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福建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福建大田诗文小辑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福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福建大田诗文小辑,本文是关于福建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诗文和大田和福建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福建论文参考文献:

福建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数学小论文三年级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怀 念 稻 草

稻草,脱粒后的水稻茎秆.在如今的南方乡村,没有比这东西更普通、更不值钱的了.夏、秋两季,水稻成熟,收割之后,田、村道旁、田边的旮旯角,都留下了小山样的稻草.除去了谷粒后的稻草,早已在农人的眼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像被剥走了果肉的果核,被毫不留情地随意抛弃.对它的处置,有时甚至还成了农人的累赘,是烧,是留,还是回田,让他们不得不花一番小小的心思.

稻草很普通,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可是,如果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压垮,于是稻草很重,重得让生命无法承受.所以,有人说,这是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稻草有时又很轻,轻得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于是,又有人说,这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脆弱、易折,并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企盼而已.这样说来,看似普通的稻草,似乎也并不普通起来.

许多事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景,不同人群中,都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置水牛于旱地,置黄牛于水田耕作一样,只有换个个儿,它们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也许稻草在别人的眼中,一无是处,而对于我,却是别样的感受.我不知道如果没有稻草,在早年四季特别分明的冬天,我要怎样才能度过严冷的寒冬,怎样才能熬过霜雪飘飘的漫长寒夜.那时,一灯如豆,窗外北风呼啸,室内严寒逼人.小时的我,总是和弟弟、奶奶一起睡,祖孙三人蜷缩在一床薄薄的硬棉被之下,相互用身体取温,身下只是一床硬硬的草席.如果不是那厚厚的一层稻草垫子,阻隔床下冰冷的空气,给我们增添些许的温暖,真怀疑我们会不会在哪个下雪的寒夜给冻僵,再也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了.

那时,大家都穷,不要说垫被、毯子,家里有两条十斤重的被子,就算是殷实小康之家了.我家更穷,祖母十八岁守寡,拉扯着父亲,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能够留下条小命就不错了,垫被和毯子不要说没见过,就连听也没听过.哪还曾想,父亲不仅成了家,还有了我们兄妹三个孩子?家中虽然一贫如洗,却总算有了一些活力与生机.于是,在别人眼中不值钱的东西,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宝贝,稻草就是.

那时的冬天,下雨或是下雪,是我们这些孩子最难熬的时光.这时候,不用上山打柴,也不用下地干活,但满地的泥水和四处穿梭的寒风,阻止了我们活泼的脚步.穿着布鞋和单薄衣裳的我们,失了去处,这时候稻草堆便成了我们最为温馨的乐园.草寮里,早已被秋阳晒软了脾气、磨灭了性子的稻草,被父亲和母亲在顶部绑了一个“发束”,老老实实地被码在一起,有的横放,有的侧卧,作为制作稻草垫子或是母猪产房的备料,规则地堆成了一座小山.我和弟妹,或是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便会一同钻进山一样的稻草堆里,在里面趴出一个窝来,上下左右都被厚厚的稻草围裹着,或坐或躺,甚至还可以在顶上挖出一个洞,在里面玩纸牌、捡石子、锤子剪刀布的游戏,把凄风苦雨都抵挡在草堆之外,让我们冰冷的身体不再感到寒冷,让我们小小的心灵不再感到失落,甚或有了一种稻草堆里不是家却胜是家的感觉.除了吃午饭,一玩一躲就是一整天,就是到了傍晚,竟也舍不得回家了.

刚割下的稻草,可没这么驯服,血气方刚,脾气大得很,不好接触,仗着刚给它的主子奉献了丰硕的果实,腰杆子硬,出手便伤人,不小心就会被它锋利的叶子在手上、腿肚子上割出血来.小时候,我没少被它伤着.一到夏收、秋收两个季节,所有的孩子,都要下田里帮大人收稻子.把割倒的稻子,从地里用肩膀扛到打谷场,不仅成了孩子的专利,还指定任务,按年纪大小,各自负责一到三把不等的镰刀所割下的稻子,让我们这些孩子不能偷懒.一捆捆的稻草虽然已经被放倒,但长着微小锯齿的稻叶,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随时准备咬我们一口,逼得我们不得不做许多的防护措施.孩子们大多用的是母亲用来煮饭的围裙,把整个脸部和脖子都包裹起来,只露出两个眼睛来.但不管怎样防御,脸上、脖子、小腿的割伤在所难免,骄阳暴晒,汗水淋淋,流到伤口处,疼痛难忍,至今想来,记忆犹新.

