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金陵三记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金陵三记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金陵三记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0

金陵三记,本文是金陵三记方面开题报告范文与金陵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金陵三记论文参考文献:

金陵三记论文参考文献

石头城记

中学的时候读刘禹锡《金陵五题》,知道了石头城就在南京,是南京的别称,也是南京“六朝古都”之谓肇始.《金陵五题》中最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组诗的第一首“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对“石头城”未提一字,却吟尽了古金陵旧景犹存、风华不在的无限感慨,读之,深味其境,自有会心.所以,自居易感叹说:“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我读《金陵五题》是与刘禹锡另一首《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对应着来读的,于是,石头城下那曾经的风云变幻、波云诡谲与金戈铁马、车辚马萧一起进入我的梦里.

此后,我有过三次拜访石头城的经历.第一次是三十余年前特意寻了去,初识的情景令我颇为失望.但见石头山下棚户环绕,砂石乱堆、垃圾遍地、尘土飞扬,一片零乱荒芜景象.那时,动乱初定,百废待兴,石头城的环境整治还没摆上议事日程.二次去是与朋友一道,从定淮门沿外秦淮河漫步进入石头城公园,却见河水青青,垂柳依依,草坪上老人人定,孩童嬉戏,在外秦淮河边盘桓半日,却错过了登临石头城的日头.这次有机会进省城,未等安稳,先去拜访石头城.

石头城是依山势而筑的古城,是一部记载南京盛衰兴替的史书.自石头城公园北门而入,一截嶙峋狰狞貌似鬼脸的石壁当面而立,石壁前有一清浅池塘,荡漾着鬼脸的倒影,此处遂为一景:鬼脸照镜.而城墙便从“鬼脸”两侧分列而砌,于是,石头城就有了“鬼脸城”别称,南京六朝古都史,就从这鬼脸城开始写起.

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其实,南京并不止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南唐亡国后李后主回首往事哀婉吟唱“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道的是南京城里有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去国之愁:朱洪武得天下后,认为南京可居中治理疆土,最适合建都城,他死后葬于西枕皇陵、北望祖陵的钟山,只不过他的儿子朱棣因在南京杀伐太重,逃也似的北上迁都,但仍保留南京都城建制:洪秀全东征西战,打到南京城下就不走了,改南京为天京,中国近代史上令人扼腕的“天京事变”就在这里上演,一代天朝走向分崩离析的下坡路:孙中山在两江总督署宣誓任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出于“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缘故,“愿向国人乞此一坏土,以安置躯壳尔”,把自己的身后事交给南京.但,不论是六朝古都,还是十朝都会,都是这“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石头城的后话.

石头城背靠清凉山,前面一河横流曰外秦淮.外秦淮河以东南京人叫河东,是南京老城,以西称河西,是南京新城.站在石头城上,一抬头,新城新貌尽收眼底,一回眸,古城古韵历历在目,这石头城,倒是思接千载的去处.想那古人,总认定南京是王者之地.2300多年前,楚威王说此地有王气,命人地下埋金以镇王气,在石头山筑城命名曰“金陵邑”,这是“金陵”地名之始.秦并天下后,又有人说江东有天子之象,于是让人凿断连岗以断气数,改金陵邑为秣陵县.最著名的是诸葛亮的话,他在赤壁之战前到秣陵考察山川形势,观察到钟山像苍龙蟠伏,石头山像猛虎雄踞,于是发出感慨:“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也因了这一句话,孙权将都城从京口迁到秣陵,按现在的称谓是,从镇江迁到南京,第二年孙权就在石头山城基上修城,于是始有石头城,始有南京建都史.现如今,石头城下的路叫虎踞路,通往钟山的路叫龙蟠路,诸葛亮一句话,不仅影响当时,也影响到1800年后的今天.当今伟人一句“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更是道尽世事变幻,人间沧桑.

