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诗经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论汉赋对《周易》《诗经》社会美学思想的继承和更新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诗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论汉赋对《周易》《诗经》社会美学思想的继承和更新,本文是关于诗经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汉赋和《周易》和美学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诗经论文参考文献:

诗经论文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社会心理学论文和谐社会论文

摘 要:《周易》《诗经》、汉赋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3个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它们的内容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烙印,而任何社会都是在传承中进行变化发展的,故而汉赋对《周易》《诗经》社会美学思想也是有传承和更新的,从《周易》到《诗经》再到汉赋,我们可以看见一条同中存异、由原始游牧文化迈向农业文明的社会美学之路.

关键词:周易;诗经;汉赋;社会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094-04

从公元前1800年“美”开始发展至今,“美”和社会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它的大体系下便有了社会美学,它主要从社会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探讨美的现象,它包括了所有涉及到社会生活、组织、文化、风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在内的美的问题.社会美学在美学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当然,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开端的先秦两汉美学也不例外.在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周易》《诗经》、汉赋进行美学研究的过程之中,不难看到其中存有大量的社会美学成分.从《周易》到《诗经》再到汉赋,就是一条同中存异、由原始游牧文化迈向农业文明的社会美学之路.

一、《周易》《诗经》、汉赋略述

《周易》(以下简称《易》)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部卜筮之作,是中国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典籍之一.“易”有“变易”“简易”“不易”3义,相传为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称《周易》.其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旧传伏羲画卦,文王做辞,其萌芽可能早在殷商之际.《传》包括解释卦辞和爻辞的文辞共10篇.《易》认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天地万物伴随着阴阳关系的交合、对立消长而处于不停运动变化的状态中.

《诗经》(以下简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还有6篇有目无辞,不算在内[1].《诗》分为风、雅、颂3部分,其中风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它记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后大约500多年的社会风俗、政治历史生活以及哲学思想等等.

赋作为文体名称,始见于战国后期,而兴盛于汉代.汉赋是一种韵文与散文相结合的特殊文体,是先秦时期的韵文与先秦散文的演变与合流.汉代文人多致力于汉赋写作,数量众多,艺术成就颇高.汉赋可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其手法重堆砌铺张和辞藻华丽;其内容包括“体物”和“言志”两大部分.

从古至今,文学都是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备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故而,要追寻汉赋与《易》《诗》社会美学思想的关系就必须深入到它们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探查.

二、《易》《诗》、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

作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有奠基意义的五经之首的《易》,它的产生年代相较于《诗》和汉赋而言是最早的.它大抵产生于奴隶制社会的殷周之际.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社会政治方面,奴隶主统治一切,权威不可侵犯,为了谋求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奴隶主们频繁发动战争,由此兴起了一股“尚武”的热潮.在经济生活方面,人们更多是过着游牧的生活,而少有定居生活,于是自然气候的好坏成为了决定他们生活境遇的重要因素.故而“天”就被置于一个相当高的地位,世间的一切事务,都需向鬼神祷祝占卜,以示吉凶,作为行动的重要指向.

《诗》的产生时间稍晚于《易》,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这一时期中奴隶制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政治上,统治者积极吸取殷商覆灭的教训,休养生息,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但是自懿王以后,周室渐衰,外患渐起,社会动荡不安,频发战乱,各阶层之间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在经济上,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逐渐停止游牧生活而开始安定下来,进入农业社会初期,并且在统治者的有效经济政策下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封建制经济开始萌芽,有了农民的出现.然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切土地人民仍归王室所有,农民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备受压迫.在文化方面,其在前代的文化思想基础上迅速发展,从殷商时期的敬天事神,逐渐转变为敬天保民,鬼神的地位下降,民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汉赋是三者中产生年代最晚的.不同于《易》处于奴隶社会中期,也不同于《诗》处于奴隶社会顶峰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汉赋所处的时代已经完完全全进入了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迅猛发展.而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封建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天”在人们心目中不再神秘重要,相反的是民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膨胀.

从奴隶社会中期到奴隶社会顶峰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再到空前发达的封建社会,从原始文明到游牧文化,再到农业文明,《易》《诗》、汉赋产生于不同的社会体制之下,其所包含的社会美学思想也略有差异.但是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它们都是一种不太完善、不太发达的社会体制,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人民的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还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了它的文化内涵,无论后世的文化思想有多大的变化,它里面都包含着前代文化的深厚积淀,故而汉赋对《易》《诗》社会美学思想势必是有所继承,又有所更新的.