在稻草的记忆中,最快乐的是捡稻草菇.到了秋天,夏收之后,被抛弃在田头地角的稻草开始腐烂,温度和湿度达到合适的时候,稻草堆就开始长草菇.特别是雨后的第二天,稻草菇更是争先恐后地生长起来.这个时候,我就会领着弟妹,提着篮子,去捡草菇.拾捡稻草菇不能蛮干,需要一些经验和技巧,浅了容易伤着菇伞,深了便会错过菇层,什么也捡不到.首先要找到那些稻草堆表面上有过草菇枯萎的痕迹,然后,小心地把表层稻草轻轻地揭开,这时就会看到一朵朵拇指头大小,呈乳白色的稻草菇,密密麻麻地长在冒着热气的稻草堆里,等候着我们去拾捡.这样下来,小半天的时间,我们会捡到三四斤的草菇.运气好的时候,会在一些稻草腐烂充分,离地表近,又有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的地方捡到大草菇,一个个有鸭蛋大小,一窝子会长七八个,让人惊喜.这些稻草菇,没有用菌种,也没有用药引,都是纯天然的,洗净后煮汤,汤味鲜美,香甜可人,不仅是那个食物高度缺乏的年代不可多得的佳肴,就是放在现在高档的酒店里,也不失是一道珍品.

我离开乡村十几年了,与稻草见面的机会不多,与稻草亲密接触的机会就更少了.然而,稻草特有的清香,一直都充盈、缭绕在我的心间,从来不曾离去,不时让我感受别样的温暖.

南  瓜

母亲每年都会种几架南瓜,架子就支在进屋的小路上,像一座座绿色的拱门.进入暑夏,南瓜枝繁叶茂,把整个架子都铺得满满的.在阳光的照耀下,瓜架下留下点点斑驳的光影,有风的时候,这些光影轻轻摇曳.

女儿很喜欢这些风影,用脚逐个逐个地去踩.孩子说,这影儿很有趣,不是有棱有角的,而全都是圆圆的,就像无数个小太阳似的,很浪漫!我惊喜于孩子会这样形容这些不起眼的物事.这些不能再常见的东西竟在孩子眼中如此的新鲜——我太少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了.是的,我这个父亲有些显得不够称职,只在每年放暑假时,才会带孩子回一趟老家.对于我的母亲来说,我这个做儿子的也是不够尽孝道的.

母亲很呵护这些南瓜,每年都种,而且都是种在同一个地方上.春天一到,母亲便会痴心地拿起锄头挖起穴来,很细心,在旧穴上换上些新土,添上足够的有机肥,点上去年自家留的种子,然后再往穴上盖上透明膜.阳光雨露一天一天地滋润,种子也一天一天地发芽、生根、爬蔓……靠着为数众多的细小却充满韧性的“小触手”,毫不犹豫地牢牢抓住,紧贴着,缠绕着,依顺着攀缘物,叶子爬满整个架子.母亲的心情也随着这些南瓜一天比一天更好,早晚都会来看上一眼,或浇水或添肥或捉虫.母亲说,种南瓜是不要花什么功夫的,只要稍加管理,它们是不会“挑剔”人家的.

清晨,我站在南瓜架下,看那开得艳美的花儿,雄花花萼裂片线形,黄白色的花冠钟状,且有丝丝皱纹.我倾过身子,屏住呼吸去嗅花香.咦!不承想这花还这么的香,淡淡的清香却能沁人肺腑!女儿则忙于寻找在叶丛中飞来飞去的昆虫们.那是她快乐的天地,在那里,她认识了黑蜂、七星瓢虫、斑潜蝇……

顽皮的女儿摘了片两面密被茸毛的南瓜叶,戴在头上,高亢地对着我母亲喊:“奶奶,快来看,我的帽子像公主帽吗?”母亲看着呵呵地笑.女儿又要去摘第二片,母亲连忙叫住了:“孩子,别伤了它!”女儿似乎明白了大人的意思,问母亲说:“奶奶,南瓜是不是还要长大,就像我一样还要长得高高的?”母亲还是呵呵地笑,弯腰去整理低垂的藤蔓.

许是因为好久没有回老家了,母亲特别的高兴.母亲说:“我早就知道你们这几天会回来了.”我很惊诧,事先我并没有告知过啊!母亲有时也会跟我们玩点小神秘,她还是那般呵呵地笑.女儿抓住母亲的衣角撒娇地没完没了地问:“奶奶快说说,您是怎知道的?”母亲说:“前些日子的一个清晨,我去摘南瓜时一不小心,割破手了,好痛,那时刻心儿不知怎么了,就想到你们,担心你们出什么事了,所以才在那么早的时候给你们打电话.”这时,我才想起,一个周末的早上,因为前夜我喝醉酒,还在睡大觉时被急促的电话声吵醒.我接过电话,有气无力地问道:“妈,怎么这么早给我打电话啊?我还在睡觉呢.”电话那头说:“没事,你们在睡觉就好……”电话还没说完又匆匆地挂了.母亲的话语轻轻柔柔,让我感到特别的愧疚,可我却看不到母亲有丝毫怪罪我的意思.母亲又说:“而后的日子,每餐吃饭取筷子时,总是掉筷子,我知道,你们快要回来了.我猜想你们会在这个时候回来,在南瓜成熟的时候回来.”

