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职工培训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价值取向、供给方式与路径方面论文如何写

主题:职工培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4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价值取向、供给方式与路径,本文是职工培训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价值取向和高等职业教育和供给有关论文如何写.

职工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职工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论文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是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及消费的过程,具有不完全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效益实现的长时性和持续性的产品特征.其价值取向要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为目标,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以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根本.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要变革政府单一的供给方式,积极探索与私人部门合作的PPP供给方式及与社会组织合作的供给方式.转变校企合作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标准,加强激励性政策投入,积极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是高等职业教学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价值取向;供给方式;公共产品

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的

调整促使就业结构进行相应地调整,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也日益增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以高等专科学校为主体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领域、产业部门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在履行学历教育使命的同时,应利用自身优势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增强社会服务支撑力,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跨学科研究,从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视角出发,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看作为公共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对职工培训的产品特征、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供给方式及发展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价值取向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产品特征分析

职工培训是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发展性资料的重要来源.职工培训产品的消费过程是在市场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基于教育培训服务这一产品进行交易的过程,具有不完全的正外部性、消费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以及效益实现的长时性及发展性.[1]

1. 不完全的正外部性

公共产品的“外部性”意味着消费受益者不仅仅是直接的当事人,其他人也可以免费享受到这种好处,发生利益的“外溢”.社会产品的外部性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效用,外部性所产生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也不能通过买卖双方或各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不会随着买卖双方的协定产生或消失.[2]产品外部性所产生的影响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活动中,企业与员工是产品的直接消费者.然而,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外部性,“挖人”

现象会导致其他企业存在免费获取人力资源的可能,出现一定数量的间接消费者.根据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当职工培训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时,会带来各种联合效应、协同效应、技术扩散和知识传递,使全体社会成员直接或间接受益.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对间接消费者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现为正外部性产品特征.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的针对性消费,在开展职工培训时会通过制度约束来减少经济外部性的发生,在现实中间接受益者很难做到完全免费的获益.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是不完全的外部性.

2. 消费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

竞争性是同一产品在不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会导致产品消费竞争性的存在,这意味着每当增加一个消费者,若要保持消费量不变且效用不会降低,则需要增加边际分配成本或边际拥挤成本的支出.当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时,每增加一位消费者,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必然会影响他人的消费使边际成本大于零.所以该产品也具备竞争性的特征.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在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并且竞争性会始终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职工培训产品还具备部分排他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向企业提供职工培训产品时可能会对消费者进行资格排他、付费排他或运用其他排他方式.从产品功能上讲,职工培训是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针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而企业员工在契约关系存续期间对于企业来说具有“私有性质”.由于教育的公益性特征以及产权的非私有制决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的职工培训不可能实现完全的排他.

3. 效益实现的长时性和持续性

职工培训说到底仍是一种教育活动,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由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产品效益的实现不可能立竿见影.相较于其他产品来说,企业若想从培训中获取更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培训投资使用效率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企业员工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过程即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成果的转化是一个能动的复杂过程,受到个体差异性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培训形式及内容、受训者认知结构及学习迁移能力、企业就业环境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等.另外,由于学习必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培训成果转化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所带来的效益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特征.对于受训者而言,职工培训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后续的工作实践中能持续发挥作用,并结合新的学习产生更高层次的迁移,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好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开发不是一劳永逸的战略,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如何提高培训成果转化效率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时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产品价值体现

1. 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为目标价值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知识、信息、制度等新的增长要素,还要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的“供给”内生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力资本作为“活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在工作中的创造性及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这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助力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观点,从治理机制的角度出发,当企业出现人力资本需求时,有三种选择:市场购买(招聘成熟的技术工人)、企业生产(厂内职工培训)或与院校合作,企业将根据投资成本与收益效率来决定获取方式.[3]当企业对技能专用性人力资本需求持续增大时,才会进行实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教育产品的投资往往被认为是提升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方式.职工培训产品是服务性产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性技能培训服务,解决企业技能短缺问题.因此,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产品必须首先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为目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 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价值取向

产教融合作为产教关系发展的高级和深层阶段的产物,是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最优形式.产教融合集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社会生产、技术服务等形式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实质是产学之间的博弈过程,博弈双方在利益上存在冲突但在策略上又相互依存,合作、博弈是实现双方共同利益的主要形式.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果,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未探索出有效的校企合作形式及运行机制.然而,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是实现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在向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合作博弈产生合作剩余,从而激发企业产生进一步合作交易的和需求,通过长期合作促使双方建立起稳固的互信合作机制.从高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角度来看,校企双方经过相互沟通和契约协定建立起产学合作关系能够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产品价值.因此,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寻找合作契机,鼓励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

3. 以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根本价值取向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对传统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企业纷纷转型发展走上由生产组织环节向产品研发环节、品牌营销环节升级的道路.从微观上来讲,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耗,达到节约成本,提高产品利润及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从宏观上来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链中组装及制造环节处于曲线最低端,为获利低位及附加值低位.技术、专利环节、品牌及服务环节依次向曲线两端延伸,为获利高位及附加值高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根本价值取向,就必须在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产品的生产环节,以培育企业职工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根据新兴产业及企业转型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供给方式

