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全国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立足时代生活聚焦核心素养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地理试题评析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全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5

立足时代生活聚焦核心素养2019年全国文综Ⅲ卷地理试题评析,该文是关于全国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地理试题评析和素养和2018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全国论文参考文献:

全国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生活论文生活周刊杂志党的生活杂志社生活和数学论文

2018年高考适用全国Ⅲ卷的省区有:云南、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地.本次试题严格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和教育部《考试大纲》为依据,贯彻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原则,坚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为考查要求,结合考生的具体情况,继续保持了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命题思路,立足于时代生活,聚焦核心素养,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推中学地理素质教育.

一、试题总体分析

本次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延续近几年高考地理的常规模式,分为选择题、综合题和选考题,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由感性向理性,由客观到主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本次试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1.主干知识统计分析

本部分将从知识考点(自然地理与地球地图、人文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作部分)、近两年对比、热点等三个方面做统计分析.

*知识考点统计分析

本次试题实现了高中必修三册教材考点全覆盖,其中以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考点频率最多,分数最高,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考点次之,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考点频率最少,分数最低;从考点分值分布来看,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占56%,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占28%,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占6%.根据《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考试大纲有10个一级知识模块,而本次试题就覆盖了8个.覆盖的模块有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必修二(人文地理)部分中的“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中的“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没有涉及的知识点有“宇宙中的地球,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口等较少的知识点.

(1)自然地理与地球地图(表1).本次试题侧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强调综合分析,整体难度不大.尤其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和地质环境的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综合题、选做题均有体现.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频率较低,而对宇宙中的地球则无考点涉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突出本次试题重视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知识的考查,凸显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2)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表2).本次考查侧重于对产业的区位分析以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尤其是对工业区位的分析更加凸出,但整体难度较小,在选择题、综合题中均有体现.对于人口、城市的功能区、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内容均未涉及.注:由于部分题目考点有交叉,对于考点有交叉、综合的试题,笔者对本部分进行了分开统计.

*对比分析看趋势

(1)根据近两年高考考点看命题趋势.从近两年高考试题考点对比分析来看,全国Ⅲ卷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相对稳定,以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地质环境为主.对气候特征、水循环、地形特征等知识的考查相对较多,而对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不稳定,并呈现出不断弱化地球运动知识,难度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则侧重产业区位,对城市考查变化较大,对交通的考查较少;对区域地理部分的考查则以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等为主,凸显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选修地理部分的考查比较稳定.

(2)结合高频考点看规律(表3).对比近两年考点分布,高频考点主要集中为大气环境、地形地质环境、工农业区位分析.在大气环境中注重考查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天气系统的类型、成因、分布、特征;在地形地质环境中注重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在工农业生产活动中注重创设时代生活情境,分析农业和工业的区位条件,凸显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

*立足时代生活,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表4)

本次试题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如根据油纸伞这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创设情境,考查对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既考查了区域环境认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如大别山某国家级贫困县的“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展现了生动形象的地理情境,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引导学生用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解决农村现实问题.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又如澳大利亚当地的地下住宅,通过创设的新情境,结合所学的黄土高原窑洞的相关知识,分析出澳大利亚地下住宅的特征及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再如在开发旅游的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格陵兰岛形象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分析出不能对此地进行大规模开发的理由,也暗含了人地协调的必要性.通过创设真实的时代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能力.结合热点但不刻意追求热点,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在新的地理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拓展和迁移的能力.

2.依托地理图表,彰显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能够直观地表现地理规律和原理.考查地理图表既有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传承了一图带多题的风格,一共有7幅图,8组题.延续了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利用图表作为信息载体的风格.打破了“无图不成题”的常规高考模式.

(1)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图表统计分析.在本次试卷的8个题组中,有图的题组6个,占92分;无图的题组2组,占18分(2道选择题,一道选考题).本次试题累计有4种地理图表共7幅图.其中地理示意图有1幅,区域地图5幅,景观剖面图1幅,等值线地图3幅.

在本次高考试题中,地理图表承载了许多生动丰富的地理信息,通过地理图表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等地理实践力,并通过读图探究提高综合能力.

(2)2018年与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图表使用比较分析(表5).从图表使用量方面看,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图表使用量比2017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图表使用量有所增加,2017年图表总数为6幅,2018年图表用量为7幅,2017年为5.4幅;从采用地理图表的类型来看,2018年减少了坐标图,仍然继续采用区域地图、示意图,还采用了1幅景观剖面图,1幅等值线地图,用图类型增加;从图的信息含量看,从景观图到景观剖面图,从坐标图到等值线地图,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困难,符合考生的认知规律,凸显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

3.巧设地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本次地理试题不断创设新的地理情境,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延续2017年整体出题风格,并注重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如试卷第37题以“索瓦建立纯碱厂”为切入点,指出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给学生提出思维方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拓展能力.其中第(4)题问学生“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立足时代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开放性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已有地理认知水平并给出相应的证据,支持和反对皆可,将学生从标准化的答题模式中解放出来,畅所欲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创新思维,凸显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4.试题考查能力层次分析

考试大纲中对考生考核目标与要求分为四个层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这四个层面具有一定的递升关系.本次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能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覆盖了考纲规定的四个层次能力的考查.对于高层次能力的考查的试题,往往以低层次的能力为基础,并同时考查了低层次能力.