在我们老家,“掉筷子”预示是过几天可能来客人了,对于这点母亲特别迷信.母亲说:“有一段日子,我特别想你妹妹了,那时候总是掉筷子,果真你妹妹来了.”说话的时候,母亲还是那样呵呵地笑,手儿摸着孙女的小脸蛋.女儿说:“我才不信呢,奶奶又不是神仙!”

“掉筷子”来客人——我们成客人了?“你们越来越像客人了,回趟家还要带这东西那东西的,住不上几日又要忙去了,怎么不是客人呢?”母亲说.“我们真成客人了!”我自言自语道.

早晨的太阳慢慢升起了,空气慢慢地清爽起来.阳光下,那些南瓜叶和的花骨朵上露珠变得透明晶亮,从露珠折射来的光要把我的眼睛刺痛.南瓜架下的风影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圆.因为有风,那些圆点太顽皮了,不停地跳动.我是在数这些圆点吗?可我怎么也数不清,一个两个三个……我又数了一遍,四个五个六个……我还是没有数清.我有些颓废,有些不安.我揉了揉眼睛,想再数数时,母亲对我说:“傻孩子,该吃早饭了.”母亲整理好最后一条藤蔓后,转身从我边上走过,我发现母亲头上的白发好多好多,就像这些南瓜架下的光点多得让人数不清.我追上母亲,想再看个仔细,母亲却说:“人老了,总会有白头发的,过几天让你妹妹陪我去染发吧.”

母亲慢慢地老去了,头发白了,皱纹也多了许多,就连性子也变了许多.当年,我还小,母亲还年轻的时候,母亲性子急,动不动就要骂人.比如我们兄妹们上山下地干活慢了,她会训斥我们;我做事总是比较拖拉,她会数落我;甚至我们慢吞吞地吃饭,她也会看不惯的.可现在,却变了一个人似的,说话时轻轻柔柔的,特别对孩子们甚好.母亲说:“头发都白成这样了,哪有那么大的力气生气呢!”说这话时,母亲呵呵地笑,撸了撸头发,又自言自语地说,“该叫你妹陪我一起去染发了.”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母亲忙完了家门口的菜园子,又忙着去照顾那些小鸡小鸭小狗儿们了.我的暑假都要过去一大半,南瓜的藤蔓长了一节又一节了,原本那些小瓜蒂都长成大南瓜了,却不见母亲去打理头发.偶尔,母亲对着镜子梳头,又是自言自语地说:“头发又长了许多,又白了好几根.”

一个集日,我打电话给妹妹,要她来陪母亲去染头发.等妹妹赶来后,母亲却后悔了,说:“人老了,白发自然会多的.”她从屋里拿了把剪刀,要妹妹帮她把长发剪短点.妹妹说:“要不,我们去街上剪吧?”可母亲就是不肯,不愿意去花那个钱.母亲剪过头发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的,样儿显得可爱.母亲对着我们兄妹说:“白发是不是真的很多啊?”我们说:“不多,就那么几根,要不去染染吧?”母亲还是不愿意.

打理好头发后,母亲拿了把山刀去摘南瓜,她对我们说中午煮南瓜吃.母亲煮南瓜的工艺很简单,将南瓜去皮、瓤,洗净切小块,入锅加水,煮至瓜熟,加点盐、味精等调料.母亲说:“这样的吃法才鲜活.”我吃惯了酒店里大厨们做的“糖醋南瓜丸”“咸蛋黄焗南瓜”“南瓜鸡蛋小饼”等南瓜菜肴,对这样简简单单的做法,总感觉口味很淡.母亲为我满满装好一碗放在我面前,我起初碍于母亲的面子,取了最小的一块放在嘴里,淡淡的味甘,越吃味儿越好,一口气就吃完了一碗.女儿却是专找那切块大的,用手拿着啃,满嘴儿吃得像花猫似的.

暑夏的阳光总是那么的灿烂,哪怕下了一场大雨,也只是一时的凉爽,雨后,阳光又会穿透云层,照耀大地.我想,大地一定是太阳的儿子,要不,阳光怎可以照耀得到每寸土地呢?南瓜很喜欢这样的天气,夏雨眷顾后,南瓜显得特别的生气,叶子翠绿欲滴,那些细小而充满韧性的“小触手”们,又急忙忙地开始活动了.几场雨后,女儿到了开学的日子了.母亲说:“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带的,就带个南瓜吧.”没等我说话,母亲就忙着拿刀子去摘了.不一会儿,母亲从南瓜架里钻了出来,抱了个大南瓜,头发上沾了许多枯枝碎叶.我帮着母亲扫落那些碎屑,看那白发,似乎比我先前看到的更多.

