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媒介素养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与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和应对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媒介素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和应对,本文是媒介素养方面论文范文例文和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语境和大学生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媒介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媒介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字新媒体营销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摘 要:新媒体的发展引发媒介环境剧变,包括信息内容增多、话语形式改变、舆论发酵速度加快、新兴文化大量诞生、传受界限打破、媒介趋向融合等,这些剧变,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带来全新挑战.作为新媒体使用者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也应当与时俱进,更好地认识、参与、使用媒介.对此,高校、行业、社会应当三方联合,积极改革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营造良性媒介生态.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素养 大学生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催生出微信、短视频、虚拟社群等丰富多彩的媒介形态.而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9 0后”大学生是新媒体最主要、活跃的使用群体之一.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了便捷、多样的信息,认知世界、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复杂、多变、迭代的媒介环境也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全新挑战,比如在海量信息进行正确甄别、对网络语言的准确理解等.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反思变得更具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早在1933年由英国学者提出,旨在教育年轻人抵制当时低俗恶化的流行文化,反对大众媒介给予的“低水平的满足”.后来,这一概念的内涵逐渐从对大众文化的简单抗拒,发展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并愈发受到西方国家高校的重视,比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都相继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规范化教育体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进行更为细化的定义,即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因其同时涵盖了信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消费、信息生产等不同维度的理解,成为多数中国学者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主要定义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00后”,在“90后”的生长环境中,似乎已经很少接近报刊、广播这两种媒介,他们更多是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时代下成长的,而现在网络上的消息纷繁复杂、真假难辨,所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真实了解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对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等新媒介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以山西省地方性高校为主,参与调查的高校有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本次调查为不记名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的有效问卷为398份,受访对象涵盖全省十几所高校,其中有22.86%是师范类,77.14%为非师范类,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多.在问卷调查中,99.3%的学生使用手机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手机成为常用的工具.

2.大学生的媒介认知情况.针对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如下:问题“你认为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吗”,有71.11%的受访同学选择了“非常需要”,有26.13%的同学选择“需要,但往往沉浸其中不加选择”,其余2.76%的同学选择了“不需要,信息可以随意浏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在使用媒介时需要选择和辨析,都具有选择和辨析的意识,说明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一定的警惕性.问题“当不同媒介发布的信息观点相对立时,你会选择相信哪种媒介”的调查结果为:有33.17%的同学选择相信报纸,2.76%的同学选择相信广播,41.21%的同学选择相信电视,剩余22.86%的同学选择相信网络.从这个结果来看,除了广播之外,报纸、电视是大学生信任度较高的媒介,而网络媒介相对信任度较差.

问题“你觉得多数情况下你对事物的观点和媒介上的观点一致吗”,有3.52%的同学选择“都一致”,84.67%的同学选择“大部分一致”,11.06%的同学选择“大部分不一致”,0.75%的同学选择“都不一致”,所以,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自己与媒介上传播的内容与观点相一致.问题“你觉得媒介上发布的观点会对你的想法产生影响吗”,有42.96%的同学选择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影响,仅有9.55%的同学认为不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影响,其余47.49%的同学选择了“不一定”.问题“你觉得媒介上传播的内容是否是真实的”,有2.26%的同学选择了“都是真实的”,有19.85%的同学认为“大部分真实”,有75.13%的同学选择了“真假参半”,2.51%的同学选择“大部分是假的”,0.25%的同学选择“都不真实”.问题“你在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地辨析他们的真实性吗”,有87.69%的同学选择“会”,其余12.31%的同学选择“不会”.

从这一部分对媒介认知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会进行选择和辨析,有意识地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并对网络发布的信息持怀疑态度.这说明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接受有基本的辨识度,不会盲目轻信网络信息,但也有很多大学生表示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做出判断,应该说,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进一步加强.

3.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如下:问题“你了解媒介素养的含义吗”,有28.14%的同学选择“了解”,有21.36%的同学选择“不了解”,50.5%的同学选择“了解一点”,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含义有一定认识,但缺乏深入认知.问题“你觉得媒介素养对大学生来说重要吗”,有85.68%的同学认为“重要”,10.55%的学生选择“一般”,1.26%的同学选择“不重要”,其余2.51%的同学选择“不知道”,这说明多数的同学已经认识到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问题“你觉得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吗”,有81.91%的学生选择“有必要”,13.82%的学生选择“一般”,1.76%的同学选择“不必要”,剩余2.51%的同学选择不知道,两题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问题“如果学校里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你会选修这门课吗”,有63.82%的同学选择“会”,9.80%的同学选择“不会”,还有26.38%的同学选择“不知道”.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媒介素养的含义,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对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必要性有深入认识,只是在选择上更倾向于以多元化的形式而非课堂教学的方式提高媒介素养.

