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历史文化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北方草原历史文化三人谈相关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历史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一带一路倡议和北方草原历史文化三人谈,本文是历史文化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与三人谈和倡议和草原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历史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摘 要: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议将“一带一路”各国各族人民“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这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大背景下,草原历史文化、草原文化遗产以及区域文化发展等方面即给学界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一些观点与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草原文化;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21-06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北方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意义

孙国军

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东西方交流在这条通道最重要的中间地带正是以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广阔的草原地带为空间基础的.广袤的草原不仅为人类的物质交流活动提供了场所,更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催化与缓冲的平台,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与交融提供了空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促进了民族间的和解与合作.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还会促进商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流通,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做好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历史上我国北方以及相邻的北方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和存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草原上生活繁衍的人民,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他们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创造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我国草原广阔,并同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相连互通.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就紧密相连,互联互通.西亚、中亚的文明经过我国北方草原这一丝绸之路中间地带传进中原,而华夏文明也通过这一中间地带的演化,成为西亚、中亚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从而传播得更远.

二、历史上草原地带在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史前时期,草原地带就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曾出土的大型细泥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上面就绘有源自中亚一带的菱形方格纹,这种纹饰与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玫瑰花纹和西辽河地区的龙鳞纹融合在一起,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集的典型例证.

相对史前时期的文化碰撞,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兴起后,草原地带作为中原与中亚、西亚交流中间地带的作用越发明显.不同文化间不免由于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的不同,难于被其他文明所接受,因此广阔的草原成为文化“演化”的熔炉与平台.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文化或文明成果经历了草原的“演化”走得更远.草原以它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使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通往中国的中间地带.历史上生活于此的诸戎、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鹘、鲜卑、契丹、蒙古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广阔的地域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他们也承担了中西交流使者的角色,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汉时期的和亲是汉朝同匈奴以及西域诸族维持和平交往的重要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汉家公主以及陪同的家臣进入匈奴和西域境内,中原的物产与文化也被带入草原.随同公主和亲的随侍和技工将中原农耕文明生产模式和技术带到了草原.匈奴的西迁,以及西域各族同西亚的交往,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进一步向西传播.据刘迎胜先生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所见,乌兹别克斯坦的阿克西肯特古城,位于锡尔河右岸,是唐代的西犍城.遗址面积达40公顷,包括衙署、平面呈方形的市区和广大的郊区.其存在时期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13世纪.

历史上粟特商人的出现,将中国与西亚、中亚的交往带入了更深层次.从魏晋到隋唐,随着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大量传人中国.粟特商人除更深入和广阔的文化传播是经由草原传播的.在大同南郊发现的北魏遗址中,出土过波斯萨珊王朝生产的鎏金刻花银碗和玻璃碗.在大同市雁北师院(今山西大同大学)北魏群墓出土的胡人俑,是典型的中亚、西亚人种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一起出土的也有头戴黑色鲜卑帽,身着左衽交领长袍的汉人、鲜卑人或北方少数民族等.可见在草原地区,来自中亚、西亚的外族人已经和草原上的人长久的生活在一起了,双方从习俗、喜好、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发生着相互影响.这些来自西亚、中亚的民族,首先选择生活在与自己习俗差别较小的草原地区,并将自己的文化与习俗在草原传播,通过草原的演化,这些文化逐渐进入中原,溶于中原文化中.

草原上的民族交往更加深化,影响也更深远.唐和突厥交替管控契丹地区,因此契丹族群中突厥人和中原人都普遍存在.辽朝建国时太祖皇后述律平即是回鹘后裔,我们看到回鹘文字、宗教、习俗等对契丹民族的影响.辽朝建立不久,即根据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辽政权为接待回鹘商旅而在京都南门专门设置了“回鹘营”.而辽朝汉人韩氏家族相伴辽朝始终,即将中原儒家文化传向草原,也将契丹文化融入自身.着契丹西迁,西辽建立,这一影响必将进一步传播.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图勒伽尔古城,考古发掘中有筷子、契丹文字材料、波斯文、阿拉伯文碑铭,可说明西辽时这里曾有契丹人居住.

