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改革开放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伟大的足迹读《报章里的改革史》札记兼评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报道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改革开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2

伟大的足迹读《报章里的改革史》札记兼评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报道,该文是关于改革开放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与《报章里的改革史》和伟大的足迹和新闻报道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改革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杂志英语怎么读读和写杂志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读写算杂志

40年改革波澜壮阔,40年开放风云激荡.新闻工作者用如椽巨笔抒写华章,用精彩镜头记录了伟大时代.

思想解放大潮澎湃,对外开放迭起.新闻工作者用激越鼓点催人奋进,用新鲜风气引领了伟大时代.

40年改变了中国,今日之中国风华正茂,奋发图强,国力增强,民心凝聚,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

40年改变了中国,新闻之事业惊人嬗变,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纸与笔到机与网,智能化、数据化、移动化交相辉映,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回首40年来改革开放史上重要的新闻佳作,不但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且更加深刻地感知新闻的力量.回顾40年来传世佳作诞生的历程,不但看到一个时代的背影,而且更加清晰地看到一个个坚强挺拔的身影,触摸感知一颗颗伟大的心灵,发现一道道深刻历史深处的足迹.

回眸40年来新闻发展的历程,不但看到新闻的重大作用,而且更加感受到新闻工作者巨大的责任.新闻工作者用建设者的姿态、奋进者的状态、改革者的心态,主动参与改革、积极报道改革、率先推动改革,自己也成为改革的主力军之一.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记录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重要书写者,更是中国新闻改革开放史的主人公.优秀的作品、优良的人品,深度影响的报道和深刻历史的足迹,激荡人心的历史回响,感动人心的精神召唤,把新闻的巨大作用、记者的伟岸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丰碑上.

新闻的力量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次年三四月时,全国出现了一股否定三中全会精神的“倒春寒”.有人说“辛辛苦苦2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辽宁日报》的同志觉得非常困惑,怎么一下气候就变了?

刚结束20年“”生活的范敬宜到一线乡村调查后,发现农村改革虽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但是大部分农民对政策特别拥护,生产积极性高涨,因此就写了一篇正确看待当时农村形势的述评.5月13日《辽宁日报》以《莫把“开头”当“过头”》为题刊登,《人民日报》更是在16日头版头条转载,标题是:《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肩题是:《辽宁日报》记者述评贯彻尊重生产队自主权政策的现状时指出,副题是: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是保证生产队行使自主权的关键,要坚定不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而且还加了一个编者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用事实来回答那些对三中全会精神有怀疑、有抵触的同志”.范敬宜后来说,这篇文章当时看起来是逆潮流而写的,但是却又实实在在地顺应了潮流的发展.因为事实是采访得到的,观点是调研中总结的,结论是老百姓得出的,因此并没有觉得需要太大的勇气.一个新闻记者,只要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就无所畏惧.肩题和副题是《人民日报》编辑加的,观点更明确,内容更准确,编者按更是鲜明,把新闻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引导时代方向、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了.

记者见证历史发展,记录关键时刻,其代表作品成为时代座标.20世纪80年代东欧剧变,有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和诘难,也有人甚至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是姓社还是姓资”.1991年2月15日发表在上海《解放日报》头版的“皇甫平”文章引起各方注意,《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系列评论,引领社会深入思考.1992年2月4日,《解放日报》率先发表了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的署名评论;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刊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拉开了宣传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序幕.1992年4月1日和9月29日《经济日报》分别刊登记者的述评《改革开放赋》《市场赋》.党的十四大发出响亮的号召,中国迈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的记者周瑞金、陈锡添、庹震、詹国枢等也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名字.

记者记录世事沧桑,记述人情冷暖,引领重要方向.1982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刊登记者陈禹山的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记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10月15日刊登《工程师罗健夫把毕生心血献给科研事业》.两篇通讯生动记录了去世时分别年仅43岁和47岁的蒋筑英和罗健夫感人至深的事迹,引起了对知识分子“中国式早逝”现象的广泛关注,为全社会点燃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舆论环境的火光,有力推动了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工作.

