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美丽乡村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和乡愁诉求背景下福建省省级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主题:美丽乡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3

乡愁诉求背景下福建省省级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本文是美丽乡村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乡村记忆和乡愁诉求背景和旅游产品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美丽乡村论文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论文参考文献 省级医学期刊目录省级期刊目录求论文省级期刊版面费多少

谢新丽,吕群超*

(宁德师范学院 旅游系,旅游研究所,福建 宁德 352100)

摘 要:乡愁诉求成为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萦绕在城市居民心头的念想.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紧扣乡愁诉求,开发适应乡愁诉求的记忆旅游产品不仅涉及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成功,而且可以坚实中国梦的步伐.从乡愁内涵、产生背景、记忆旅游产品内涵等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案例,指出目前记忆旅游产品开发中值得思考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景观,建构完善乡村文化空间,创新农事体验活动与优化农事体验活动结构,实现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等创新发展记忆旅游产品的原则及措施.

关键词:乡愁诉求;记忆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 326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3-0035-07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时空记忆的传统建筑、文化遗迹、传统古村落以及古镇等在城镇化大潮中被摧毁,并被所谓的代表现代文明的景观所取代[1].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所秉持的理念误区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景观、文化与环境造成了破坏,如某些乡村大拆大建、建设互相机械模仿等[2].在城市快生活节奏、高生活压力、食品安全焦虑、环境恶化等现实背景下,城市居民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希望逃离压抑的生活模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和记得住乡愁成为了萦绕在城市居民心头的念想.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旅游地游览乡村景观、品味乡土美食、重温儿时的记忆.在城市化进程中,公众的时空记忆随之消失,即公众的精神与情感依附载体出现空缺[3].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依恋、精神需求及集体记忆的乡愁便由此产生[4].

主体对于家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离”是乡愁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乡愁是个体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或曾经生活地的一种情感依恋和精神需求,是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因远离家乡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诉求[5].学者研究认为个人离开家乡时间越长,生活地离家乡越远,个人乡愁的情绪越强烈[6].乡愁凝聚着个体对地方的特殊情感与记忆,是个体情感对地方的投射[7].美丽乡村建设是旅游产业新常态下,国家实现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开发适应乡愁诉求的记忆旅游产品是实现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步骤,也是满足新常态下旅游需求变化的重要措施.然而如何有效开发乡愁诉求、并开发记忆旅游产品是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记忆旅游产品是什么?有哪些特征?记忆旅游产品开发的驱动力有哪些?乡愁诉求与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的关联机制如何?对于上述问题,甚少学者进行研究.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上有利于指导美丽乡村的旅游产品开发与优化.文章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几个典型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进行解析和思考,以总结实现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普遍规律.

一、乡愁与记忆旅游产品

(一)乡愁的内涵及产生背景

1.乡愁的内涵

乡愁一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奥德修斯的旅行》中[8].学者们从心理学、文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应研究,并认为乡愁是后现代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9].乡愁是对过去渴望的一种情感[10], 它是每个人在一定的时空环境都可能经历的一种严重的疾病[11].根据乡愁的内涵与层次,本文将乡愁定义为基于生活环境与空间对于故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离,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性与恢复性的精神与情感的诉求,是一种对故乡或昔日生活的记忆.基于其内涵层次,本文将乡愁解构为社会记忆、空间记忆与环境记忆三个维度.

2.乡愁诉求产生的背景

(1)传统文化的衰退

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传统建筑、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俗文化等在城市先进文明的冲击下,表现出颓势,且逐渐失去其根基.首先,传统文化载体功能的丧失.在乡村旅游地,传统古村落旅游发展表现为三种模式,即历史遗迹型发展模式、活态型发展模式和商业旅游地发展模式[12].受错误理念的指导,许多乡村旅游地都选择了历史遗迹型发展模式.在历史遗迹型旅游地,因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失,传统文化载体功能丧失,传统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内在活力;其次,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断代.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退化的背景下,面对不充分就业的现实问题,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主体选择城市就业,以致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疏于技艺练习和传授.在城市建筑景观文化荒漠化、乡建模式同质化[13]、邻里交往弱化[14]等背景下,乡愁便成为了萦绕在居民心头的念想.

