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何为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何谓破壁?破壁何为?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何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何谓破壁?破壁何为?,该文是有关何为开题报告范文与何为和何谓和破壁类论文范文.

何为论文参考文献:

何为论文参考文献

口林品

《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邵燕君主编、王玉王副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身为一名从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和青少年亚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我在出席一些学术性研讨会、论坛、沙龙时,常常会遭遇这样一种困境:在真正地进入我所要着重探讨的文化议题之前,我必须先拿出相当长的时间,向在场的多数与会者解释某些与我的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网络词语,以至于当“名词解释”的工作完成之时,我的发言时间也已经所剩无几了.重要的是,这并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我身边的不少同学——尤其是北京大学网络文学论坛的学术伙伴们——也都曾经在各种场合遭遇过类似的情形.

除了是一名活动于学术圈的文化研究者,我还是一名长期参与“二次元”文化活动的“二次元”爱好者,当我面对上述困境时,我时常会联想起一个由“二次元”爱好者发明的有趣概念——“次元之壁”.由于“二次元”文化在当今的中国仍然只是一种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亚文化,因而,“二次元”爱好者时不时地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到这样的情形:某些在“二次元圈”中能够顺畅使用的词语在圈子之外却几乎无法流通,某些在“二次元圈”中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文本在圈子之外却几乎激荡不起任何反响,某些对于“二次元同好”来说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在其他人那里却容易遭致轻蔑或嘲讽,某些对于“二次元同好”来说堪称共识的话语表述在其他人那里却容易遭致严重的误解.针对这样的遭遇,“二次元”爱好者发明出“次元之壁”这个概念,用以描述那种横亘在“二次元”亚文化的“圈内人”与“圈外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乃至文化壁垒.

从我个人的视角出发,我和我身边的不少同学在种种学术交流场合所遭遇的上述困境,其实也可以看作“次元之壁”的一种体现.那些我们需要予以解释的名词,往往就是“二次元圈”的圈内用语,或者是一些深受“二次元文化”影响的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内部用语.在我们这类既置身于学术圈、同时又置身于网络亚文化社群的青年研究者看来,这些词语关联着某些特别值得探究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议题;但对于更多未曾投身特定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学者来说,这些词语却往往是格外陌生的.他们或是对此闻所未闻,或是即便有所耳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生活经验,依然难以避免地会对这些词语抱有某种望文生义的误解.正是这种文化壁垒的存在,才导致我和我的同学总是需要事先羟历一段费时费力的“名词解释”,方可进入自己学术发表的正题. 但与一般的“二次元”爱好者相比,我们的经历其实已经是相当值得庆幸的了:得益于学术平台的交流礼仪,我们毕竟不至于因为交流沟通的缺乏,而在某些对“二次元文化”怀有偏见而又占据着强势话语权的人群那里直接“碰壁”,甚至在错进错出的无效互动中陷入情绪化的言语冲突;我们至少能够获得宝贵的机会,向“二次元圈”之外的有识之士展开一番“名词解释”的工作,从而为更进一步的对话搭设有益的铺垫.受惠于大学校园的文化包容度,我们还能够与志趣相投的伙伴结成研究团队,在集体讨论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将我们的“名词解释”编订成条理清晰、论述严谨、体系完备的成熟版本,并借由正规的学术出版渠道将其结集出版,其成果便是《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

这本书的标题正体现了我们的写作初衷与核心动力:我们试图通过追溯、爬梳、阐发各类生成于网络亚文化社群的重要词语的独特词源、特定语义和社会文化内涵,来打破“次元之壁”这个概念所指涉的那种沟通障碍乃至文化壁垒,从而在“三次元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之间搭设交流沟通的桥梁.借用“次元之壁”这个有趣的意象,我们将自己的写作宗旨概括性地称为“打破次元之壁”,简称“破壁”.

更进一步说,得益于我们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我们还尝试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借助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跨学科视野,对自己置身其间的亚文化社群展开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反思和分析,对“次元之壁”的历史成因与可能展开相对宏观的阐释,进而从中体认到“打破次元之壁”的工作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正如《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这个书名中的“网络”一词所提示的,我们在编撰词典的过程中所甄选的“关键词”,皆是生成于网络亚文化社群.而将这些“网络文化关键词”阻隔在社会主流人群的认知谱系与用语词库之外的“次元之壁”,正是在媒介变革或者说“数码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某种“数码代沟”或“数码鸿沟”的存在,方才形塑而成的.