我对母亲说:“跟我们到城里住几日吧.”母亲呵呵地笑:“傻孩子,你得把这些长着的地瓜、南瓜,还有地上跑的小鸡小鸭小狗儿们一起带走啊!”是的,在母亲心中,女儿已嫁人,儿子又在他乡,而这些她天天侍弄的东西却是她最割舍不下的.我带不了全部,只想带走母亲对我们的思念或是我们对母亲的思念.一年四季,地瓜、南瓜一茬一收获,人呢?有如我女儿一样,一年会比一年高,而亲情也会慢慢地被拉长,有如南瓜的藤蔓一样,牢牢地抓住阳光,缠绕着,爬满每个日子.

“红军章”

1934年7月的一天,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一阵倾盆大雨,引发山洪暴发.大田京口村洪坑河瞬间波涛汹涌,上游各种木头、杂物伴随着山谷巨大的轰鸣声一泻而下,把唯一一座通往昆山、高才(湖美乡)的简易木桥冲垮了.这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过几天洪水退了,重新搭建就是.

可这次,一支几千人的队伍,火急火燎地赶到这里,“望河兴叹”,一筹莫展.两个“冒失”的年轻人,试图涉险而过,很快被几根急流而下的树枝打了下去.队伍中几个年纪稍大的人迅速围在一起,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比比画画,而后又四处张望,显得十分的急躁和不安.此时,几个扛着锄头的村民正好路过,看到声势浩大的队伍,以为又要来抓壮丁,吓得扭头就要跑.尽管队伍里的人和颜悦色好说歹说,这几个村民还是一个劲地摇头想跑.

很快,队伍里的人就分散开来,到各家各户去敲门,可就是没人开门,路上的行人也躲瘟神般地拔腿往土楼跑.岭头的土楼,是村里为躲土匪而建的,一旦有紧急情况,全村的人都到那避难.

有一个诊所,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中医,大概是因为行动迟缓,还来不及关门,被队伍里的“老者”拦了下来.“老者”对老中医说:为什么大家都不回答我们的问题,见到我们都躲开呢?我们是红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这次有紧急任务要赶到高才与另外一支队伍会合,不巧遇到洪水把桥冲了,附近还有其他路吗?老中医摘下眼镜,叹了口气说:这里的村民大多没文化,听不懂普通话,村民看到陌生人,看到你们这架势,以为又要来抓壮丁了.前段时间有几个村民半夜被绑走,至今下落不明.他们害怕啊!经过首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老中医决定帮忙,于是找到了村长.很快村里回荡着“当——当当”一长两短的敲锣声,这是村民熟悉的解除警报锣声.随即,全村广开门户,做饭,煮姜汤,慰劳红军.村民纷纷回到家里拿出床板,有的甚至卸下门板拿到河边.几个水性较好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将几条牛绳固定到对岸.其余的人下到水里,用手托着床板、门板,搭起一座“人桥”.年轻人轮番当“桥墩”,坚持几十分钟,把几千名红军送过对岸.护林员阿直等人还亲自带路护送红军到高才.

这两个“冒失”的青年会些水性,被树枝冲撞后,漂出几十米,他们各自抱住一根大木头,漂浮到一个水流平缓的湾区,被几个钩木头的村民发现,村民合力救起他们.

原来京口人在发洪水的时候有“捡木头”的习惯,用柴钩钩木头.柴钩,老家的方言,铁尖头上装一根竹竿长柄,形状像斧头,头不大,柄很长,也像加长柄的阿拉伯数字“7”字.每当上游发洪水,那些放在岸边来不及转移的木头往往会被冲到下游,大家就会拿出柴钩在水流较缓的回旋地方“守株待兔”,瞄准浮游物一扎,用力一拉,便可捕获中意的“大鱼”,把那些漂浮的木头钩到岸边,在木头上面压几块小石头,就可视为己有,不需在上面写什么字,更不需扛回家,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那时随洪水漂下的东西,房梁、猪、牛、锅、盆,都算无主物,谁拿到就是谁的,尽可“中饱私囊”,没人会索讨,也不要交公.

一个叫阿科的村民放下柴钩,把他们背回家养病.出身中医世家的阿科亲自上山采药,为两个垂危的战士治病,还用鸡鸭炖草药给他们补身体.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逐渐痊愈的两个战士急着要去找部队,临别时掏出一枚银圆大小的章给阿科,以表救命之恩,还叮嘱阿科:我们是红军,是领导的队伍,感谢你的救命之恩.革命会成功的,今后如果我们还活着,一定会来看你;如果我们牺牲了,你就将这枚章交给人民政府,政府会关照你的.

阿科和京口许多医生一样,常年往返于泉州、厦门行医,和同村的“大田特支”创始人、被陈毅元帅誉为“新中国的奠基石”的叶炎煌有过接触,和叶炎煌父子在厦门开的“叶丽春堂诊所”还有生意往来.

阿科始终珍藏着这枚章,新中国成立前不敢说,困难时期也没动过卖的念头,也不想麻烦政府,总想着那两个红军战士会回来.直到1983年,才把这枚章交给大田县人民政府,以后县政府再上交到省政府.