三、汉赋对《易》《诗》社会美学思想的继承

(一)汉赋继承了《易》《诗》的社会审美对象,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生活与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就是美.”[2]朱光潜亦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虽不过两百多年,美学思想却与人类历史一样的古老.自从人类开始断发文身,披树叶遮羞,筑巢挖洞,敬神祭祖,乃至进行乐歌舞踊之类文艺活动之日起,人类就已开始有了审美的观念和美学思想.”[3]由此可见,生活本身就是美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由于《易》《诗》和汉赋产生的时代人们都将生产活动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方面,所以生产活动就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并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与此同时,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涉及到社会组织、文化、风俗和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也逐渐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并成为人们共同的审美对象.

《易》中爻辞的大量韵文部分生动地反映了远古社会的生活场景.如《屯卦》:“磐桓.利居贞,利建侯.……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乘马,班如;泣血,涟.”[4]据《说文解字》载,屯义为“难”,象草木之初生.在这里,爻辞韵文部分以“难”义为连贯,涉及到远古狩猎及婚俗.《师卦》爻辞涉及战争,《贲卦》涉及迎娶部分,《剥卦》涉及到社会经济关系,揭示了出劳而不获与不劳而获的强烈反差.《大过》和《咸卦》则分别涉及到男女不正常的婚姻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此外,在《易》中还有许多涉及到家庭生活和具体劳动场景如修井的卦.

《诗》中则更多涉及到社会生活、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描写,可以说,《诗》是反映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比如,充分反映周初统治阶级安乐暇逸生活的不仅有《周颂》中的《清庙》和《思文》等祭祀、歌颂祖先功德的诗和《丰年》《良耜》等祭农神、庆丰年的诗,还有大量描写祭祀结束后宴飨的诗“或献或酢,或燔或炙”,饮食歌舞,其场面之乐可想而知.然而其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内忧外患,产生了大量的所谓“变风”“变雅”的诗歌.其中有描写兵役之苦的《采薇》《东山》,有表现徭役之重的《式微》,有揭露剥削之深的《硕鼠》等.《诗》还有大量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邶风·静女》《卫风·木瓜》《郑风·出其东门》和《王风·大车》等,描写战争的如《秦风·无衣》等,描写家庭生活的如《卫风·氓》《邶风·谷风》《郑风·遵大路》等等.在《诗》中还有大量描写社会婚嫁风俗和田园农事的作品.

同样,汉赋中也有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描写,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中对诸侯、天子的游猎盛况做了极其夸张的描写.同样对大规模畋猎做了夸张描写的还有杨雄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4赋以及张衡和王粲的《羽猎赋》等等.而张衡的《二京赋》中则更多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如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抵百戏的演出情况,“尔乃廓开九市”“环货方至,鸟集鳞萃.鬻者兼赢,求者不匮.”“彼肆人之男女,丽美奢乎许史”“都邑游侠,张赵至伦,……轻死重气,结党连群.……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隅.……所好生毛羽,所恶成创痏.”“乡邑殷赈.五都货殖,既迁既引.商旅联槅,隐隐展展.”(《西京赋》)[5]

此外,汉赋中同样有关于祭祀生活的描写,如:“及将祀天郊,报地功,祈福乎上玄,思所以为虔.肃肃之仪尽,穆穆之礼殚.然后以献精诚,奉禋祀,曰:‘允矣,天子者也.’乃整法服,正冕带,……盛夏后之致美,爰恭敬于明神.”(张衡《赋》)汉赋中还有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如班固的《东征赋》、徐干、应瑒的《西征赋》、王粲的《初征赋》、繁钦的《征天山赋》以及崔骃的《大将军西征赋》等.而汉赋中的抒情小赋更多的是对于社会黑暗的揭示,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在对社会与自然美学(即天人关系)的研究上,汉赋也继承了《易》《诗》的社会美学思想

从古至今,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自然都是密不可分的.从社会政治经济出发来看,自然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从远古开始人们便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上有大量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如此,在这样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底蕴之下产生的《易》《诗》和汉赋自不例外,在其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内容.

《易·乾卦》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提出人的自我修行,自我成长,必须不断进步,为理想奋斗,永不停歇.而“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系辞上》),则指世间万物都是处于永不歇止的运动状态中,人必须和天地万物保持同步,才能完成身心灵与社会,乃至与宇宙的统一.

