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诗歌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与奥利弗诗歌《荒村》中的深层生态观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诗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5

奥利弗诗歌《荒村》中的深层生态观,本文是关于诗歌类学术论文怎么写与奥利弗和《荒村》和诗歌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投稿诗歌诗歌月刊诗歌投稿诗歌杂志

英国在18世纪进行了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也给大自然和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时期很多文学家对此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忧患,英国18世纪中叶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戏剧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1703-1774)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荒村》是一首全长430行的英雄双行体诗,抨击了富人为了追求大量的财富,开展了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流离失所[1].在诗人看来,对财富的追求不但会使英国人们丧失自由,也使传统古老的村落不复存在[2].可以说这首诗从多方面体现出了诗人的深层生态主义意识.

一、深层生态学简介

深层生态学是由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的与浅层生态学相对的概念,是一种最为激进的生态主义理论.深层生态主义者呼吁用一种激进的整体论代替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其核心为世界万物的“关联性”,强调所有生物都应平等地得以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任何试图把人类利益凌驾于其他动物或者物种的行为都是“物种歧视”,是不理智的人类偏见.另外,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是以自然是否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而深层生态学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强调自然本身的道德价值,不受人类意志的干预影响.1984乔治·塞逊斯和奈斯提出了深层生态学八条纲领[3].

1.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健康幸福、繁荣发展都有自身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以非人类世界对人类有无利用价值而改变.

2.生命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有助于实现这些价值,而且他们本身也具有价值.

3.除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人类无权减少其他生命形式的数量和种类.

4.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人口大幅度减少,而非人类生物的兴旺也需要人口数量下降.

5.当前人类已过多的干预破环了非人类世界,且情况迅速恶化.

6.因此,人类必须调整相关政策,涉及到基础经济、技术、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结果会给世界带来全新的改观.

7.意识形态的改变主要是指学会领悟生活的质量,而不是一心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改变会让人们理解“大”和“伟大”有天壤之别.

8.认同上述观点的人有责任直接或者间接地努力促成上述改变.

二、深层生态观三大诉求在《荒村》中的体现

深入剖析《荒村》一诗后,可以发现诗人哥尔德斯密斯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诉求了深层生态学提倡的纲领.它不仅是一首浪漫伤感诗,更是一记发人深省的政治警钟,呼吁人们更加理智地看到无节制的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深层负面影响.

(一)深层生态观在政治上的体现

政治上,该诗诉求尊重一切生命和生命多样性,反对等级制.该诗开篇便用一般过去时描写了虚构村庄奥本优美宜人的田园风光[4]:

Sweet Auburn! loveliest village of the plain;

Where health and plenty cheered the labouring swain,

Where iling spring its earliest visit paid,

And parting summer´s lingering blooms delayed (lines 1–4).

接着描写了村庄现在残败不堪,荒无人烟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诗中提到圈地运动不但使农村的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更夺去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民和动植物都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描述了富人收购村落土地后,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田园上,杂草丛生;小溪不再清澈见底,莎草大肆其道;沼泽里也只剩下一只孤独的麻鸦,发出空洞的啼鸣;一群田凫飞过荒径,但却苦于曲单和寡.村舍坍塌,沦为废墟,长长的蔓草爬上了断垣残壁.一片惨败的景象和首段明朗和谐的乡村美景大相径庭.

深层生态主义绝对不是“反人类”的,而是“反以人类为中心”的学说,奈斯提出的八大纲领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全部生命,包括承认所有人类的意义和价值.深层生态主义要求我们要尊重生物多样性,尊重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生活习惯文化等;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业文化对生态的破坏性.因为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地球母亲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是用来满足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原材料提供者.人类的欲壑难填,变本加厉向大自然不断索取.虽然工业文明在表面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给与人类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利益,但也同时摧毁了文化和生物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大的贫富差距使农民遭受到更多不公正的对待.村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后没有了生活来源,诗人描写了一位悲惨的寡妇不愿离去,在暮年里站在溪水边摘食水芹来填饱肚子,她不得不从荆棘中捡拾柴禾,以御寒冬,悲泣到天明.那些被迫离开乡村的人们只能进城任由权贵剥削压榨,进入工厂或者矿山,成为廉价劳动力.但是工人的生活非常悲惨,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工伤事故频发,劳动权益没有保障,受人歧视.诗人这样描写了进城村民的悲惨处境:“For him no wretches, born to work and weep, Explore the mine, or tempt the dangerous deep; No surly porter stands, in guilty state, To spurn imploring famine from the gate.”诗歌继续谴责了城市的浮华奢侈、堕落腐败.诗人以一位乡村纯洁的少女为例:不经世事的乡下女孩被迫来到光怪陆离的大城市,在这里她无依无靠、无傍身之计,在城市的诱惑下丢失了自己的德行.

