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批评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陈谦的《虎妹孟加拉》和情理相厄的批评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批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6

陈谦的《虎妹孟加拉》和情理相厄的批评,该文是关于批评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陈谦和《虎妹孟加拉》和情理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新世纪初,陈谦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爱在无爱的硅谷》,十多年来,她长中短篇多面出击,反响不俗.她的小说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她在中篇创作上下功夫尤甚,从《覆水》、《望断南飞雁》、《繁枝》、《特蕾莎的流氓犯》直到《虎妹孟加拉》,每部新作问世,总给人一种出手不凡的惊喜,感觉有新变.她不重复自己,不愿按老套路行文,这是陈谦极为可贵的特质.若构思不到火候,宁可停笔不写,绝不炒现饭.她的写作过程,属于那种慢工出细活.所谓精品正是这样产生的.

一.严肃主题与悬疑色彩

对于新移民作家而言,移民题材是一座金矿.陈谦执着于写移民题材,探索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表现地球村时代新移民的生存现状与命运,聚焦于这类人物的灵魂深处,此乃作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她多次谈到:“小说存在的理由,便应当是关注和表达人类生存的困境,小说家不需要,也不可能对生活的难题都能提供答案,但应该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1] 她的中篇创作力求每篇都有新视野、新境界.

在《望断南飞雁》中,“陪读”夫人南雁,是在易卜生百余年后重塑的“娜拉”,陈谦赋予了“娜拉”崭新的时代色彩.南雁随丈夫到美国后,一步步,走过了陪读夫人的艰苦阶段,每一步她都尽心尽意,做得相当不错,她的丈夫心存感激.她在完成了整个的“陪读”之后,突然离家出走,去旧金山念书学美术.南雁不愿意做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不满足于丈夫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她认为那是丈夫的,不属于自己,她不甘愿做一个附属于男人的全职太太,她不满足于只是一对儿女的母亲.她的美国梦不是物质上的,也非文化冲突、思乡之类,她的追求已超越了物质金钱、文化冲突,而触及到人的灵魂、人性,作家是在写移民女性的生存困惑,对精神的追求与生命的探寻.

新时期以来,题材走过了“政治、暴力、历史与性”的过程.《流氓犯特蕾莎》别开生面,一反题材的这种写法,,而转向写人物内心的反省、心灵的忏悔.特蕾莎(阿梅),美国硅谷芯片研究第一线女科学家,欲与当年的“流氓犯”王旭东—中国著名青年史学家,史丹福东亚中心访问学者见一面.她在旧金山中文电视台节目里认出了他.王旭东来美国做研究,查阅广西资料引起他回忆中的一段往事:三十一年前与小梅的一段交往,如给她禁书看,游泳时的青春萌动与肌肤接触,以致他后来被批斗,当做流氓犯,差一点坐牢.王旭东准备了那么多年,就为着对小梅说一声道歉.”特蕾莎也为当年的而愧疚.两人互相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后来旭东发现小梅认错了人.而两位中年人仍然表达出心中多年以来的忏悔…….作家着力开掘的是悲剧中的人性,而非外在表层的迫害与伤痛.这种反思痛苦中的忏悔意识,建立起灵魂关怀的维度,它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灵魂的关怀,是常常在文学中提到的所谓“终极关怀”.读这部小说,总会想起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在他不朽名著《复活》中塑造的聂赫留朵夫.表现的都是人的灵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陈谦擅长在“阔大的中篇容量里对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反复追究并演绎的展示”,“如何演绎的展示”,就包含着小说的可读性.所谓的可读性,就是好看与艺术性,这正是小说魅力之所在.可读性包含诸多元素,悬疑是小说吸引读者,激起阅读期待的重要艺术手段.陈谦的中篇恰到好处地融入悬疑手法,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悬念或谜团,烘托出带有某种神秘、紧张的氛围,加上开放性的结尾,刺激读者的好奇心,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残雪》是陈谦早期创作的一个中篇,带有浓重的悬疑色彩.陈谦说这部中篇是为“加强小说的可读性而进行的一次重要实践”[2]丹文是二十年前在美国西北部风雪中与“我”陌路相逢的女子,那年丹文从纽约冒着大风雪到美国西北部寻前夫胡力(是前夫胡力主动提出离婚),她来美国是为了听到前夫当面说出辜负她的真正原因,还欲揭发他学历的不洁历史,以毁掉他终身教授的前程,“让他建立在谎言和我青春血泪上的大厦轰然倒塌”.丹文怎么找到胡力,两人怎么相遇,经过如何?胡力后来怎么死的?他杀、自杀或车祸等等都是谜团.《残雪》的结尾是开放性的,它留下了情节的一些悬念,女主人公丹文在那次风雪中是否丧命?这些疑团让读者去想象与补充.

