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理想信念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论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学视角有关论文范文集

主题:理想信念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0

论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学视角,该文是理想信念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跟理想信念和心理学视角和形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理想信念论文参考文献:

理想信念论文参考文献 我想投稿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大学心理学论文社会心理学论文

摘 要:研究理想信念形成问题需要突出心理学视角、把握深层心理规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实现了对“科学科学”与“人文主义”两大西方心理学传统的根本超越,为心理学视角下理想信念形成研究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理想信念形成研究应着重关注“深度卷入—主观建构—实践转化”三个发展环节和“情绪反应、意识层次、行为意向”三类主要心理现象.

关键词:理想信念;形成;心理规律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6.029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6-0135-04

“理想信念”是我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探索形成的“中国话语”.广义上,理想信念是一种“内容与范围大体与‘信仰’一词相同”[1]的人类特殊精神现象.狭义上,理想信念在当代中国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对中国领导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理想信念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意识,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意识,它是个体与社会交往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化精神成果,是人们情感、观念、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高度凝练,是个体精神世界的核心支柱.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首先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产物,对其开展的研究必须首先“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2].为此就需要我们要从主体心理视角,对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和规律等问题进行深入考察,这是对理想信念本质意涵的深度契合,也是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宏大叙事的研究补充.

一、理想信念形成研究需要心理学视角

理想信念形成是一种理想信念现实地发生于人类精神世界之中,成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统摄、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的过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理想和现实的联结,即指向未来的生活蓝图如何影响和规制现实的思想行为选择,现实的条件因素如何影响和制约理想的形成;二是个人与社会的转化,即代表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价值追求如何影响和规制个人,社会性的理想追求如何转化为个体性的思想归宿和行为依据.二者共同构成理想信念形成的两个相互连接的重要维度.

目前学界对理想信念形成的研究主要关注和探讨了五方面问题:一是从哲学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探讨理想信念形成的根基或依据问题;二是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探讨理想信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因素;三是从个体精神心理发展的微观视角出发,借鉴心理学理论探讨理想信念形成的主体因素条件;四是针对特定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特性,探讨理想信念形成的当代特点和矛盾;五是围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要素、结构和机理,探讨理想信念形成的教育机理和主体形成机理.概括来说,上述五个方面的研究又大体因循了如下四种研究进路:一是宏观进路,重在将理想信念形成放置在人的本质属性、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之中,整体把握理想信念形成问题;二是微观进路,重在深入理想信念的内容构成、主体条件,具体分析理想信念形成问题;三是外塑进路,重在考察社会环境、教育方式对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四是内生维度,重在考察人的心理结构、认识过程对理想信念形成的影响和作用.鉴于理想信念形成所蕴含的“理想与现实的联结”“个人与社会的转化”的两层意涵,应该说现有研究的五大问题和四重进路,从不同侧面切近了理想信念形成的实质,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理想信念形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然而从理想信念形成的本质及我国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出发,基于内生维度的心理学研究是我们需要尤为注意和加强的重要方向.理由有二:

其一,从理想信念的本质来看,理想信念是对个体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否定超越和执着追求.其赖以发生的前提是人的需要,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任何人都有七情六欲,有家庭,需要社会交往.离开了人的需要,理想信念的确立就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说,理想信念产生的原初动力和内在依据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最为直接的反应在他的心理世界,并具体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可见,理想信念形成与人的心理在本质上紧密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乃至民族文化心理)对理想信念形成的深层影响,关注人们的感性心理条件的参与及其影响机理,注重从人们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心理出发,激活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文明基因,实现理想信念与人们文化心理的深层共鸣、协调共振,把握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规律.