(2)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与亲情疏离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在空间复杂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农村居民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就业收入的机会、争取相对优越的子女就学环境,纷纷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就业.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15],进城务工人员因自身技能水平不高、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所在城市的地方法规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作环境与场所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成员的长期异地分居导致亲情的疏离.这些因素是乡愁诉求产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的转型与个人身份认同感的困惑

社会转型是中国当下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16].在此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在房价高启的和无力支付高房价的困境下,很难实现由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型.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也因为城乡差距而不愿意再回到昔日生活的农村.在这个社会转型期,进城务工人员既非农民、又非市民的个人身份认同,成为内心的隐痛,也为乡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环境变迁与新环境适应过程中的焦虑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环境的剧烈变化是其重要特征,这包括社会环境、空间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变迁.社会环境的变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日渐颓势、人际与邻里关系交往的弱化、社会诚信的缺失等;自然环境的变迁表现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空间环境的变迁表现为野蛮的新农村建设与疯狂的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古村落、历史遗迹等的景观退化或灭失.在环境变迁的背景下,城市居民表现出内心的焦虑[17],开始向往昔日的记忆和对过去的渴望.

(二)记忆旅游产品的内涵

记忆旅游产品是指基于公众乡愁记忆诉求,通过系统整合乡村不同要素,如古建筑、生活习俗、传统手工艺、农事生产活动、特色餐饮等开发成能满足旅游者怀旧情结、思乡情愫等心理和情感诉求的旅游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满足公众记忆诉求的旅游产品,其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作为与观光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等并列的旅游产品形式,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的原真性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特性[4].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资源的系统整合均要求立足已有的资源基础,保持资源的乡村性与文化的原真性.旅游者在乡村旅游地能够切身体会到儿时记忆中的乡村,体验到真实的乡村文化.

2.产品的怀旧性

记忆旅游产品是基于乡愁诉求而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者通过消费该旅游产品能够重温儿时的记忆、品位传统美食、游览记忆中的故园而满足情感的诉求等.记忆旅游产品应该是基于文化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怀旧与复古情节的旅游产品形式,让旅游者的思乡情节得到满足.

3.活动的体验性

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是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记忆旅游产品就是能够让旅游者干农家活,如采摘农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榨油等;吃农家饭,如体验传统美食等;住农家院,如住在民宿中,与家人夜晚围坐农院,话聊儿时的记忆等.记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除了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外,更有利于旅游者乡愁诉求的满足.

4.情感的依附性

在物质发达的城市生活中,高节奏的生活模式、恶化的环境以及弱化的人际关系让居民的情感缺乏了寄托的载体.记忆旅游产品让旅游者在周末或业余时间通过记忆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参与性、怀旧性等特性寻找到精神的慰藉,也为旅游者的情感提供了依附的载体.

(三)乡愁诉求与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的关联机制

1.乡愁诉求是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驱动力

学者研究认为乡愁是后现代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9].当前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消费行为正是基于快速城镇化及其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影响而引致的.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面对传统文化的颓势、环境变迁的不确定性与弱化的人际关系,旅游者的乡愁与怀旧情结日盛.基于这种需求的旅游行为直接影响了实践者对于记忆旅游产品的开发.从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方分析,根据需求—供给的逻辑路径,乡村记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等均需基于旅游者的乡愁需求的研究.

2.乡愁诉求影响了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乡愁诉求是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空间、建筑空间与环境空间的保持是记忆旅游产品的重要特性,也是乡愁诉求的内在要求.旅游者希望体验原生态的乡村空间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基于文化真实性保持的旅游产品是记忆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旅游者访问乡村旅游地的重要动机就是体验原生态的乡土风情与真实性的地域文化.乡村旅游者希望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农事活动、品位农家美食及住农家院落,这些内在诉求直接影响了记忆旅游产品对于参与性的重视.

3.乡愁诉求影响了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的组合结构

个体精神与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多元性决定了乡愁诉求是一个系统与复合的概念.与此对应的旅游产品也应强调其组合性与结构性.根据需求—供给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乡愁诉求的记忆旅游产品强调旅游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与系统化,重视文化原真性的保持以及乡村空间环境的维护.通过上述多维结构的营造,形成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

4.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是乡愁诉求的载体

作为扎根于乡愁诉求的记忆旅游产品,其结构形式体现了乡愁诉求的内在基因.从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的内在逻辑分析,乡村旅游地村落空间布局、建筑结构的营造是乡愁对于文化空间诉求的重要体现;旅游者对于乡村旅游地的参与性农事活动的消费行为,充分满足了旅游者对于儿时的记忆、家乡情感的寄托.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所内含的特性使其成为了乡愁的重要载体.

