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生生活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城乡生源大学生生活观的比较分析基于南昌两所本科高校的问卷调查类论文范例

主题:大学生生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3

城乡生源大学生生活观的比较分析基于南昌两所本科高校的问卷调查,本文是关于大学生生活类论文范例跟本科和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类论文怎么撰写.

大学生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投稿大学生小论文范文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摘 要:由于原有城乡割裂时期刻板印象的延伸,人们对农村籍大学生大多存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读.为此,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南昌两所工科为主的本科高校城乡生源地大学生的生活观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虽在获得奖学金的次数和比例、校外与勤工俭学的目的、恋爱态度和成功概率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二者在人际关系与专业学习、就业期望与闲暇安排、恋爱态度与动机等方面的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可颇为吊诡的是,他们本末倒置地高度重视人际关系,却漠视专业学习;他们在就业取向与勤工俭学上思维理性,但却不能很好地利用闲暇时间来提升自我的素养与能力.这将是当代大学生留给人们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农村籍大学生;城市籍大学生;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态度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8)02-0067-09

一、问题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人们惯有的观念常倾向于把农村籍大学生冠以“保守、土气、落后”等各种标签与符号,通常把他们视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界对此也大多是沿着“亏欠进路”[1]展开相关讨论与研究的.虽然“农村籍大学生”和“城市籍大学生”能更精准地反映大学生的生源地,但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却习惯使用“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故为了尽可能与人们的使用偏好保持一致和更客观地反映论文的发表数量,在中国知网-期刊网中,分别在“主题”中输入“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然后“模糊”查询近20年所发表的相关文献,可发现前者的相关论文数量远多于后者.如果进一步对查询结果和研究主题进行细心认真的梳理,还可发现与“农村大学生”有关的核心关键词可归纳整理为:社会适应、角色认同、文化冲突、心理问题、就业取向、制度因素、大学生村官,甚至还包括普通话水平、英语听力等;与“城市大学生”有关的核心关键词则可概括为:独生子女、人格特征、休闲消费、体重肥胖等;当然,还有一定数量的比较研究,其核心关键词有:家庭背景、父母教育方式、心理健康、自我认知、学习动机、职业取向、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思想政治教育等.从这些关键词所蕴含的内涵,也可大致知晓农村籍大学生在人们定势思维中的固有角色和刻板印象.余秀兰的研究也表明:“面对城市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农村籍大学生对自身适应状况的判断普遍偏低,并倾向于认同在城乡大学生之间存在障碍”[2],同时,在生存层面上面临心理文化的挤压.[3]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以往的调研中,我们就曾发现“农村籍、城市籍大学生在政治立场、感恩父母和社会公德等方面所具有的同质性远大于异质性.”[4]韩军辉的研究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证实:“农村家庭子女的个体特征或自然禀赋并不比城镇家庭的子女差”,[5]他们在生涯适应力总均分及其诸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6]廖青的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表明:“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生凭借主体行动,掌握了此场域的逻辑和运行规则,在这一场域中完成了文化资本的积累.”[7]为了进一步对农村籍大学生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我们对其在学业与人际交往、就业与勤工俭学、恋爱与情感生活等生活观方面的情况进行实证调研,并与城市籍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希望更为客观地呈现农村籍大学生又一面向的真实样态.

(二)研究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西省南昌市两所工科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对不同年级、性别和专业的127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受过社会学专业训练的教师和研究生进行集体施测,要求被试者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匿名独立填写,并在规定的测试时间内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50份,在对回收问卷的有效性和缺失数据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有效问卷为1275份,有效回收率为879%,其中农村籍大学生827份,城市籍大学生448份.依据个人生长环境与就读大学时户籍所在地的不同,本文将农村籍大学生界定为在县城以下的农村出生、成长,考入大学后仍为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城市籍大学生则指在县城或以上的城市出生、成长,并具有城市户籍的大学生.被试的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龚春明方美红:城乡生源大学生生活观的比较分析

表1被试基本情况

类别年级分布大一大二大三性别构成男生女生农村籍大学生(827人)507(613%)162(196%)158(191%)537(649%)290(351%)城市籍大学生(448人)240(536%)110(246%)98(218%)258(576%)190(424%)

与此同时,此次调研还采用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和网络群组聊天,访谈和聊天对象为100余名大学生,同时辅之以他人已发表过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以便确保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大的可信度.

二、学习状况与人际关系:本末倒置还是时代进步?

