翻倍,因此要在这里吐槽一下.

里尔克(1875-1926)也出生在布拉格,萨尔茨堡的特拉克尔(1887-1914)和他们完全是同代人.奥地利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得家产千金散尽时,曾同时资助了里尔克和特拉克尔各值两万克朗的金币.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穆齐尔(1880-1942)、茨威格(1881-1942)都是那一批的生年相仿之人,真是有奥国文学到了那时才蓦然横空出世之感,共同构成了德语文学中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我的萨尔茨堡老朋友路德维希·哈廷格领我在城内走特拉克尔之路指点故人遗踪处处时,也顺带点化了一下我的疑惑:音乐为宫廷所需要,音乐家自然会得到供养、资助;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教育并不普及,几乎为贵族、僧侣们所垄断,文学家的出现必须以教育为基础,以自由思想为翅膀,所以文学只会兴盛于晚近意识日炽的氛围中.这的确和我们从屈原开始就有兴旺的文人创作传统大不相类.德语文学的兴盛明显晚于意英法等民族文学,在文艺复兴时代能够勉强跻身文学殿堂级作品的只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版《圣经》,直到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德意志才出现了歌德、席勒这样堪与他民族文艺复兴大家媲美的文学家.这和我们前面回顾历史时提到过的德意志由于“邦君”林立,封建割据严重,迟迟没能进入到英法那样的民族国家序列当中直接相关,乃政治局面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德意志长期抱守中世纪普世帝国观念和正统天主教信仰,未能适应逐渐占据欧洲各国政治舞台的新的权力竞争法则和宗教改革要求,传统与现代的种种矛盾最终撕裂了这个老大帝国.

这里给诗人读者诸君来点小福利,插播一下只有萨尔茨堡城的老诗人、文人才知晓的特拉克尔之路路径.我去瞻仰特拉克尔的时间颇奇,正好是他逝世(1914年11月3日)101年的零一天(2015年11月4日).哈廷格先生一早从瑞士乘火车赶回萨尔茨堡,专门领我走这一路.他说在他看来萨尔茨堡有两大文化名人,一个是莫扎特,世界驰名,在城中处处留痕;一个是特拉克尔,默默无闻,唯他清楚特氏常行其上的凄清小径数条.所以他一定要让同是诗人的我看到诗人哈廷格眼中的诗人特拉克尔的萨尔茨堡,因为莫扎特的萨尔茨堡每个游客自己都能看到.如果你正在萨城最重要的景点要塞城堡、大教堂一带游赏,你也就离特拉克尔的踪迹不远了,其实近旁就有一处,主教宫广场和莫扎特广场接驳处有一座带巴洛克塔楼的漂亮黄白房子,紧挨它是一座两层白色建筑,楼下带有廊座餐位,这里曾是特拉克尔的父亲做事业办杂志的地方,二层是他们的住家.这座建筑基本就在莫扎特塑像的对面,萨尔茨堡的两大文化名人形成过某种奇特的“面对面”——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些年里,年轻的萨尔茨堡诗人出来进去总能看见这位高高站在大理石基座上的青铜音乐家(塑像于1842年9月5日落成),而以后,伟大的青铜音乐家凝视着几乎已无人知晓的天才诗人从这里消逝的空空房间.想象他们眼神交错的时空背景最好用特拉克尔作品中弥漫的“蓝调”.

特拉克尔出生在离这儿不远的瓦格广场1A号房子里,那里现在是他的纪念馆.我们在下午两点纪念馆开门的时间准时到达,在常规参观出生房间、手稿画像书籍展品,观看特氏生平录像等节目之外,哈廷格先生特别和他的馆长朋友交流了一下,于是馆长在馆内收集的各语种特拉克尔译本中一顿搜索,找到了这样一首诗的中译和拼音译:“雪花落窗上/暮钟声悠扬/屋洁蓬荜辉(拼音是“庭院静”)/众聚饭桌旁//……”(《冬日黄昏》)于是,我颇不满意但热情地告诉馆长,中国大陆连《特拉克尔全集》(林克译)都出版了,我回去一定买来寄给他.回来后我已购了三种特拉克尔诗选,哈廷格先生拟来华,届时我会请他带回.