其二,从我国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来看,长期以来我们多集中于“施教向度”,重点在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下功夫,而忽视从“受教向度”研究把握受教育者接受的心理规律.这实质上就等于割裂了施教与受教的有机联系,把理想信念形成看作由教育活动单方面完成的任务,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只有“教”没有“学”、只有传输没有接受的单向性活动.这一问题,需要在进行深化对教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规律的把握.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4]“任何人”对理想信念教育而言,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不能有效破除理想信念形成过程的诸多心理障碍,再完美的教育设计也无法使心理上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个人树立和坚定相应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探究个体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如教育对象的主体心理与从属心理相统一的规律、心理过程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规律、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协同参与的规律等,从而科学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接受规律,不断增强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心理学视角下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的理解盛行着两种传统:一是“科学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以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一切知识来源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而心理就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然后将心理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元素,将心理、行为归结为如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最终以心理元素来说明整体的性质,或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规律来说明人及其心理、行为的规律,着重突出心理现象的“客观实在性”.二是“人文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反对对心理现象做单纯的自然科学式的理解,认为心理现象总是指向某一特定的目标,因着特定的对象而产生,并且在产生过程中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个体性、价值性、历史性和整体性等基本特点.据此人本主义传统更加强调心理现象的“主观实在性.”这两种传统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心理的部分实质,但是二者均没有摆脱“物种逻辑”亦即形式逻辑的支配,均用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筑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从而造成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元素分析与整体理解,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般规律研究和个别特征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对立,使心理实质的完整理解亦被消解其中.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实现了根本超越.马克思在谈到心理学时有个著名的论断:“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心理,并不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和上体的抽象属性,而是通过对对象的占有活动所展现的一种人的本质力量,”“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包括低级的或高级的、无意识的或有意识活动在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方式,人对对象占有和反映的动力系统,人的受动和能动的统一活动的心理结构.”[6]马克思基于人的本质而提出的对心理实质的理解,“在保留自然科学定向的同时,亦保留人文科学定向;在重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潜能世界’的研究的同时,也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的研究.但它绝不会将自己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它的视野定位在‘人的世界’,更加重视人在自己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自身本质的生成、展开与实现的研究,把一切人之为人的特性,一切影响人的本质之生成、展开、实现的因素都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7].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心理的实质是人对内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这一判断有三层含义:第一,心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也是感官活动、肌体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列宁讲的“思想是头脑的机能”,感觉“是由物对我们感觉器官的作用所引起的”,“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同时人的心理不仅是基于人脑、感官、肌体的自然反应,也是历史经验、现实状况、未来期许的精神映射,这就是马克思将“工业历史”“工业生产”当成“打开的心理学”的根本意旨所在.第二,心理不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还是人主观世界的“主动建构”.亦即是说人的心理是人在接受外部世界影响的同时,又通过自己有意识的主观建构使之打上自己的烙印.列宁就明确表述过这一思想:“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第三,人的心理所反映的世界不仅包括客观的自然界,还包括人所处其中并参与创建的社会,由此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现状和发展影响和规制人的心理.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实质的理解为我们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把握理想信念形成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认识前提.

运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理想信念不是以往心理学研究所认为的一种普通的“心理要素”或“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由知情意行全部心理要素参与其中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人们将自我的本质需要对象化的主动建构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归纳出有关理想信念形成的三个基本认识:

第一,理想信念形成有赖于心理的深度卷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感官和肌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的本质的历史态、现实态和未来态的集中体现.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的全部心理现象以及建立于特定心理基础之上的全部思想意识,都有赖大脑、感官、肌体的共同作用,都需要人们将自我的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期许融入其中.从心理学意义上看,我们所讲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广义上指向特定奋斗目标的精神现象,还是狭义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基础之上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既是感官经验与理性建构的结果,也是个体及群体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和未来期许在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处于个体思想意识体系中的最高位置.要形成这样高位格、系统化的精神现象,需要充分发挥大脑、感官、肌体的全部功能,充分调动既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进而实现人的心理的深度卷入.

第二,理想信念形成是心理主观建构的结果.既然人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结果,那么考察理想信念的形成就不仅需要关注理想信念作为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如何向人的心理转化,更需要关注人如何基于自身的需要和心理特质对这种知识和信仰的能动性改造,使之成为与自我心理结构、心理预期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关注人的意识主观建构发生的内在矛盾、深层驱动和最终成效.

第三,理想信念形成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语境中,实践是与心理、环境相并列的三个核心范畴之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产生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身精神环境的实践关联.理想信念作为依托人的心理世界产生的独特精神现象,是心理世界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实践是连接心理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和桥梁.借助实践人们将存在于心理世界的意识或观念付诸于现实的活动,并经由检验、反馈、调整、再检验,最终形成稳定的与理想信念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模式.