元代的大一统局面为多民族交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元朝沟通大漠南北的道路一是河西走廊,另外是岭北行省的帖里干、木怜两条驿路.交通的便利加上没有了政权割据的阻碍,草原上更成了诸种文化的汇聚之地.元上都城内常出现“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髯骑象来”的景象.这些人不止在草原上做生意,很多人选择留在草原上和蒙古人一起生活.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很多色目人家族迁到漠南草原后和蒙古诸部一起生活.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宗教、习俗等带到了漠南草原,丰富了漠南草原的文化生活.而漠南地区地近中原,让这些家族在这里也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理解并开始接受汉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元人文集《养吾斋集》中收录的一篇碑文中记载,有生活在弘吉刺部家族的色目人被任命到福建做达鲁花赤,其家族长期生活在当地人中,相互通婚,习俗与文化相互交融.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草原地带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历史文化研究本身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草原文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沿线各国交往密切,促进了双方在历史文化研究上的互补.有助于我们突破国家界限,宗教、语言、文化的隔阂,有利于产生重大的研究成果.交流的活跃,也使得国内学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西亚和中亚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甚至直接参与考古挖掘,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与保护的意义

草原地区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尚在研究与保护的初期.例如,地跨西亚、中亚的草原岩画,需要进行整体的考察与研究,寻找其传播、演化规律.匈奴西迁、回鹘的历史、西辽的历史、蒙古四大汗国的历史及其影响等等都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草原上的回鹘碑刻、回鹘雕刻,伊斯兰墓碑、景教墓碑等等都与丝绸之路紧密相关,要这些文化,探究其来源与影响,都离不开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学者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这些合作与研究提供了最佳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命脉,不能重生,也不能再造.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居延大遗址群正在积极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沿线各国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活跃的史学研究,促进沿线各国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必将进一步促进商品和经济交流,最终造福沿线人民.

(作者为赤峰学院报刊社社长、主编、教授)

草原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意义

康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做好文化遗产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重点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利用,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统筹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是我们的基本原则.

一、草原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

(一)传承历史与文化是文化遗产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

文化遗产是承载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的活的载体,是其本身的核心价值所在.追思过去、探索未来是人类的本能.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传播知识、教化民众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社会价值

文化遗产是群众获取历史知识、浸润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地群众文化自豪感和凝集力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粘合剂,是宣传和展示本土文化的最有力见证和最佳方式.它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教育上,是群众社科普及地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地.

(三)历史记忆与人类情感的载体让其拥有了开发旅游的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包括惨烈的军事斗争、存废的历史兴衰等等,正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让人期待,让它有了不可比拟的旅游产品价值.文化遗产地处偏远和环境特殊地区受到人民寻根访古,回归自然的综合心理需要,使这些地方也成了人们喜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四)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有财富,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媒介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是国际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话题”.这些文化遗产是沿线各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最终将成为各国、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主题,成为各国、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最佳媒介.

二、草原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一)草原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草原文化遗产最重要现实意义

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价值是文化价值,文化遗产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的可见的珍贵财富.这个财富首先从精神文化层面上讲,它代表着一段段无法复制的历史,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成为教育民众、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名城的群众,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天生的自豪感,对自己城市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津津乐道.这样的城市凝集力高,群众对文化的追求和向往也高,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也高.相对单一的经济追求只能让人疲惫和厌弃,把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才是最佳的发展途径.让文化遗产承载历史与文化,自然景观承载观赏与健身,乡村生活承载回忆与体验.感受文化与历史,拥抱自然与健康,体验传统,创造新生.

(二)草原文化遗产正确的融入经济社会建设是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文化遗产保护同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美丽乡村(镇)建设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把文化旅游、健身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将艺术采风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交流文化展示基地建设等相结合的综合保护与开发措施,最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发挥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有效保护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展现文化遗产价值,相应促进当地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合理途径.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境内文化遗产扮演重要角色意义

我区地处我国的正北方的草原地带,历史上北方草原地区和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和存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草原广阔,并同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相连互通.历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就紧密相连,能够实现较为频繁、便捷的互联互通.内蒙古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遗产必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上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三、我区草原文化遗产现状

我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万里长城,还有红山文化、辽上京、王昭君墓、居延遗址等203处(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31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众多有待发现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除部分已经开发的以外,大部分都处在保护和开发的起步阶段.