统计得出在学生作答的100分题目中,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题目分值为16分;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的题目分值为28分;主要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的题目分值为32分;主要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题目分值为24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比较均衡.就能力最高的两个层次相比较而言,本次试题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比重比论证和探讨能力的比重相对较大,因此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的整体难度有所下降.

二、聚焦核心素养,引领教学深化

高中地理学科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Ⅲ的命题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进行展开(表6).

1.人地协调观核心观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与地理教学的核心观点,我们对于人地协调观的理解无外乎包括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和人类对人类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的所作所为也会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改变,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规律的适应,最终走向“人地伙伴论”.

在2018年的高考考纲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考查学生这种要求:地理学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第4点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1) 贫困山区寻求发展之道.如第5题背景是2017年10月18日,国家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精准脱贫.

解读:本题通过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案例,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考查学生要运用人地协调观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反映的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达到水平3的能力“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和强度;理解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懂得人类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理解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出题人在设置答案的过程中,将“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和“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作为正确答案,而将“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与“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作为错误答案.因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在山区不适合大规模种植,更不能推进房地产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区域的开发与整治.如选修题第43题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解读:通过选修部分来考查学生对将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达到了最大高度.学生需要通过对格陵兰岛的解读,理解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其中人地关系协调和失调的内在原因,学会阐述区域开发中存在的人地关系问题,提出改善自然环境,推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2.从不同角度体现综合思维整体性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能够从地方或者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在2018年全国Ⅲ卷当中的体现如下.

(1)从传统文化看综合思维.如1~2题考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和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

解读: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将传统工艺品——油纸伞作为考题材料正是体现这一点.在素养2:综合思维中,只需要达到水平1: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地理事物所包含的相关要素,并能从两个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就能做出此题,油纸伞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内涵,旨在保护这样的文化得以传承.而第二题需要将这种工艺品运用在生活中,主要用于防水,因此肯定在降水丰富的地方更为普遍运用.所以第二题答案就是欧洲西部.

(2)从地区发展看综合思维.如第36(3)题设置开放性问题考查是否关闭索瓦纯碱厂,表明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读:关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当中,非洲正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作为这样一个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同意关闭,肯定是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如果不同意关闭,因为本来非洲企业较少,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这样一个企业的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需要保护民族企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现实的问题,提高科学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3)从复杂的地理现象看综合思维.如第37(2)题考查锋面天气系统,推测 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解读:在综合思维水平3中对于特定的复杂地理现象,能够综合各要素,系统分析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地域性解释.在高考考纲中也要求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这里考的就是地理现象的原理.用天气系统的原理去解释本地区的天气现象以及形成过程.题干中说了这里的锋面数量发生变化,之前是三个锋面系统,而在T时刻图(图1)中能够看到两个锋面系统,命题人的意图就是考查对锋面系统的认识,以及锋面系统的形成原因.T时刻前:西北方向的高压与图中低压之间,形成一个独立的冷锋; 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T时刻:冷高压过于强大,将西边的冷锋融入低气压中与西南方向的冷锋结合,形成图中的两个锋面系统.

3.区域认知是高考必备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具体表现在: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是高考的必备能力.在2018年全国Ⅲ卷当中的体现如表7.

区域认知是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基础,有效认知必须要懂得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样才能快速定位,以上题目的设计可依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来提取和获得基本信息,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认知区域.当前的高考地理命题首先结合当代的时代生活背景,然后给学生提供充足而且真实富有价值的背景信息,并结合信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创设地理情境,考查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能够独立或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和计划;能够根据不同地理实践活动设定目标,选择并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和素材;能够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备科学精神.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完成的.在2018年全国Ⅲ卷当中的体现如下.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如1~2题考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和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的市场.

解读:本题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命题:用生活中的油纸伞为题材.秉承“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更具建构主义理论,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最接近考生的认知发展区,也最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地理活动技能.

(2)创设翔实的自然地理情境.在高考试题对小区域地理问题考查时,往往创设翔实的自然地理情境.告诉学生某地的一些基本情况,通过自然环境的创设便可有效地考查学生推理分析的地理实践力.这就需要学生进行知识储备的调用和地理实践力的迁移应用.

