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国际化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跟新时期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现状和路径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国际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7

新时期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现状和路径,本文是关于国际化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跟素质培养和路径研究和国际化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生毕业论文字数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郑文奇

(中国海洋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师与教学、合作交流与环境、管理服务等主要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在当前我国总体实力大幅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加强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是日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在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坚守与浸透,通过系统筹划和保障实施,确保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本科生;国际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8年6月左右提供)

作者简介:郑文奇(1990- ),男,山东东平人,教学秘书,硕士,主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各领域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总体实力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参与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所培养的能参与到不同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之中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也相对匮乏,这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明确表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高校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角度还是从服务国家社会层面,都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国际化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

不同于研究生偏重独立研究能力为目标的培养和锻炼,本科生的培养过程更加注重基本素质的塑造,通过突出广度,培养本科生全方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发展的潜力,因此相对而言,其发展的可塑性也更高.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本科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出国读研深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研究本科生这一群体的国际化素质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内涵界定

当前国内学者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其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宋永华认为,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应包含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世界担当和全球竞争力几方面[2].桑元峰概括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为:专业知识扎实,拥有跨学科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积极适应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实际问题[3].江新兴认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母语运用水平较好,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能够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合作[4].罗建波从意识、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阐明大学生应当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模式,掌握相关先进前沿的国际理论与通用知识,具备国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能够应用专业实践能力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国际创新之中去[5].MBA智库百科则是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指出了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七种素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6].

分析当前诸多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征:(1)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研究在概念界定时,根据不同视角有所侧重,比如基于外语视角、行业视角、德育视角等不同角度,聚焦于本科生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2)从时间跨度来说,当前对于国际化人才所具备素质的研究和归纳较为系统全面,这种素质多是一种横跨大学本硕博阶段,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具有连续性、高目标的长远总体要求,但具体到本科生阶段应具备什么样的国际化素质,仍然有待加强研究和继续细化.(3)就地域方面而言,国际化包含国外和本土两部分,现有研究多集中和趋向于国外对人才的素质和要求,未能较好地提炼和发挥我国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的本土特点和优势.

本文在综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实际情况,将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界定为知识、能力和素养3个方面.(1)国际化知识储备是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基础,包含所在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国际前沿的行业知识,包含本专业相关的国际惯例规则、国际通用知识,另外还包含中华文化及相关国家文化的基础文化方面的知识.(2)国际化能力是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支撑,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全球化思维和处理相关国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指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其一是特定的语言读说写能力,其二是包含适应、合作相关的交流实践能力,其三是包含信息搜集处理在内的终身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思考问题不局限于自身领域,能较好地进行中外联系,从兼容融合的角度思考问题.(3)国际化素养是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灵魂,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方面.人文素养指忠于国家的信念和民族情怀,尊重差异、关爱地球人类的大爱和民族主义等;科学素养指根植于内心的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国际化发展下科学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理解与认识.

2 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本科生的国际化素质培养与知识构建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从软件到硬件,从理念到实践,涉及的环节较多.本科生国际化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相关素质正是依赖于这些环节,综合分析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集中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教师与教学、合作交流与环境、管理服务)方面.

2.1 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明确指向和提高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针,但是纵观当前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重视和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有待提升.王严淞对国内108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将各大学培养目标归为“定性”与“定型”两类描述.

“定性描述”主要是对人才所具备的特征品质进行白描式勾勒,整体体现出人才的价值;“定型描述”则是直接以分类的方式对人才的价值进行突出和强调.通过对“定性”和“定型”描述中关键词的提取分析发现,在定性描述中主要包含的九大特质及出现频次(总数为108所)为:家国情怀(55所)、理想信念(13所)、身心健康(28所)、基础扎实(47所)、能力突出(28所)、创新精神(58所)、视野宽阔(48所)以及素质养成(65所).在定型描述中主要包含的六种人才类型及出现频次(总数为108所)为:引领者(15所)、复合者(22所)、创新者(39所)、国际人(4所)、应用人(21所)、学术人(3所).其中“国际人”是指高校着重培养本科生的“国际化战略人才”或“国际型人才”等[7].由此也可见,当前诸多高校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大大提升,在制定目标定位时大都有此方面的目的和表述,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目标定位过于宽泛,有待结合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清楚地表达了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意愿,在中长期目标中也有涉及,但缺乏短时间如何开展实施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是在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之下,各专业所制定的定位标准过于保守,以及各自为政、差距较大,特别是如何结合专业彰显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将自身专业培养目标提升到学校培养目标的高度,或向其靠拢,还有一定差距.