记者为民加油助力,为人长歌鼓劲,吟诵命运交响.1979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推出报道《地主家庭出身的教师龚福永入党记》推动了“让知识分子入党,告别一个时代之痛”,促进社会改革当时有些单位知识分子受歧视、“老九难摘帽”、工作上受刁难、入党更是“难于上青天”怪现象.1982年6月,《光明日报》以怀柔三名女老师被打事件的读者来信发端,一个月内刊发报道73篇,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从批评殴打教师现象到针贬教育投入少时弊,到推动提高教师待遇,再到建立教师节,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新闻舆论通过典型事件报道推动了社会进步.

报道的创新

1984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从江西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路.平均每天走75里路,成为中国唯一一位完全按长征原路、同样用368个昼夜的时间走完两万五千里的人;途中先后有2800多位向导、陪同和医生一起走路、签名见证.他的脚力和毅力被世人广为称赞,连日本《朝日新闻》都发表图文并茂的报道《向长征之路挑战—中国经济日报记者罗君》称:“在中国,不,在世界上,今天用‘脚’长途采访的记者,可就是他了.”

而报道的形式创新让时人耳目一新:每天写日记、每天完成一篇见报的稿件,刊登在“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专栏.反应老区发展仍然困难的名篇《有粮有猪有竹子缺钱缺肉缺筷子——大余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急需资金人才》让人难忘,记载“有一条被子也要剪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就是”生动故事的《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女红军下落》至今仍被人传颂,体现了他良好的笔力、眼力、脑力.《经济日报》特地开辟“‘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回音”专栏,刊登社会各界对相关报道的反映,推动了沿线经济发展甚至干部作风等很多问题的解决,连续报道的效应和图文报道的形式让报纸新闻改革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30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分别在媒体公开发表谈话.1985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消息《罗开富沿长征路线采访胜利到达终点吴起镇》.次日,《经济日报》头版消息:“罗开富这一年零三天的采访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他将以一年内徒步里程最长、发稿最多的记者而被载入我国的新闻史.”今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本来、继往开来仍然激励着新闻人以更大的勇气推动新闻改革,参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进程.

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刊登《一个工程师的出走反思》,触及了人才不能合理流动的痛处,引起了企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强烈共鸣.而采取的中性报道新样式,既不是表扬报道也不是批评报道,而是一个有争议题材的报道;客观报道矛盾各方的意见,客观记录事情经过,不下结论、不评是非.

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刊登《关广梅现象》也采取了一种新样式,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关广梅和职工、上级、社会等各方关于租赁制的瓜葛,而且用系列报道的形式讲述“关广梅现象”引出的更多社会故事,向改革的人们提出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客观报道各方反映,表述双方意见,让各方参与讨论,最后得出最大公约数,引领舆论方向.

《一个工程师的出走反思》《关广梅现象》成为当年的重头报道,持续长期反响表明,改革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同时也表明旧制度的消亡和新制度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新观念取代旧观念更需要时间长河冲刷.新与旧、进与退、未来与以往、变化与僵化,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总是在冲突中碰撞、矛盾中对峙、问题中解决.改革浪潮滚滚向前,人们会更加聪明地总结经验教训,悟出道理得到答案,制度会被修复更好,短板会被补得更长.

社会总是在发展中前进,历史常在曲折中向前.历史中的人们总是有站在一条河流中的局限.有些现象并不能一下子看透,有些问题也并不能马上结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报道这些声音需要客观,更需要智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的宣传呼唤宣传的改革”,读者要求新闻媒体能够更加及时、深刻地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新问题.

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舆论生态,也推动了传播格局、媒体形态的变革.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首设网络新闻奖:网络评论、网络专题和网络新闻专栏,获奖作品13个,人民网《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等分获3个一等奖.从2008年第1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网络新闻奖增加网络访谈和新闻网页设计,同时网络新闻作品参加新闻漫画、新闻摄影和国际传播奖项的评选.网络新闻作品的实际参评奖项达到8项,此后每年网络获奖作品数量占年度获奖总数比例近一成.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中,中国经济网的网络评论《限制“公款消费”本质是制约权力寻租》首获特别奖,2017年新华社的融媒体专栏《新华全媒头条》获得特别奖,表明新媒体作品的质量有较大提升,成为中国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增设“媒体融合奖”: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和融合创新,共50个奖数.此次媒体融合奖项设立的类别和数量都超乎寻常,不仅是对新媒体的重视,更是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适应数据化、智能化、移动化、分众化、视频化等快速变化,创作出更多更好、有意思又有意义的融媒体产品.