出得纪念馆,过老城主桥修泰兹桥到河东岸,步上沿山麓起伏的清幽古街,心中想着特拉克尔常在黄昏时散步其上,耳畔忽响起“从他魔鬼般的面容里发出了天使的声音,竟是那么的温柔动人”,哈廷格先生描述着听特拉克尔朗诵时听众们的观感和震惊反应,在因斯布鲁克的这次朗诵是特拉克尔生平唯一的一次朗诵.此刻时光仿佛在倒转,并且对我发生了现实作用——我竟然不知误碰了什么键或设置,手机相机里拍出的照片这个下午全部带上了怀旧色调!哈廷格先生继续点画萨尔茨堡文学地图,就在这边山头的黄房子后面一座屋舍里,茨威格一住十年;从旁边的隧道远行三四公里至郊外一处居所,当代著名剧作家、小说家汉特克(1942-)在那里隐居了数载.行到老犹太区的林茨街上特拉克尔工作并染上药瘾的药店,我惊讶地发现那里至今仍是药店,只是再不会有一个双眼狂热,面容里有刀斧感,却伤自己最深的药剂师或卖药师傅望向顾客……终于,哈廷格先生抖出了特拉克尔之路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包袱——萨尔茨堡人民为自己留下了最后一块清净地,世界各地的无论哪一种关于萨尔茨堡的旅游书上都不会让你看到的塞巴斯蒂安墓园.这里是特拉克尔构思吟诵出他平生第二部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里大部分诗篇的地方,也是哈廷格先生一自己从少年到现在仍在其中读书、思考、怀想特拉克尔之所.“唯有逝者”的地方令永恒这种概念在即便我们的肉身上也看得见自己——在我们彻底沉静下来了的那一刻.

6.布拉迪斯拉发的庄与谐,第13届“诗艺”国际诗歌节小记

时间终于飞逝到了临近诗歌节节期,11月16日晚我们花了50分钟时间从科希策飞到了布拉迪斯拉发,因为如果乘火车从东端的科城去往最西端的布城,得花六个小时,不是哪里都有当今中国这么发达的高铁系统呀.布拉迪斯拉发,多瑙河穿城而过,距维也纳仅6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两个国家接壤的首都.站在多瑙河上的现代“飞碟”斜拉桥上,背对捷云城堡方向,远眺左前方是匈牙利,右前方是奥地利.话说这样的地理位置,虽在历史上肯定方便各地交通往来,哈布斯堡的女大公打维也纳过来再冠个匈牙利女王的冕抬脚就到,但作为独立国家,首都就在边境线上,好像是根本不准备考虑战争情况的样子,遇上强敌,一个闪电战,国家就可以不存在了.好吧,但愿欧盟大家庭内部兄弟永远团结,姐妹始终互助.据说,当时选择这里做首都是因为这座历史名城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是斯洛伐克人.

晚上组委会工作人员接机顺利,我一到旅馆,就立即找寻中午、下午先到了的宋琳、唐晓渡两位兄台,他们已颇为熟悉周边情况,气哼哼地超市购物去了,所以等我见到购了各种日用必需品归来后的二位时,他们已经乐呵呵的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的精神愉悦呀.本团长幸免了一顿被声讨.因为出发仓促,他们基本全没顾及欧洲旅馆里的啥都不备,到了后发现要喝水没矿泉水,要喝茶没电热水壶,要换鞋没拖鞋,要充电没转换器……我只好从此每晚活动结束后,拎上我永远放在旅行箱里的电热水壶,给二老烧水沏茶去.

办会经验丰富的组委会不仅将与会者住处安排在城堡山脚下,离市内观光游览的老城区也在十几分钟步行范同内,更是将诗歌节主要节目都安排在晚上,偶尔占用个下午,这样,爱四处游赏的人白天行自己的观光,习惯昼伏夜出的人上午闭眼做自己的白日梦,大家各自取便.诗歌节的食堂、包餐的餐馆亦值一提,当17日中午头一顿午餐,组委会姑娘领着大伙儿沿城市干道有轨电车路线晃晃悠悠来到了一个广场区域,停在了一家教堂门前,我真心以为是要先让我们参观个教堂再去吃饭.然后打旁边拱门进去之后,发现就是布拉迪斯拉发餐厅旗舰店本尊了,且被古老修道院内饰氛围一烘托,在二楼可坐二十几号人的旧木制长桌前一坐,看着窗外阳光斜入铺上桌面,连包餐可选饭食相对窘迫都感觉不到了.此前在萨尔茨堡哈廷格先生带我们去萨城人民最爱喝啤酒的地方,也是全奥地利最大面积的啤酒馆(楼上下5000平方米),我就大开眼界地见识了开在古老修道院里的大酒馆,且是约400年前这家修道院里的奥古斯汀修士念经之余研发出的经典款大众啤酒,所以这萨城活着的“世遗”地点名字是August i ner Braustubl Mulln.为方便读者诸君去萨尔茨堡旅行时拷贝下这个名字好找得到地方,我就不翻译它了,去喝最地道的萨城啤酒时要想起是赵四告诉你的哈.欧洲人民的修道院真是人民的修道院啊.

