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舆论引导类论文范文 跟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变迁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舆论引导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变迁,该文是舆论引导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新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和舆论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舆论引导论文参考文献:

舆论引导论文参考文献 新教育时代杂志社新媒体营销论文新教育时代杂志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摘 要: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以网络为基础,围绕相应事件以此传播各类信息,包括广大网民的各种观点及态度都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进行信息的互动、表达与传播,并且还会产生持续影响力.在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舆论缺失、舆论不对称、引导力不足.在新媒体时代,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从技术屏蔽到人海战术再到内容为王,经历着梯度性的思路变迁,此过程中建立内容为导向的网络舆情引导模式,通过坚持人民立场、遵循说理逻辑、革新语言修辞,能够有效地建立网络良好生态,充分反映民意、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公共危机;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迁

一、网络舆情引导的局限性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参与借由媒体平台愈发情绪化和尖锐化,越来越多的网民热衷于用隐匿的身份通过新媒体宣泄情感、放大不满并向个体化聚焦,这不仅使网络舆论充斥谣言与暴力,还易造成群体极化现象.针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乱象,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虽已采取措施予以引导,但仍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舆论缺失.现如今的中国包含主流媒体舆论场及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民间舆论场,以往政府并不重视融合这两种舆论场的传播基调和诉求表达,导致社会阶层分裂相持,网络中缺乏政府强劲的发声.以微博为例,批评政府部门的微博、批评公权力、官员的微博总能网友的评论热情,形成话题并疯狂转发.关键缘由在于,官员群体在民间舆论场上时常处于缺席状态.政府官员与公众之间缺少一种对等沟通的力量和声音.在危机发生后,对于微博发声和发布信息多持不习惯、不情愿的态度.在民间力量主宰的领域中,必定造成话语场和舆论场的偏差,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重大损失、党的执政基础受到侵蚀.

第二,舆论不对称.因为大数据运用还未与网络舆论构成紧密的联系,数据的公开制度还存在漏洞,使人们无法理解政府发布的信息或对信息接收迟延,致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以“临避运动”为例,“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一部分正是源于居民知识与信息的缺乏,政府与社会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造成的.当群众迫切寻求真相却无门时,往往求助网络平台,听信某些“大V”或受利益群体驱使的“意见领袖”发布的不实言论,混淆了公众视听,舆论的不对称不光增增添获取信息的成本,并且影响到公众关于社会的清晰认知.

第三,舆论引导力不足.公众在信息匮乏的条件下易轻信各种谣言、传言、流言,而在信息充裕的情况下,以“江歌案”为例,公众又易自我感代入产生共情,受到情绪化和道德感的影响,变得偏执和盲从.政府作为舆论的引导者,首先,对舆论热点事件的认识常处于时滞状态,未能及时把握舆情或未能第一时间发声抢占舆论落点.其次,尽管我国在201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但关于网络舆情的管理仍没有形成细致的法律规章.最后,政府在技术上对于舆情监测、监督的手段,在方式上引导针对性不强、主动设置议题能力不足,或者议题设置不合理,没有考虑社会的情感因素和价值观因素,导致政府失去对舆论的垄断权和主动权.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现行措施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有力的领导下,中国互联网治理、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一大批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及时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一)网络在场,解决舆论缺失问题

曾在“4·19”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及官员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弥补网络舆论缺失的不足,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截至2017年年底,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到17.3569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微博13.4827万个,公务人员微博

3.8742万个.过去一年,政务微博在传播和服务上均有优异表现.根据微博公布的数据,政务微博在2017年总发微博数8092万,较2016年增长

8%,政务微博总粉丝量达到24.6亿,较2016年增长12%,新增粉丝中30岁以下的用户占到了82%.随着政务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政府通过“两微一端”,实现了更多、更快的政情发布,也逐渐开辟出网络中的群众路线,做到了网络在场,也让公众享受到了更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二)观点均衡,解决舆论不对称问题

随着网络舆论危机化趋向越来越分明,解决舆论不对称问题迫在眉睫.正如列宁所说:“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而坚持信息公开就是让群众能知道并判断一切.政府近年来通过新闻发布制度、培养政府网络发言人等方式,积极主动的将最真实、最准确的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并增强双方互动,形成观点均衡,提高了公众对政府认可度和信任度,部分解决了舆论不对称的问题.

