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深度类本科论文范文 与六度课堂:学生深度学习的应然要求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深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六度课堂:学生深度学习的应然要求,本文是关于深度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应然和应然要求和六度课堂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课堂内外杂志父母课堂杂志订阅学生论文学生管理系统论文

[摘 要]伴随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颁布实施和以素养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提升学生法治观念、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要求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理念滞后、目标缺失、情境单一、活动堆砌、问题浅显、组织散乱等浅层学习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打造有高度、准度、温度、效度、深度和密度的课堂,促使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六度”课堂;深度学习;法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8-0045-0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等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培育中学生法治素养的高度重视.围绕这个思想,笔者聆听了12节赛课,课题是新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第2课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收获颇丰.笔者也进一步认识到法治教育要有高度、准度、温度、效度、深度和密度.实施“六度”教学,能保障学生的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能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

一、理念有高度

教学需要有理念高度,高度主要是从教学立意来说的.法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必须有更高的境界和立意追求,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但是,理念有高度不是靠简单说教就能实现的.高度的理念是存于教师之心,而不是口头告知学生.育人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无痕的.一旦把道理作为一个标签告知学生,就会使教育走向知识本位.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用了7分钟的时间讲解哲学中内外因的关系,创设了一粒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和小猫种鱼两个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以及内外因的哲学关系.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基础.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感性思维仍占很大比例,所以要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不同结果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内因是关键.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第62页张某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父亲的偷盗行为,张某本来可以这样选择……让张某对父亲进行劝说和,当父亲让自己也参与的时候,张某还可以这样做……让学生明白张某完全可以拒绝自己的父亲.这样,面对不良的家庭教育,张某完全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以此延伸出:外界的环境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这样就不需要对学生空洞说教内外因的关系,而是将哲学道理蕴涵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

二、目标有准度

所谓“目标有准度”就是要科学设定三维目标并且吃透三维目标的精神,树立目标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授课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不能把其他课时内容都引进来,面面俱到往往会导致面事与愿违.本课的内容就是“作为未成年人,我不能犯罪,不能对别人和社会造成伤害”,这与第13课和第14课中“别人不能伤害我”的内容不一样,这是两个方向的内容.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结合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小贾的故事,设计了生活小剧场,引导学生续写小贾的未来.

小贾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但还没有发展到犯罪.

A剧:小贾的转变(犯罪之前的“防”)引导学生扮演父母、老师、同学、心理咨询师这四个角色,分别对小贾进行教育和帮助.学生以这四个角色开展活动也让他们体验到这四个群体的担当,同时以小贾的言行反观自己的言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思想的升华.

B剧:小贾的沉沦

思考:多方面的劝说都没有引起小贾的重视,他的不良行为最终还是演变成犯罪,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以此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预防犯罪,关键在自己.接着让学生根据小贾事件,为学校、家庭、社会、司法部门以及未成年学生提出建议.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这一棘手社会问题的解决中.这位教师就是让学生在对情境问题的探究中生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这也证明了“知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产品”.

三、情境有温度

所谓“情境有温度”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情境营造温馨亲切的氛围以及所选取的情境素材要充满正能量.法治教育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反面的案例,但是在选取的时候务必慎重,把握好案例的情节和反面案件的数量,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正面、阳光的例子.其实,教材中也列举了“某市检察院开展了法治活动”,这就是一个正面温暖的例子.以此为启发,在教学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情境.

镜头一:感受家庭的幸福.(展示本班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家长提出建议.)镜头二:感受学校的幸福.(展示本班学生受到的学校教育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并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镜头三:感受社会的幸福.(展示本班学生得到的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材料,让学生分析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意义,并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生活在幸福中,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然后再提出进一步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正面的引导,也为课堂营造出了一种积极的氛围.我们要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但是不要放大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主流的价值导向.

同时,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走出学科本位,“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科学创设跨学科的情境,包容尽可能多的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有效度

所谓“活动有效度”就是在课堂上设计的各种活动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注意课堂成本和效率,剔除无病的环节,避免有形无神的互动.有实效的法治教育,要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还有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治素养的积淀.所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其一,严格控制活动的数量;其二,注重保障活动的质量;其三,宏观、中观和微观活动要协调一致.下面两个教学片段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讨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时,让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教师提前发给学生的苹果状的卡片上,然后让一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展示任务卡并将其贴在教师提前在黑板上画的“平安树”上,最后生成了一棵五颜六色的“平安树”.这样既完成了学生的展示,又让学生参与到了板书的设计中,改变了过去教师独自用文字陈述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变为学堂.同时,三维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自然无痕.

