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血管外科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李震:规范外周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助力我国血管外科医学事业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血管外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李震:规范外周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助力我国血管外科医学事业,本文是血管外科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李震和血管外科和疾病诊疗相关论文范文集.

血管外科论文参考文献:

血管外科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杂志规范论文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快速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众多学科带头人,他们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朴素严谨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管理理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我国外周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常见的如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瘤等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危险,患者对高水平、专业化的血管外科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同时,我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专业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传统手术技术在不断的完善,新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是目前河南省能单独开展全部外周血管手术及腔内治疗的专业科室之一,在血管疾病种类及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河医院区年手术量达到3000余台,手术量及难度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其中大部分是急难危重患者,目前对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已达国内外一流水平,利用复合手术室的平台优势,以最小的创伤、最低的费用及最好的效果来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李震主任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河南省重点学科(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外周血管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血管疾病防治创新型科技团队及河南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负责人.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国际血管联盟肿瘤相关血管重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脑防委中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及省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文章18篇,影响因子超过80点.主编及参编译血管外科专著1 0部.

为此,本期我们对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国际血管联盟肿瘤相关血管重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李震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李教授,您多年来致力于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曾主持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项目多项,在腔内血管外科疾病的临床、科研、综合治疗方面,做出大量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下肢外周血管疾病,传统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虽可有效减缓或阻止血栓蔓延、疾病复发,但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因此不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据了解,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两年将收治的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了切实详尽的参考依据.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请为我们分享一下,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结果?

李震教授: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下肢外周血管疾病,传统溶栓、抗凝等治疗措施虽可有效减缓或阻止血栓蔓延、疾病复发,但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因此不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基于此,我院于201 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切实详尽的参考依据,以下为大家做以详细阐述.

我们收治的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男47例、女41例,年龄19~73岁、平均(51.36&plun;1.64)岁,发病部位:左侧73例、右侧15例,疾病类型:混合型43例、型45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8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等于44)、对照组(n等于44),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例数、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第一,纳入与排除标准.一是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二是年龄不大于75岁;三是于本次研究前1个月内无严重创伤或大型手术治疗史:四是于本次研究前3个月内无活动性内出血病史:五是可伴发高血压但能够达到临床良好控制效果;六是排除处于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等生理特殊时期女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七是具有正常的心脏、肝脏、肾脏功能;八是排除恶性肿瘤患者;九是排除血液、免疫、精神系统疾病者:十是对本次研究所需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治疗方式均具有良好耐受性,无相关禁忌症;十一是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研究前指导其签署知情同意协议(该协议由本院医学与*研究会制定);十二是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研究会审核.

治疗方法,对照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并建立有效股静脉通路(健侧),利用导丝、翻山导管将患侧静脉开通(逆向),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溶栓导管,初始尿激酶每日给药60万U,同时提供常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之后应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情况动态调节尿激酶用量,术后常规经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患者体位及入路同对照组,于病变处相距1cm处利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自近心端沿导丝至远心端有效吸栓,导管移动速度每秒钟控制在1-2mm为宜,操作全程均利用Angiojet系统自带Power Pulse功能于血栓局部均匀反复喷洒25-50万尿激酶+0.9%、100ml生理盐水,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导管退出并保留鞘管、导丝,之后复查血管造影,若血栓清除效果不良可静置30-45min后再次行上述操作,术后常规经利伐沙班过度至华法林抗凝.

第二,观察指标.一是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等数据,其中总有效率为各组治愈率、有效率之和;二是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便、血尿等:三是预后情况:两组均接受1年有效随访,记录其色素沉着、水肿、皮肤溃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第三,效果判断标准.一是治愈:临床表现均消失,治疗前后对应局部下肢周径差在0.5cm以下,经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血管造影)可见具有通畅的下肢静脉:二是有效:症状改善但未消失,治疗前后局部下肢周径差在0.5~3.Ocm范围内,影像学检查可见血栓残留;三是无效: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疗前后对应局部下肢周径差在3.Ocm以上,影像学检查可见目标区域血栓无变化且静脉血管仍处于闭塞状态.