穿过清凉门,我终于登上石头城.城墙是明代时修筑,1990年建石头城公园时又予复修,墙体坚固,步道平坦.被城墙包围的石头山就是一座植物园,遍植槐树、车梁木、八角金盘、鸢尾草、美人梅、玉簪花、紫薇等,山居秋暝景区里更是植被浓密,生机盎然,流连其中,竟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意境,元代萨都刺“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的凄楚与伤感荡然无存.站在烽火台上,外秦淮河与河西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遥想当年,石头山下有长江绕山东逝,石头城外一片汪洋,唐代以前一直是军事重镇与基地.唐以后,长江日渐西移,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所以才有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描写,诗人笔下,石头城已是一座空城.此后,佛教在江南兴盛,石头山上大兴寺庙、书院,石头山的名字渐渐被清凉山所取代,石头城像眼前正缓缓沉入外秦淮河的落日一样,淹没于历史烟云之中.

低头徜徉于城头,忽然感到脚下这一块块历尽沧桑的石头,就像是一首首沉雄低郁的悲歌,每一块石头都有回味隽永的故事,而这一个个音符与一个个故事,码成脚下的石头城.梦幻消散,铅华洗尽,这梦幻与铅华背后的故事,还是交于石头去记载,去流传.

梅花山记

一到南京,我便心想,我还没去过梅花山,眼下花事正盛,怎能不去看看?

我去过无锡梅园,去过昆山淀山湖梅园,在无花的季节里去过武汉东湖梅园,可就是一直没去过南京梅花山,要知道,梅花山可是中国四大梅园之首呢!

梅花山的位置我还是熟悉的,就在钟山南麓.都说钟山是块风水宝地,我看也是.站远了看,它就像是一把朝南摆放的南官帽椅,主峰北高峰是椅背,东峰小茅山与西峰天堡山则是把手,椅子正中坐着明孝陵,东边扶手两侧坐着中山陵与灵谷寺,西边把手两侧坐着缪仲恺何香凝墓与紫金山天文台,而在椅子搁脚的地方,则是梅花山.

钟山的名气很大,史上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经过钟山都要留下点文字,那首小学生都会背的“钟山风雨起苍黄”更是把钟山名气推到极致.不过,我眼中的钟山却是一座大墓穴,从古到今的名人陵墓几只手也数不过来,这不,脚下的这座梅花山,原名叫孙陵岗,就是东吴大帝孙权与他夫人、儿子的墓地.

孙权这个人物一生中给历史留下多少个第一,似乎没有人统计过.但他之于南京来说,有两个第一不容置疑,一是在清凉山筑石头城,一是在钟山给自己建陵寝.前者为南京古都之祖,后者为六朝陵墓之先.看来,孙权挺器重孔明先生,孔明一句话“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孙权就把蟠龙和猛虎给收伏了.孙权对江南的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连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都说孙权“是一条好汉”.朱元璋也真是个奇葩皇帝,就喜欢修坟,给祖父、曾祖父在泗州盖祖陵,给父亲在凤阳筑皇陵,给自己在钟山修孝陵,从生前一直修到死后.朱元璋很是看好紫气祥瑞的钟山,他把向阳的南麓留给自己,把背阴的北麓赐给功臣.孝陵建筑在钟山独龙阜,位置比孙权陵寝高了许多.为建明孝陵,朱元璋没少干迁坟拆庙的事,连一代高僧宝志和尚的墓也未能幸免,但唯独留下孙陵岗,明太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看大门吧.南京都城开埠的一代大帝,竟在1100年后成了朱家的门子,如闻之会不会像他连襟周公瑾那样呕血三斗.不过,明太祖一改历代陵寝神道拔直体例,神道绕过孙陵岗,算是给足了孙仲谋面子.

钟山自六朝就开始种梅花,而大面积种植却是在孙中山奉安中山陵以后,国父陵寝管委会在孙陵岗培植梅花,规模逐步扩大,孙陵岗的名字就慢慢躲到梅花山身后.一进梅花山大门,顿时感到眼花缭乱.漫山遍岗的梅树开满密密层层的花,白的、绿的、黄的、朱红的、粉红的,从山脚开到山岗,从树枝爬到树梢,不留一点儿空隙,似乎是谁把历朝历代吟咏梅花的诗词歌赋剪碎,撒成一山的宫粉胭脂,绿萼玉蝶.春天在这里,竟是这样的饱满和烂漫,梅花把积蓄了整冬的热情都释放出来了.