《诗》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都是运用自然景物来起兴,以引发所抒之情,将社会和自然真正的糅合在一起,做到真正的和谐.从《诗》的作品中,可以真切体会到人类的情感与天地万物更是非常具体地相类比而合一了.例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6]诗歌从杨柳和雨雪起兴,抒发了出征战士归来时孤独凄凉的心情,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愁怨情绪和谐地融为一体.

“天人合一”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天人感应,并逐渐成为了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主要的统治意识形态.例如枚乘的《七发》:“徒观水力之所到,则恤然足以骇矣.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临朱汜而远逝矣,中虚烦而益怠.莫离散而发曙兮,内存心而自持.于是澡概胸中,洒练五藏,……揄弃恬怠,输写淟浊,分诀狐疑,发皇耳目.”在这里,物容的变化已经与人的情感变化有了一种对应关系了.关于这一内容,还可以在班彪的《览海赋》和汉代的其它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中看到,如张衡的《温泉赋》和王粲的《登楼赋》.

四、汉赋对《易》《诗》社会美学的更新

(一)汉赋中社会审美对象相较于《易》《诗》而言逐渐增多

从《易》到《诗》再到汉赋,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入人们审美领域的对象也日益增多.《易》处于游牧生活且奴隶制经济并未高度发展的时期,其中更多对游牧生活和神巫的描写,而《诗》处于奴隶制经济发展到顶峰并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其中较少有宗教迷信的内容,而增加了初期农业社会的内容.而汉赋盛行的时代,已经完全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也相较《易》《诗》的时代更加安定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就有了更多欣赏自然风光的机会,人们的审美领域逐渐开阔.新兴都邑、宫室园囿、歌舞畋猎、水陆产品等乃至天地万物都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可以说在汉赋中闪耀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社会的光彩.例如描写新兴都邑和宫室园囿的有班固的《两都赋》、傅毅的《洛都赋》、扬雄的《蜀都赋》、杨修的《许昌宫赋》以及李尤的《德阳殿赋》等等;描写歌舞的有张衡和傅毅的《舞赋》.这一时期,劳动工具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例如陈琳、王粲和佚名的《车渠椀赋》等等.

(二)在社会文化思想方面,汉赋中体现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新发展

随着社会由原始向文明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日趋不同,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易》中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人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继而由“天不可及”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求知和奋发向上,在这一阶段,天是高于人的,人和自然处于一种人在自然中努力挣扎的状态.到了《诗》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向前推动,“天”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神秘,这一时期人们将“天”和帝王统治者等同起来,人和自然相互妥协.《诗》中诗歌虽类型众多,但人与自然的融洽亲和,是每一类诗的基本倾向.

而到了汉赋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这时封建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创造了汉帝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汉赋中随处可见人征服自然的痕迹.例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写“天子之上林”:“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可以说司马相如、扬雄描写的畋猎、宫苑,到班固、张衡描写的都城、大邑,“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确如李泽厚所说:“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地表现了仁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7]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承继性,汉赋对《易》《诗》的社会美学思想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在对《易》《诗》和汉赋的社会美学思想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秦两汉社会美学发展的一个雏形,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先秦美学和汉代美学.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费振刚.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李泽厚.美的历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The Han Fu Inheritance and Renewal the Social Aesthetic Thought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Book of Songs

Liao Y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e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Province, 637002)

Abstract: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songs, Han Fu is from sle society to the allegorical society three important period of important works in their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social stigma, and any society is changing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o the Han Fu,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songs, society there is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renewal of aesthetics, from the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songs, to the Han Fu, we can see a same and different, from primitive nomadic culture toward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social aesthetics.

Keyword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Songs; Han Fu; Social Aesthetics

本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汉赋和《周易》和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诗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诗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周易》治国理政思想的不易和变易
摘要奉为“五经之首、儒道之源”的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哲学之书,也是一部政治之书,涵摄出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 周易的治国理政思想既有维护尊卑有序的君主体制的“不.

《周易》语境下的《官话和合本圣经》翻译
摘 要周易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华夏文明的渊薮 圣经则是世界两大宗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基石,是西方文明的滥觞 中西两种异质文明的风云激荡,.

北京体育大学舞蹈剧目《玄易》创编的分析和
北京体育大学舞蹈剧目玄易把古典舞身韵与太极气韵相融合,以太极为载体,以舞蹈为表现手段,通过群舞形式呈现了太极阴阳、和而不同的理念 以此为基点,研究该舞蹈剧目的创编特点,为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以及未来发展开.

《周易》古朴的智慧
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是周易的重要观点 禁绝坏事,宣扬提倡好事,顺从天道,美善自性,此乃大道至简 “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顺天.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