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有关建筑学专业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创意实践开放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建筑学专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7-02

创意实践开放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践,该文是有关建筑学专业论文例文与建筑学和人才培养和实践方面论文例文.

建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动物医学专业论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摘 要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承担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时展,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发生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教师队伍建设都积极应对,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创意实践开放办学

1 引言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91年,于2004 年起获得住建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

我校自2008 年建设建筑学国家特色专业以来,在定位于创新应用型专业办学中,通过持续探索开放性办学,探索“学校-企业”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和地方城市建设的需要,在培养地域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建筑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筑学专业连续三次通过住建部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学生的培养质量得以整体提升:在国内外重要学生设计竞赛活动中也屡屡获奖;所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口碑,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考研、出国的毕业生比例显著增加.很多建筑学专业的历届毕业生,在广东省各大主流设计单位中成长为业务骨干,部分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部分校友在社会实践中独立创业,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长期的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办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与个别学生凭借天赋具备创新能力不同,绝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是需要在一个有效的培养框架中才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个培养框架应该具备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与课内理论教学有机协调的课内外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2 制定适应于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各项要

求的,具备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1 明确行业对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经过与业界的沟通和教师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所谓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具备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兼备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多位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见图1).创意能力是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核心指标,而技术能力可适度修正创意,实践能力使创意具备落地的可能,合作能力使团队运作更顺畅.

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创意能力训练是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开始必需的入门主题并需要长期强化,并持续得到技术能力的修正、实践能力的深入推敲、合作能力下的分工与协商、平衡.以上四个能力的获得是建筑学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必需的出门条件.

如何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在建筑学专业五年的培养期何时培养相关能力?按照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所取得的判断:即在一二年级主抓创意设计思维训练,三四年级创意设计思维训练不断线;在三四年级加强技术能力训练;在四五年级加强设计实践能力训练;合作沟通能力则从入学开始,在各种课程训练环节通过团队合作、工作汇报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培养.

2.2 能力与课程

培养创意能力是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创意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基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判断、善于捕捉各种问题、以恰当的知识点切入问题,以与众不同的建筑空间处理方式呈现出来的设计构思能力.知识也许还是那些知识,但思维方式需要重构,要把片段零碎的知识点进行碰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那些能相互碰撞、激发灵感的知识群建构在一起.例如,将以前单独授课的形态构成、制图、模型合并在一年级的设计初步课程中,打破知识点原本较封闭的自我构架,围绕设计主题发生各种知识点的重组,形成新颖的知识构架体系,有效促进涉及创意思维的训练.

主干课程设置及内容做到强化专业的应用型特色,全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例如,注重实际项目在设计课题中的转化,调整部分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内容真实性,如高层建筑设计,以接近实题的操练和加强设计图纸的技术表达来强化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主干课程“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学时与课程内容,加入参数化建筑设计和建筑BIM 设计的内容,同时加强建筑设备、建筑物理环境分析软件REVIT 的学习应用,以技术知识修正建筑设计创意;在设计课程的环节增加小组合作的调研、文献综述等环节,全方位训练合作沟通能力.

2.3 搭建能力培养的平台

为了达到创意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培养目的,将能力培养划分为三大平台,按照平台设置主要的课程.其中合作能力作为无处不在的训练目的渗透融汇在其他能力的培养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中以及师生交流中,形成一个培养网络.

基于四大能力的课程设置,我们坚持实行专业教师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修订工作的机制,以探索完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要求.我们邀请香港建筑师和本地资深高级建筑师参与适应各个平台的课程知识体系的论证,专家的建议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在体现出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要素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获得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为日后的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4 自我更新

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在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周期内,课程大纲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但必须严格按照校、院规定的程序走流程.已形成一套相对稳定、可靠、适用、具备自我更新机制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 制定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以培养具备应用能力的人才

3.1 构建实践平台中的重点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思考各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成效,梳理实践课程和各类实践活动,建构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实践训练的层次搭建,有效加强学生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通过实践体系改革,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学生课外实践体系,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实践项目.突出开放性教学下的实践项目教学和适宜的实践活动,强调实践性、地域性和综合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

例如,在二至四年级的建筑设计主干课程中,每学期在建筑设计课程结束后安排建筑设计集中周,重点解决与本学期建筑设计课程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构造节点、技术分析等.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会进行一学期的设计院业务实践课程.这些实践教学保证了课内实践体系的连续性.

同时,为了配合建筑设计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关重要的理论课程也安排了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包括美术写生、建筑测绘、历史建筑考察、城市物理环境测试等.