《流氓犯特蕾莎》中的特蕾莎与王旭东三十年后在美国相见,当年那段少年时代在广西的记忆竟然使两个人如此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两人通电话中,得知互相都来自广西,名字也对上了.读到这里,读者很期待这场奇遇.这是一大悬念.他俩相见会是怎样一个场面,会说些什么?读到第三部分,她在等待他的到来,“他一眼就从店里的三张东方面孔中认出了她.”“她是”,而她,几乎叫出“旭东”两个字,一再的铺垫,悬念推进,大家都说对方没变.两人的对话写得那般诚恳,推心置腹,互相都在忏悔,诉说心灵的痛.果真无巧不成书了.悬疑至此,却出人意外,原来特蕾莎认错了人.这个悬念在最后解开,获得极好的艺术效果,也大大加深了主题的重量.认错人还在互相真诚忏悔,使小说的主题更具普遍意义.《流氓犯特蕾莎》是属于那种把严肃主题加上悬疑色彩结合得极好的上乘之作,具有吸引读者重读仍兴味不减的魅力.

《虎妹孟加拉》的开头犹如悬疑推理小说一般吸引读者,“少女盗虎逃逸”,警方紧急追捕,悬念由此拉开,紧张的序幕中同时留下谜团?少女怎么敢盗虎逃逸,警方能抓住她吗?少女与虎是一种什么关系?以下接着的情节倒叙,告诉了读者的原委.而结局少女开打虎,也充满悬疑氛围,为什么会这样收尾,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小说的内涵也并非一眼可以看明白的,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二.小留学生的成长之痛

《虎妹孟加拉》的篇名曾引起我的猜测,是否如《流氓犯特蕾莎》指一个人呢?读罢小说才知道原来孟加拉是指一只雌性幼虎.小说结尾,在风雪交加的荒郊野外,伴随着惊人悠长的虎啸声,玉叶在万分惊恐之中的危急时刻,违背自己心愿,开打伤了她心爱而又随时可能袭人丧命的虎.受伤的虎跑向森林.小说中那只孟加拉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个由中国赴美留学的女孩,为什么会喜欢上一只虎,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究竟告诉了读者什么?

16岁的玉叶到美国上高中.她的父亲博林世代生活在广西穷困山区,改革开放中从做米粉店起家,后来开锡矿,成为拥有两座大锡矿的企业家.致富以后,父亲从小将玉叶送到贵族寄宿学校读书,一路从贵族幼儿园到贵族小学,又到广州国际学校上初中,再到美国得州达拉斯读高中,现在又到伯克利读大学.玉叶父母以为把孩子放到学校,学习成绩好便万事大吉,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教育与沟通,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父母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也在玉叶儿时的心灵留下阴影.玉叶从小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致使她与父母不亲,与家疏离,不合群.

离家到美国读书,来到陌生而又相对开放自由的西方世界,摆脱了父亲的管束与羁绊,玉叶自我、独立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从小喜欢动物的兴趣爱好也在异国得以延续.高中时养蟒蛇失败了,以后又收养了一只孟加拉幼虎,寄养在绿洲宠物收容所.因为这种爱好,她上大学选择学生物专业,将来准备当兽医.

