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中文网论文范文资料 与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中文网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8

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该文是中文网学术论文怎么写与国家形象和《纽约时报》和中国国家形象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中文网论文参考文献 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文毕业论文人生十六七杂志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

一、引言

在总书记的对外传播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转变.中国的对外报道从以往的宣传风格转变为注重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在形式上也变得更加活泼多样,一系列领导人漫画头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严格限制.这些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开始出现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

要做好我国的对外传播,就要了解国外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我国的国家形象的,并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对策.国内外对《纽约时报》的研究一直未断,个案分析、比较分析等成果显著.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十八大为历史基点,系统分析和研究《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新闻报道,探究其报道框架、报道议题、报道倾向等,总结其自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形象的构建、态度和立场.

本文的研究范围基于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的涉华报道.本研究的样本来自《纽约时报》中文网,尽管《纽约时报》中文网和《纽约时报》不完全一样,但是由于本研究选择的文章都有对应的英文翻译,因此所选文章基本都会在《纽约时报》报纸上刊登,具体地说,本研究抽取《纽约时报》中文网开设的中国专栏的新闻报道.样本选取采用逐年间隔随机抽样的方法,2012年间隔12篇抽取一篇,2013年间隔13篇抽一篇,2014年间隔15篇抽一篇,2016年间隔12篇抽一篇.2012年抽取7篇,2013-2016年各抽取50篇,共计207篇.被抽取的个体组成最终样本.

二、研究发现(一)新闻选题分析

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在本文所选取的207篇样本中,笔者将其分成了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环境和港澳台七种类型,经统计,以上七种类型的报道数量分别为68篇、24篇、59篇、22篇、9篇、9篇和16篇,不同类型的报道占比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中,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报道数量最多,所占比重分别为32.9%和28.5%,这两类新闻报道所占的比重超过了报道总量的五分之三.另外,《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经济和外交方面的报道也较多,在样本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1.6%和10.6%;对港澳台的报道数量较少,所占比重为7.7%,新闻报道数量最少的是文化及环境领域的报道,二者所占比重皆为4.3%.(二)选题的倾向性分析

新闻的客观性是世界各国媒体所共同遵循的准则之一,它和新闻的真实性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报道的选题上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总体上以中立为主,负面选题比重较高,正面选题偏少,这也成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在选题上的一个特点.在本文选定的207篇样本中,中立性的选题数量为104篇,超过总量的一半,负面性的选题报道数量为89篇,而称赞表扬的正面选题报道的数量仅14篇.

从上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选题是以中立为主的,但负面选题所占的比重高达43%,而这些负面选题分布于政治、社会、外交等多个领域的报道中,正面选题的报道比重仅占6.76%,这与比重为43%的负面倾向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于中国的报道在选题上的倾向性.

在所选取的研究样本中,《纽约时报》中文网对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选题倾向有所不同,但仍以中立和负面倾向为主.在本文划分的七种类型的新闻报道中,有五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即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港澳台类新闻报道,其报道选题的负面倾向超过了中立倾向,这进一步说明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报道中国时在选题上的负面倾向的比重.

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在不同年份选题倾向所占比例不同,如上图所示,《纽约时报》中文网负面选题比例最高的是在2013年,这一年的负面选题中的新闻报道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是因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力度加大,因违纪而接受调查的官员数量增多,因而《纽约时报》中文网也加大了对中国的关注力度.

(三)报道中的倾向性分析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对中国的报道中坚持以客观报道为主,但仍然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负面倾向的报道.

经统计,在本研究所选的207个样本里面,报道倾向客观的有143个,占比率为69.08%;报道倾向呈现负面的样本有64个,占比率为30.92%.总体来说,《纽约时报》中文网对涉及中国方面的新闻报道较为客观,占比将近70%.根据交叉分析,报道倾向呈现负面的样本主要集中在政治类新闻和社会类新闻,样本数量分别为32个和22个.

(四)标题的倾向性分析

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客观”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上述统计显示,《纽约时报》中文网对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负面倾向性占比为30.92%,也就是说,其对中国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偏见.

偏见存在于新闻报道框架中的每一个部分.众所周知,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所以新闻标题的倾向性也直接影响受众的感受.

在本文选取的207个样本中,新闻标题倾向性较为明显的样本有21个,占总样本的10.14%,而这些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标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新闻报道中.在标题有明显倾向性的21个样本中,整篇新闻的报道倾向性明显的样本有11个,占比率为52.38%;选题为负面的新闻事件的样本有17个,占比率为80.95%.该数据表明,《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时报道的倾向性和标题的倾向性都更加明显.

新闻标题往往通过具有刺激性的词语和字眼吸引受众,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标题中,主要通过动词、负面名词以及形容词来表现这种倾向.

(五)报道的信息来源分析

在本研究中,信息来源为《纽约时报》中文网关于中国的报道中信息的提供者,既包括直接出现在报道中的受访者或机构,也包括被间接引用或转述的信息出处.根据信息来源的渠道,将其分为单一中国信息源(信息提供者均为中国方面)、单一美国信息源(信息提供者均为美国方面)、单一国际组织信息源(信息提供者均为国际组织和机构面)、混合多方信息源(信息提供者来自多方)、不明信息源(没有明确信息源).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纽约时报》中文网采用混合多方信息源最多,占比率为51.70%,超过一半;其次是单一中国信息源,占比率为30.43%.这两个数据符合《纽约时报》中文网也能代表《纽约时报》“国际化大报”的立场.对涉及中国的新闻事件,中国方面最有发言权,信息源更接近新闻事实.而采用多方信息源进行论证,有利于展现多方意见,平衡各方立场,更能让人信服.