相较于其他省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我区正处于起步阶段.正因为如此,也给了我们避免很多错误和走弯路可能.我区大多数文化遗产仍曝于荒野,混迹于农田、牧场之中.一些文化遗存就在农田村镇之中,农业活动和乡村建设、城镇化对这些遗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我区国保遗存保护较好,部分开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严重的倾向.例如寺庙,宗教场所与文化遗产展示的功能几乎被盈利性开发破坏殆尽,甚至一些原本没有宗教遗存的地方也修建了宗教建筑或塑像,名为旅游开发,实为利用部分群众的盲目信奉行为,实现个别人的敛财目的.

我区目前还没有类似个别省市过度开发的现状,但也有苗头.我们看到一些省区开发的文化遗址,以长城为例,真正的长城遗存难以发现,取而代之的新修建的仿古长城.破坏了文化遗存的同时,也让长城失去了作为文化遗产传播文化的根本价值,只能说是修建了长城形状的登山步道.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对文化遗产开发的初衷都没有得到体现.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遭受了不可逆的破坏,甚为可惜.

如何读懂这些“废墟”故事,如何将其中的优秀文化继承与延续,如何保护开发与利用这些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这不仅关系到当前内蒙古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最佳国家财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对外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翟 禹

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上来说,内蒙古地区拥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内蒙古地处中国最北方,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外接俄罗斯、蒙古国,具有联通俄蒙的战略地位.

一、构建内蒙古“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积极构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多层次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促成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政府签署相关文化交流合作协议,贯彻落实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化与蒙古国全面合作规划纲要》(2014年)、《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俄蒙文化交流的意见》(内政办发[2016]25号)、《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实施方案》(内政办发[2016]24号)等文件内容和指导思路.深化政府部门间人文合作委员会等合作机制,制定“中蒙俄经济走廊”文化合作详细措施和年度计划.

在中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建立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常态化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中国外联局、中国驻俄罗斯、蒙古国使馆及俄蒙中国文化中心的联系,密切配合,建立中蒙俄三方定期会晤工作机制,形成共识并制定年度中蒙俄文化交流计划:促进国际合作机制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内蒙古沿边开放和区域文化交流合作与文化贸易示范区,依托沿边口岸、边境城市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与对外文化贸易,打造沿边文化交流带:积极组织创办中蒙俄文化交流区域性联席会议,组织举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与发展经验交流会,突出开展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文化交流.

二、发展内蒙古“一带一路”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稳定和加强中蒙俄三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文化节、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并完善内蒙古“文化那达慕”活动平台,组织文艺演出、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文化贸易等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中蒙、中俄“文化年”活动,定期在蒙古国、俄罗斯举办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与蒙古国合作举办国际蒙古语戏曲节、国际蒙古族舞蹈艺术节:积极参与国家分别在俄罗斯和蒙古国举办的“欢乐春节”等大型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层面的高端平台,以展现和宣传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积极鼓励内蒙古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边境毗邻的相关盟市、旗县文化机构与俄、蒙相关对口部门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构建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平台.

(一)建设文化交流中心

内蒙古应与国家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合作共同筹建“中国·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以此为平台全面开展与蒙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同时邀请蒙古、俄罗斯的诸多各种文化艺术团体赴内蒙古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建议可在呼和浩特设立俄罗斯、蒙古国文化中心,在内蒙古重点边境口岸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城市建设对外文化交流艺术中心,并以此带动其他边境城市的文化中心建设步伐.

(二)发展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项目

以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乌兰牧骑艺术节等品牌文化节活动为依托,发掘具有浓郁“草原丝绸之路”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节目,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合作,推动内蒙古文化节目走出去,并引进国外优秀节目来内蒙古巡演:推动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升格为中国草原文化旅游节,发挥乌兰牧骑的草原文艺轻骑兵品牌作用,组织全区乌兰牧骑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可尝试推出“乌兰牧骑丝绸之路”活动,充分发挥乌兰牧骑“小型多样、一专多能”的特点和民族文化品牌优势.