二、福建省省级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开发案例解析

(一)寿宁大韩村与永春大羽村的产品开发

寿宁县大韩村于2014年成功入选福建省最美乡村,其有“一红一绿”两张名片,即“红色少年”张高谦的故乡拥有中国纬度最北的古榕树群[18].2013年开始村两委秉承“支部强、产业优、村庄美、民风好、农民富”的发展理念,发扬优良传统、推进小康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环境下,大韩村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委的统一部署与建设下,大韩村进行了村落环境的整治、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树立村落品牌形象、紧扣生态优势培育生态农业竞争力、着眼市场需求开发互动旅游产品等.大韩村积极营造优质、生态的村落环境.除了治理垃圾乱扔的不良习惯之外,在进行村落建设时也强调村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提高村落的整体乡建质量.大韩村通过建设张高谦红色文化体验营地,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小时从课本所熟知的英雄故事,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大韩村充分利用土壤富含锌硒的优势,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社和“锌橙”的品牌,策划农事体验活动.经过一年的建设,在2014年,大韩村荣获“福建省最美乡村”“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和“市级生态村”等称号.旅游者能够享受良好的自然环境、体验红色文化、参与农事体验活动,让乡愁诉求得到慰藉.

2010年开始,永春大羽村开始挖掘白鹤拳文化,如建设白鹤拳史馆、举办白鹤拳文化节、拍摄白鹤拳电影及动漫等,打造白鹤拳品牌[19].近两年,大羽村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要求开始了美丽乡村建设[20].针对村落景点单薄、内涵不够以及与游客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把白鹤拳文化产业和特色农业结合,建立“百瓜长廊”,发展山地养蜂、山羊、乌鸡等原生态产品,新建了四季花海、花卉长廊、功夫客栈、武馆家访、文化展示馆、农家体验中心等,打响以白鹤拳为拳头品牌的生态农家游[19].大羽村成立了泉州首个乡村游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营销旅游资源,并策划一条以功夫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与此同时,大羽村规划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对村子的外墙、屋顶进行改造,打造白鹤拳表演、水上梯田、农耕体验、“候鸟式养老”等休闲旅游项目[21].通过环境整治、村落景观设计与建设布局、武术文化体验以及农耕文化体验,旅游者找到了寄托乡愁的去处.

两个案例都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记忆旅游产品开发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实践,也成了旅游者寻找乡愁寄托的目的地.但是经过调研与访谈,仍发现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与推敲.

(二)案例解析与思考

1.乡村生态环境的营造与深度开发村落景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为旅游者提供乡愁寄托功能的首要条件,是记忆旅游产品的重要特征.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记忆旅游产品开发应该着重考量的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走新农村建设的老路,注重乡建、产业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从大韩村与大羽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比较分析,两个村落的生态环境均保持良好,但又各是特色.大韩村位于闽东北腹地,自身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且非常重视村落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充分挖掘“富锌富硒”的品牌认知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协同发展.大羽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其注重原生态体育文化、特色农业、景观设计等协同发展,因此,其开发的原生态体育产品、体验农业项目、度假项目等构成了记忆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同村落在资源禀赋、文化内涵、村落景观、聚落肌理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但这些都是乡愁寄托的载体.不同的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市场定位、目标市场差异进行资源开发,但是生态环境的营造与村落景观的深度开发应该兼顾协调.在村落景观深度开发时,如大羽村开发四季花海、花卉长廊、水上梯田、农耕体验、“候鸟式养老”等产品时,做到了与生态环境的兼顾与协调,使其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成为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

2.乡村文化空间的构建与乡建文化缺失问题

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是一个系统、复合的概念.构建良好的文化空间是提升记忆旅游产品品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和实现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在美丽乡村记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正确理解乡村文化空间范围、文化空间构成、文化空间的要素组合等概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实现村落整体景观营造和产品提升的重要手段.大韩村在乡村文化空间构建方面不如大羽村,大羽村紧紧围绕白鹤拳文化做文章,打造白鹤拳品牌、塑造以白鹤拳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建设景观长廊、提供武术体验与农耕体验等营造乡村文化空间.这种立体的文化空间不仅实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而且保留了乡村性和文化的真实性,满足了旅游者的乡愁诉求.红色文化是大韩村的特色.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其围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做文章,整体的文化空间较小,略显单薄.

旅游者的需求呈现多元性、差异性和演进性等特征.在记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文化空间的营造,如整合地域文化资源、塑造旅游品牌、合理规划景观布局、策划体验性与参与性活动等.与此同时,应高度重视乡村性与文化真实性的保持,做到乡建与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大韩村与大羽村在文化空间的构建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乡建文化的保持做的比较好.