“红军肚”

“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将军肚”……描写肚子的语言不计其数.2013年3月2日,我到屏山听完郭直承老人讲的一段故事,却有了“红军肚”的想法.红军肚子里装有什么?鸡鸭鱼肉?“红米饭南瓜汤”?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出击闽中大田,22日进驻济屏乡美阳村.当时国民党四处散布谣言,污蔑红军圆头绿帽、共产共妻、灭人家族等.红军的宣传工作遭遇极大困难,老百姓对红军不了解,藏着躲着,甚至有敌意.

一天,有个农妇找到红军首长,状告一名战士偷了她家的鸡,把鸡吃了.这还了得?红军一向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能偷老百姓的鸡吃呢?首长当即召集红军战士,由那农妇指认.农妇慢慢地移动脚步,在整齐的队伍面前一个接一个地审视着,最后把目光落在一位年轻战士身上,并一口咬定他就是偷鸡者.这位战士脸红耳赤,额头上绽出条条青筋,无论怎么分辩都无济于事.面对着周围群众愤怒的目光,战友们怀疑的眼神,他万般无奈,当即解下身上的佩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剖开肚皮,顿时鲜血四溅,染红脚下的土地.所有的人都震撼了!只见这位红军战士肚子里除了南瓜和稀饭,哪里有鸡的影子?在场的红军和群众纷纷流下眼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农满含热泪,一面指责农妇,一面对大家说:这样的军队才是我们的军队啊!

这个论证很惨烈,这位红军战士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用生命捍卫红军的尊严,用生命阐释红军是“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军队!年轻的战士用生命宣传了红军,这就是“红军肚”!

红军没有让农妇“诬陷反坐”,依然放手发动群众,宣传红军的政策,播撒革命的火种.这就是“红军肚”!

后来,民众感慨万千,自发为这位战士修建一座坟墓,在坟顶上种一棵树,以示纪念.农妇深知大错,懊悔万分,也在坟顶上种一棵树,叫赔罪树.两棵树偎依并长,枝丫交错,仿佛在诉说红军和农妇的故事.

这农妇姓甚名谁,是哪个村的,一直存争议.这不是李白故里之争,也不是西门庆故里之争.他们争的是“不是我村的”.大家像避瘟神般躲着,生怕被粘上,击穿淳朴百姓的道德底线.实在不愿相信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这位红军战士,也是无名英雄.当时很多热血青年奔着红军的“名气”去的,途中不断接纳壮大,很多相互不认识,有的只知道叫二牛、三虎什么的,具体哪里人、叫什么都无从考证.尽管这样,淳朴的百姓,还是以当地最高的形式安葬了这位开膛破肚的红军,并以特有的形式记住这位英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丝毫不亚于战地英雄.从此这名战士有了自己的名字——红军.

“红军肚”里没有鸡肉,只有南瓜和稀饭.然而就是这南瓜和稀饭撑起铮铮铁骨,就是这南瓜和稀饭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红军走的是革命的路”,于是群众纷纷捐款捐物支持红军,于是有了郭景云和郭昭远冒死进山采集草药,用祖传医术熬制汤药,治愈朱德军长及红军将士痢疾的可歌可泣事迹.

一个战士倒下,无数战士站起来!“红军肚”感召着群众,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红军.红军在济屏乡,在大田,迅速得到补充和壮大!

悠悠石韵话岩城

我爱大田,大街小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凤兆吉祥之地,山水明媚,也最易抚平我心灵的皱褶.不谈别的,就说说这里的石头吧!

1

大田县城俗称岩城,城外盘龙,蜿蜒苍莽,其间以陡峭和洁白著称的呼之白岩山,以峥嵘和赤色胜出的呼之赤岩山.明代“田阳三峰才子”之首会元田一俊诗称:何年神斧五丁开,万壑千岩秀色裁.又称:百丈层崖削不成,乍看欲坠使人惊.说的是大田城西白岩山上的石景.清代知县叶振甲则诗咏:擎天柱石势陵陵,若与丹崖并崛兴.壁立青山千丈雪,寒凝赤土一条冰……这里的“丹崖”指的是城东赤岩.对峙的赤白双岩,一东一西,珠联璧合,驰名海内,列“田园八景”之一,号“双岩映翠”.明大田士子会元田一俊称白岩为五丁开,我那斗字不识的父亲,却告诉我是古有女娲,炼五色丹,灵气凝落,赤白二岩.五丁开的也罢,炼石补天造成的也罢,赤白二岩,均毁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开采.十分遗憾,人们再也看不到岩城最令人神往的岩之神采.庆幸的是岩城的名字毕竟早已扎根在人们的心里,这种文化的传承,让大田县城永远与岩结缘!