就像科希策的作家塑像可以颇具创意让马洛伊胸襟开阔地“邀你面对面”,艺术家塑像尤力乌斯·雅各比全不畏被塑成满身结瘤老树般苦大仇深的姿容,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市雕塑设计者也同样奇思横溢,准确地说,是被幽默的灵感灌注了灵魂.世界上高度最低的雕塑在布拉迪斯拉发,名叫“男人在工作”,爬出窨井盖的管道维修工待在老城帕斯卡街和里巴斯卡街的交叉路口,不以为苦地面带笑意,肯定不是因为为人民服务了,那么重点一定在“男人”身上.果然,这个位置是工作之余男人观看裙底风光的位置,或者说,观看裙底风光也是男人的工作之一.仿佛为了呼应巴黎人民经受“11 -13”恐袭的不幸遭遇,原本在老城主广场上法国使馆前不那么庄重的“的拿破仑”雕像隐身不为游客所见了,其实是被准备圣诞市场的木屋遮挡了,于是这些天标示法国使馆的是其前悼念的不熄火烛.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大捷后意气风发地来到普雷斯堡(布城的德语名),在主教官的镜厅与奥地利签订了奠定结束神圣罗马帝国的《普雷斯堡和平条约》,法国人民甚至将主教宫前的街道都命名为“普雷斯堡成功之光”.布城人民于是还他-尊八卦造型雕像—弯腰搭臂于座椅意欲情侣卿卿耳语,也算是种平衡.如果荣耀是提升成功生活的伟哥般兴奋剂,那么幽默更是改善失败人生之餐中盐般的调味品.

像是对老城充满历史记忆的荣耀“庄重”建筑物的一种调剂,布拉迪斯拉发的“诙谐”塑像们如同唱唱无伤大雅小反调的音符跃荡其间.是啊,这个城市的.光荣与记忆、失败与耻辱都更多地关联着匈牙利,虽然在历史上城市本身是有相当自由的.1405年时像科希策一样,它也被提升到自由皇家城市的等级,1467年时,中欧文艺复兴精神代表人物马加什一世国王在此建立了匈牙利的第一所大学伊斯特罗波利坦学院,布达被土耳其人占领之后,1535年匈牙利国家立法院选择了布拉迪斯拉发做它的临时首都.在老城西端的圣马丁教堂就是这个城市历史上的最庄严之所了,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女王和八位他们的配偶在此加冕,包括大名鼎鼎的特蕾西娅女王.教堂北墙上刻有他们的名录.

广场上庄重的塑像无疑也是有的,宋琳兄就在赫维兹多斯拉夫广场上拍了一个,然后晚上活动时举着手机问斯洛伐克诗人,这位塑像里的诗人叫什么名字?结果竟然没有人回答得上来.当我后来查找资料得知这人就叫赫维兹多斯拉夫时,有点明白了大家为什么叫不出他的名字,估计是觉得如果告诉中国诗人他就叫广场这名,太糊弄人了,得告诉个他的全名或真名吧.这名字的确是个笔名,斯拉夫语意思是“星之颂扬”或“群星中的斯拉夫”,还是广场叫这样的名字更合适些.如此响亮的名字,也适用于命名街道,所以几乎所有斯洛伐克市镇里都有这名字的街道.这位诗人、剧作家、翻译家笔名全名帕沃尔·奥萨·赫维兹多斯拉夫( 1849-1921),是19世纪斯洛伐克最有名气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多是乡土民情,风格是现实主义描述为主的民歌式抒情诗,他的诗歌尝试多种韵律形式,创造性地将新词与方言交织在一起.他也将许多外国出色的文学作品译成斯洛伐克语.到他去世时,斯洛伐克已有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

斯洛伐克语的初步定型是在斯洛伐克语言学家、天主教神父安东·拜尔诺拉克( 1762-1813)手中完成的,他融合天主教徒们一直使用的语言标准和西部斯洛伐克方言,制定出了第一部斯洛伐克语规范.扬·霍利(1785-1849),是第一位用这种新的标准斯洛伐克文学语言写诗的重要诗人、翻译家.在他之前的斯洛伐克诗人主要是用拉丁语、各种地方版本的捷克语和斯洛伐克化的捷克语写诗.看来,在世界各地,都如那句戏言所说,不懂翻译的诗人难成好诗人,扬·霍利翻译了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用六音步抑扬格的亚历山大体韵文诗写作了自己颂扬古代斯拉夫人的史诗作品,以此显示拜尔诺拉克文法书规范的斯洛伐克语完全能够胜任表达复杂的诗歌形式.