(一)均轻视专业知识学习,但农村籍大学生成绩更好

已有的文献研究和人们的传统观念都倾向于认为当代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但这次实证调研的数据证伪了这一流传甚久的观点.例如,当问及“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方面?”无论是农村籍还是城市籍的大学生,首选项都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排在第二与第三的分别是“文化底蕴及人生修养的提升”、“自学能力的培养”,而选择“专业知识的学习”的比例皆为最低,各为20%和72%,详见表2.

表2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方面?

类别专业知识学习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与社会关系协调文化底蕴及

人生修养提升学习能力特别是

自学能力的培养农村籍大学生20%430%379%171%城市籍大学生72%379%339%210%

接下来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太满意,请问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实践机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和“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教学条件差”则排在最末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经过多年努力,当代高校在教学用房、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软件建设方面,如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师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尚存较大的距离.

当问到“你是否拿到学校的奖学金”,选择“2-3次”的,农村籍、城市籍大学生各为339%、181%,说明农村籍大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绩显著高于城市籍大学生,这也为权小娟、边燕杰的研究[8]所证实.因为,在既有的生存心态与新的机构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匹配,这让学业的适应不成问题.[9]初云宝在引入户籍与学习时间、家庭地位的交互项进行研究后也发现:“城市户籍的大学生,其必修课成绩要比农村大学生差”[10].假如再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或主持各类社团、协会的组织活动等评定奖学金的“加分项”也加以考虑的话,就可更加凸显农村籍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觉性,因为大多数的已有调研表明,农村籍大学生在主持社团活动和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方面的比例低于甚或远低于城市籍大学生.当然,也有人认为,农村籍大学生在文体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水平总体上远不如城市籍大学生.[11]为此,作为一种心理补偿,他们就只有从“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中才能获得其自尊心和成就感.此话不无道理,但不能就此完全说明这一事实背后的真实原因.选择“从来没有”拿奖学金的则各为442%和435%,这组十分接近却又远高于“2-3次获得奖学金人数”的比例,似乎又从一个侧面表明现今的大学生日益不热爱学习,进而印证了表2中绝大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学习这一事实.

(二)均重视人际关系培养,却偏离了学习的最终目标

在回答“你觉得在大学里较难适应的是什么”,两类大学生群体都把“人际关系”置于首位,排在末位的则为“自然环境”.这充分说明现今的大学生对外在的自然环境适应性较好,而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则显得捉襟见肘,这不仅对大学生而言如此,就是对已经社会化多年的人来说,在我们这个“关系社会”里也会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当然这也可从反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极为重视,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故想与更多的同学搞好关系,便于以后的人生发展,具体如表3.

表3你觉得在大学里较难适应的是什么?

类别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方式课程任务重自然环境农村籍大学生533%189%201%65%12%城市籍大学生379%217%188%112%104%

如今,人际关系已成为大学生们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因为,倘若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不好,将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等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马加爵就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在回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会怎么处理”,两类大学生选择“给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友爱”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达900%以上,而选择“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各为82%和57%.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非常纯朴和善解人意的,也愿意宽恕他人.“当你发现被朋友欺骗时,你是否会批评他的行为,继续与他交往?”选择“看情况”的比例最高,分别为771%和645%;选择“不会”的基本持平,各为117%和123%;而选择“会”的农村籍大学生(113%)少于城市籍大学生(214%)近十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城市籍大学生对此类事情见得比较多,而农村籍大学生因自身的经历、见识以及从小接受了更多的家庭保守教育等有关,他们内心很想踏入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但又有所顾忌,故在实践中瞻前顾后.但是否就此可以说明城市籍大学生比农村籍大学生更加的宽容大度呢?这显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与分析.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都十分重视人际交往,而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则认为不太重要.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曾说过[12]:

学校的目的应在培养青年平衡、调和的人格,而不是在训练专家,即使是技术学校的学生,我也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远比钻研专门知识重要.

但是当代大学生并没有把人际关系培养置于专业知识之上.这究竟说明大学生是越来越趋于理性思维,还是长期受人情关系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是后者的话,这势必是对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严肃拷问,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度反思.诚然,人际关系很重要,但是当高校的学子们都把其作为大学生活观的中心工作来对待,就会迫使人们追问:到底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当代大学生出现了问题?因为,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源泉”的大学,[13]其核心功能并非简单的人际关系培养,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健全、思维独立和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就业期望与校外:思维理性还是逻辑悖论?