(三)扶持文化交流艺术创作

可定期举办中蒙俄文化艺术节,进行独具特色的中蒙俄戏剧和舞蹈展演、国际呼麦大赛等,各项活动由中蒙俄三国每年轮流举办一届.对现有“草原丝绸之路”主题舞台剧深加工、再打磨,使其更好参与“一带一路”区域文化交流:开展草原画派美术创作和美术展览等合作项目,鼓励引导和支持内蒙古各类文艺院团与蒙古国、俄罗斯及相邻省区文化机构开展联合创作:将边境重点口岸城市二连浩特“茶叶之路”文化旅游节、中蒙友城二连浩特文化周(日)等活动作为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应充分利用国家艺术基金平台,积极申报“一带一路”题材舞台剧及“一带一路”合作交流项目,包括民族歌舞、民乐、无伴奏合唱、地方戏剧等,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

三、夯实内蒙古“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建设的各项基础工程

(一)加强文化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内蒙古北部边境旗县文化艺术项目建设,便利中蒙俄国际友好往来,改善提升边境旗县演出剧场及文艺院团排练厅建设.在满洲里、额尔古纳市、阿尔山市、东乌珠穆沁旗、二连浩特市等五个重点口岸城市、旗县建设综合文化中心,在其他普通旗县建设相应演出剧场,在边境旗县建设一定规模面积的乌兰牧骑排练厅,配备文化艺术交流演出交通工具.同时,允许在边境重点口岸城市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地设立外资经营的演艺机构、演出单位和所.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保护与开发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内蒙古将计划与蒙古国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蒙医药“项目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成果为中蒙联合申报、保护共有.组织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俄罗斯族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对外交流展览,同时邀请蒙古国和俄罗斯选派非遗代表性项目来中国举办展览.

(三)合作开展草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开展“万里茶道(内蒙古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以及“草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调查研究与保护工作,与蒙古国、俄罗斯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万里茶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物展览、文物保护和学术交流活动.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重点项目——元上都遗址申遗后的文物保护建设:积极推进辽代上京城与祖陵遗址群、红山文化遗址群、阴山岩刻遗址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实施中蒙联合开展的蒙古国境内游牧文化考古合作项目,并加强合作研究成果的宣传广度和力度.

(四)开展图书典籍领域的国际合作

以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特色馆藏图书为主体的图书领域,加强同蒙古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以及俄蒙各区域图书部门交流合作:联合开展海外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编制海外民族古籍文献资源联合目录,实现互惠共享:开展“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中蒙俄技术交流与推广项目”和“中俄蒙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合作项目”,构建中俄蒙三国蒙古语数字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五)推进边境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扎实推进城镇居民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实现每个社区、嘎查都有文化室、文化体育广场等活动场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基层文化长廊等工程,着力增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现内蒙古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满足边境居民基本文化服务需求.

四、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一)通过有效平台和机制构建中蒙俄文化产业带

通过完善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参展机制,支持民族文化企业在文艺演出、工艺美术、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文化会展等方面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设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支持内蒙古文化企业在蒙古国、俄罗斯兴办实体,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中小企业.

(二)积极促进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中文化贸易的拓展

以演艺、创意设计制作、艺术授权、版权贸易、数字内容等新兴产业为主拓展学术交流、人员流动、信息共享等国际合作渠道,定期组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重点文化企业赴国外开展文化产业调研,参加文化产业培训,吸引外商投资于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贸易领域.

(三)建设运行良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和贸易基地

建设文化传播和贸易基地,在近期应重点抓住重要口岸城市,尤其以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为中心,依靠边境口岸和区位优势,以对俄蒙文化展示、文化贸易交流、生态文化旅游为重点,开展中俄蒙三国旅游节、冰雪节、选美大赛等品牌文化交流活动,把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建设成草原文化展示窗口和中俄蒙文化交汇融通的示范基地.

(作者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该文结论,此文为关于对写作三人谈和倡议和草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文化本科毕业论文历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安全刍议
“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不仅是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外交运筹和经济战略,更是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一带.

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城市文化对外传播以广西崇左市为例
广西崇左市作为中国通往东盟各国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我国沿边地区开放开发中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 随着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花山岩画成功申遗,祖国南疆边境城市崇左的知名度也随.

海外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
从2013年秋季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实施五年时间 对于这一倡议,国际社会从陌生到熟悉,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共同见证了“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以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英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更加重要 本文对英语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