岩城虽不大,绿水青山却也秀气.四郊丘壑叠起,绿林如屏,北有蜿蜒的凤凰山,山形恰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鸟,山脊是凤头;左边的东岬岭,右边的马路岭是张开的凤的翅膀,右翅前有个圆圆的小山包,俗称“四海寨”,那是凤凰蛋.山脚有状元丘,史载此丘田禾早熟,故称.明嘉靖十五年(1536),大田设立县治,县衙就设在凤凰山脚的状元丘.文庙建在凤头前,奉祀孔老夫子.庙的左边有明伦堂.城西赤岩寺旁建起文昌阁,供有主宰人间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立朱公祠,奉祀理学大师朱熹.人杰地灵.无怪乎大田历代功名不息,科甲联芳,不乏满腹经纶或武功卓越的栋梁.如今,凤凰山下聚英才.这里有县立第一中学、第五中学、实验小学、城关小学等学校,莘莘学子,人文蔚起,乃全县文化教育之中心.城南层障叠翠,山势从底向高,有县境内第一高峰——大仙峰,雄踞一隅.西有秀丽的白岩山和绿色屏障五莲峰.城东霞山、赤岩山对峙,狮象簪缨……真是山山有诗意.整座县城不仅碧山环合,而且清流入境.内河良元溪犹如绸带飘过岩城腹地,周田溪自东北方流入,与自西南方入境的母亲河——均溪,汇于城东,蜿蜒而去.春江清澈,潺潺缓缓的流水似处子的明眸,时时映着花一般的笑容.

大田,无愧于“岩城”之称.白岩山高大的门楼,势冲霄汉;有南京中山陵之气势,345级的冲天台阶直达山顶;雄镇山巅,仿泉州开元寺东西塔而建的五层八角的白岩塔,都是用巨大的花岗岩筑成的.县治象征建筑之一,五拱连环的大田首桥——镇东桥,与跨越白岩山峰之间的镇西桥都是石的杰作.那架于岩城南北溪岸的一座座水泥桥、当年的铁索桥,也是石化的精灵.铺于街巷之上,舞于鳞次栉比的楼房间的石灰、水泥……那是石头粉身碎骨后保持的品性,都是石头的灵魂.从古到今,石头在大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说,是石头点缀了大田这座现代气息与古典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2

拖曳历史纤绳,我们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路寻来,先祖们居岩洞、睡石床,磨石为刀,击磬为乐,燧石取火……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古先民就用笨拙的石刀石斧,辟开大田历史的扉页.人生短暂,青山不老,古人还需要靠石头,用石刀,将形象文字刻于山崖石壁之上,记载历史.历史上许多事物湮灭了,用什么来掀开历史神秘的面纱?198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大田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几千年前古闽越民用的石具——石锛、石箭镞、石环、石箭头、砺石、石斧、石矛、石针……这些石制具,为研究大田的早期人类的活动情况、发展史提供了依据.想到女娲补天用的也是石头,就没有必要再考究:是石头变成历史,还是历史凝成石头.大田广平的黄岩洞、白鹤洞和梅岭的仙人洞、桃源的武陵十八洞……都留下古今人类活动的痕迹.散居大田各处无数大大小小的自然洞穴,都由石头造化而成,乃鬼斧神工的杰作.如今,这些石洞又成为人们极佳的旅游景点.况且,大田的石头比比皆是,山之险峻崔嵬也无不与石结缘.大田第一高峰——大仙峰,人称“小武夷”,那是磐石撑起的大山,虎鼻崎、台阁山、高峰、象山等名山,都是靠石头壮阳刚气势,都是因为有奇奇怪怪的石头诱人游兴,还引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

大田人钟情崇拜石头,还表现在寺庙的名称上.寺庙是重要的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有名的寺庙,大田人都美其名曰“岩”.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曾讲学题诗的大罗山寺,称大罗岩.被誉为“泉南佛国”,明朝内阁大学士张瑞图题诗赠匾过的大仙峰寺称为崇圣岩.福建省最大山地内陆草场,被誉为“南方天山”的象山上,一座元朝皇封的刘公庙,称为象山岩.孤峰耸立,山势险要,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高峰,其寺叫高峰岩,等等.当然,珍爱石头,并不是大田人所独有.对石头的偏爱、移情、寄情,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山水意识.北宋书画大家米芾,外号“米癫”,他狂放举止之一是品石、拜石.“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最喜欢画故乡的乱石崖,他的密友郑板桥也时时以顽石自喻,画竹亦画石,石竹相映,别具神韵.清末“七君子”之首的沈钧儒,爱石成瘾,足迹所至,拾石而归,雅兴达到“掇拾满吾屋,安然伴石眠”的程度.他们固然有其卓尔不群、学古而轻视世俗的高逸一面,也有他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的另一面.这后一面,仿佛形成民族的遗传基因,人们对奇石继续怀着高度的审美追求,表现在对大自然奇石的酷爱,对园林人山的倾心,对自家案头、窗外盆景中小石子的精心照料.我是土生土长的大田人,熟知大田的山水间,有无数平凡的随处可见的石头.它们形态自然,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潜于荆棘,露于山间……小时候我就喜欢石头,尤其对方圆有致、形状奇异的鹅卵石感兴趣,不少*至今.“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长大了,我喜爱登大雅之堂的石刻艺术作品,喜欢找些丽石点缀生活.尽管家无长物,没有黄绢裹之、紫檀储之、可传后代的宝石,或埋在地里亿万年后才被发掘的化石,但石之实用与美丽实在让我难以割舍.这样也使我更加热爱家乡大田.