但不可忽视的是,单一美国信息源的比重为9.67%,接近十分之一.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信息源为单一美国方面的样本多集中在政治新闻和社会新闻领域,且负面的报道倾向比重为56.25%.例如,在涉及到中国与美籍华人之间的关系上,《纽约时报》中文网习惯采用单一的美国消息源.例如在一篇题为“中国行动,美国华人之忧”的报道中,《纽约时报》中文网引用自己的报道,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网络攻击来自中国,攻击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这篇采访美籍华人如何看待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的报道中,《纽约时报》中文网设定了中国的网络攻击给在美国的美籍华人带来了焦虑这一框架,报道中所采访的美籍华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是基本按《纽约时报》中文网设定的框架表达了担忧的态度.

(六)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构建的中国形象分析

1. 政治形象分析

在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中,《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的中国政治新闻的样本共有90个,占据总样本的43.48%.涉及的议题有、敏感政治事件、民族宗教人权、政党及政治制度、军事外交、港澳台、官员作风建设、国家领导人等.其中,军事外交和议题数量较多.在选题上,负面选题占据一半,中立选题紧随其后,但正面选题比例远远低于负面选题;在报道倾向上,64.44%的报道比较客观,负面倾向的占比率为35.56%.总之,《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对中国政治新闻的报道上,选材多负面和中立,正面偏少;报道倾向总体上较为客观,但负面倾向依然明显.

2. 经济形象分析

本研究中,《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的中国经济新闻的样本共有24个,占据总样本的11.60%.涉及的议题有中外企业事务、对外投资贸易、股市楼盘、经济发展、经济改革和外汇,其中,中外企业事务和对外投资贸易涉及较多.在选题上,负面选题占据一半,中立选题占三分之一,正面选题最少;在报道倾向上,客观倾向占比率为75%,负面倾向占比率为25%.总之,《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对中国经济新闻的报道上,选材多负面和中立,正面较少.

3. 社会形象分析

为方便统计,本研究在此将医疗、教育、环保、司法、民生、人口等方面的新闻均归类到“社会新闻”.《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的中国社会新闻的样本共有68个,占据总样本的32.85%.社会新闻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涉及的议题也比较分散.议题相对集中在环保、司法、冲突、灾难等领域.其中环保问题涉及9篇,冲突事件8篇,灾难事件7篇.

从报道选题上看,负面选题占比率为54.41%,中立选题占比率为38.24%,正面选题最少,占比率为7.35%;在报道倾向上,客观倾向占比率为67.65%,负面倾向占比率为32.35%.总之,《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对中国社会新闻的报道上,选材多负面和中立,正面较少;报道倾向于客观,但负面倾向也比较严重.负面选题集中在空气污染、暴力冲突事件等.这些选题带有西方媒体惯有的选题倾向,即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或突发类新闻.

4. 文化形象分析

本研究中,《纽约时报》中文网报道的中国文化新闻的样本共有9个,占据总样本的4.35%.涉及的议题主要有中国动画艺术家徐军的作品及人生经历、清华学者描写中国外交新著作的专访、“A4腰”引领时尚潮流、体育乒乓球员“中国制造”现象、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幽默、摇滚乐初来中国、张艺谋电影《长城》.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报道,《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文化新闻的报道数量少,议题也比较分散.在选题上,多中立;报道倾向上,绝大部分都是客观的.总体看,塑造的是一个较为客观和中立的中国文化形象.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十八大以来《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形象的构建进行分析发现,与十八大之前相比,《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中,无论是在构建方式还是构建的中国形象上,与《纽约时报》以前的报道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构建方式上,《纽约时报》中文网仍然是以客观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倾向明显,从报道选题、报道倾向、标题倾向、信息来源选择等方面来构建中国形象;《纽约时报》中文网在报道中所构建的中国仍然是一个正在积极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突出问题的国家.

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少新的变化和成就:政治上提出了“中国梦”的引领方向,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上提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好声音;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重视搞好周边关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投行等等.

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使《纽约时报》中文网对中国的形象构建产生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不同,《纽约时报》是美国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之一,在报道新闻中所遵循的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报道的是它认为有价值的、值得报道的新闻,这种视角和思维方式导致了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很难在短时期内发生明显的转变,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也是难以避免的,《纽约时报》中文网作为《纽约时报》开设的面对中国受众的网站,也体现了这样的报道特点和价值倾向.这是中西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从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来看,目前我国的对外宣传还需努力,如对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力有待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公关的能力还需加强、对重大新闻“主动出击”的力度亟待强化等等,①而这些改进需要一个过程.

陈沫:《浅谈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理论界》2011年第10期.

责编:李倩

归纳上文,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中文网专业范文可作为国家形象和《纽约时报》和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文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媒介融合视阈下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以《纽约时报》、网易新闻为例
摘 要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目前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张,将虚拟现实融入到新闻报道中是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虚拟现实的技术开始逐渐地应用于新闻报道实践中,并且取得了良好.

重大事件国际传播的人员部署战略以《纽约时报》西非疫情传播活动为例
2014年,利比里亚……一些西非国家因为受到埃博拉病毒的严重影响而获得世界普遍关注,许多国际性新闻媒体纷纷对疫情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首的新闻媒体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这场疫情进行了长期的、.

媒体外交视野下中兴事件的报道框架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一、引言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对中兴的禁售令,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受禁令影响,中兴的正常经营活动无法继续 5月13日,特朗普在推特中表示“致力于让中.

《纽约时报》诽谤政府官员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64)
终审判决书(该联邦最高法院判决书由大法官布雷兰呈递)在本案中,本院必须确定言论和出版自由受宪法保护的程度,以及是否可以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利,因为他们在受到诽谤时,难以通过反击媒体的诽谤行为而恢复其所受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