三、心理学视角下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问题域

从心理学视域研究理想信念形成,主要的任务就在于围绕“深度卷入、主观建构、实践转化”等三个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问题,探究把握主要心理要素与这些问题的因果关联,进而明确理想信念形成中的关键心理难题并探索相应的教育化解之道.具体来说,主要研究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深度卷入中的情绪反应问题.“共产主义意识不会自发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历经知、情、意、信、行的理性转换才能养成和确立.” [8]也就是说,理想信念的形成有赖于知情意行等全部心理要素的深度卷入.在这一卷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人的情绪体验.而在与理想信念相联结的诸多情绪中,指向个人未来希望的心理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预期情绪”尤为重要,这种情绪“受结果、比较和对结果出现的信心的影响”[9].以当代中国理想信念的形成为例,个体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以及这种实现对自我人生理想、职业理想满足程度的心理预判,将直接影响个体理想信念形成的预期情绪;心理预判好,将产生愉悦情绪,进而就会增进个体心理的深度卷入,促进理想信念的形成;反之就会阻碍个体心理的深度卷入,制约理想信念的形成.因此,简言之,从心理学视域研究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卷入,就是要确认情绪体验在理想信念形成中的启动作用,把握基于心理预期所产生的情绪类型和情绪障碍,进而探索情绪疏导的心理策略.

第二,主观建构中的意识层次问题.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理想信念之所以是一种特殊精神心理现象就在于它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意识.而意识在层次上可分为焦点意识、边缘意识、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其中“人的焦点意识对对象的觉知程度最高,其标示人全神贯注于某特定刺激而得到的明确意识经验;人的无意识对对象的觉知程度最弱,其标示人对环境中的事物无所感、无所知的状态.”[10]理想信念只有成为焦点意识的觉知对象,人们才会对理想信念的相关信息发生有意注意,其觉知程度才能最大,才会认同、信服、敬仰理想信念,最终形成理想信念.作为焦点意识觉知对象的理想信念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观念系统,即围绕“理想信念是什么”所形成的知识表征;二是以价值形态存在的信念系统,即围绕“理想信念为什么”所形成的价值信念;三是以直觉思维形式存在的信仰系统,即建立在知识、价值基础上的自动化反应.从心理学视域研究理想信念的主观建构,就是要探究理想信念“从观念出发经由信念再到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揭示和回答个体如何运用自我的认知工具和生命经验加工整合理想信念信息并最终形成信仰的问题.

第三,实践转化中的行为意向问题.在经历了深度卷入和主观建构之后,理想信念在意识和观念层面已经初步稳定,个体也已初步形成了与理想信念相一致的情绪体验、认知基础和价值判断,这就具备了从由“观念”到“实践”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一转化过程中,行为意向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心理学考量因素.因为理想信念形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是由内隐性的心理内容与外显性的物理动作两部分构成,而心理内容与相应的物理动作之间就构成了意向因果关系.“意向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意向状态自身作为原因起着产生它自己的满足条件的作用,或者它的满足条件作为原因起着产生它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种表现,它产生它所表现的东西;另一方面,被表现的对象或事态作为原因起着产生表现的作用”[11].所谓的意向因果关系强调的就是行为意向引起相应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理想信念形成的实践转化,就是要探究行为意向在理想信念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作用形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形成推动理想信念实践转化的心理策略.

概括总结:此文是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理想信念和心理学视角和形成相关理想信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建构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爱的德育教学模式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德育教学的探究和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少还设置了心理咨询室 加强中职德育实效性,必须聚焦学生潜能,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德育教学内涵 一、将心理咨询技术融入中职.

全面从严治党视阈下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中国的性质和地位、历史经验、执政使命、自身状况,决定了管党治党必须从严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在党的建设当中,思想建设又居于前列,思想建设又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解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语文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
【摘 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价值,将积极的心理用于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构建良好的语文阅读生态体系,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着力开发学生的积极的阅读心理品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在有效的教育理念指导和合理的实施方式下展开,这样让心理健康教育以科学合理的模式展开,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 教师可以充分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作为心理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