(一)就业期望相对理性,但看重个人发展空间

为了解在读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问卷设计了如下几道题目:一是“在你选择工作时,你更看重以下哪方面”,农村籍、城市籍大学生都把“在相关行业的发展机会与潜力”、“收入及福利待遇”和“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而把“对社会的贡献(分别为65%、92%)”置于最末.这种结果的出现似乎会让人感到诧异,尤其是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者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受西方不良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塔里的大学生也越来越“拜金”,甚至还会列举一些女生傍大款的事宜来加以佐证.但我们通过深入的个案访谈得知,注重个性发展的大学生刚毕业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个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在选择工作时的理性思维偏好便是:更为注重今后发展的空间、个体利益的实现和性格匹配度等,这无可厚非.

二是“你能接受的月薪起点是多少”,选择“2500-3500元”的农村籍大学生和城市籍大学生分别为455%和428%,位居榜首;选择“3500-4500元”的分别为245%和347%;“4500-5500元”的为202%和123%;“5500元以上”的为68%和13%;选择“无所谓”的各占30%和89%.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农村籍还是城市籍大学生,他们对自己今后的月薪起点还是趋于理性的,这与他们真正毕业后实际可以拿到的工资比较接近,可能与他们通过诸多途径对往届毕业生或一些新闻媒体提前了解了相关情况有密切的关系,说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自己专业岗位的薪资待遇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与杨江涛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他认为:“高、低年级大学生对薪酬的期望都是比较现实的,即并没有对高工资抱有很大期望,而是基于目前的就业情况,以及自身情况而选择的.”[14]42但也有少数同学选择了“无所谓”,说明大学校园里还是有一些“混混”的,正如一些反映大学生现状的一些民谣所言,他们是“什么都想干,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无所谓”的一群人.其原因,或许如刘芷含所认为的,过度或长期的压力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消极发展的直接原因.[15]

三是“毕业分配,你最希望去的部门”,农村籍、城市籍大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为:国营企业(287%)和政府事业单位(293%),选择外企、自主创业和民营私营企业的都有一定的比例,两者在这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杨江涛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他认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对于职位类型的期望存在一定差别”.[14]40但也各有120%左右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能到“体制内”的单位工作,但同时也可看出部分同学对自己毕业后到底能干什么或者想做什么,感到十分的困惑与迷茫.

(二)校外比例很少,但其目的与动机各异

关于校外与勤工俭学,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一是“你是否从事过校外或勤工俭学?”给予肯定回答的人数最少,其中农村籍大学生为65%,城市籍大学生为97%,说明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如此经历或偶尔从事过或勤工俭学.高志奇的研究结果是:“社会发展、学校改革、家庭贫因、个人原因等使大学生由非主流化走向主流化,甚至庸俗化.”[16]这与我们的调研结果相悖,实际上偶尔从事过的人数不少,但次数不一定很多,时间可能也很短暂,所以还远谈不上已经主流化了.

二是“在校外与勤工俭学的目的是什么”,农村籍大学生选择依次为:“减轻家里经济负担”(536%)、“锻炼自己”(333%)、“能有更多的零花钱”(131%);城市籍大学生的选择次序为:“锻炼自己”(682%)、“减轻家庭经济负担”(224%)、“能有更多的零花钱”(94%).这说明农村籍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总体上还是与城市籍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存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或勤工俭学的目的与动机,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长期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缩小这一社会事像.

(三)闲暇时间无所用心,现实与理想存有鸿沟

对于“在校期间,你业余时间一般干什么”,尽管选择“上图书馆”和“参加兴趣小组”的占有一定比例,但选择“上网”、“瞎玩”和“睡觉”的比例还是明显偏高(见表4).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业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也不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这些数据后会作何感想?或是“早已知之,见怪不怪”,或是“满脸漠然”,抑或“感到惊讶,为他们不争气感到愤怒”……无论如何,都应该辩证地分析并加以冷静的思考,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的这些现象.与此相关的就是大学生中拖延症现象比较严重,农村籍大学生中选择“非常严重”、“很严重”和“一般”的分别为53%、325%和412%,也就是说农村籍大学生有拖延症习惯的人数接近八成,城市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人数要比农村籍大学生约高出五个百分点.

表4你课外时间一般干什么?