因“孟加拉”在绿洲宠物收容所的状况忽然变糟.先是撞坏铁笼,后来更是两次袭击饲养员,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绿洲”动物收容寄养,请兽医和动物心理医生给孟加拉做检查,一旦确认有问题,按法律规定就要给老虎安排安乐死.结果出现“少女盗虎逃逸”,警方紧急追捕,迫使玉叶把虎藏到荒郊地带.而此时正值暴风雪季,饥寒交迫的虎发出啸声要冲出笼子,千钧一发之际,她求救老树,老树作为他父亲的朋友,心忧老虎伤人,叫她赶紧开.玉叶打伤老虎,孟加拉虎带着伤,跑往树林.事后玉叶号啕大哭:说虎是要过来跟她一起取暖的啊,“你们太坏了,人真的都太坏了.你和他们一样,都是骗我的.你也是骗子”.

小说文本中的玉叶处在十五、六至二十岁之间.她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好,到美国念完高中考上名校,她有自己的憧憬与理想,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比如做义工,上大学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喜欢动物并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思考,想考生物学博士、将来从事兽医工作等.由于从小一路就读贵族寄宿学校,缺少家庭温暖与关爱,使她成长中亲情缺失与家人疏远.到美国念书后,远离家乡、而西方学校放任个性,使得小留学生处于监管的“空白、放养”状态.更加缺少约束与引导.她自我意识膨胀,独立个性扩张.出国前与父母,姐弟不亲,到美国后与房东家小朋友合不来,与同学相处不和谐,认为父母还不如野兽,连她崇拜的老树伯都说成是骗子,见人就烦,这就是跨入成人门槛前玉叶成长期的状态.

始终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甚至于“跟人一起就头痛”.她对社会现实不满,看不惯世俗之种种,难以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在这种状态下,她虽然有追求,有梦想,可是在寻找中充满焦虑不安,处在迷茫的困惑中.青春叛逆期的她,在自己生活圈周围感受不到温暖与慰藉.孟加拉虎成为情感的寄托与唯一,她迷恋的只有这只虎.

读《虎妹孟加拉》,记起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与阿兰·霍林赫斯特的《美丽曲线》等作品,不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精彩的演绎.青春成长期有好有坏,或进取,勇气超人;或消极颓废,剑走偏锋,而叛逆更是一种极端的呈现.走进社会,跨越成人门槛这道坎,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不能避免成长之痛,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与行为举止.《麦田的守望者》的男孩霍尔顿,同样是16岁,“他看不惯周围的人物与世道,厌恶黑暗的现实,甚至梦想逃离这个社会”,“却只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自欺欺人.”[3]《虎妹孟加拉》中的玉叶不同于大卫、尼克与霍尔顿们,个人奋斗、反英雄的姿态渐成过往.玉叶更为典型地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特征.身处物资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物资生活优裕,求学一帆风顺,享受良好的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她虽然学习优秀,有理想与追求,却局限于个人的视野与喜好,缺少人类命运意识,社会担当精神.她的心智并不成熟,未经受过苦难的挫折,风雨的洗礼,人生的磨练.她个性张扬,极端自我,独立特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不满社会现状,不懂得人是属于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现实之中.

“断翅方识沧桑道,舔血抚痕痛何哉”,玉叶正在经历“破茧成蝶 ”的蜕变.开打虎是玉叶蜕变的第一步,这一步是疼痛的,是她走进社会的一个环节.“成长的过程不可避免完全社会化这一环节,而这个环节对成长而言就是破茧成蝶的最后一步,所以感到痛是正常的.”[4]作品当然有唤起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反思现行学校教育体制的警醒作用.但女孩与孟加拉虎的故事,展现的是女孩玉叶的成长与心路历程.表现了小留学生成长之痛.

小说中孟加拉虎的寓意有多种内涵:一是玉叶喜虎的勇猛、威武,在她心目中虎不是猛兽,如中国成语中的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虎都与龙并称,玉叶视孟加拉老虎为一种象征,一种向往的图腾.其二是喜欢虎的独来独往的个性,这与她独立特行的个性相吻合,她不喜欢依赖于人、摇尾乞怜的猫狗之类小动物.第三,她把虎作为感情的寄托、填补情感缺失的需要.按照里普斯的心理学理论,这是一种移情作用,移情的“对象就是我自己”.这里还包含着年轻人一种冒险,探险精神与神秘感.养虎也是一种探险,她企求在探险中获得一种快乐、兴奋与刺激.