3.体验农事活动的设计与产品创新之思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和干农家活是乡愁诉求的重要表现.乡村旅游地充分利用农事活动资源基础,策划系列的农事体验活动,让旅游者在参与体验性活动过程中,满足其乡愁诉求.在进行体验性农事活动设计时,根据需求—供给路径关系,活动产品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证研究中,大韩村与大羽村都设计了农事体验活动,但是大羽村所设计的产品结构较为完善,产品创新能力较强.大韩村仅设计了脐橙等农产品采摘活动,而大羽村则设计了“百瓜长廊”、 农家体验中心、水上梯田等若干农耕体验项目.旅游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参与不同类别的体验活动,让乡愁诉求找到了载体.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环境中,面对机械、琐碎、压抑的日常生活,如何开发体验性农事活动产品,并进行不断创新是记忆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记忆旅游产品应该扎根农事体验活动的设计,充分利用农事活动资源,对农事活动进行策划、包装,让旅游者在参与农事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乡愁需求的满足.

4.体验活动的结构优化与产品结构同质化之惑

基于旅游者需求的差异化与多元化特点,乡村旅游地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应该是多元的,能够在结构上做到合理搭配、系统组合与优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在时间上也是持续演进的,这客观上要求旅游地完善和丰富体验活动结构.从横向角度分析,区域相邻的乡村易因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与协作机制的缺失导致产品结构同质化.从体验活动的结构分析,大韩村的结构相对单一,而大羽村则相对较丰富和完善.大韩村根据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红色文化体验营地,依托“锌橙”品牌策划采摘系列活动.大羽村打造了以白鹤拳为龙头的白鹤拳武术文化体验活动、花卉景观带、农耕体验、“候鸟式养老”等多元体验项目.在横向比较上,大韩村与大羽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做到了产品策划特色化、产业布局多元化,避免了区域的同质化竞争.

乡村旅游地在记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紧扣市场需求多元化特征,依托资源禀赋的特性,不断完善体验农事活动的结构,为旅游者的乡愁诉求建构多元载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根据需求演化特性,持续优化体验活动的结构,且实现区域产品结构的差异化.

5.乡村发展差异化定位与区域旅游发展协作缺失

区位相邻的乡村旅游地因文化禀赋相似、资源相近和协作机制缺失,往往易出现产业定位雷同、产品结构同质化、产品低价竞争等问题,影响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实践经验分析,大韩村与大羽毛村在定位方面均立足自身资源特色与禀赋.大韩村抓住“一红一绿”两张名片,开发张高谦红色文化观光项目、体验项目与教育项目,使其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羽村深度挖掘白鹤拳文化,开发了主题酒店、建设白鹤拳史馆、举办白鹤拳文化节、拍摄白鹤拳电影及动漫等.两个村落的独特文化为各自的产业发展定位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使其避免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雷同的问题.

资源禀赋差异与产品的个性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条件.乡村旅游地塑造记忆旅游产品时,应注重产业发展定位的个性化,差异化,开发独具特色、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区域之间应在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结构的最优配置与协同开发,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在精准扶贫的号角下,广大农村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经济的发展,从到地方都在大力实现全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伟大目标.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语境的乡愁成为了萦绕在广大群众心头的情愫,这种诉求不同于西方国家文化中的怀旧情结.从旅游需求—供给的逻辑视角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否首先要考虑如何开发满足旅游者乡愁诉求的记忆旅游产品,如何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无缝对接.大韩村与大羽村在记忆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的尝试值得学界和业界予以肯定,值得大家评论、分析和总结其内在的普遍规律.

首先,应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护乡村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都市居民已然成为一种奢求.面对水泥森林与恶化的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与原生态景观的乡村成为了记忆旅游产品的重要特征.其次,建构完善的乡村文化空间,让乡村文化空间成为包括传统建筑、道路、景观、地域习俗、农事活动等能够满足乡愁诉求的多元要素构成的立体空间.再次,创新农事体验活动.乡村旅游地开发的农事体验活动是记忆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体验活动通过让旅游者寻找家乡的记忆、儿时的记忆,成为了寄托乡愁的家园与载体.最后,实现美丽乡村差异化发展.不同乡村应根据自身特色与资源禀赋开发各具特色以及协同发展的记忆旅游产品,实现旅游者乡愁诉求与记忆旅游产品供给的有机衔接.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美丽乡村的建设应该借鉴大韩村与大羽村的运作理念,在记忆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旅游者的乡愁诉求这一痛点,让记忆旅游产品不仅能够承载旅游者的乡愁诉求与实现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而且促进中国梦实现的坚实步伐.

[参考文献]

[1]

冯云廷.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J].中国软科学,2005,29(6):86.DOI:10.3969/j.issn.1002-9753.2005.06.016.

[2]陆益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3(5):131. DOI:10.3969/j.issn.1001-862X.20070503.