(一)政府单一供给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政府单一供给方式是指从职工培训服务的决策、生产、分配到消费全过程由政府负责,公办职业院校来实施.由于政府行为具有法定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因此政府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能够承担较大的风险和巨额成本,便于职工培训产品的管理和控制.但长期的实践表明,政府单一供给方式会形成政府垄断,而垄断会造成准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带来较多负面影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现状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主要采用政府单一供给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逐年增多,但仍存在经费短缺、经费来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低下,远远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从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上看,2016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38866 亿元,比上年增长7.57%.其中,对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828 亿元,比上年增长5.91%.但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国家对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的投入只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8%,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4.7%.其次,从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上看,我国公立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和学费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高达80%,而社会捐赠从2008 年到2014 年始终低于1%,且呈逐年递减趋势.社会力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高等职业教育生产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收益严重不匹配.第三,从教育均衡上来看,我国经费投入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且西部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依赖更大,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及区域经济发展.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学派的学者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除了存在“市场失灵”现象之外还可能存在“政府失灵”现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政府单一供给方式会导致“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从而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在政府单一供给方式下为私人利益的实现提供机会从而滋生腐败现象;政府单一供给的绝对权威性会给公众带来压力,从而难以获取有效及真实的信息,导致信息分享的不畅通和不真实;政府单一供给方式下还存在体制束缚、机制障碍、缺乏活力等问题.由于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总量有限,而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联系最为密切,所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必须改革政府单一供给方式,探索多元主体的供给方式.

(二)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供给方式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的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在可竞争性市场中,生产环节将由内生制改为外生制,潜在者的进入压力可以自动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4]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供给方式,将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职工培训产品的竞争性供给,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目前,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过程中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中最受国际认可的是PPP 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可采用“公私合作”的PPP 模式来进行项目运作.

1. 过程中PPP 模式的应用内涵

PPP 模式是对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一种公私合作模式.我国现行规定《国务院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将PPP 的定义为:“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根据PPP 的定义,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PPP 项目是指公共部门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服务能力,缓解财政压力,提高职工培训的效率,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服务购买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平等合作的长期伙伴关系.[5]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PPP 项目,公共部门是指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及相关政府.

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私人企业(民营企业、私立学校)及联合体、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公共部门与不同性质的社会资本合作可形成多种“公私”合作形式.在PPP 项目中,高等职业院校能获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提供办学活力;而社会资本能够进入潜在利益领域,获得一定的社会声誉及公方资源.

2.PPP 模式实施阶段及主体

PPP 模式根据所有权属一般可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及私有化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产品属性,“公私合作”PPP 项目主要采用外包类及特许经营类.在外包方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将职工培训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项或几项、部分或整体交由社会资本承担,政府购买产品及服务.而特许经营方式主要包括BOT 模式及TOT 模式.BOT模式,即“ 建设— 运营— 移交”(Build- Operate-Traner),指职工培训项目先由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来实施建设,之后再交由社会资本运营,一定期限后再交还给政府.TOT 模式即“ 移交— 运营— 移交”(Traner-Operate-Traner),政府先授权社会资本一定期限的建设经营权,到期后再有偿或无偿交给政府及公办高等职业院校.[6]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PPP 项目的实施应分为前期准备、引入社会资本、合同执行及合同终止四个阶段.由图1 可以看出,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职工培训项目发起及项目准备.通过成立工作小组,对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PPP 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及项目立项,初步评估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规定,能否有效提高培训效率.对职工培训项目投融资结构、实施方案等进行详细讨论.在引入社会资本阶段,主要包括文件编制及协议签署.即择优选择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SPV),讨论合作边界,明确责权利,并以合同方式确定下来.在合同执行阶段,包括投资建设及职工培训项目的运营及维护.

在合同终止阶段,职工培训项目移交及政府对项目进行评价.[7]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PPP 项目中参与的各主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责(见表2).

政府具有决策、监督及保障职责;PPP 中心提供协调管理和咨询培训;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项目实施的主体,与社会资本进行具体的协商合作;社会资本主要负责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其他主体如承包商、分包商参与项目建设,专业运营商参与项目运营,咨询公司为项目运作提供专业领域咨询服务,律师事务所则提供相关法律咨询与服务.[8]

(三)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供给方式

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供给方式是指在政府指导下,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第三部门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合作.第三部门是介于公、私领域二元建构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机制,以互助行为为特征的志愿主义理论及以强调实务的专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补充形式.[9]第三部门经费来源于政府拨款、民间捐赠及会员缴纳的会费等非营利性收入,主要目的是服务大众,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部门作为一种组织理论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和职能优化调整的结果.[10]“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的固有缺陷为第三部门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根据第三部门的功能,主要包括行业协会类、投融资类、评估及评价类、服务类四种类型.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第三部门的特征决定了其在与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时能发挥出有别于政府及市场的独特优势.