类别上图书馆参加兴趣小组上网睡觉瞎玩农村籍大学生376%24%273%58%269%城市籍大学生258%62%373%86%221%

关于“学校放长假,你一般会干什么”,两类大学生群体回答趋于一致,首当其冲的答案是“回家休闲”;其次是“回家做事”和“外出打工”;最后是“旅游”,其中城市籍大学生的比例比农村籍大学生的比例高六个百分点,具体如表5,通过访谈知晓经济因素在其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表5放假你一般会干什么?

类别回家做事回家休闲外出打工旅游农村籍大学生273%567%150%10%城市籍大学生235%582%113%70%

由上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时十分注重个体自身利益的实现,同时希望未来的工作既稳定又体面;他们对于未来薪酬的期望值又趋于十分的理性,这是其一,在这方面,城市籍大学生的情况大体相似.其二,他们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想利用来提升和锻炼自己,此外还想改善一下生活,这些都是极其正常的想法.但他们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选择“上网、瞎玩、睡觉”,长假期间又是“休闲第一”.这里的“上网”大多不是为了查阅资料或网上学习,而是通过打游戏、观看影像视频等打发时间,这在我们的三次学生宿舍集中调查中都得到较为真实的反映.或许,这与农村籍大学生更容易因为在就读大学期间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从而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或选择逃避现实生活有关,以致在虚拟或无为的世界中寻求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农村籍大学生的思维理性与其真实表现总是存在一种内在的矛盾与张力.实际上,他们的这种迷茫与矛盾的心态正如克尔凯郭尔(SorenKierkegaard)所言:“我真正缺乏的是心里明白我要做什么.”[17]

如从单一视角来解析,农村籍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是充满理性的,但如果把它们这些行为选择放在同一行动主体身上,则又充满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这些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层面都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分析问题时也有其逻辑根据,但另一方面,他们行为表现的实然状态却又与他们口头表述上的应然状态存在着一道“鸿沟”,有时甚至是不可跨越的.一句话,就是理论一大套,行动对不上号.但在我们看来,与其说这是大学生们的“悖论”,倒不如说,这是他们给我们这个多元的社会和从事高校教育的人们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四、农村籍大学生:恋爱还是“练爱”?

(一)恋爱态度存在误区,男女动机差异明显

恋爱是大学生们经久不衰、乐此不疲的永恒话题.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日益成熟、情感比较丰富的年龄段,特别是终于摆脱了高中阶段那种整天苦于“题海”战术的痛苦期.因此,他们一旦有了自由的可以释放的空间,对情感的需求就显得异常强烈.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当问及“关于大学生恋爱,你的态度是什么”,选择“应顺其自然”的分别高达929%和783%,选择“应当禁止”和“应当限制”的则处于绝对的弱势(见表6).“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课题组针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大学生恋爱的上述态度和心理动机,其结果显示:男生的选择分别是“丰富生活,排遣寂寞”者(80%)、“寻找生活伴侣”(83%)、“积累爱情经验,体验美好人生”(88%)、“证明自身魅力与价值”(31%).女生的选择除了在“丰富生活,排遣寂寞”(20%)方面与男生有很大的差异外,其他如“积累爱情经验,体验美好人生”(78%)、“寻找生活伴侣”(83%)、“证明自身魅力与价值”(31%),则差异很小.[18]虽然女生更看重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情感归宿,从而选择“丰富生活,排遣寂寞”的比例较男生低很多,但李景华的研究同样表明:很多女大学生(选择“曾经拥有”和“说不清”的分别为366%和297%)在恋爱问题上自我认知具有不明确性,即不清楚自己最终想要的,拥有的是什么,“爱”得很茫然,或者说,没有视恋爱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9]

表6关于大学生恋爱,你的态度是什么?

类别应当禁止应当限制应顺其自然说不清农村籍大学生03%06%929%62%城市籍大学生28%62%783%127%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恋爱的态度及其动机,我们随机选择了4个班做现场调研,其中一个班的同学居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不在寂寞态,便在无聊中恋爱”,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的惊讶,但同时获得了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此掌声似乎诉说着许多大学生共同的心声?!从这似乎也可知道,很多大学生为何整天把“郁闷”、“无聊”挂在嘴边的一些深层原因.诚然,大学生恋爱的态度和动机是多元的,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可能是面子取向、从众心理等.教育工作者应给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以免其走上歧途.