第四,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预后情况相关数据均属于计数资料,经n(%)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X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第五,治疗效果.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应治疗,未见中断治疗、退出研究等异常情况.经分析可知,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91%,对照组仅为70.4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第六,不良反应.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本次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显著低于对照组(29.55%),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注:本次研究期间未见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不良反应情况.

第七,预后情况.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于本次治疗完成后均给予1年有效随访,随访成功率为100.00%.经分析可知,研究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82%)显著低于对照组(22.73%),数据对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本次研究期间未见1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并发症情况.

总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机体的主要病理变化在于下肢静脉血管内血液不正常凝固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管腔阻塞.研究表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表现出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若患者病情较重或未及时提供对症治疗可能因血栓脱落引发肺动脉栓塞并危及其生命安全,而目前临床常用的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方案2年后高达40%患者将发生血栓后综合征,而传统的系统溶栓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血栓,但将使患者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导管接触性溶栓是近年来于临床推广的新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于静脉血管内利用溶栓导管(头端存在侧孔)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内从而达到溶栓目的.研究表明,导管接触性溶栓相较于传统系统溶栓治疗可有效减少溶栓药物用量,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溶栓效果,对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也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但此法治疗所需时间仍长达5-7d,长时间将导管留置于机体内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将存在一定的感染几率,此外,此法仍具有较高出血风险,治疗安全性并不理想.

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式也日益革新.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流变学机械血栓清除装置,使用后可将患肢静脉血管内血栓快速清除,从而达到迅速恢复局部血流的临床目的.研究表明,利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抽栓功能全面、可重复性强、操作时间短、临床效果显著等特点,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但仍有相关资料认为,由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部分患者经单纯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治疗后仍无法获得理想疗效,提示若加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则可通过不同途径共同达到清除血栓的目的,此外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溶栓药物使用量,对减少溶栓所致出血风险、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可知,研究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仅给予单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而该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所用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优,此结论与Comerota AJ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应注意的是,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更换导管即可实现造影明确靶目标区域,利用导管周围抽吸产生负压区域从而对血栓予以有效抽吸并排出体外,且可反复多次抽吸血栓并使闭塞血管迅速开通,但其工作中于静脉管腔内将抽吸导管推进过程中可能对管壁产生相应损伤(机械性)并具有一定的继发性血栓形成几率,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本文中所谈到的入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时并未出现此类情况,分析可能与本次研究选取样本容量小及其他因素有关,需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并加以证实.

综上,利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推广.

记者:据了解,布加综合征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肝静脉流出道的阻塞,无论小的肝静脉阻塞或是腔房交界处阻塞.在国内,黄河中下游流域是布加综合征发高发地区,那么,有请李教授为我们分享一下关于布加综合征的诊疗经验?

李震教授:布加综合征由内科医生George Budd在1 845年和病理学家Hans Chiari在1 899年共同描述和命名.布加综合征目前分型种类繁多,但临床实用性不强,推荐采用简单分型,即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及混合型,根据血管病变特点制定个体手术治疗方案.

在中国,布加综合征以下腔静脉肝静脉同时阻塞的混合型最多见,肝静脉阻塞而下腔静脉通畅的肝静脉型次之,单纯下腔静脉阻塞较少见.下腔静脉病变以膜性阻塞多见、短节段闭塞次之,长节段闭塞少见,均可合并血栓形成.肝静脉病变以膜性阻塞多见,短节段闭塞次之,长节段闭塞少见,亦可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方面,由于病变以膜性病变与短节段性为主,多采用腔内介入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球囊扩张,必要时内支架置入,对于广泛肝静脉闭塞者可行TIPS治疗.

关于布加综合征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经过评估,根据布加综合征的分型而施行对应的治疗方案.对于危重或多次手术复发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更为重要,更关键的是个体化治疗.TIPS对急危重症者也是选择方案之一.布加综合征行门腔分流后肝性脑病发生几率较肝硬化患者低,临床发现行TIPS术时穿刺引流门静脉左支血流可进一步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

记者:我们了解到目前您在血管外科疾病诊断、手术和微创腔内血管治疗方面,尤其在门脉高压的微创治疗,外科和腔内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和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颈动脉狭窄及大动脉炎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那么,请您就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方面的治疗及意义与大家作以分享.