漫步山坡,犹如在香薰.轻柔的、优雅的暗香,像久别的情人腻在身上,抚摸每一寸肌肤,亲吻每一个毛孔.游览指示牌介绍说,梅花山方圆1530亩,梅花30000多株,品种320多个,有“天下第一梅山”之称,猩猩红、骨里红、照水、宫粉、跳枝、千叶红、长枝、胭脂、玉碟、送春等,属梅中珍品,其中“别角晚水”全国独此一株,尤为珍贵,可惜我没寻到,倒是在观梅轩前看到一株“梅王”,铁杆虬枝,花朵疏朗,有名士风.不过,这“观梅轩”倒是有讲究,亭子不甚起眼,上有一联“天阙远瞻鸣鹤舞,孝陵啁望伏龙眠”,是孙科手笔,但亭子的前身甚是吓人,原来是汪精卫的坟墓,1946年被何应钦派人炸墓开棺,平掉墓地,建为此亭.看完介绍,我扑哧一笑:一个亲日派头子炸毁一个汉奸的坟墓,是想告诉国人什么呢?是划清界线,还是嫉恶如仇?要炸,也轮不到他呀!

梅花山顶有座博爱阁,正面横匾上的“博爱阁”三字,选自孙中山手迹.博爱阁是俯瞰梅花山的观景点,四周梅花尽呈眼底.据考古学家探测,博爱阁下方山肚子里就是孙权陵寝,在东吴大帝陵寝之上盖博爱阁,算是历史的一种巧合吧.踏上阁楼向南望,游人像花蝴蝶一样穿行于梅林,探梅、嗅梅、留影.向北看,明孝陵金水桥、方门、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宝顶,历历在目.明媚的阳光下,梅花山云蒸霞蔚,如雾如霰,眼中一时竟有些迷蒙.梅花山花事如此繁茂,想必汲了紫金山钟灵毓秀之精华,沾了北高峰六朝粉黛之胭脂.自打孙权第一个在梅花山建陵寝之后,东晋的11位君主中,有近一半把自己埋在这里,那朱洪武更是将钟山列为皇苑禁地.他们有谁想到,多少年后,朝代更迭,世事变易,马上得来的江山竟会落入他人怀抱.更那堪,一代帝王冢竟有布衣钗裙登踏,岂不悲夫?对此,500多年前与徐青藤同时代的杨慎早有解答,他唱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头再看明孝陵,红墙琉璃瓦,朱门丹樨阶,依然气象森严,但我已经不想进去了.六宫粉黛,江山别抱,干卿底事?我且赏花去.

阅江楼记

640年前春天的一个早朝,明太祖朱元璋与群臣议罢国事,忽下诏命一千文臣各写一篇叙事文,以记想象中的阅江楼.那时,明太祖想建造一栋楼,楼的名字都想好了,叫“阅江楼”,马上要开工了,他自己带头并让文臣们一起写文章宣传宣传,造造声势.众臣绞尽脑汁遣词造句,却多为平庸或逢迎之作.岁月穿梭,大浪淘沙,现仅存世明太祖朱洪武两篇及翰林大学士宋濂一篇.朱洪武《阅江楼记》《又阅江楼记》刊于《明太祖文集》,宋濂《阅江楼记》则录入《古文观止》.阅罢三记,旋复登临阅江楼,其楼前世今生则昭昭矣.

阅江楼是座有故事的楼,故事并且跌宕起伏.朱元璋称帝后,想在南京城西北江边卢龙山上建阅江楼,赐卢龙山名为狮子山.就在万事俱备即将大兴土木之际,朱元璋忽然下令停建,这一停就是600余年,使阅江楼成为一座有记无楼有名无实的“空中楼阁”.这段故事就记载在朱元璋那两篇文章里,《阅江楼记》对在南京定都和筹建阅江楼的动机作了说明,《又阅江楼记》则对停建阅江楼的原委作了说明.卢龙山是朱元璋的吉祥之地,他曾在这里伏兵三万,斩陈友谅虎狼之师两万,俘获七千,在此建楼有彰显军功之意.当然,场面上的理由是屯兵护卫京师,避免军队在城中打扰百姓.至于停止建楼,其解释差强人意.明太祖假借大臣进谏,说建楼并非当务之急,“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并且“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据后来者分析,当时上天确有“垂象”,太祖心内确实“惶惧”.北方边事未定,中原灾害频仍,南方水情成患,皇上心中焦虑,真心期望有人出面进言停建,失望之余,只得再写篇《又记》,为自己找个台阶.