诗人也警示了城市化带来了贫困、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犯罪等消极影响.《荒村》中的政治平等的主张和奈斯的深层生态观相互呼应,因为奈斯也认为所有社会群体、所有阶级都有应有平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一条不容置疑的公理[5],对人类或其他物种的不公正现象必须杜绝,上层特权阶级不应该为了一己之私摧毁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深层生态学极为珍视的财富.

(二)深层生态观在经济上的体现

经济上,诗人呼吁民众过俭朴的生活、尽量减少消耗.深层生态学强调人类不应自私地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应事事以生态为重,对大自然的索取只应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为目的,人类应克制在物质上的享受,而更多的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重新体会另一种身心上的满足.

反对对物质经济的狂热追求也是诗歌中贯穿全文的主题.在《赠乔舒亚·雷诺兹爵士》一文中,哥尔德斯密斯写到:“我必须承认我点老顽固,我仍然认定奢侈享乐是万恶之源,国家覆灭之源.”诗歌中,诗人将矛头直指奢侈,“O luxury! thou curst by Heen´s decree, How ill exchanged are things like these for thee!”富人运用政治经济手段,夺走农民手中的田地,过去幸福美好的农村受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而变得荒芜萧条,农民流离失所.他认为这背后的根源是财富日益集中于大城市,城市居民日益奢侈;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进行圈地运动,增加对外贸易.诗人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提出他的田园生活理想,同时也尖锐地批判了英国的社会现实.诗人描述了古老村落被摧毁,农田荒芜,富人在农田上修筑花园、开辟供人游玩的湖泊,为了自己的娱乐消遣修建马厩、狗舍、储物室等.另外,狩猎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被当作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为风靡一时的休闲运动.通过圈地运动,领主新开辟出大规模的猎场,他们置办昂贵的狩猎行头,养殖大批的良驹和猎犬,每到狩猎的时候便广邀贵戚好友外出打猎.诗人痛心疾首的写到“The man of wealth and pride/Takes up a space that many poor supplied; Space for his lake, his park´s extended bounds, Space for his horses, equipage, and hounds”.当时,英国的纺织工业兴起,拥有土地的富人发现在养羊出售羊毛,比租给佃户务农更有利可图,于是地主强征了一半的农耕土地用作牧场.该诗揭示了此举对农业的破坏性,诗人一针见血的指出“Ill fares the land, to hastening ills a prey, Where wealth accumulates, and men decay”(“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圈地运动后的乡村处处私人宅邸、贵族庄园,繁华奢靡,成为了一个富人的花园,农民的坟场.

诗歌结尾再次警告对财富的追求可能会使我们迷失自我,失去更可贵的品质、道德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样,深层生态学在经济上支持“极致”的可持续性:不仅要求人类现在的所作所为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还要求当代人尽量减少对生态的改变开发,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必要时,人类的生活生产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标准.诗人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危机,本质上是意识危机,人类必须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生产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种种社会政治和生态危机.

(三)深层生态观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意识形态上,深层生态学重新审视了自我和人类幸福的本质.人不是由姓名、家庭状况、性别、国籍、职业等等定义的客体,而是种种经历的主体.这种自我的内在主观性打破了“我”和“其他”以及“大自然”之间的界限,使得人类和自然融为一体.幸福不取决于你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你自身的状态,人类的成就不在于开发掠夺大自然谋取经济利益,而是欣赏了解保护大自然.奈斯认为人类应尽量在自然中生活,促进生态群体发展.《荒村》中的第一部分便描写了农村生活虽然简单、劳作虽然幸苦,但农闲时大家一起跳舞嬉戏、玩耍竞技,不需骑马打猎、或者花园游玩,也内心欣喜无限,烦恼了无.诗人写到“light labour spread her wholesome store, Just ge what life required, but ge no more: His best companions, innocence and health´ and his best riches, ignorance of wealth.”农民只要有栖身之所、有粮有羊便是幸福,活得简单自然,这样恬静怡人的乡村生活在诗人看来远胜于城市生活.