(二)内心强烈渴望爱情,缺乏辅导独自练爱

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恋爱成功的比例要低20%左右,而且一般是在主动追求了4-7次(不包括没有付出实际行动的暗恋)才有可能获得一次成功,在这方面也明显逊色于城市籍大学生(2-4次).王存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恋爱行为有显著不同,拥有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恋爱发生水平比农村户口的高,城市大学生对恋爱的认同感也高于农村大学生.[20]从恋爱时间长短来看,农村籍大学生持续的时间也比城市籍大学生要短,由于这方面的数据不好进行问卷调查与统计,故只有通过个别访谈得知.综上分析可知,农村籍大学生更加渴望恋爱,但同时又有更多的顾虑.虽然没有城市家庭的良好条件,没受过所谓优质的城市教育,但他们也以同样的分数考进同一个学校,所以也有同等的智慧和权利去表达爱和接受爱,故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既自信又不自信,始终在矛盾中挣扎.

他们对于恋爱可能知之甚少,家庭条件也多不允许,又缺乏“伯乐”指点迷津.在学校,跟他们接触较多的除了同学,就是辅导员,但辅导员在关于恋爱问题时,又很少“辅导”,只有在他们恋爱出现问题时才会像家长一样说教几句.当问及“你认为辅导员在你恋爱和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农村籍大学生中回答“很大”和“比较大”的各占10%和26%(合计为36%),回答“一般”的占323%,回答“较小”、“没有作用”的分别为276%、365%(合计为641%).由此可见,大学生在恋爱的征途中更多的还是“孤军作战”,靠自己的感觉去“练爱”,而非用理性的“心”去“恋爱”.随着年龄的渐增和环境的改变,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灵也渐起波澜,周围来自城市的大部分同学和一部分与他们一样来自农村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不恋爱是会遭人诟病和笑话的,到了高年级,再没成功恋爱的男生经常容易被质疑.此外,在大学校园,特立独行是容易被边缘化的,人家谈我也谈的“随波逐流”才能搞好同学关系、促进内部团结.但当真正要实施“恋爱”时,一些莫名的问题却接踵而至:恋爱的对象是谁?如何才能恋爱成功?什么是真爱?真爱的特点又是什么?有时可能因为对方一个小小的特点(甚至谈不上是优点)而接受“练爱”的安排,而这样的“简爱”可能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实在难有精准的回答.而很多高校也没开设“恋爱”这门课,故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对于恋爱只能独索前行.

五、结语与不足

(一)简短的结论

通过上述阐述与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农村籍大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在生活观方面的表现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同质性,而非异质性高于同质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人际关系与专业学习方面,二者都觉得大学生活最难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因而均十分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关系的协调;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对于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皆认为不太重要.二是在就业取向和月薪起点的期望方面,虽然二者对毕业去向的设想较为接近,对毕业后月薪起点的期望值也十分趋于理性,同时都更为看重今后的发展空间、薪资待遇和个人兴趣,但均把服务社会置于末位考虑.三是在校外或勤工俭学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或只是偶尔从事过或勤工俭学.四是在闲暇时间与假期安排方面,二者选择“上网”、“瞎玩”和“睡觉”的比例,明显高于“上图书馆”和“参加兴趣小组”的比例;这与放长假的首选答案“回家休闲”,从根本上说并无多大差异.五是在恋爱态度与心理动机方面,二者都倾向于选择“顺其自然、排遣寂寞和积累经验”,对“限制或禁止恋爱”多持反对意见,缺乏认真对待恋爱的态度.

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获得奖学金的次数和比例方面,农村籍大学生要高于城市籍大学生.二是在校外与勤工俭学的目的方面,农村籍大学生更为看重“减轻家里经济负担”,而城市籍大学生则首选“锻炼自己”.三是在恋爱态度和恋爱时间方面,虽然农村籍大学生更加渴望恋爱,但其成功率要比城市籍大学生低两成左右,而且恋爱持续时间也更短;加上缺乏应有的“辅导”,故“练爱”之表征更为明显.