老树是小说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中玉叶生活经历的见证者.他移居美国后成为资深高能物理学家,受博林之托照看玉叶.如果说博林是生她养她之父,老树则可视为她的导师与思想之父.玉叶很崇拜老树.玉叶遇事向老树请教,老树也视她如女儿一般,教授她以现代科学知识,引导他适应社会环境,关怀、呵护备至.

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长辈与亲历者,他眼中的玉叶:第一、认为“她是一个好孩子:玉叶是个好孩子,慢慢来,这年纪的孩子可塑性还很强”.第二、担心玉叶爱虎是一种“移情”症状.“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在帮玉叶堵她心里那个透风的空洞”,让她逐渐强壮起来.“可惜他也糊涂得忘了孟加拉不过是只猛兽,……认为靠虎拯救人心很危险.”第三、认为玉叶心智还不成熟,他对玉叶说:“你真是个孩子,等你长大了,有自己的孩子就懂了.”

以上三点为读者提供了解读这部作品的路径.

三.不能承载之重的文学批评

有论者对这部中篇作了颇有才气的评论,[5]其文不乏新颖的见解,有理论内含.但有的观点值得商榷,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商榷.

观点之一:而人对动物之他者性的渴望,取代了对于他乡的向往,成为海外移民生活史的新寓言.

十几岁的玉叶固然对父母家人反叛,还没有对他乡,没有到把向往美国看作人生追求的目标之地步.准确地说,她的目标还不清晰,很迷惘,充满无序与复杂.她涉世不深,人生经历太少,生活阅历与磨练远远不够.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玉叶1996年出生,小说发表为2016年11月,作家所塑造的这个女孩形象年龄应该不到20岁,她到美国仅三年多,都在学校生活.她只是一个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捶打,生活的艰难,世态之炎凉,还远远没有到命运多舛、饱经沧桑,看破红尘的人生阶段呢?她赴美求学一路顺畅.她刚踏进成人的门槛,还在求学阶段,还没有真正跨进社会,其父辈无人移民,对海外移民先辈的血泪史更是一无所知.她的这点阅历能构成“海外移民生活史吗”?“新寓言”又何从谈起?

观点之二:不但退出象征文明之巅的美国社会,更退出人类文明本身,在离人性最为遥远的兽性身上寻找充实人性的其他可能性.认同猛兽的暴力,本身是对文明的暴力最有力的否定.

何谓“文明之巅的美国社会”,难道美国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之巅?其他东西方文明都无法相提并论,不能与之相比?这且不论,“退出人类文明本身”何解?是指回到原始人类的蛮荒时代,刀耕火种的岁月?

文明的暴力显然指社会的残酷战争之类,人性丑恶,人性污点、或摧残、灭绝人性之类的恶行.这一些都是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中所反对,所批判的.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从来主张追求、弘扬真善美,批判、鞭笞假恶丑,“抑恶扬善”,“退出人类文明本身”不知何意?,是否意味着对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否定或一笔抹杀?

所谓的父母还不如野兽,连他所崇敬的老树伯也都是骗子,成人世界是虚伪的,这正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所说的激愤偏执之词.她到美国开的是虎头车牌的豪车,出手阔绰,200多美金一条的牛仔裤半打的买,她的钱不都是父母所供吗?她养虎一般人供得起吗?难道东方文明中不忘养育之恩,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也要否定.老树在危急时刻,出于对一个孩子生命的珍爱,叫她开打虎也算暴力?天下的父母在这种危险时刻都会对孩子们说,珍惜生命是第一位的.

就人类进化论而言,英美学者泰勒与摩尔根早就提出: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到文明的三个阶段.至今对世界各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依然有影响.“退出人类文明本身”,进到何处?回溯到以往?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在当今物资、科技高达发达的全球化时代,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认同构建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等、人类文明的建设在全球化时代靠地球村的人类共同努力奋斗,难道需要从最为遥远的兽性身上去寻找吗?