前辈诗人中,被每一个当代斯洛伐克诗人都牢记的是政治家、民族革命家、诗人、语言学家路德维托·史都尔(1815-1856),2015年,斯洛伐克隆重庆祝了史都尔200周年诞辰,以纪念这位斯洛伐克自由运动先驱,他也被认为是书面斯洛伐克语的创立者.新教徒史都尔面对的民族语言现实和天主教徒拜尔诺拉克面对的有所不同,新教徒们基于信仰分歧,从17世纪末开始就日益严格忠实于摩拉维亚的“克拉利采圣经”里的古老语言,史都尔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语言是不能够胜任民族革命或来实施自治,有效反抗“匈牙利化”的,因而他采用中部斯洛伐克方言作为文学语言的基础,对之加以规范整理,于1843年制定了一种新的标准书面语言.大部分斯洛伐克作者,包括使用拜尔诺拉克标准的天主教徒作者们都对之表示欢迎,终于成为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政治武器.当代斯洛伐克语也由此而来.这位一心谋求民族独立(甚至不是和捷克联合)的诗人这样表达他的人生哲学:“我的国家就是我的身心,我生命中的每一钟点都当奉献于它.”果然是充满革命的一代人之代表.

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在历史上终于正式成为了独立国家,虽然“天鹅绒分离”本身非暴力、无伤害,但分离之后的斯洛伐克在十年之内经历了灾难性创伤.商业腐败严重,卑鄙政治斗争不息,黑手党壮大猖獗,失业率居高不下,民族主义盛行,新闻自由被控,记者面临磨难……申请加入欧盟被拒,再被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驱逐.但是,这个新兴国家的年轻人始终是有希望的,1998年的选举被年轻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赢得,时年43岁的改革派祖林达打败老政客麦恰尔,开始艰难扭转腐败现象,实行经济、社会改革,加快融入西欧进程.到2004年,终于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盟,完成过渡阶段.2006年,斯洛伐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拥有高人类发展指数.2014年,选举出了史上最年轻的一任总统,商业巨贾、无党派人士,时年51岁的安德烈·基斯卡.这一结果似乎更显示出某种极力发展经济,厌弃政治斗争的斯洛伐克民心..

11月17日晚,主题为“通过诗得解放”的第13届“诗艺”国际诗歌节正式开始各项核心活动,三个晚上的每晚七位各国诗人朗诵环节是重头戏,另外一些表演也足以让人大呼不虚此行.17日晚的朗诵过后,第二场次,来自慕尼黑的女诗人奥古斯塔·拉尔携其夫卡勒·拉尔作了别具一格的“声音一诗”表演.名为“艺术或碰撞”的即兴演奏一出场如同孩子搬家,摆了一桌子鸡零狗碎的小玩意儿,原来每件东西都是声音制造的源产地,有时制造乐音,有时制造旋律声音的对抗物,有时是人声,有时是录音,有弹奏拨拉的,有吹打捏敲的,有诗歌吟诵的……一切全凭近一个小时内两位演奏者的心情和默契,以及看上什么物什或随手操起什么家伙的灵感而定.实话实说,表演效果颇为惊人,会令人想到如泣如诉这几个字的字面意义,有点幽闭气质的阴性声音为主在节奏婉转地或无节奏但有跳动感地倾诉,与电影配音技术混搭的韵致使各种声音在立与破的对抗中坚持不息流淌完成了张力具足的诗意建构.18日晚中国诗人团队朗诵前安排了斯洛伐克最优秀的青年舞蹈家之一亚娜·特雷科娃以中国诗人诗歌作为灵感创作的“舞蹈一诗”表演.难以想象娇小的舞者体内竟有如此巨大的爆发力,舞台上天生的舞者既有每一细胞都在跃动予人的感染力,更有苦练包括太极拳在内的硬功夫在身的自信心.不时有随意性过场动作的现代舞里,支配性的节奏是舞者灵魂解放的欢乐颂,背景音乐里偶然的中国声音元素,市井商贩吆喝碰撞之声,在不懂中文的耳中更纯粹地标志了中国式的热闹,和舞者最终的挣脱与升华之姿也别具反衬之功效.18日下午在科美纽斯大学人文学院还安排了座谈讨论、主题发言等内容.主会场旁边场次还有一些无须诗人们参与的实验电影、诗歌访谈放映等节目.