换而言之,虽然二者在部分层面和细微之处存有差异与分歧,但总体来看,其相似或一致的地方还是远多于相异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现实中的人们对农村籍大学生存在的先验观点和固有偏见,更多的是原有城乡割裂时期刻板印象的延伸,他们没有与时俱进地看到,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城乡人际流动的加快,给农村籍大学生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当然这与部分社会传媒在缺乏深度调研的前提下,仅凭一些碎片式的所见所闻大胆地对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社会建构”,也不无关系.施图贝尔(JennyStuber)的研究[21]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即弱势群体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生存心态的持续转型,对于他们积累文化和社会资源、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进而顺利地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英格尔斯(AlexInkeles)强调指出:“当农村出生的人获得了与城市出生的人同样的教育,这个差距就几乎消失了.”[22]因为,他们的行动策略和行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弱化结构因素的固化效应.[23]由此可进一步总结本文的研究发现,即城乡生源大学生在生活观方面所具的同质性远高于其异质性.从经验事实层面来说,这一发现对于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在校学生而言,大体上也是适用的.这不仅是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针对的就是地方普通二本高校的在校学生,更是因为这些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其家庭结构、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比“211”、“985”全国重点高校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要小.

(二)必要的讨论

当然,不得不加以提及的是,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及其家长原本以为“鲤鱼跳龙门”之后,终于可以“华丽转身”,一举摆脱相对落后与贫穷的生活状态,设想四年大学生活之后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人生舞台.殊不知,在其未毕业之前,他们似乎就看到了未来的图景并不令人感到振奋与鼓舞,这既可通过前述的对其未来就业工资的月薪起点等得到反映,也可通过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现实境遇得以印证.试想,如果他们连现在的学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那么毕业后的核心竞争优势又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没有良好的学业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前提,今后的生活与地位,很有可能与其农村户籍的父母一样又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可能只是生活的场域空间发生了相应的置换.魏然、翟瑞的研究也表明:接受高等教育并未为农村大学生群体社会分层地位的改变和向上的社会流动起到根本性作用.[24]

面对五彩斑斓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农村籍大学生如何处理学习与人际交往、校外、恋爱等关系?在我们看来,他们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就是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积极改变自我、提升内在品质的重要过程,但如何把其自身的有益元素(如诚恳、朴实、勤勉等)注入其中并使之发扬光大,这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与成才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对于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双重人格和双重悖论,如著名学者韦政通所云:“传统对他有利,他就取传统;现代对他有利,他就取现代.自由恋爱是现代的,所以他们不要父母干涉;对父母的经济依赖,他们照样视为当然.”[25]教育工作者此时应予以及时有效地引领,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求知”.[26]并注重在大学阶段的再社会化教育与指导,而不是漠然视之或任其发展,否则“寒门再难出贵子”就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得到再现.因为有健康生活观的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学习、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7]

当然,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外,我们的政府部门、社会和家庭也要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正确的义利观和学习观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形塑出身心健全、人格良好、全面发展的农村籍大学生.路遥说[28]: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自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这或许为农村籍大学生的成长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毕竟,我们始终希望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态度是:不应无所谓、无所期、无所求,而要学会对生活做有效的“加减乘除”,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松绑一些不必要的压抑与束缚,增加一点苦干实干的精神,以有限的大学时光换取未来美好生活发展的空间.

(三)研究的不足

行文至此,还得交代一下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憾与不足.比如,采集的样本中大一学生的比例偏高,大二大二学生的比例偏低,加之由于调研时间正值大四学生在外实习之际,故导致大四学生样本数据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影响到样本的代表性,进而影响我们对相关事实的客观研判.因为毕业生在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大学教育后,在对待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会与低年级大学生有着一定甚或很大的不同.此外,由于调查的这两所高校都是工科为主,而且又地处全国性别比最为失衡的江西,所以男女大学生性别比不均衡,尤其是在农村籍男女大学生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大学阶段,农村籍女大学生不仅在外貌特征,而且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一般比男生要大,对她们而言,大学就堪比“整容院”.以上不足,将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必须予以注意的方面,也是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研究领域.

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本科和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学生生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学生生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项目化管理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影响基于长沙7所高校的调查
摘 要本文提出运用项目化管理理论指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其学习效果,并以长沙7所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实证研究项目化管理与自主学习效果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自主学习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大学生是.

论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摘 要】舞蹈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智育的提升、体育的增强和美育的发挥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图.

大学生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摘 要】大学生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达成高……院校的文化创新和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关键一环 学校应该学习商业范畴中的方式方法,注意进行品牌策划,树立起一个有个性、有内涵并且有一定积累的校园文化品牌,让校园.

大学生要读经典
据国内各高校公布的图书馆借阅数据,解忧杂货店盗墓笔记三体……流行读物最受大学生青睐 此外,借阅率较高的图书都是各专业的必读书 即使是名校,其阅读倾向与普通高校也几乎没有差别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