[3]叶强,谭怡恬,张森.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13. DOI: 10.11821/dlyj201507002.

[4]Zhou L. Online rural destination images: Touri and rurality [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4, 3(4): 227. DOI.org/10.1016/j.jdmm.2014.03.002.

[5]Hutcheon L, Valdés M J. Irony, Nostalgia, and the Postmodern: A Dialogue[J]. Poligrafías. Revista de Literatura Comparada.1998:18.

[6]Gruijters I. Heimwee en situatiekenmerken. Homesickness and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Unpublished MA Thesis. Tilburg University[M]// Van Tilburg M, Vingerhoets A.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Movies: Homesickness and Acculturation Stress Amsterdam: Ams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2:50.

[7]Neuvonen M, Pouta E, Sievnen T. Intention to revisit a National park and its vicinity: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quality percep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0, 40(3): 51.

[8]Sedikides C, Wildschut T, Routledge C, et al. To nostalgize: mixing memory with affect and desire[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bs.aesp, 2014, 51(1): 189.DOI.org/10.1016/bs.aesp.2014.10.001.

[9] Reks' c'M. Nostalgia for Communi in the Collective Imagination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ioral Sciences, 2015, 183(4):105. DOI:10.1016/j.sbspro.2015.04.852.

[10]Pearl J.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M].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2.

[11]Dalos S, Merchant A, Rose G M, et al. “The good old days”: An examination of nostalgia in Facebook po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15, 83(1): 83.DOI.org/10.1016/j.ijhcs.2015.05.009.

[12]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等.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0):1029.DOI:10.3969/j.issn.1671-816X.2015.10.012.

[13]陈青红, 王国良, 徐文辉,等. 同质化背景下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J]. 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1(2):49. DOI:10.3969/j.issn.1672-4925.2013.02.016.

[14]王乃举.理性思辨下城市住区邻里交往弱化应对策略[J].江苏城市规划,2008,163(6):8.

[15]吕群超,谢新丽,谢新暎,等.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困局研究:以福建省环三都澳区域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23.DOI:10.3969/j.issn.1671-816X.2011.05.019.

[16]殷娟.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长沙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42.DOI:10.3969/j.issn.1009-2013.2009.03.008.

[17]Fisher S.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leing home: Homesickness, health and obsessional thoughts[M].On the Move: The psychology of Change and Transition, 1990:153.

[18]游笑春.寿宁大韩村第一书记周圣义:来我们村摘脐橙吧![EB/OL].(2015-11-18)[2017-04-18]. http://nd.fjsen.com/2015-11/18/content_16912028_2.htm.

[19]施由森.福建永春县:白鹤拳打出旅游新天地[EB/OL].(2015-05-09)[2017-04-18]. http://www.wenming.cn/wmcz/yw_1632/201505/t20150519_2620773.shtml.

[20]康鸿杰.大羽村,美从何来[EB/OL].(2014-02-11)[2017-04-18]. http://www.ycxww.cn/content/2014-02/11/content_4785132.htm.

[21]郑云彩.永春大羽村成立美丽乡村旅游合作社[EB/OL].(2013-10-29)[2017-04-18]. http://www.fj.xinhuanet.com/zhengqing/2013-10/29/c_117910226.htm.

[22]陶玉霞.乡村旅游理论体系树模型建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1):16.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1004

上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乡村记忆和乡愁诉求背景和旅游产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美丽乡村本科毕业论文美丽乡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2019年吉林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名单
吉新农村领导小组〔2015〕9 号全省共108 个长春市(18 个)榆树市太安乡双合村榆树市五棵树镇爱国村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安县农安镇群众村德惠市米沙子镇太平沟村德惠市布海镇十三家子村德惠市朱城子.

公益微电影情感诉求的影音书写
【摘 要】公益微电影是微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同时也是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益微电影通过讲述短小精悍的故事,表达主旨内涵,体现情感诉求,从而产生社会功能或是文化功能 但是,公益微电影的创作也面临诸多.

区域文化的自主性价值诉求云南美术策展的回顾和前瞻
摘要本文以时间为序,将云南美术展览分为三个阶段,从展览史即为美术史的观点出发,在他者定义和自我定位的双重要求下,在寻求云南区域文化自主价值的过程中,强调并指出策展发挥的作用和肩负的责任 关键词区域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颚东南地区乡村水系景观设计以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镇为例
摘要水之艺术是人类心灵中自然焕发的一种支持生命和扩张生命的活力,同时也是人类智慧与生命的延续 美丽乡村中的水系景观设计是从人与文化精神的交互中汲取题材,以美的形式规律加以提炼、加工并让艺术与人的心理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