如44题环境保护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解读:此题给学生提供了一副美妙的画卷.仿佛看见了候鸟在湖边飞翔,渔民在湖边捕鱼的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地关系的画面.但是仔细阅读材料,会发现一个时间差,1月份就水干鱼尽,而3月份候鸟才陆续迁移.这就需要学生从人地协调观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从而分析出“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三、备考教学建议

1.关注当前热点,明确备考方向

以上一系列大的背景与地理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紧密结合.高考的主要功能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又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所以他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所以基础教育会随着高考改革的变化而变化,平时的教学要不断关注当前实事政治,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导向思维.

2.仔细研读考纲,透彻分析考试说明

作为备考者,首先应该非常熟悉的掌握高考命题具有指向和要求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并且要熟悉高考考查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方式.历年的高考考试大纲大同小异,但是出题人就往往喜欢往变化的方向出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使用考试说明时,不仅需要彻底搞清楚高考的考试内容和难度要求,还需要拿出课本,把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在书上一一找到,查漏补缺、落实到位.认真对待题型示例.这些题目大都标注了难易程度,可以使同学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避免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时间都浪费在一些偏题、怪题和超出难度的题目上.很多学生在高考前都会做大量的模拟题,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模拟题是否与考纲相符,是否达到了考试说明上面的要求,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个能力去解决其他问题.

3.把握核心素养,结合新课程标准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已经成为时代必然转化的产物,而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人地协调观,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以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寻找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教学当中,要紧紧把握住这一核心要求.

4.狠抓地理图表的探究式教学

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是地理学科基础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地理图表数量大,类型多,信息量大,再加上图表资源不断积累、创新,使得图表素材“多”和“杂”,使教师不知不觉迷失在图表中,缺乏对实效运用图表教学的通盘考虑,缺少针对图表的问题设计,缺少阅读地理图表的方法指引,致使图表教学效果差.而高考中特别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考查, 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地理的趋势,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迫在眉睫.掌握阅读和使用各种地理图表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地理图表具体是指学生在地理图表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索如何正确提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图表,解决地理问题,提高读图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学习地理图表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设置地理问题,并由其他学生探究分析并解答问题;教师设置有意义的地理问题,由学生探索并回答.

5.规范答题习惯,训练语言表述能力

(1)规范训练答题思路.要求教师在平时做题中要对学生做有效训练,并做强有力的引导.

(2)规范训练答题步骤.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以下环节的有效指导:重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设问指向;结合题中所给图表和材料,解读和获取有效地理信息;揣摩命题者出题意图,联系课本相关地理知识;思考答题方向,整理思路,组织答案要点.

(3)规范训练答案呈现形式.从总体上看,答案强调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和文字准确的表述原则,要求体现出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各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专业术语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书写和作图能力等.最后在书写答案书时要求端正,有美感.

四、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纯理论知识的考查偏多

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地理试题信息载体比较丰富.材料选择也没有过分强调热点,这些丰富的材料呈现出了立足时代生活情境,依托这些情境,创新设计了一些问题.但生活中的地理考查偏少,纯理论试题较多.例如选择题6~8题,考查贝加尔湖的成因及水体的更新换代,分值12分.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于湖泊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构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风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库)等.故本题的考查难度较小,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题37题,四个问题都是关于天气系统、位置等的纯理论考查,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

2.试题覆盖面的广度不够

本次试题的选材,从属性来看,以自然地理为主,人文地理为辅,兼具综合类地理问题,而自然地理在选材上则以大气环境为主,例如选择题2题、9题、36(1)题、37题、43题均涉及大气环境问题.未涉及的高中主干知识点有以下:宇宙中的地球、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人口增长模式、交通运输方式、地理信息技术、自然灾害等内容.从总体上看所考的知识点所属类型较为集中,造成所考察内容知识覆盖面的广度不够.

3.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够清晰

从整体上看,本次试题设计的问题比较清晰,仔细分析所有问题设计,感觉有部分设问还不够严谨,问题设计的指向性不够强,可能造成学生理解的障碍和回答问题的偏差,导致得分率低.如37(2)题“T 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 T 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本题中“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易错,学生可能不清楚是说明本区域的锋面成因还是常规的冷锋和暖锋的成因.

4.答案制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第37(2)题该答案可设置如下:T时刻前:(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独立的冷锋;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和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T时刻时候冷高压强大融入低气压中与西南方向的冷锋结合,T时刻后只有图中的2个锋面.

总结,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地理试题评析和素养和2018方面的全国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全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聚焦核心素养,优化音乐课堂
随着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逐渐完善,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加以落实,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终身发.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的研读
1 新课程标准的改变1 1地球知识1 2岩石圈1 3大气圈1 4 水圈1 5自然地理环境1 6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 新旧课标的对比2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将地理1的内.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深度学习欠发达地区初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涌入现代教学课堂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凭借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脱颖而出,成为改善当代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在授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直接把知识点告诉学生,然后找出相关题目教学生如何运用 针对重点和难点都是反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