李震教授:目前肿瘤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有效的办法仍是早发现早切除,但绝大部分医疗中心,包括北上广的很多肿瘤外科中心,对于侵犯大血管的肿瘤仍视为晚期肿瘤而放弃了对患者的救治.致使部分患者丧失了进一步治疗的机会.血管外科医师及其特有的血流重建技术使局部肿瘤完整切除的机会大大增加,累及主动脉或腔静脉都可以人工血管替代被累及的血管,使肿瘤得以完整切除.目前进展迅速的血管腔内技术进一步辅助了肿瘤切除的可能.这些血管外科技术都可以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的几率,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记者:据了解,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病死率较高.保守治疗患者中死亡原因主要有动脉瘤破裂、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和动脉瘤血栓形成.李教授,您一直专注于周围血管外科各类疾病的开放手术,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请您谈一谈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和误诊原因?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李震教授:由于婴幼儿腹主动脉瘤少见,病因研究也相对较少,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最近文献报道,在主动脉瘤患者中发现了编码转化生长因子-p( TGF-p)信号通路(控制细胞增殖生长分化并调节结缔组织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组分的基因变异.马凡综合征和Loeys-Dietz综合征等先天性结缔组织疾病,由编码TGF-p 2或TGFBRI或II de基因突变引起,可出现胸主动脉瘤等类似先天性腹主动脉瘤的心血管病变.因此,其分子遗传学表型对于研究先天性腹主动脉瘤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遗传缺陷与先天性腹主动脉瘤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继发性原因包括马凡氏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及其他先天性结缔组织病.最近的一项研究还表明,一些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也可能患有Ehlers-Danlos综合征的变异型,其中最多见的是IV型,其动脉壁中存在异常的…型前胶原.IV型Ehlers-Danlos综合征患者没有过度的皮肤松弛,关节超运动很小,极易忽视,导致误诊.

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症状与受累血管相关,故表现差异性较大,许多病例表现为无痛性腹部肿块,并随着动脉瘤不断扩张,症状逐渐加重.也可出现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衰竭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肾动脉瘤、肾动脉血栓或肾发育不良相关.

婴幼儿腹主动脉瘤影像学特征明确.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忽视了腹主动脉瘤的可能性.一旦发现临床表现,如腹部搏动性肿块、腹部血管杂音或震颤,就应该考虑腹主动脉瘤.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A和MRA来诊断鉴别腹主动脉瘤.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筛查动脉瘤并确定其大小.CTA对动脉瘤诊断确切,而且有助于确定手术方案.当怀疑破裂出血时,CTA也可以反映腹膜后出血情况.由于腹主动脉瘤常伴发其他部位动脉瘤,因此,建议使用多种影像检查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手术修复的最佳时间与最佳方式.

目前并且没有指南或专家共识来指导治疗婴幼儿腹主动脉瘤,因此治疗方案主要是依据成人腹主动脉瘤制定.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持续监测与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保守治疗以往并不被重视.保守治疗目的是阻止腹主动脉瘤进展或破裂,并与手术治疗互为补充.保守治疗适用于手术风险高并且术后预期寿命无法改善的患者(如:动脉瘤范围过大,血管直径过小,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保守治疗措施包括超声检查随访和内科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首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可以减轻主动脉壁压力.常用ACEI等药物,也有报道两例先天性腹主动脉瘤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但这些药物在幼儿腹主动脉瘤管理中的具体治疗效果尚未有过研究报道.腹主动脉瘤常伴发附壁血栓,血栓内含有大量的炎性细胞、促炎因子和蛋白水解酶.另外,附壁血栓的出现也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前兆.在这种情况下,术前应通过多种影像检查严密监测腹主动脉瘤病变发展情况.

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然而,面对新生儿、婴幼儿,治疗先天性腹主动脉瘤需要考虑更多因素.虽然近年来腔内修复术在成年人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在婴幼儿腹主动脉瘤患儿中尚未有病例报道使用腔内修复术,因此不建议对婴幼儿患者使用腔内修复术.目前对于婴幼儿腹主动脉瘤尚无明确的手术修复标准与标准的手术方法,主要的手术方案依然是人工血管置换术.