所谓“认同猛兽的暴力,本身是对文明的暴力最有力的否定.”,实在不能苟同.难道玉叶的父亲对女儿关爱、教育缺失,送她到美国留学就算暴力,前文已有阐述,我认为不能将这样的命题硬加在一部文学作品之中.从人类学观点看:“人类学承认人类是属于动物界的一种,但是又认为要对人类的行为作出充分的理解,决不能简单地遵循生物学的原则,而必须遵循人类发展所特有的原则.”[6]

观点之三:(玉叶父亲)博林正是这种进化观的代表者.尽管在的虎口下余生,在中国经济起飞期发达的博林,仍然试图以大跃进的节奏获取身份与财富的各项标配.尽管摆脱了广西山区贫穷的野蛮,他以下一代移民美国为目标的直线“进化”却实践着另一种野蛮.

小说中,玉叶的父亲博林出身贫苦,在经济起飞中致富,作为父亲,他对子女的教育有缺失,关心、教育不够,是不称职的.但他致富没有犯罪违法,触犯法律,穷困山区的农民摆脱穷困何罪之有?何谓“摆脱了广西山区贫穷的野蛮”,难道说博林依然像他的祖辈那样世世代代穷困下去,就不野蛮了吗?难道农村的孩子如同祖辈一样没有钱上学,走不出大山就不野蛮了吗?认为博林以下一代移民美国为目标的的直线“进化”却实践着另一种野蛮.此说尤为费解,是的,玉叶是所谓富二代,不是还有官二代,文二代,还有既不富也不贫的普通人的二代都留学西方吗?中国经济崛起,送孩子到国外留学越来越多,已渐成常态,博林何罪之有?如果是官员,艺术家、知识分子家庭送子女海外留学,会这样指责推理吗?有必要上升到如此的高度去批判谴责?不知道这两个“野蛮”所指何意,这其中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批评解读一部文学作品不能离开文本,如硬要把一部写十几岁的孩子留学异域的成长、叛逆中的追求、焦虑不安、张扬个性的极端行为上升到“移民史寓言”,兽性与文明的暴力,对穷困百姓脱贫致富,送子女留学美国说成为一次又一次野蛮等,没有信服力.脱离文本的文学批评,超越文本范围的解读,值得我们警惕.玉叶在小说中的经历,似乎还谈不上命运,承受不起如此广涉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之类种种的负荷.文学作品的功能不宜随意夸大,拔高.文学批评需要知人论世,实事求是.杜勃罗留波夫说过“只有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批评,对读者才有某种意义.假使作品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就指给我们看,其中有什么;这比一心想象其中所没有的东西,或者其中应当包含的东西,要好得多.”[7]

强加给文学作品不能承受之重的过度阐释并不可取.家庭,学校与社会如何关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是文学永恒的命题.成长之痛值得人们反思,树立人类命运的共同意识,构建全球化的人类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注 释

[1]陈谦:《谁是眉立·代序》,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6年版.

[2]同上.

[3]施咸荣:《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其人其作》,钱满素编《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347页.

[4]石定乐:《美丽曲线》译本前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元月版.

[5]何可人:《虎兕出于柙——读陈谦新作<虎妹孟加拉>》,《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6年第11期.以下所摘观点均出此文.

[6]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5页.

[7][俄]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见《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340页.

(作者介绍: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写作理论家.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现作精要》、《台港澳文学论稿》,《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等著作、教材十多部.在海内外发表论文、访谈百余篇.曾获海内外论文、著作、教材等奖项.)0

结论: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批评本科批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陈谦和《虎妹孟加拉》和情理方面论文范文.

守望传统从陈瑶生《墨竹》说开
2016年底,在已故画家陈瑶生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位于他故乡的焦作市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纪念性遗作展 大概是因为他被时人誉为“陈神竹”的缘故吧,在展览的作品中,他.

真假有无,虚实皆幻由《妖猫传》看陈凯歌的诗性表达
【摘要】电影妖猫传表面看起来是关于“贵妃之死”的悬疑故事,实则描绘的是一个“诗”人的梦境,是导演陈凯歌“诗”性表达的影像体现 以.

陈涌著、陈越编《陈涌纪念文集》等十则
陈涌著、陈越编 陈涌纪念文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陈涌(19192015)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创刊主编,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著述、独具.

歌曲《葬花吟》的演唱比较以陈力、郑绪岚为例
王立平先生是国家一级的作曲家,为1987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所创作的“红楼音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其中葬花吟是流传较广演唱较多的一首插曲,深受群众喜欢 葬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