11月17日是捷克和斯洛伐克人民的一个节日,“天鹅绒革命”纪念曰,捷克人视其为三个国庆节之一,斯洛伐克人民也命名它为“争取自由和日”.得知捷克人民有三个国庆节纯属意外,10月28日,我和在布拉格居住了20年的美国人杰弗瑞·杨约好做一个关于斯洛文尼亚诗人托马斯·萨拉蒙的访谈,他在为一部萨拉蒙纪录片积累各种资料,有一部分内容是访谈各语种译者和萨拉蒙的朋友.结果那天他为摄像机买电池时遇上大家过节,商店关门,于是我有幸听闻了“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之国庆日”,这一既荒诞又诗意的表述说的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国庆日.斯洛伐克人民有了1993年1月1日的独立建国日,不再刻意记住10月28日,但仍然珍视11月17日,我们晚餐时,在修道院餐馆旁的广场上,就有市民们的演出纪念活动在进行.我们在餐馆旁集结前往卡尔帕茨卡街2号的文化中心朗诵场所前,我认真驻足聆听了着民族服装演出的男声小合唱,他们唱的正是曾经的民歌、现在的斯洛伐克国歌.原先捷克斯洛伐克国歌是由捷克部分和斯洛伐克部分组合而成,分家之后,国歌也分手,《我的家乡在哪里》单独成为捷克国歌,《塔特拉山上空的雷电》成为斯洛伐克国歌.其实合在一起的时候,两部分听起来不是很和谐,捷克国歌部分相对舒缓,听来有咏叹味,像一种文人创作;斯洛伐克国歌部分用民谣Kopalastudienku的旋律,富悲伤大地经年累月积聚起的悲壮气.若视它们为抒情诗的话,感觉二者不是从同一个灵魂层面出来的,斯洛伐克国歌部分明显更沉郁,化自民族灵魂深处苦和痛打底的丰厚积淀中.民歌传统是斯洛伐克民族文化中的最重要内容,果然名不虚传.马图什卡作词的这首歌曲在19世纪时曾广为流传,且风行得正当其时,正好在革命领袖史都尔、胡尔班和霍德扎因匈牙利资产阶级政府的戒严令而不得不逃亡国外之后,斯洛伐克自治要求落空,《塔特拉山上空的雷电》适时携民族心声,愤而化作了声声反对马扎尔化的雷电.