【课堂回放】

另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

正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未成年人自己.

反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

教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讨论,然后由双方代表陈述己方观点,接着开展自由辩论.

课堂效果:当时学生紧紧围绕某件小事纠缠不清,辩论的效果并不明显,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参与这方面的活动比较少.而指望学生通过一节课就能掌握辩论技巧是不实际的,最后只是将辩论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效果.流于形式的活动是一种浪费,而且使课堂变得很松散,甚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重难点的学习.

可见,教学活动的本质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例如,角色模拟,不是挂个名就了事,而应当让学生自己真正进入角色,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扮演,而是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要像演员一样入戏.所以,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把课堂做实,才会有效,如果学生的活动游离在心灵之外,就谈不上素养的养成.

五、问题有深度

“问题有深度”就是教师设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经过深入思考以后获得人生的感悟.但是,日常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假问题,例如,教师播放了一段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视频以后,就问学生:未成年人犯罪有危害吗?这样的问题就是假问题,因为该问题不需要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过渡追问: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遗憾的是许多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播放视频组合:几个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看法.

判断:很多犯罪者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用担心犯罪后会产生什么太大的后果,你认为呢?

教师点拨预设:

法律链接: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师:由此可见,最低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是十四周岁.我们把十四周岁到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称为未成年人犯罪.

追问:是不是未满十四岁,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不是只要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不犯上述8大罪行,其他行为就无所谓了呢?

教师:上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时,不承担刑事责任不代表不承担其他责任,课后请同学自己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以上几个问题,首先都来源于情境,也是学生的生活误区;其次,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问题链,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再次,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具有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让学生在认知和思维冲突中做出判断和明智的选择,并在充分的理性思维中升华认识,这也印证了柏拉图所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对话.”

六、组织有密度

所谓“组织有密度”就是课堂组织严密有序,高效节能.课堂来源于生活,但课堂绝不是生活简单的搬迁.课堂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采取巧妙的方式组织起来,将明线与暗线交织共生,将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有机组合.“远飞者当换其新羽,善筑者先清其旧基.”法治教育需要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建模”,将生活中许多模板巧妙借鉴过来,把教学各个环节串联起来.

【课堂回放】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播放张亮案件.

[活动]连线市法院少年庭的徐庭长,请他介绍本市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

教师:下面就请一名同学充当徐法官串联全课.

“徐法官”: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到庭审现场.

教师播放学生模拟审判张亮的现场.

[法治面对面]

1.通过张亮案件,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犯罪过程呈现出哪些特征?

2.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使得张亮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3.张亮的行为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思考后进行抢答.(回答一个问题,其他学生给一个赞)

“徐法官”播报校园欺凌现象.

要求学生探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行性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后展示.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不断提示和总结,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建议.

“徐法官”发出倡议(以此总结全课),然后教师呈现“对策直通车”.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这节课就是以“徐法官”开展一场普法教育为中心线索,将各个环节的情境、问题与活动有效融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逻辑中渗透知识逻辑.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戴慧,唐凤林. 论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14-17.

[3]郭淑琴. 聚焦必备品格着眼核心素养[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12-16+3.

本文总结:此文为大学硕士与深度本科深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应然和应然要求和六度课堂方面论文范文.

课堂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有力推手审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学改进
摘要课堂观察是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 要考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而改进教学,教师可设计科学的观察量表,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

每日一题:开启深度学习---以网格背景下求锐角三角函数值问题为例
摘要数学的基本特性决定着数学学习由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的必要性 为此,以“每日一题”为载体,构建微型学程,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采用先自主探究后小组交流的实施方式 以&ldqu.

历史课堂:引领深度学习的三条路径
周云华(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15500)摘要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关联地、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作为一个特定的学习概念,其轮廓特征非常清晰,即专注深入地学习,批判反思地学习,整合建构地学习 历.

指向深度学习:学习科学时代下的科学教学变革
【摘要】 深度学习是学习科学最新的研究主题,它指出人的有效学习既是个体的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成长环境、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 这意味着人类的学习活动不仅关乎个体认知结构中感知、记忆……功能.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