人民的眼晴

1978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读者来信《农村集市应该恢复》,反映山西稷山县取缔集市贸易的不便,并指出“集市对于广大社员来说就像工人、干部的星期天一样,大家都要把自己要办的事情集中到这一天*.通过集市,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安排好生活.”来信在全国特别是运城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基层干部到处找报纸,一时刊登来信的报纸成为干部群众亲朋好友互相传阅赠送的“礼品”.尽管地委负责人暴跳如雷,继续“撵集”,但是一些卖鸡蛋的农民把光明日报贴在大街上,盖在放鸡蛋的篮子上,进行抗争.而不少干部群众给报社写信发电报支持读者来信.8月4日,报纸刊发第二封群众来信《陈寿昌的信说得好》,运城地委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称,恢复集市贸易是资本主义回潮,是和学大寨唱对台戏,和光明日报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8月18日,《光明日报》刊出第三封群众来信《不能再撵集了》,并在9月刊登运城等地关闭集市贸易造成严重后果的调查报告和评论员文章.

人民的眼晴如此雪亮,紧盯着党的政策是否落实,是否不走样、一一落到基层,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守护着一个地方的政治清风.不久,山西省决定开放集市贸易.稷山县“两红市场”恢复集市贸易的第一天,尽管没多少货物可买卖,但人山人海,群众把报纸贴墙壁上,放鞭炮庆祝!多年的事实胜于雄辩,集市贸易促进了流通,促进了农副业发展,各地的这些小市场连着全国的大市场,成为广大农民的致富桥、摇钱树!写第一封来信的读者陈寿昌回忆这段经历说,“我们农民正是从报纸上看到了光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

开门办报,和群众一起办报,是我们党报的优良传统.党把人民关注、重视、希望的事情放在心上,记者更要把人民心里的呼唤放在重要版面上.而人民的愿意参与、乐于发声,体现了意识的觉醒,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意识的唤醒,焕发了参加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了时代前进的车轮.

时代在前进,改革的主战场从农村延伸到乡镇企业和工业建设.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的一篇消息《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介绍星期天支持上海钱桥乡镇企业发展的橡胶制品研究所工程师韩琨引来官司的遭遇,报道法检两家不同的看法.一石激起千重浪.次日华东政法学院院长急切地要见记者发表看法.法学专家发表文章《要划清是非功罪的界限》,律师发表文章《法律应保护有贡献的知识分子》.全国各地的来信雪片一样飞向编辑部,报社顺势而为开辟专栏“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业余应聘接受报酬”,全国科技、公检法司、劳动人事、党政机关等各部门持续四个月讨论.这场讨论不但使被称为“中国星期天工程师无罪第一案韩琨案”的顺利解决,而且使“星期天工程师”从地下转到地上、非法转到合法、支援转换合作,极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使有限的科技力量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推动了我国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韩琨这个小人物因为一件并不显著的小事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讨论,他在这一特殊年代的遭遇折射出历史的进步,反映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巨大变迁.社会各界读者的广泛参与,代表了民心向背.这些重头报道背后是人民关注时代的眼睛,热情推动发展的眼睛,守望公平正义的眼睛.有人这样评价,这一案例推动了劳动人事部门松绑,科技人才的有序流动,乡镇企业发展的苏南模式以及后来的快速发展都是这一事件的间接成果之一.

新闻的力量在于真实,记者的力量在于人民.有人民的支持,记者铁肩不孤单,有道义的关怀,记者行文才从容.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把握住方向和源头,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这是我们过去改革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汲取的不竭源泉.只有为了人民群众心花怒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的妙笔生花才有源源不断的墨水泉流.