阅江,即观江.阅江楼,望江之楼.一个“阅”字,盖过“望”字,我所居江左小城,望江楼、望江亭、望江阁、望江台,倒有几处,终是比不得“阅江”来得生动.阅江楼的故事讲了600多年,直到又一个新千年纪元来临的时候,南京下关区政府着手兴建阅江楼,阅江楼终于巍居狮山顶,屹立大江边,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过仪风门,从南门拾级而上,巍峨的阅江楼就在眼前.今人所建之楼,是否合乎古人规范,我不得而知,但眼前之楼,倒与明太祖所描绘的几无二致:“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霏开而彩盈.”楼高52米,明四暗三共七层,内陈朱元璋龙椅,康熙褒扬朱元璋的“治隆唐宋”匾,董其昌、沈周、唐寅、文征明、徐渭的字画,有明历代君主像,郑和监造的九桅十二帆大船模型,汉白玉《阅江楼记》碑,《郑和下西洋全图》瓷画.

登斯楼阅览长江,正是微雨薄雾,长江浩渺氤氲,天水之间朦胧迷茫,所见一切,都如雾里看花.明太祖当年也许就站立在我现在的位置,指点江山,胸襟澄净如洗,他意气风发地在《阅江楼记》中写道:“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那时没有雾霾,很远很远的长江上一叶小舟都尽收眼底,而我被雾霾所阻,什么也看不清,实为遗憾.

阅江楼东门有联曰“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把阅江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列称为“江南四大名楼”.于我看来,阅江楼虽高大巍峨,却没有王者之气,缺少的就是文化底蕴.虽然宋濂在他的《阅江楼记》中想象朱洪武登临情景:“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似有观景寄情之貌,但终没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悯情怀与慷慨悲壮.任何景观,缺少了文化的支撑与传承,就会苍白而空泛.就此一点,阅江楼怎能类比前三楼!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阅江楼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到“扩大初步审定”再到“三通一平”,工期延缓了六百个春秋,到最后究竟是不是按照最初的“图纸”施工,我不得而知.不过,看罢此楼,我总有种画虎不成的感觉.朱元璋构思此楼,虽有彰显军功之意,但确实赋予了屯兵驻军的功能和抒发抱负的理想,所以宋濂奉承说,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襟抱、寄寓治理天下情怀的地方,何止是仅仅阅览长江风景.而朱元璋最后下诏停建,确确实实是认为这楼属于不急之务,没必要兴师动众去劳民伤财.由是观,明太祖此举不可谓不明智.因此,有记无楼的历史,是不断续写或传承文化精神的历史,有明以来所有阅读过《阅江楼记》的人,都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构筑了阅江楼,在精神意识里登临了阅江楼,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座阅江楼.600年后续建此楼,我不敢说是当务之急,但有形的阅江楼,胜不过无形的阅江楼,我敢确定.

最后看一眼阅江楼,我吟唱着李煜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大摇大摆下山

总结,上文是一篇关于金陵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金陵三记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金陵三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谁记金陵月
文宁如一金陵城最不缺的是什么茶馆里的说书老头说是繁华,走马游街的公子哥儿说是红颜,衣衫褴褛的小乞丐说是白花花的馒头 而钱袋里只剩下一两银子却还非要穿身白衣摇把扇子把自己当做翩翩公子实际上却是个穷酸书生.

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记六盘水市关工委主任时念好
他是一个步入鲐背之年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却心系群众,长年奔波在基层一线,热心助学帮困;他是一位新中国成立之前入党的老党员,本该“功成身退”,却执着如初,身体力行.

入党记:用一辈子践行入党
理想信念宗旨是中国人的灵魂 今年,是中国成立97周年 让我们来看看几位名人入党的故事,体会他们那份为了信仰、为了国家的拳拳之心……宋庆龄入党的曲折历程宋庆龄对中国的向往,来.

千里寻母记
爸爸是抗日英雄高丽良的父亲高志航,原名高铭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著名的空军抗日英雄 1924年,东北军扩建空军,年仅17岁的他改名高志航,赴法国学习飞行 1927年1月,高志航学成归国,被张学良任命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