2.2 教师与教学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质量与教学保障是学生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是进行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基础.对比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当前本科生普遍还是侧重于以教师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教师、教学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个要素,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教学环节的国际化水平对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与知识构建尤为重要.如今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逐渐加强了对其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要求,本土培养的教师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2016年的QS排名,对照新加坡和香港几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非本地)教师人数比例:新加坡国立大学(62.7%)、南洋理工大学(69.2%)、香港大学(66.1%)、香港科技大学(76.4%)、复旦大学(23.7%)、上海交通大学(25.0%)[8,9].可以看出在师资队伍上,一方面,外籍教师数量是严重不足的,且往往多集中在语言教学方面,专业教师数量更是稀缺;另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海外研修经历或国际教育背景的本土教师的比例也偏少.当前诸多高校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开展形式主要以参加国际会议、国际访问交流为主,而短期进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却很少,而后两者恰恰是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更为重要的渠道[10].在教学上,高校国际化课程教学还有待加强,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的内容比较陈旧,与国际前沿知识存在脱节;教材体系在理念、内容、保障机制与考核等方面达不到国际学术教育的要求;实施的国际化教育方式单调生硬,缺乏活力.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将国际化教育的理念意识整合于现实教学环节之中.

2.3 国际合作交流的层次与空间仍待提升和扩展

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本科生融入国际化的环境和氛围提供了平台,通过直接接触、亲身感受、实践锻炼的方式,能够加快其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和知识构建.我国高校当前开展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大致有以下4种:(1)集中对本土学生办班实行双语或者外语教学,以课程国际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2)通过国际教育学院等对外国学生单独组班进行教学,以学历教育为依托,开设多形式的留学生教育,吸收外国专业化人才为我所用;(3)采用“2+2”“3+1”“4+0”等模式,进行中外合作办学;(4)选派中国学生去国外大学完成部分或全部学业,合格后获得双方学位或者国外大学学位[11].

以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我国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与知识构建,但局限性也是同样存在的.文东茅等人以北京大学学生为样本所做的一份调查指出,我国学生出国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且出国期间国际交流的深度也有待提高,我国校园里的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师生的交流不充分[12].从2016年的QS排名,对照新加坡和香港几所研究型大学的国际(非本地)学生人数比例:新加坡国立大学(28.9%)、南洋理工大学(30.9%)、香港大学(39.4%)、香港科技大学(37.3%)、复旦大学(15.6%)、上海交通大学(7.3%)[8,9].诸多数据及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合作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主要表现在对于国际化战略缺乏系统性统筹,往往是制定了国际化战略规划,但缺少量化指标和融入各项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导致在一些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另外,在本土国际化方面,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国际化建设重视程度及投入差别很大,往往这些政策和资源很难惠及非优势学科专业的学生,且总体来看学生参与校内国际交流的频率以及普及化程度也亟待提高.

2.4 管理与服务的国际化保障亟需加强

由于当前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国家尚未有成熟的系统管理体制进行规范和保障,所以全国各高校在开展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管理服务环节也是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的.陆根书通过对我国原“985工程”大学的使命陈述、大学章程、战略规划等文本中有关国际化的表述分析发现,仅有60%的大学提到了管理队伍的国际化[13].由此也可见,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管理队伍和服务水平的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与之相配套的软、硬件投入有待加强;教育实践活动在“校、院、系”层面的实际开展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和组织;各种学生参与环节的学分互换规定以及国际化培养的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亟需健全.

3 当前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重点与难点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在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曲折漫长的探索与尝试,且不同时期的目的、途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不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主要是沿袭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积极走出国门,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为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途径主要是通过大量引进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教材,建立高校间的合作联系,并派出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前去学习培训,而引进的人才是少之又少的.“”十年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封闭,甚至不断倒退,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几乎处于中断停止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实施人才强国政策,开始逐渐派遣大批量的留学生出国学习,接受来华留学生交流,搭建平台加强教师以及专家的国际交流,在探索中逐步开展合作办学和学生联合培养.在此过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学习西方发达先进的经验为我国的改革和开放服务,难点在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缺少相对成熟的经验.如何在国际化大潮中甄别筛选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避免全盘西化和“被国际化”,保持中国的文化根基和文化自信,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合作的需求扩大到方方面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4]我国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目标进一步明确.

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深远.特别是随着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已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中国高等教育、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也要进一步的诠释和定位.当前高校关于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重点是注重对其国际化素质的内涵式培养.所谓内涵式培养,是在立足培养本科学生国际化视野和相关专业知识和规则、能够具备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和加强本科生国家情怀和文化植根的培养.其难点也在于本科生文化植根和国家情怀的培养,文化植根应当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即处在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微妙的关系中,如何做到保有自我的文化坚守的问题,保有我国自身的文化精髓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15].国家情怀和文化植根是国际化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国际化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理念,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更高层面上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4 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当今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使命,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从不同方面加大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力度.

4.1 设定明确清晰的本科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定位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本科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专科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与地方性,也不同于研究生培养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1)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在基本素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培养,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本科生的国际化素质也应该作为一种理念内嵌和渗透于本科生的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应该成为一种文化,浸润于大学实践之中.(2)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指挥棒,各高校应该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水平和层次旗帜鲜明地制定总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发展方向.(3)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载体,所以要统筹好“校、院、专业”之间培养定位的关系,各专业在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上升到学校的整体高度,同时兼顾专业特色与优势,防止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化、表面化或者止步于口号.