3

大田这个“石头窝”,不管是外面来的,或是住在这里的人,都被石头感化,把腰板挺成柱石,成为“中流砥柱”.于是,他们都不乏“铺路石”“石敢当”“千锤百炼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之品性.尽管大田建县较迟,但许多散佚在《福建通史》《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大田早期地方资料里的人和事,都是大田人引以为荣、津津乐道的.唐以来,殿前金榜题名15人,中取进士、举人百余人.唐有中丞范元超及其子礼部尚书范子高;青光禄大夫连介琮及其二子皆进士第,时称“一虎二彪”.宋有武部尚书温得一及谏议大夫张永杰.元有郭居敬,为家喻户晓的名经《二十四孝》的始作俑者,其影响深远.明朝,会元田一俊号钟峰,郭奇逢号鹤峰,廖宪号盘峰,三人文章气节相抵,是著名的“田阳三峰才子”;“梅林三田”的礼部郎中田项,户部主事田馆,礼部侍郎田一俊,文治武功,声震朝野;还有严安山,守土建功,名标青史.清代连登岸精研星纬,著《天文志》;高一槐高年积学,著《天文地与图》,启示自然;光绪帝赐探花林宜春“弓力冠天下”,录为御前侍卫;吴腾汉在福州治愈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器重,等等,都是有着“石头精神”的人.大田历史上还有许多富有成就的人物,尽管他们是谁,有何功德,不少大田人印象不深,有的被家乡人遗忘,外界更无法知晓.只要你从古村落走过,便会发现遗下的古石砚、废弃的华表、练武的勇石、倒下的石旗、残缺的碑刻……看到它们,我们仿佛是在展读一部石头的历史.

4

有人说,大田人命不该穷.的确,大田蕴藏丰富的宝藏,地上地下的石头都是宝.含量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石都是大田人民的宝贵财富.大田县是福建省十大重点矿区之一,矿产种类、储量均居全省前列,三明之首,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故有“闽中宝库”之称.尽管大多深藏着的矿石并不外露,但是,面对朴实求索的开拓者,它们还是会无私地敞开胸怀.不是吗?岩城水泥在大江南北吹响了“坚如岩石,固若长城”的号角,石头窝里筑起了“岩城”“石凤”“岩马”“东岩”的丰碑.还有武陵的五彩玉石,均溪等地的石灰石,奇韬等地的瓷土……作为资源特色县,有石头,大田才焕发出玉石般的光辉.大田礼仪待客,有朋自远方来,必敬“大田水”,过去用的是“米烧”,如今大田啤酒也打出了石的品牌,美其名曰:“岩泉啤酒”.

大田人与石头打交道久了,锻就了比石头还硬的硬度.20世纪80年代,大田人民重修了历史文物镇东桥与文昌阁,开发白岩山公园,建设了满田春市场、标准的体育场、宽阔的南北大街……这些就像经霜的甘蔗,越久让人越嚼出甜味.改革开放初期,白岩公园建设旅游开发项目的亮点.90年代以来,省道“212”建设,3年走完8年路,架桥梁、设涵洞、挖隧道,巨大的工程,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大田人民用石的意志,把制约大田发展的瓶颈打开;六角宫、坑口电站、火电厂等“三大电力”工程建设,大田人民咬紧牙关,投资几个亿,为大田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能源;邮电通信步入先进水平,快捷便利;南门旧城改造还有均溪两岸石筑堤坝,东兜新区、福田道、银山路的建设,“南方天山”象山开发、环城绿道、均溪栈道、沿岸公园的建设……风物最宜放眼量,这一切都有益于大田的发展,都体现岩城人民岩石般改造社会与自然的坚强意志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石头有巨大的影响力,可贵的还在于它与人一样富有情感,乐于奉献.石人、石马、石龟有着风雨难以侵蚀的坚贞之躯,石碑崖刻忠实记载着大田人民改造社会、自然的历史事件,让今人和后人都记住昨日的悲壮与辉煌.难怪优秀的小说家曹雪芹要写就写《石头记》,因为他觉得能够传诸后人的唯有青梗峰下的石头.大田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上,最值得一写的,想想还是大田石头.