即便是那些从未有意识地关注过媒介问题的传统学人应该都能通过亲身经历感知到,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以及由此引发的媒介环境的转型,正在以不可估量的深广程度重塑着今日中国的社会样貌和文化生态,进而在不同的代际之间造咸了日常生活经验和文化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虽然不同代际的人群全都生活在“数码转型”的进程当中,生活在随着数码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媒介环境里,但关键性的差异之处在于,“二次元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亚文化的参与者和爱好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小就生活在数码媒介环境中的“数码原住民”,而他们的长辈则是成年之后才开始逐渐适应数码科技与数码文化的“数码移民”.相对于“数码移民”而言,“数码原住民”对数码产品的使用往往更为娴熟,对互联网络的依赖也往往更为深刻,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有别于长辈的新特征.“数码原住民”与“数码移民”之间的这种关键性差异,造成了某种比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代沟”更为深刻的“数码代沟”.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中文学界经常将“Digital Native”这个兴起于英文学界的概念翻译为“网络原生代”或者“数字原生代”,但我却更愿意使用“数码原住民”来指称“Digital Native”在中文语境中的对应者.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阶层分化明显且区域发展颇为不平衡的国度,能够自幼便享有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人群,在诞生于“数码转型”进程中的新生代(也就是所谓的“85后”“90后”“00后”“10后”)里,事实上只是相当有限的一部分.这些大多出身于中产或准中产家庭的“数码原住民”与那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同代人之间,存在着数码产品购买力与网络服务享用权的显著差异;这些热衷上网甚至时常遭致“沉迷网络”之责难的“数码原住民”与那些由于家庭环境或学校缘故隔绝于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同代人之间,也存在着媒介接触渠道和文化生活方式的可观差异.这两方面的原因都造成了某种不容忽视却又往往遭到搁置的“数码鸿沟”问题.

就“次元之壁”这个议题而言,在“数码代沟”或“数码鸿沟”所造成的诸多差异之中,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数码原住民”与“非数码原住民”在社交方式上的差异.如果说,“非数码原住民”的社交主要是建立在血缘、地缘、业缘等传统情感纽带的基础之上,那么“数码原住民”则将更多的精力和情感投放在某种可以称之为“趣缘社交”的社交关系之中.

一方面,从小就在数码媒介的环绕与隋伴下成长起来的“数码原住民”,大多都是在当代中国极为剧烈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自己生命经验与价值观念的新生代,他们既难以分享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形态曾经试图建构的宏大叙事与集体认同,又难以获得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亲属关系网络之上的宗族归属感与乡土情怀,因而难免会陷入某种“原子化个人”的孤独与疏离状态.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全面推行,更是在他们当中普遍地造就了身为“家中独苗”的特定处境与成长经验,进一步加剧了那种“原子化生存”的孤独与疏离.

另一方面,在鼓励“用户自产内容”的“互联网2.0”技术与理念的支持下,“数码原住民”作为互联网应用的积极使用者,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利用一系列互联网应用所提供的发布平台与传播渠道,展开种种信息传播与内容分享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得那些原本在现实空间中互不相识的互联网用户,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发生频繁的人际互动,并由此生成崭新的情感联结.在这里,彼此相通的兴趣爱好扮演了“因缘之纽带”的角色,牵引着“弱联结”向“强联结”转化,进而经由线上互动与线下聚会,凝聚成社交关系相对紧密的“趣缘社群”.

这些“趣缘社群”的成员不仅会积极地发布各自的“用户自产内容”,而且还有可能会出于彼此相通的兴趣爱好,集聚到关涉共同兴趣的目标之下,受共同目标的引导开展各施其能、各显其才的团队合作,以网络协同作业的方式从事文化生产.在信息共享、互惠交换、协同作业、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专业特长各不相同的众多用户有可能带动起知识、技能、观点、创意的交流碰撞,从而产生出“集体智慧”的效应.而我们所尝试收集、整理的“网络文化关键词”,正是这些“数码原住民”的“趣缘社交”的产物,是上述这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它们的传播之所以会遭到“次元之壁”的阻碍,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码代沟”或“数码鸿沟”的存在,使得“趣缘社交”的相关经验难以为.非数码原住民”所分享,难以为那些并未置身于特定网络亚文化社群的“圈外人”所体认.