文献报道使用人工血管行血管置换术,并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或者生活质量.当然,在婴幼儿特别是在新生儿中使用人工血管,随着患儿生长发育,确实存在人工血管直径相对主动脉直径变小的潜在风险,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需要更换人工血管,而需要注意的是直径小于6mm的人造血管其术后通畅性较差.对于较小动脉瘤,延期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可以减少后期更换人工血管手术的风险.

目前不建议使用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物,因为其可诱导免疫反应,更加容易发生纤维化,钙化和血管退化.最近有报道,免疫原性较弱的新一代纯化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物已被引入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这种血管移植物可维持长期通畅,并能适应儿童生长,有病例报道使用其重建主髂动脉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然而由于有关血管通畅性、二次手术与患者的远期生存信息有限,采用新型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物修复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的疗效仍难以确切评估.另有病例报道对一名1 0日龄的男孩使用自体血管实现了腹主动脉血管重建.这种手术方法兼顾自然血管生长,并且避免移植物相关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病死率较高(30.76%).保守治疗患者中死亡原因主要有动脉瘤破裂、肾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和动脉瘤血栓形成.有28.5%的在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情况稳定.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随访最长时间为十四个月,由于病例较少且缺乏具体的术后血管通畅、再次手术和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目前尚无法评估手术治疗先天性腹主动脉瘤确切效果.在目前仅有的数据中,1 1名患者手术治疗后情况稳定,2名新生儿无法耐受手术死亡,1名患者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由于婴幼儿腹主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因此早期识别婴幼儿腹主动脉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观察到腹部搏动性肿块等相关临床症状,应立即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腹主动脉瘤.治疗方面宜个体化、综合性处理,个体化判断何时进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有助于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记者:为推动我国静脉外科学科的不断向前发展,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第八届中国静脉外科论坛暨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大会、第二届河南血管外科学年会已于去年8月份在郑州成功举行.作为本次会议的大会执行主席,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此次会议的亮点,以及本次大会的盛举?

李震教授:近年来,我国血管外科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临床最具活力的专业之一.中国静脉外科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大会,为推动我国静脉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次大会在汲取往届大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基础上,围绕血管外科静脉疾病最近进展和前沿性话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和授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会议同期将举办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工作会议: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全体委员会议、青年委员会及专业学组成立大会.另外,河南省血管外科分会一共成立4个学组,其中,与静脉相关的是静脉曲张学组和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学组,今年已开展了系列走基层学术活动.

记者:您作为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的主任委员,肩负着带领河南地区血管外科发展的重任,请您简单回顾一下“河南省血管外科学分会”以往在推动心血管外科学科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以及分会对于未来发展,您有着怎样的规划?

李震教授: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在省医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为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血管外科知识和技术发展,省内各级医疗单位相继成功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同时在各地市县进行了血管病科普及相关知识讲座,义诊活动等走基层活动,为提高本省血管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加快血管外科在本地区的发展,培训更多血管外科医生以适应日益增加的患者的需要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我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领导及全国该领域专家的支持下,成功获得承办20 1 7年第八届全国静脉外科及国际静脉联盟中国分会学术会议,表明了全国血管外科专家同仁对我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的信任和认可.未来我省血管外科将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的支持与帮助下,将在中原区域发挥更好的作用以推动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及相关技术的发展.

记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速度及规模较大的医院,中原区域的疑难和重危疾病的诊疗中心,近年来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之成绩.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学术带头人,请您谈一谈近年来取得的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您带领的团队如何在保持与国际最新学术进展同步的情况下,结合地域特点服务于百姓生命健康?

李震教授:近年来,我院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全国各地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为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现在大医疗中心主要做动脉,缺乏静脉相关.而消化道出血、肝硬化、门脉高压是中原地区常见病,尤其门脉高压是科里患者最多的.有时夜里急诊能收6例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一年TIPS能收200~300例.

医院血管外科每年都会进行邀请国内领域活跃专家来沟通,每年会举办8~1 0场聚焦某一学术问题的小而精的会议,能让线上线下医生有更多的临床收获.主要授课专家,都是有经验的领域内活跃专家.如约过庄百溪教授做血栓抽吸系统分享.会场来听课医生包括消化内科、急诊科、外科等医生,省外听课医师占三分之二,山西、河北、陕西、安徽等省.