二、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1.选择能力的挑战:信息内容海量化.新媒体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海量化的信息内容,从而提高了大学生的信息判断和信息选择难度.

首先,从信息载体来看,整体呈现去单一化态势,比如,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的共存共生.此外,信息来源也更为多样,仅新闻APP就有网易新闻、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等供受众选择.对此,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

其次,从内容来看,由于新媒体的大数据技术支持,垂直化、分众化、化的信息内容增多.新媒体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受众能在信息海洋中以“接受”取代“选择”,但这反而更要求大学生具备自主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推送中保持明确目的,主动挖掘信息,理性做出判断.

最后,信息爆炸带来的显著弊端是不良信息的伴随滋生.据调查,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娱乐媒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这更要求大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媒介实现自我成长,选择对自己有积极意义的信息,避免被不良信息诱惑,腐蚀精神世界.

2.理解能力的挑战:话语形式丰富化.新媒体的进步不仅为许多小众文化创造了成长空间,新媒体自身也形成了一些独有的话语方式.这也印证了麦克卢汉著名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行为难免受其塑造和改变.因此,新媒体多样化、语境化的表达方式也让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理解能力.比如,新媒体可以同时实现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传播形式,催生出微博长图、短视频、段子等表达方式的创新,同一个信息内涵,可以通过完全不一样的方式传达.因此,大学生只有掌握对新媒体话语方式的理解能力,才能准确掌握其所承载的信息含义.再如,近年来互联网生产了不少网络语言,像是“2333”“你妈喊你回家吃饭”“Duang Duang Duang”等,他们诞生于二次元、程序员等小众群体社区,借助媒介融合,扩散传播到全互联网,不少传统新闻媒体也受其影响,这要求大学生跳出主流思维,借助语境理解和消化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3.质疑能力的挑战:舆论发酵速度加快.新媒体具有即时性、速度快的传播特点,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发酵速度,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也受其鼓舞,为求速度而放弃真实性,不细究信息来源的可靠度,散播谣言和虚假信息,进行不负责任的传播.比如,近年来在微博和微信上多次发生的“新闻反转”事件,“老人碰瓷”“打人”等,新闻一爆出,网络舆论一边倒,后续反转澄清,舆论再倾向另一个极端.如此,尚未步入社会,建立自身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大学生,容易被“沉默的螺旋”带入大众舆论场,丧失质疑能力,盲目跟风从众,而且,大学生身处同学校友社交圈,不实信息在大学生之中极易出现“病毒式传播”现象,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新媒体热点更新速度快,流量大,呈现碎片化、信息流的特点.因此,身处舆论漩涡而保持理性的质疑,成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必备素养.

4.评估能力的挑战:新兴文化大量滋生.新媒体打破了空间、圈层的限制,大量新兴文化孕育而生,但大部分发展尚未成熟,价值性和危害性欠缺参考,大学生仍需具备一定的评估能力,才能化为所用.

一方面,新媒体突破空间所限,外来文化大量侵入.加之新媒体最早的发源地在西方,有很多传播者选择直接照搬西方文化.然而,这些内容有的披着娱乐化的外衣,实则含腐朽思想的倾向.毕竟,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内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因此,年轻人面对涌入的西方文化,要从自身、民族、国家等多角度进行评估考量;另一方面,目前新媒体的使用者仍然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积极、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更是“中流砥柱”.因此,有许多文化、信息的发起和创作者都来自年轻圈层,比如,不少新媒体平台会主打自己的团队都是“90后”.尽管年轻人为新媒体环境注入一股新鲜力量,但由于这些新兴文化尚未发展成熟,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和产业,其中潜在各种可能的危害,大学生在接受相关信息前需具备审慎评估的能力.