首先,第三部门具有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意味着其社会生产不产生任何效益.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第三部门与高等职业教育共有的价值取向不仅为合作创造了契机,并且能够保证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准备阶段,各行业领域的协会及行会能为职工培训提供政策及信息咨询、学术研究等专业服务,帮助高等职业教育迅速获取企业信息及行业动态,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培训课程及内容.

其次,第三部门具有独立性、*性.第三部门行为以法律框架为限度,不受政府体制及市场机制的直接干预与管制,成员的参与和组织的形成也都是自愿发生的.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过程中,具有独立评估资质的第三部门能对企业职工能力进行评估,对职工培训成果进行检验,并对职工培训全过程做出评价.第三部门的优势能够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及公正性,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制衡机制,弥补了传统的政府自我评估的缺陷.

再次,第三部门具有组织性及专业性.第三部门是由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团体按照法律规定所成立的组织,拥有较强的专业性,能为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全过程提供更加专业性的帮助.投融资类型的第三部门,如基金会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提供资金支持;专业培训教育领域的第三部门,能承包部分培训内容;各行业领域权威性的行业协会能形成对培训过程的第三方监督,集中*和反映消费者诉求及处理相关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发展路径

(一)转变合作理念,满足企业主体诉求,建立呼吁及退出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应转变合作理念,从企业发展逻辑而不只是从教育逻辑出发.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职工培训时,除已有的培训课程之外,还应针对不同企业特征及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可发挥第三部门优势对目标企业职工的能力首先进行评估.运用任务分析法对该企业员工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进行描述,提取完成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并依据组织战略、组织环境及组织文化对企业员工进行评价来确定培训内容的重点,提出整改措施.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还应建立消费者呼吁与退出机制.消费者呼吁机制是企业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不满,需要投诉及发泄的反映渠道,通过呼吁机制能够显示出消费者偏好,为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产品设计提供依据;而退出机制则是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意时想要退出的消费行为,即更换产品服务,选择更好的产品消费的渠道.消费者呼吁及退出机制的建立是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产品市场化运作的结果,能够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产品竞争性市场的形成,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求.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准入及职工培训标准,降低各方交易成本

在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交易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企业作为消费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质量及效率具有较高要求.因此,职工培训的质量及水平、职工培训成果的转化效率、供给的效率是影响企业进入消费的主要因素.政府必须制定社会资本及第三部门准入制度及竞争规则,对社会资本参与资格提出严格要求,建立评估及惩罚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在与社会资本、第三部门开展职工培训项目合作时,应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及较强实力的组织.通过引入竞争性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本的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制度手段,来发挥第三部门公益性作用,从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的顺利进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培训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是交易成本的主要来源,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及培训成果的转化等,当这些核心因素不够清晰和明确时,在培训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高昂的交易成本,促使第三部门及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降低,影响交易结果.[11]因此,制定清晰的而被各方认可的职工培训标准是提高职工培训效率,减少双方交易成本最主要的手段.

(三)加强激励性政策投入,创建互信契约关系,保护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法权益缺少法律层面及相关政策的保护,第三部门的外部行为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些都会制约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资本、第三部门的合作效率,形成合作障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仍需要政府提供法律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来明确企业及第三部门行为,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时必须以合同的方式建立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关系,通过前置性规范的创设来细化和明确双方的责权,相关部门对其依法实行监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由于利润空间有限,导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因此,通过需要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及奖励政策,规范劳动市场减少“挖墙脚”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来保护第三部门的合法权益,消除第三部门及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顾虑和担心,以弥补市场缺陷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建立平等合作关系.

(四)发挥第三方*作用,建立系统有效的利益*机制及监管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过程中,参与的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及诉求,只有建立利益*机制,使各参与者的诉求能够集中被反应和表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话协商机制能够建立平等协商的合作关系,使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博弈成为可能.各行业领域的行业协会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集中表达不同利益主体需求,发挥*桥梁作用.如在德国,国家层面的德国工会联合会和德国雇主联邦联合会、行业层面的雇主协会与工会、企业层面的职工委员会等利益代表机构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12]另外,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必须建立监管体系规范主体行为.

政府及教育部门为监管的主要力量,积极发挥第三部门评价机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对第三方的职权范围及责任,建立对项目前期、投融资、建设期、运营期等各个阶段健全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标准、内容及方法,最后对评价结果要有奖惩行为,规范职工培训的过程.

此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职工培训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价值取向和高等职业教育和供给相关职工培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信息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其
摘要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呈现出“互联网”的新业态,高……职业教育要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趋势
赵丹丹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今的时代背景,在对相关资料广泛收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以我国高……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形式为出发点,对.

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行动计划
一、整体结构的设计和整改(一)行动计划的初步形成为了帮助各个高……职业院校能够有效落实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当中将具体的实施过程分为十二个项目,具体的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项是全局性综合性任务;第.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摘要高……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 然而,在目前的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高……职业教育在有些方面滞后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