以普及血管外科药物、介入等综合治疗方式.这样的会议除了现场80—100人参与,线上直播有超过几万人观看.计划10月份在院内举行门脉高压,TIPS在院内做术演示,并进行线上直播.

另外,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南省血管外科分会的各个学组还进行了一些走基层活动.如开封站邀请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建龙教授分享血栓诊疗经验.2018年做的两次走基层活动学组学术活动,均以手术演示,线上直播血栓的抽吸,静脉曲张射频微创治疗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广大基层医生学习静脉疾病的综合诊疗模式,最终使患者获益.

记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在您的带领下取得了可观之成绩.作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主任,最后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本科室近年来在科室建设上所取得的成效?

李震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现有河医院区床位48张、郑东院区床位29张,我科是目前我省能单独开展全部外周血管手术及腔内治疗的专业科室之一,在血管疾病种类及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河医院区年手术量达到3000余台,手术量及难度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其中大部分是急难危重患者.

科室配备国际一流的复合手术室和独立的重症监护病房,两个院区拥有4台最先进的数字血管造影机、血管无创检查室和一流的医护专业技术队伍.拥有中科院院士1名,教授、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4人.

我科对外周血管疾病的诊治已达国内外一流水平,利用复合手术室的平台优势,以最小的创伤、最低的费用及最好的效果来满足临床患者的需求.

本科室注重临床和基础科研的转化研究,目前科室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卫生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教育厅项目多项,科研经费两百余万元.科室设有河南省科技厅批复的河南省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教育厅批复的河南省血管疾病防治创新型科技团队,河南省卫计委批复的河南省重点学科(血管外科)、河南省外周血管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计生委脑防委批准的全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培训基地及全国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是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及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专家担任所有本专业国家核心期刊编委及审稿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每年在国内外血管疾病专业期刊发表文章近20篇.

在教学上,承担着郑州大学本科生、七年制学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任务:同时接收来自各地的血管外科及血管介入专业医生的进修培训,是国家卫健委外周血管介入培训基地.科室与国内外血管及腔内血管外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定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更新知识、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

我们科室动脉疾病诊治范围有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或闭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各种内脏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下肢动脉闭塞症、糖尿病足、肢体动脉瘤、颈动脉瘤及颈动脉体瘤、外伤导致的各种血管损伤等.

我们科室的静脉疾病诊治范围包括:消化道出血及门静脉高压症、布加综合症、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恶性肿瘤、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大隐静脉曲张及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微创治疗,胸腹及四肢肿瘤累及的血管重建等.

(本次采访感谢365医学通讯社的大力支持!)

人物简介

李震,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科主任.是河南省重点学科(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河南省外周血管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血管疾病防治创新型科技团队及河南血管疾病院士工作站负责人.现担任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全国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颈部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科技学会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肿瘤相关血管重建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脑防委中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及海医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常务委员、美国血管外科年鉴( S)编委、《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编委及常务编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及省级项目多项.擅长各种外周血管疾病的常规手术及腔内治疗,尤其是血管的杂交手术,如颈动脉狭窄、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内脏动脉疾病、肢体静脉反流性疾病及血栓的微创治疗、布加综合征的微创及复合手术.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l文章18篇,影响因子超过80点.主编及参编译血管外科专著10部.

该文汇总,此文为关于李震和血管外科和疾病诊疗方面的血管外科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血管外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检验医学对疾病诊疗到底有何作用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感染微生物……标本,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医学检验是一项“系统工程” 早些年,检验医学科被大家俗称为.

雷震:从的智囊到阶下囚
雷震(1897—1979),出生于浙江长兴,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家、政论家、出版家 1916 年赴日本留学,1926 年回国 1932 年担任中国国民党南京党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1934 年.

李济:失踪的大师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 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 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

李咏:我的生命里只有感谢
“犀利”能说会道进央视李咏原名李勇,高中就读于乌鲁木齐铁三中(现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 从小他的梦想是考上音乐学院,但因为变声期用嗓过度,他有一段时间一直不能说话,也正是这次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