如前所述,“次元之壁”的存在固然有其历史性的成因,但在我们看来,“打破次元之壁”的工作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五花八门的“趣缘社群”为成分庞杂的互联网用户开辟了多元化的(亚)文化场域,使得在社会结构的不同维度上处于相对弱势位置的草根用户,得以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建构身份认同、获取社群归属感,进而通过共同约定和协同创造发展出群体性的具有自我赋权效应的符号系统或表意风格,借以释放受压抑的需求、表达遭忽视的意见诉求、回应占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从这个角度上说,梳理并阐释那些与“趣缘社群”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关键词”,对于我们感知并理解那些构成亚文化社群的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和意见诉求,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更进一步说,在社交网络上生成的社群文化或者说“部落文化”,会与文化创意产业所制造的主流商业文化形成复杂而微妙的博弈关系:一方面,那些野蛮生长的草根力量难以遏制地会对既存的主流文化构成偏移、溢出、冲击和叛逆,但另一方面,展现出可观市场潜力的网络亚文化又难以避免地会遭到商业文化的整合与收编.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某些网络亚文化风潮甚至有可能突破特定的部落圈子,演变为超社群的流行文化.

虽然社会机制与信息科技的相互嵌入会在无形之中对网络媒介的赋权效应设置边界,政治管制和资本牟利的力量也总是试图对信息科技的赋权属性进行异化或者限制,在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历史文化语境下,互联网络能否真正成为一种促进社会的公共空间,暂时仍不明朗.但按照目前的媒介生态与文化态势来判断,可以预估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媒介融合的深入,网络社群文化将与精英文化、商业文化、文化发生持续不断地碰撞和融合,共同参与形塑一种始终处在“现在进行时态”的“融合文化”.

对从事流行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样的“融合文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融合文化”的文化新样态,我们需要细致地追踪各种文化脉络的碰撞和融合过程,需要认真地考察各方势力的互动和博弈过程,需要尝试梳理其间复杂而微妙的动力学关系;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理解精英文化、商业文化、宫方文化的运作机制,还需要切实地投身于研究对象所处的信息网络和社会网络之中,深入特定网络社群的文化语境和媒介场域之中,从而真正地把握文化碰撞与文化融合的演进过程.就此而言,打破“次元之壁”的工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的写作或许仍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注释

[1]作为一个在网络部落文化中获得广泛使用的词语,“二次元”既可以指称ACG-即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所创造的二维世界,也可以指称ACG爱好者或者由ACG爱好者构成的亚文化社群,还可以指称ACG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文化产业链条.此外,在宽泛的意义上,“二次元”还可以泛指受到ACG文化影响的各种网络文化.参见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M].邵燕君主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第一单元《二次元·宅文化》中的“二次元”词条,该词条编撰者为林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琰娇)

回顾述说: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何为和何谓和破壁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何为本科毕业论文何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果蔬破壁机,看上去很美
文王 涛(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普通榨汁机仅两百元左右,而市场上新近出现的破壁榨汁机动辄几千元,都是榨汁机,为什么差异那么大 分析破壁机声称采用破壁技术打破食物的细胞壁 然而打破细胞壁,并没有想象中.

孩子反复感冒怎么破?
文/大河体制差、过度治疗是根源孩子反复感冒,一般跟孩子体质差有很大关系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好,孩子往往衣服穿得又厚又暖,吃得又好又饱 穿得过暖,身上容易出汗,这时候再一受风就容易感冒 吃得过饱,食积内.

[专栏]左手牵右手的中年婚怎么破?
沐心,70后情感咨询师,美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有风走过…… 当我们一厢情愿地想象别人的爱情婚姻时,研究爱情和婚姻关系的专家告诉我们,你看到的未必是全部的真相,你的理解不科学!罗伯特·斯滕伯.

胰岛素副作用怎么破?
胰岛素是我们控制血糖的“王牌”和“底牌”,降糖作用强大,但和其他药物一样,用起来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这些不良反应有哪些,该怎样克服呢11 低血糖 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