在整个校内教育期间,以各种层级的校内外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作为有效补充,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级别的实践项目,同时在教师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中基础层级的校内或学院的专业实践竞赛要求学生普遍性参加;中间层级的省级、国家级竞赛组织学生重点参加;高层级的国际级设计竞赛要求学生选择性参加.竞赛级别的清晰分类及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得近几年来学生在课外科技竞赛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获得包括国际竞赛、国内竞赛在内的多项奖项.

3.2 进一步梳理、完善院内教师的工作室

支持校内外教师通过实践工程项目的“工作坊”进行课外教学的形式,作为高年级课内实践教学的补充,并以此组建教师与学生的团队.实现校内外老师与学生、不同年级(四、五年级)、不同专业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实践教学局面.

3.3 建立了基于“执业”实践能力的学生“社会化”考核评价机制

学生在设计单位的实习成果评价由社会和院内教师的双重考核完成.例如,学生在完成设计院业务实践、获得设计单位评价之后,还需要返校进行校内答辩.设计单位评价可证明其个人业务能力,校内教师评价则用以验证其能力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校内复核评价须以设计单位评价为基础,最终形成该门课程的分数.这种评价方式重点考察了学生的校外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也规避了个别学生以混社会的心态蒙混过关的心理.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尽快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执业”身份的转换.

3.4 坚持开放性办学,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每年建筑学专业均聘任6-8 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设计院高工或资深建筑师参与高年级本科建筑设计课程或毕业设计的教学,给学生带来包括行业实战经验、最新资讯的指导.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更尝试将建筑设计教学场地移至校外,参与校外导师所在设计公司的实际项目运作,在教学大纲的引领下以实际项目为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学院规定校外导师一周辅导两次,时间和地点可以灵活设定,并以微信群沟通联系为补充.

每年不定期邀请境外著名高校建筑学院教授或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来学院举办国际工作坊,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截至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安井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国际联合工作坊,成效显著,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的联合设计作品连续入选2015 年、2016 年、2017年中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境外联合教学优秀作品集.

4 建设双向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多方面建立师生互动

4.1 巩固和深化开放性办学,必须建设一支开放性的双师型队伍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多方引进双师型人才(已引进广州市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工一名,新进博士的选择也兼顾其实践背景),校内教师培训与基地建筑师参教并重,与校外共建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团队,形成“双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双师型”即校内、外教师均具备教学与实践的能力).引导教学团队介入教学和实践课题研究,推行校内教师定点参与实习基地建设,校外教师定项参与课程教学与教改,切实落实双师队伍建设的各项院内政策,从思想上和制度上保障“双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2 建立与校外基地协同育人的多向合作方式

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外各层次实践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努力探索包括专业办学方式、育人方式,学生实践与就业渠道,合作科研等多向合作模式.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的校外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实践基地参与教学、资助教师科研、合作科研、设立专业奖学金等多种合作的方式,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互动局面.

例如,建筑学专业与省内十几所著名的设计公司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每年接纳建筑学专业的校外实习,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部分设计公司与学院还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学院设立专业奖学金或赞助学院进行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4.3 打造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建立教师、学生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无论校内教师还是校外导师,学院一贯倡导用心教学,注重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除了专业教师担任各班级导师外,还动员教师和学生建立微信群或者微信朋友圈互相关注,以现代手段随时沟通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学院还建立了咖啡厅等公共交流平台,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全力投入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极其明显的,曾经有评估专家这样评价我院专业教师:“把二等的面粉做成一等的面包,教师可想而知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教师的奉献精神可见一斑.

5 结语

多年来,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准了自身定位,抓住了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持续实施建筑学专业的开放性办学,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并重,双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如此使得建筑学专业的人才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型能力得到系统而有效的培养.近五年来,建筑学专业在校学生获得国际设计竞赛优胜奖一项、国家级设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优秀奖三项、省部级奖两项、各类协会奖多项,在社会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也历次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龚兆先,沈粤,赵阳,董黎,何守谦.建筑学专业穗港教学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

[2] 赵阳.创新·双赢·示范:境外教育资源拓展经验之谈[J].高等建筑教育,2017(8).

[3] 磨练.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谈设计创意教学研究[J].美术学报,2014(5).

言而总之:此文是一篇关于建筑学和人才培养和实践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OBE理念的测绘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学习产出导向(OBE)”理念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理论和方法支撑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在对我国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OBE 内涵.

基于问卷调查的地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张红侠,周 楠,张孝存,刘 燕(商洛学院 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摘 要论文通过对商洛学院地理专业三届本科毕业生网络问卷调查,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及.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君波(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425000)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相应提高,为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人.

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院G642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1 036摘要在市场营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