接着,诗人对比了乡村酒馆的谈笑生风和都市*的化妆舞会,高傲的富人在化妆舞会上费尽心机浮华铺张,醉生梦死,但纨绔子弟远未心满意足,疲累的欢乐已化为病态的痛苦;尽管这一切都打着时尚的幌子,但是诗人不禁疑问到:这就是欢乐么?(The heart distrusting asks, if this be joy?)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于追逐财富和名利,但对诗人而言,矫情做作的艺术比不上自然乡土的魅力.灵魂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不受世俗的影响,只为自然的美而欢喜跳动.真正的幸福不是由外在物质决定的,而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像泉水一样,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弥足珍贵.通过“´Tis yours to judge how wide the limits stand, Between a splendid and a happy land.”一句,诗人指出显赫辉煌并不等于幸福快乐.18世纪,英国迈入工业革命,资本家大量开采矿山,从事海外贸易,贪婪的聚敛财富,但是一切财富在诗人眼中不过是过眼云烟,虚荣安逸的奢侈生活带给村民们的只是噩梦一场.这和深层生态学八大纲要的第七点不谋而合,“大”并不代表“伟大”,物质上的富足并不代表内心的幸福.“How do thy potions, with insidious joy, Diffuse their pleasures only to destroy! Kingdoms, by thee, to sickly greatness grown, Boast of a florid vigour not their own”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诗句预言了奢华的生活在表面上给富人带来了享乐安逸,但是圈地运动和工业化的背后,村民流落他乡,传统的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破坏殆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际关系变的异常冷漠,给英国社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作者通过该诗向英国敲响警钟:对财富狂热的追逐,贸易的不断发张,使美德和诗歌也远离了英国.

最后,诗人描写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准则:有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待所有人都和蔼可亲,虽然只有四十镑年薪但过得富裕满足,从不阿谀奉承,或追求权势,善于扶贫济困,拙于附庸权贵.他救济流浪汉和乞丐,给其指导;帮助浪子回头,重归亲人怀抱;收留伤残士兵,倾听他的故事.牧师对所有人都施以怜悯和博爱,一视同仁.他的幸福简单自然.这位诗人创造出的理想人物同样符合深层主义学的生活态度和准则.

三、结语

哥氏的《荒村》不仅是浪漫诗歌的杰出佳作,更是一首以物言志的政治诗歌,它敲响了要求英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反省改变的警钟,否则英国的传统文化美德和生活方式就如“荒村”一般无法挽回.深层生态学要求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彻底颠覆社会经济体系,保护自然体系中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荒村》也严厉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这和崇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流浪潮格格不入,所以当时英国社会对该诗颇有争议.但回顾历史,引起诗人忧思和哀叹的社会、生态、人文等问题时至今日也仍然是社会的难题.所以,《荒村》中的深层生态观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很大的警示作用.

——————————

参考文献:

〔1〕Bell, Howard J . "The Deserted Village and Goldith´s Social Doctrines"[J]. PMLA. 1994 (3): 747.

〔2〕Kazmin, Roman . "Oliver Goldith´s The Treller and The Deserted Village: Moral economy of landscape representation"[J]. English Studies. 2006(6): 653–668.

〔3〕Sessions, George.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M].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95:85.

〔4〕Goldith, Oliver. The Deserted Village[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6.

〔5〕Naess, Arne.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A Summary.” [J]Inquir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1973(16): 96.

(责任编辑 徐阳)

本文总结,该文是关于经典诗歌专业范文可作为奥利弗和《荒村》和诗歌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回归勤奋的本质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笼统,西方人擅长将一些基础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清 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用了整整一本书,阐释了“铁棒磨成针”这句话的道理 .

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结点:以诗歌《道旁》为例
内容摘要诗歌解读遵循日常生活逻辑之外的诗性逻辑,对诗歌的解读要求逻辑自洽与线索明晰,当前的诗歌批评对卞之琳诗歌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固化态势,无意识地将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给予狭隘地定型,忽视了.

利盖蒂《木管五重奏》的音乐分析
付珍珍 (浙江音乐学院管弦系 310000)摘要利盖蒂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创造非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从利盖蒂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前期作品属于转型时期,具有非常强的探索性 而后期.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的视角转换和种族立场一以《天竺葵》和《审判日》为例
引言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O´Connor,19251964,以下简称“奥康纳”)英年早逝,仅存有2部长篇小说和31篇短篇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