4.2 加强国际化课程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教学工作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国际化师资队伍不足以及教学过程中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我们需要系统规划,统筹兼顾.

就国际化师资而言:(1)可通过继续加强当前的校际合作、访学和派出留学等途径畅通高校教师走向国际的机会,打造国际交流的平台、提升教师交流的层次.(2)努力协调政府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营造国际化的办学环境,通过合作办学、外籍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的国际人才来校工作.(3)在师资引进和外出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从语言、专业和国家来源(去向)等维度构建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努力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最直接的方式是课程教学的开展实施.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国际化教学,应将课程置于全球大背景之下,从知识的维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从文化的维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力和表达能力,从方法理论的维度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实践方法和实践能力.(1)针对不同专业,通过在学生的必修、选修以及通识教育环节融入不同的国际化知识、思维内容,探索中国文化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力争使中国文化注入到国际化教育的不同环节,加快教材的国际化选用和建设,形成一套系统的包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2)充分扩大中国学生和在校留学生的共同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通过他们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扩展中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同时也在实践中向留学生传递中国文化,在碰撞和交流中营造一种本土国际化的环境.(3)积极参与和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化课程评价,及时反馈和总结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或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4.3 打造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与交流的常态化机制

加强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面向对象是本科大学生,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程度,最主要也是体现在若干年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或潜在有待发展的相关知识、能力等.因此这项系统工程之中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就是加强本科生国际化素质的实践锻炼,也就是给其提供广阔的高质量的国际化交流与培养平台.一方面,努力扩大本国学生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高出国交流的质量.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加强国际化高校的合作,主动加入世界性的国际大学组织或专业协会,通过不同层面的互派留学生和交换生,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专业竞赛、跨国论坛、假期夏令营或培训班等活动,扩大不同国家间校际交流的空间,为本土学生创造更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校本国际交流培养的体系.结合引进国际化师资、外国留学生以及利用来访外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互为补充,不断拓展,紧密利用国际慕课资源,努力在本校塑造国际化学习的氛围.

4.4 采用国际化理念和方式开展本科生的服务管理

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成效与该校的服务管理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学校有必要积极学习和探索国际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校内管理服务部门应紧密协作,打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做好本科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一方面,建设系统的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统筹协调校内各机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从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到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制定一整套本科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管理体制,坚持集中管理、分散培养,坚持全校一盘棋,避免各自为政.另一方面,国际化校园环境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知识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应积极提升管理服务岗位人员的基本素质,加强培训或国际交流,提升其在管理服务中的国际化视野和格局.在国际化要求较高的关键岗位提高对于语言的服务和要求,最大程度使学生可以更直接、更便利地接触相关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融入国际化的元素,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3-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2] 宋永华,伍宸.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N].中国教育报,2016-12-19(第5版).

[3] 桑元峰. 从国际化人才培养视角探索外语教学质量监控[J]. 外语界, 2014(5):83-88.

[4] 江新兴, 王欣欣.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 2010(9):61-63.

[5] 罗建波, 朱哲, 龚琪峰. 理工院校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与策略——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 煤炭高等教育, 2016(2):90-93.

[6] MBA智库百科.国际化人才[EB/OL]. (2017-2-8)[2018-3-5].http://wiki.mbalib.com/wiki/%E5%9B%BD%E9%99%85%E5%8C%96%E4%BA%BA%E6%89%8D#.E5.9B.BD.E9.99.85.E5.8C.96.E4.BA.BA.E6.89.8D.E7.9A.84.E5.AE.9A.E4.B9.89(*无误)

[7] 王严淞. 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8):13-19.

[8] 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s[DB/CD]. (此为,无上传时间)[2018-3-5].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ies/region/asia

[9] 李梅. 亚洲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比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6):69-77.

[10] 张莞昀, 赵志刚, 唐杰. 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5(17):32-34.

[11] 张骏. 高校国际化人才本土培养:“一境四同”实践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10):8-11.

[12] 文东茅, 陆骄, 王友航. 出国学习还是校本国际化?——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培养的战略选择[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1):17-26.

[13] 陆根书, 康卉. 我国“985工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1):25-31.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15] 李成明, 张磊, 王晓阳.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6):18-20.

归纳上文: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素质培养和路径研究和国际化方面的国际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时期护士长综合素质与管理技巧的培养
doi 10 3969j issn1672—9676 2016 17 O06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管理人员,是临床护理单元的管理者,与科主任即是合作关系,又是上下级关系 庞大的护理团队素质、.

新时期现代民宿酒店现状与
唐华现代民宿酒店是一个新生产物,是在我国在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 民宿酒店一般是景点区的村民利用住宅空置房屋,根据当地环境资源,人文、生态及景观条件开展的以住宿为主的赢利性.

河南省型人才培养现状和路径*
摘 要针对河南省创新型人才培养呈现出人才数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人才流失严重、培养体制机制和模式不够灵活、总体创新实力不够突出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只有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创新教育和创新.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路径探究
摘要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重点探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路径,以完善高校大学生就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