斯洛伐克自19世纪始也形成了自己优秀的诗歌传统、知识分子诗人阶层.“诗艺”诗歌节是目前斯洛伐克最高质量的国际诗歌节,主管马丁·索罗特鲁克年长我两岁,诗人、英语文学博士、特德·休斯的斯洛伐克语译者,观之有绅士气,无江湖感,这种诗人履历、形象放在当今普诗歌世界,都有“根儿正”之感.出身比较文学博士、西方现代诗学研究博士后的诗人、译者赵四,自然对这种诗歌节主管操持的诗歌节本能地信任,也很欣赏这个诗歌节不以地名、事件为标识,而以拉丁语名“Ars Poetica”(“诗艺”,贺拉斯《诗艺》即此名)命名自身,可见其以诗歌为本位的初衷.因而当他们提出想让我帮他们在本届诗歌节上主导一个“中国主题”时,我一秒钟犹豫都没有就答应了.所以,在本届诗歌节上出现了唐晓渡、宋琳、陈东东、赵四及观察员刘楠祺组成的中国独立诗人团队.当然,团队能够成行,也仰赖“中国文化译研网”承诺承担团队的往返国际机票.事实证明,一个自身也是优秀译者的知识分子诗人主管的诗歌节,会分外重视翻译诗歌.很少有诗歌节会做这么大翻译量的通书,每人译有净诗行150行左右.在欧美国家,600-900净诗行便是可以出个人诗集的规模了.“诗艺”诗歌节的通书除发在与会诗人手中进行交流外,在朗诵场所和书店里都直接有售,也可见出诗歌节自信自己所邀请的译者都是诗歌翻译的行家里手,无须大费周章便直接可以成为当代斯洛伐克翻译文学的组成部分.斯洛伐克知识阶层在历史上虽然可以说基本是捷克一手养大的,但即便在一家亲的当年,在历史学,包括汉学在内的东方学等一些学科中,斯洛伐克学者便有胜过捷克的表现.这次诗歌节为中国诗人们邀请的中译斯译者,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达尼埃拉·张·齐拉科娃博士(中有其华人前夫姓氏)便是我们全世界比较文学专业出身的同学都耳熟能详的比较文学大家、著名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生、同事,她汉语流畅,笔、口译俱佳,斯国总理出访中国也点名要她陪同作口译.现在是现场见证时刻,中国诗坛中人都知道晓渡先生若开口,基本是口译者的蒙难时.18日晚基本是中国团队朗诵场,才子晓渡朗诵前顺手拈来自曰所见物什,引申表达了一番做诗人的感慨.大意是说,白日见到街头那尊“男人在工作”雕塑,他觉得那形象大概是一名消防员,诗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消防队员,需要应对那暗中燃烧的灵魂之火,但他的工作不是要扑灭它,而是要为之赋形云云.但见唐艺梦(达尼埃拉的汉语名)女士从容淡定接过长长的句子,仿佛两秒钟理解时间都没花,直接吐出一串听觉上刚柔相济得宜的斯洛伐克文学语言,为晓渡同学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阵热烈掌声.朗诵间隙闲聊时,唐艺梦女士谈到对中国当代小说没有什么翻译兴趣,认为文学性不强,但对诗歌颇有兴趣,有做出一本高质量中国当代诗选的意愿.既然我们的团队里有重要诗评家、编选家唐晓渡先生与唐艺梦女士自此结谊,这个事情看起来还是指日可待的.

在此,也请允许我表达一下我对“诗艺”诗人、译者同侪们的深深感激之情.几位中国诗人18日晚成功地为斯洛伐克诗歌听众带来了难忘的中国之声.我的个人表现也令现场观众持续反应强烈,使诗歌节组委会感到惊喜,节后我竟有幸接到了彼方递来的更粗壮的橄榄枝,哦,对诗人来说,应该叫月桂枝.他们希望我的更多诗歌能够与斯洛伐克读者见面,因而拟在斯国国内申请翻译经费,2016年翻译出版我的900行净诗的个人诗集.此举委实令我感慨良多.这几年,持续参加在波兰、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地举行的诗歌节,我必须得说,在中国喧嚣诗坛保持安静的我衷心感谢这块现代诗歌文化发达的土地和这里真正懂得诗歌,热爱诗歌,对无谓虚名毫不感目的诗歌读者,任何人的诗歌都只能凭着直接的诗性力量,抵达每一个听众或读者的心灵,余者皆虚.我也必须坦率地说,我的诗人生涯无疑起步于慧眼独具的斯拉夫诗人、听众们的鼓励和肯定中,而非他地.

“诗艺”诗歌节也是欧盟委员会“创意欧洲计划”的欧洲诗歌展台“Versopolis”(“背面城邦”)项目成员,这一项目的内容是境内12个诗歌节联手合作推广诗人,于2015年开始实施.“诗艺”组委会颇自豪于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他们是唯一的这个展台成员.因而19号晚间的朗诵便是这一平台上来自英国、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比利时、荷兰、瑞典的七位诗人朗诵场.独立国家,独立地发展文化,也就会逐渐赢得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衷心祝福斯洛伐克诗歌同侪们.

责任编校 谭广超

本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中欧和纪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中欧四困纪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欧四困纪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利用真诚沟通促进初中学困生的转化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教育越来越倡导教育的本质即面向全体学生,这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更应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无论这个学生是传统意义的“好学生&.

案例教学之困基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2 034摘要网络化时代如何有效进行案例教学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rd.

陶澍的三峡纪行和其理性精神
摘 要长江三峡是清代学者陶澍在地理游记蜀韜日记中重点描写的对象,联系嘉道两朝出现的政治危机和学术转向,可以发现,陶澍在纪行三峡时,受当时经世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 主要体现在以严谨、.

饮食调理防春困
春季,春暖花开百鸟争鸣,处处一派生机,可有些人常常会有一种懒洋洋的感觉,尤其午后更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 春困并不是病,它是人体对春季气候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春季人体细胞活力增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