一个人穿梭在乡村

突然窜出的狗,有的和蔼

有的貌似袭人,一番交流,各为宽

偶遇童年的溪水,波纹吻上皱纹

一丛花,肆无忌惮,从路肩到路

人们都绕过它,仿佛讨厌似的

一只年轻的碗

追随蹒跚的脚步,脚步扑棱着黄蝶

黄蝶一头扎入菜花,惊起一串黄蝶

咯咯哒,一溜口水像一条刚出生的瀑布

一大勺饭顺利抵达

架着拐杖的男人,不损一家之主的威严

指挥下肥的步骤,如同他平整过的菜畦

芋子叶、烟叶都绿得张狂

女人花白的头发

穿梭其间,像一朵从容的云

这里正被一场雨洗过

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三月

阳光正好

雨水正好

做一株安静的豌豆

把花开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不动刀子

不用票子

美到骨子里

蛙鸣和萤火虫结伴而来

夏夜的孩子,让天性自由

用狂跑与疯叫,为蛙鸣伴奏

一闪一闪的,是孩子汗滴的光亮

是星星.回到乡间陪孩子玩

夏夜,蛙鸣和萤火虫结伴而来

像课堂,像给孩子沐浴祥光的教堂

整个乡村,受着一样的开导和洗礼

抱膝的女孩去哪了

星星闪了一夜,宝石般的光

清晨栖在竹叶尖,睡着了

那赏星星的女孩,抱着膝

沿着仰望的目光,奔跑

天亮了,只见到了太阳

昨夜的繁星,想起了女孩

大概都去了远方

打开窗户,让风吹进来

送信的人走了

留下一封没有邮戳的信

这是天国父亲的手迹

见字如面,安好

我把窗户打开

让风吹进来

就 在 这 里

就在这里

我的心口

住着父亲的爱

母亲的忧伤

白天

我的胸腔里

心的脉搏跟着阳光的方向

饱满完整

会说笑

听秋天讲述落叶的故事

一只勇敢的蚱蜢

交出它的生命

安静地站在我的衣领上

黑夜的薄纱

披上树梢围拢大地

我的心

一小瓣一小瓣地分离

父亲的叮咛

母亲鬓角的白发

一寸一寸地丈量挪移

就在这里

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的心开始复原

窗下

从窗下走过

我想

抓住顺墙而走的风

其实,我知道

抓住的是,世上的疼痛

窗下的草,比我旺盛

风,吹向草的长势

风,落在屋下的窗

如果,在还乡的路上

为风开一扇窗

是多余的

一 把 秋 草

在风中摇晃,我执意

要看见的一把枯草

无法拍动风的两岸

只能跪进

被薄雾覆盖的

很深的秋季

无法逃离四季的循环

这把秋草,浅泪慢慢渗入

被风划伤的皮肤

也许,这一切

成为过去,或即将发生

把抗战的你找回来

如丝的烟雨

就是不愿意停下来

就是要在玉田村

把抗战的你找回来

?

今日的水声里

我撑着伞

一步一步地

走过了来宜堂

走过了集和堂

我就要走到

你愿意从

哪一间小屋里走出来

让和你的眼睛

一样清亮的

躺在路面的石子

抚摩你的

感动过民族的脚掌

它们真的还愿意

替你忍住

下半夜难熬的疼

就像你替祖国

忍住了那么多

她不愿意说出的苦

这里的古井

已经长满了青苔

它渴望着倒映

你教化众生的容颜

这里的凉亭

等待着听

你唤醒国魂的声音

这里的儿童

在你的注视下

全都有了

和你一样美好的性灵

这里茶花雨中漫延的白

有如一声一声地呼唤着

嘉庚归来

?

我就是不愿意让

今天的这场雨停下来

我就是要把

抗战的你找回来

责任编辑 小 山

该文结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诗文和大田和福建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福建本科毕业论文福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心花瓣瓣(诗歌小辑)
油井旁的小花(外一首)苏美晴远风徐徐而来让油井旁的小花捧着脸不时地探望,碱蓬草的深处我知道它要……的那个妹妹正赶过来一双黑色的胶皮靴子正踏出黄昏美丽的形状每天来来回回她都要走到小花的近旁蹲下来,闻一闻.

心花瓣瓣诗歌(小辑)
开钻前夜(外一首)党炜夜晚平静扯起了大幕让祥和从容地展开穿梭在井场上的钻井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为开钻做着准备没有钻塔轰鸣没有钢铁歌唱唯有熟悉的月光将井场安静地照亮充满希望的明天就这样被夜晚平静孕育一个灿.

精短杂文小辑酱香
红处成灰酱香老范清代篆刻大师邓石如有方闲章———“十分红处便成灰” 炉中燃烧之炭,虽一时很红,但很快便成灰烬 某些搞艺术的人亦如此,虽一度大.

精短杂文小辑
轻启一扇门王纯与友人去一地方观景 该处有一花园,闻名遐迩 花园设计别致,入口是扇小门 我急匆匆地正要推门而入,朋友拦住我说“慢着!进入陌生之所,要轻启一扇门,徐徐走进去!”我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