总编的担当

1978年5月9日,杨西光在光明日报社负责人会上说,“11日将发表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结果好,那不用说.如果因此我们受到了误解,甚至受到组织处理,由我承担责任.但我们也要相信,历史最终会公正地作出结论.因为,这是一场事关中国命运的尖锐的政治斗争.”11日报纸出版的当天,他也收拾好了简单的衣服和牙膏牙刷,准备再次被关进牛棚或……

文章发表后,反响强烈.自然,也出现了不同声音和激烈意见.尽管以一颗平常心来待,采取了有智慧的办法:先内参再公开,前日先在党校《理论动态》发表,后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刊发《光明日报》,以恰当的理由巧妙地送时任党校副校长的审阅.如此鲜明的观点,如此恰当的时机,拉开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序幕.绕开宣传口领导审查之误与引领当时思想路线的激烈斗争之责,不过小巫见大巫: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对之大加挞伐,作为总编辑的杨西光在思想上、政治上无疑承担了巨大压力,而此时距他正式就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不过两个月.策划运筹帷幄,改稿精益求精,记者和通讯员、社内和社外通力合作,内容和形式恰当配合,如此周密的部署,一篇震聋发馈的评论终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坚持真理信仰,坚持党性原则,善于斗争的艺术,功劳上交的品格,一个在特殊时期,有特别担当、有独到智慧的总编辑就这样深深地刻在我们印象里.

新闻最闪亮的是主题,故事最活泼的是细节,报道最关键的是人物.新闻离不开有眼力、脑力、脚力、笔力的好记者,一篇有反响强烈的报道,可以红了记者、绿了责编、响了报社,而一个难以想见的常识是:有奉献甚至牺牲精神的总编往往隐藏在影响深远的重大报道后面,往往也不为人知.

“关广梅现象”最初是作为内参报道的,记者了解到这一现象表面是因为对租赁改革和改革者的评价,实质是对改革的认识产生分歧.改革中出现了问题,中国的改革还要不要搞下去?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当时背景下,如此鲜明地提出这样严肃的“难点”问题?《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态度鲜明:只要角度适当,没有不可触及的问题.

当时改革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十三大尚未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还没有提出,采访中遇到始料不及的两种意见争论如此激烈,当前的改革究竟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是资本主义性质,前方记者压力山大.不能打退堂鼓!范敬宜给采访组写信指出,“开展这一讨论,不是针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我们目前改革的性质,更加坚定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将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报道搞错了,一切由我来负责,与记者无关.”记者庞廷福说,这是军令状啊!上级给下级的军令状还真是头一回,但是让我们参与报道的人吃了个“定心丸”.

一篇好的报道出来,需要深入采访的记者、精心把关的编辑,最终需要守门人的把关.总编就是最后一道守门人,也是冲锋的第一旗手.慧眼睿智,多谋善断,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特殊环境时,总编辑的担当和他的智慧一样重要.而勇气是汇聚报人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情怀的重要动力.有了勇气,才敢于突破旧的框框套套,敢于顶住压力与抵制改革的势力进行较量,敢于旗帜鲜明地支持新生事物,为改革助阵呐喊,为开放呼唤.

新的时代,硬骨头需要啃,难关需重头越,深化改革的文章需要更加精彩抒写.开放的时代更需要世界胸怀,关怀人类命运,和实现中国梦一起构思布局.在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媒体形态大变的时代,更需要有报人精神、人文情怀、奉献品格、高深智慧的总编辑担当引领时代风向的责任.

改革,要在改革中完善;改革者,也要改革中完善自己.报社同样是如此,要在改革中完善报道,树立自己的公信力,塑造自己的品牌.《光明日报》的知识分子大报特色就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推出马寅初、张志新、孙冶方、蒋筑英、罗健夫等一批影响大、效果好、广为称道的人物报道,呼应着人们关切,汇集着人民心声,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经济日报》的经济大报品牌就是因为20世纪末以来推出了关广梅现象、海尔现象等国企改革案例,呼唤“醒来吧,铜陵”“开封何时开封”等城市改革,推出柳传志、鲁冠球、任正非等有担当、有胆识、勇于改革的企业家群体,回应了时代问题,反映了改革进展,凝聚了改革的正能量.今天,受众正在分化建群,时间正在稀释碎片,移动网络扩大覆盖,媒体需要精准聚焦,报道需要快准新活,各具特色的媒体品牌就是在正确应对信息化、移动化、分众化中做好受众需要、热爱、互动的服务中不断擦亮的.