(三)占领制高点,解决引导力不足问题

政府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首先,应及时把握舆情.提高政治意识的灵敏度,重视网络舆论的传播初期,主动介入,先声夺人.其次,弥补执法政策空缺.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而行,权责明确,效率提升,取得话语权,尽可能控制网络舆论制高点.最后,主动设置议题,促使公众对议题产生普遍探讨,最终形成集聚效应,达到舆论引导,增强政府权威性的目的.及时恰当的利用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发布消息,制止网络谣言的扩散,于主流网站传播确切权威的信息,在时间上抢占先机形成优先效应,攻克舆论至高地.

三、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变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面对不同局势,通过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找出更富成效之法.在此过程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策略经历着以下数次的变迁:

(一)技术屏蔽

过去我国对网络舆情时常进行简单地封堵,以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为例,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时,对于记者提问的尖锐问题,沉默不答,人为改变画面,表现出信心不足,有可能会引发新的网络舆论,从而导致大量网络谣言的出现.因而技术性的“堵”很难对网络舆情的防范构成约束力.经过多年的应急培训和危机学习,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技艺和策略不断提高,从简单的技术性堵截已逐渐向更为软化的人海战术转化.

(二)人海战术

政府近年来发动青年力量及榜样力量,策划一系列正能量议题.从两微平台扩大到知乎、B站、空间、网易云音乐,对公共热点开展多元化、立体型的发声,网上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明显.但青年群体对舆论的引导也存在不少问题,由此,政府在随后的舆论控制和引导中,开始有意识生产能够提供事实、意见、观点以影响民众情感、态度和倾向,并且以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与规律的语言表达和视听形式.不仅仅是以量取胜,更多是关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内容的生产.

(三)内容为王

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群众各种利益诉求涌现,在我国的舆论工作系统中,单纯的政策信息宣传,诸如依靠新闻媒体的“政策宣传”已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政府在网络舆论领域,逐步开始采取更为贴近群众,更有效率,以内容为王的引导方式.如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政府全面开展新闻发布、舆论引导、网络监管和社会舆情收集等工作,对于多种问题都引发了社会群众的高度关注,比如车辆是否超载导致无法打开车门或车辆内是否按照要求配置了逃生锤或其他的消防工具等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梳理并且深入调查,以此为基础向公众提供最为权威且准确的解释,如此才能有效的消除社会猜疑,还能更深层次的营造正面氛围.

从技术屏蔽到人海战术再到内容为王,政府步步递进,从强制性的措施逐步软化,建立起一种以事实内容为依据的柔性战术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02).

过去一年政务微博涨粉12%总阅读量达3303亿[J].新闻记者,2018(02):89.

列宁.列宁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王金成.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以执法规范化为视角

[J].犯罪研究,2015(01):38-45.

[5]201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研究报告[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05/16/29770038_719321877.shtml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新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和舆论方面的舆论引导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舆论引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媒体环境下内蒙古舆论引导困境与探析
都翔蕤,周美芝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生态呈现多中心态势,传者受众的一体化趋势,导致传播话语权逐渐下移,加之内蒙古地区的特性,使得该地的舆论.

新媒体时代光纤网络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
新媒体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呈现出来的媒体形态,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比如现在流行的数字电视和手机客户端媒体…… 收看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了解信息咨询和休闲娱乐的传统.

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舆论引导以微信军装照为例
摘 要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引发了信息传播革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占据了媒介的主导地位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接触信息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把关,导致近年来新媒体平台成为舆.

从网络热点事件看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介审判
一、网络媒介审判(一)什么是媒介审判“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进行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 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