5.创造和生产能力的挑战:人人皆可发声.交互性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新媒体时代,发声门槛降低,传受界限打破,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皆可发声.因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参与政治、社会活动的主要工具.如今,在不少舆论事件中,都能看到大学生积极表达的身影.尽管新媒体赋予了大学生最大的表达权利,并用技术帮助大学生实现多样化、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也意味着对发声者有了更高的责任要求.

一方面,自媒体当道,大学生应当学会避免无限放大个人感受,甚至把个人感受作为道德评判标准,传递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红经济兴盛,大学生也应学会拒绝关注度和流量诱惑,避免用低俗、猎奇、吸引眼球的内容一味换取利益.

因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领军群体”,不仅要学会利用媒介表达自我,更要学会生产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年正能量.

6.思辨反应能力的挑战:跨知识媒介融合.互联网技术将各个知识领域和社群连接,不同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互换性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呈现一体化媒介融合趋势.尚处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尽管具有参与社会、表达自我的和冲动,但由于相关法律、道德等知识储备相对薄弱,面对新媒体语境下自发生成的议题、快速汇聚的舆论意见,多数情况下无法做出思辨性的正确反应.

在迅速变化的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要强调以批判精神看问题,培养思辨的反应能力.对此,大学生应建立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体系,培养跨文化、跨知识的综合素养,学会表达独立见解.大学阶段是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实践中,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设,打破普遍存在的“学科偏见”, 开阔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引导学生利用媒介表达有逻辑、有态度、有意义的声音.

三、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应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1.高校:丰富教学手段,建设专业人才.首先,在教学手段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样融合的形式、海量开放的信息,以及便捷低成本的平台,最大化地将新媒体优势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联动线上线下,把课程讲好玩、讲丰富,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参与感和成就感,在校园内部发起媒介素养学习热潮.

其次,学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更要与时俱进,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将政治学、艺术学、传媒学、语言学、编程等跨学科内容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全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培养兼具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人才,以批判精神应对信息冗杂的新媒体环境.

最后,在学术方面,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题研究,不仅能充分利用资源,鼓励教师研究相关议题,加深学术理解,优化课程设计;更是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专业、安全的平台,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加入到项目实践中,引发师生共同的重视和参与.

2.行业:打通实践领域,培养多元思想.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传媒行业、互联网行业、文化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较以往更大.对此,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充分联合相关行业,积极举办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认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发酵过程,学会利用媒体实现自我价值.比如,阿里巴巴宣布和中国传媒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研究合作,吸纳学生实习,非常有助于学生从实践角度培养媒介素养;再如,南方报业一直以来也和暨南大学等高校保持着合作关系,力求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前,吸收多元思想,建立对媒介的批判性认知.

此外,相关媒体和平台可以在线上提供资源支持,比如,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板块,多发起时下热点话题,鼓励大学生参与讨论,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把关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规避不良信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3.社会:强化数据意识,优化舆论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高校和传媒行业的工作,更需要整个社会的联动努力.大学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其表达和行为也深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塑形和影响.因此,建立良性的社会舆论环境,才能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和健康的成长空间.

对此,政府可以联合相关学术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关模型,发掘舆情规律,掌握舆论走向,起到总结、反思和启示的作用,从广义层面上优化舆论环境.此外,媒介素养是公民思政教育的关键一环,意义重大,我们可以像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建立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机构,将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到各个社会群体中,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利用媒介、理性选择媒介、正确使用媒介.

营造良性的社会舆论生态环境,不仅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根本所在,更是引导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由于新媒体具备速度快、信息大、形式多、互动强等颠覆性特征,人们所处的媒介环境发生巨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尚处在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阶段,更易受到媒介塑形和舆论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议题也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应当正视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性问题,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乘风而上”,积极改革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使之更符合时代潮流和大学生自身需求,有效联合高校、行业、社会三个主体,贯通意识形态和行为实践两个层面,切实提升大学生认识、参与和使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该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经典媒介素养专业范文可作为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语境和大学生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媒介素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探究
【摘要】由于自媒体的媒体环境复杂,信息“把关人”相对缺失,作为自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之一的高职院校学生,也逐步陷入了庞杂信息的汪洋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教育者应把握时代脉搏,利用新媒体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王爽撰写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中国言实出版.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渠道是自媒体 然而,自媒体平台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以及扭曲真相的内容,令大学生难以分辨真假 本文首先概述了大学生数字阅读的现状,然后提出自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02 004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新媒体也紧随时展步伐,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