的英明

1984年6月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青海杨小民故意杀人重罪轻判群众反映强烈”的内参.8位领导同志作出批示,指出,这是“徇私枉法,官官相护,封建家族关系”,应当坚决纠正.有关部门联合组成调查组出具报告,推动政法机关重审;书记处开会进行讨论,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做出处理.2014年12月15日,呼格吉勒图案平反,冤案得以昭雪,同样也是高层关注新华社内参,新华社三届领导支持记者汤计深入采访调查主持正义,推动政法机关重审纠偏,人民终于迎来了法治的春天.

1982年,韩琨事件热议引起高层注意,政法委专门开会讨论,作出六条决定:韩琨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公检法机关今后不再受理类似案件……发出文件,劳动人事部长郑重解读:相关政策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业余并获取合理报酬,由此受打击的科技人员一律平反.

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回顾一篇篇散发着时代光彩、沉淀着成功记忆的传世佳作,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背后党委和政府的强大支撑.

蒋筑英事件报道后,要求,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必须在十三大前基本完成.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著作版权、稿酬、职称等一系列问题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

《深入宝库采明珠》报道了抗疟新药“”的研制历程,《哥德巴赫猜想》报道数论研究的最新进展……陈景润、屠呦呦、王选等科学家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绩.报效祖国、攀登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强烈符号.

1979年7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应该为马寅初同志恢复名誉》.这是全国第一篇公开要求为“新人口论”平反的文章,让马寅初都没想到!二十年前,当时在广州出差的马寅初看到《光明日报》的批判文章,气愤地一甩袖子说“光明日报不光明”.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得知将要为他平反.时年98岁的老人激动地说,“一件东西平反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是这样,这需要宽阔的胸怀和巨大的力量.只有有这样伟大的气魄,这样大的力量.”

“党有这么大的勇气很了不起!”

这是一个教育大家的宽阔心胸,是一个员的正确认识,更是一个有铮铮铁骨的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最鲜明的品格,也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只为人民谋幸福,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只有在革故鼎新、守正创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

新闻是时代的记录,记录今天,昭示明天.40年改革开放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 就必须在社会改革的洪流中改革、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展的潮流中发展.总书记强调,“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有这种战略眼光,有敢打胜仗的勇气,有奋勇克难的斗志,有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一定能走得更远,在全球激烈竞争中笑到最后.

回顾过去40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足迹,重温优秀新闻作品的味道,我们更加感受到新闻的责任、人民的信任,更加认识到记者职业的精神、职业的担当,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事业的重任和党的关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新闻志向,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贴近改革时代、贴近开放一线、贴近人民实践,努力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全国三教办副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

汇总,此文为一篇关于《报章里的改革史》和伟大的足迹和新闻报道方面的改革开放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改革开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以小见大看巨变以盐城广电《今周刊》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为例
【摘要】今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从到地方,都通过各种形式隆重纪念,各类各级媒体也积极谋划,以讴歌改革开放40年来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笔者以盐城广电今周刊为例,就地方纸媒如何发挥自身特长,通过以&l.

读《湖群,在消失》有感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人们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们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多么愚昧的行为,多么可怕的怪圈 读完湖群,在消失,一种忧虑、一种不安萦绕着我 .

边看边说的高度读沈栖杂文集《边看边说》札记王俊良
杂文家王春说,沈栖先生杂文集边看边说,宜在车上读 新乡杂文年会结束当天,他还特意叮嘱我 王春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以“在路上”的姿式,用心去体悟一位杂文家,在改革年代对家国情怀的感.

做一个聪慧的班主任读《把班级还给学生》有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心甘情愿地充当助手的角色 这样一来,不仅学生走上了前台,班主任也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更好地提.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