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战略管理学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派历程的特点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战略管理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7

西方主流战略管理学派历程的特点,本文是关于战略管理学专升本论文范文和发展历程和学派和战略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战略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战略管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mba战略管理论文战略管理会计论文战略管理论文企业战略管理相关论文

“战略”一词的含义追溯起来,应该来源于我国古代兵书中的军事术语.“战略”一词在古代兵书的含意,一般指对在战争中对整个局势做出判断和策划.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战略”一词则用来定义管理的计划职能中对管理活动较为宏观或较长期的计划.

站在企业战略发展历史角度,追溯企业战略思想,可以在20世纪初科学管理先驱的论述中找到出处[1].管理学家法约尔的五种管理职能说中的“计划”已经包含了战略的思想,但是将企业战略做系统化、纵深化研究的,西方一般是20 世纪60 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量与质有较大提升,我国要到80 年代才开始逐渐进入企业管理理论建树的繁荣期.工业革命是管理学科开始建立的引擎,所以要搞清战略管理研究的脉络,首先要梳理西方的战略管理的研究脉络.

一般认为,巴纳德(Barnard) 的《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 年出版) 一书中提出的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思想,是现代战略分析的基础.巴纳德(Barnard) 认为创造组织的效率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企业组织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但是当时生产发展缓慢,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未凸显.直到20 世纪60 年代,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剧,特别是信息爆炸带来的迅速发展的科技手段,消费者需求不断更新,国内外市场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互通性增强,引发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意识战略管理是延长企业寿命到的利器,由此对战略管理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以下一些特征.

一、20 世纪60 年代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 或计划学派、设计学派和环境适应学派)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 在1962 年通过选择当时标志性大型企业经营历史的潜心研究,撰写了《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著作,在该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结构追随战略”,即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随着战略的发展而变化,对企业的环境、战略、结构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在此基础上,1965 年哈佛商学院的安索夫(Ansoff) 教授在出版的《公司战略》著作中提出了战略构成的四个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主张企业采用兼并、收购以及战略联盟的竞争战略,其理论源泉是协同效应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协同战略.安索夫(Ansoff) 又在1972 年发表的“战略管理思想”论文中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他的观点为当时的研究者开辟了新思路,为战略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概念平台,学者们将此理论称为“战略规划学派”[2].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有:战略规划制定中必须树立企业战略规划是权变的、动态的观念,战略规划的能否有效指导企业取得良好效益,与制定规划时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程度密切相关.环境变了规划也必须随着变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要通过逐步细化具体化的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和各种经营计划来贯彻执行,所以也被称之为计划学派.[2]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Andrews) 教授对该流派观点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在1971 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著作中,把企业战略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阶段,指出战略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状况综合分析与准确把握的过程,并提出著名的SWOT 分析法: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又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企业要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发现和利用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同时也要避免外部环境中的潜在威胁,为形成优于其它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制定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他的战略理论被当时称为“设计学派”[3].

但1973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战略管理的研究,发现原来制定的战略规划无法有效应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环境变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深刻反省,学者们认识到原来制定的战略规划虽然制定时调查深入、资料丰富、逻辑严密,但没有对环境变化充分重视,所以规划一经制定,就不太做调整,虽然有一定的阶段性调整是不够的,战略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做持续的调整[4].奎因和明茨伯格等学者提出了应该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的观点.他们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过程,人们的理性在外界不可测与不可知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其作用发挥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了.也就是说只有增强组织的适应能力,才能保证组织可持续发展,这是根本.因此,环境适应学派借用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提出设置一种动态的、路径依赖式的战略模型.这一模型能根据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及时修正规划方向,把随机偏差控制在一定区域内[5].虽然环境适应学派对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对自身战略进行相应调整的思想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一是没有指出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具体措施,二是没有指出针对不同的环境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因此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战略模型的可实施性,但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太大.

二、20 世纪80 年代形成的定位学派( 或称环境与竞争学派、产业组织学派)

迈克尔. 波特(Michael .E .Porter) 是定位学派的主要引领者.他于1980 年在《竞争战略》著作中阐述了行业竞争程度会受到五种力量的影响,既有来自行业的,也有企业本身的,它们分别是: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 消费者或者供应商) 侃价能力、卖方( 企业) 侃价能力以及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企业犹如一辆车子,这五种力量合成了驱动车子行进的动力.为了让企业管理者准确把握驱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性质,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6].为了优化企业发展驱动力,迈克尔. 波特(Michael Porter) 进而提出了企业的三种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化战略.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条件灵活采取不同的战略.时隔5 年,波特又在《竞争优势》著作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波特构建的价值链理论框架: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二种.每种活动产生的市场价值是不同的,而且这些活动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波特强调:“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他的理论被后人称为定位学派,或环境与竞争学派、产业组织学派.

波特创造性地把和竞争战略引入产业组织理论之中.他认为企业所处的产业竞争状况是企业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定位学派提出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为战略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与工具.

然而,定位学派进行五力分析时忽视了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而只是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状况[7].在1998 年国内学者刘益、李垣对此做了有益的补充:产品自身的功能特性与顾客群分布的对应关系在决定产品的优势分布与企业的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同等重要[8].

该学派的理论可以解释不同产业企业的利润率差异,但是无法解释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巨大差异[9].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波特的“五力模型”没有考虑许多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与“五力”的相互作用,没有把握“五力”之间的动态关系、竞争的联动性和互动规律[10];另一方面把三种通用的战略作用割裂开来,认为企业在同一时间只能采取一种战略,一些学者对波特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不同的战略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时并不妨碍差异化战略和聚焦化战略的同时进行,而且同时进行还能有效促进各种战略优势的发挥,形成了20 世纪90 年代资源学派或核心能力学派.

三、20 世纪90 年代形成的资源学派( 或称核心能力学派)

可以说美国学者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 在1984 年《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企业资源基础论》提出的一些论点,奠定了资源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简称RBT) 的基本框架.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认为企业的效益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拥有这些独特资源就使该企业具有其它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在市场中的大小与份额与独特资源的多少密切相关.稀缺性、价值度、模仿的难易度和替代性是衡量资源独特性的4 项主要标准[11].获得有效资源非常重要.获得独特资源并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当一个企业的独特资源多项时,我们可以通过对独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12].

但资源理论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一方面,它对资源价值的分析角度是静态的,忽视了环境扫描工具在测量企业资源价值变化的作用,没有解决如何准确测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所引发资源价值的变化;另一方面,它对资源构成的分析角度也是静态的,忽视了资源是可以被管理从而创造竞争优势的特点,认为资源的构成是相对稳定的.

针对资源理论的缺陷,普拉哈拉德( Prahalad) 和哈默尔(Hamel)在1990 年的《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以弥补沃纳菲尔特RBT 理论的不足.与以前的战略流派相比,核心能力学派最大的贡献是注重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研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是由独特的资源、知识和能力三维要素构成.但随着战略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核心能力学派暴露出研究体系不完善的弊端:对于什么是核心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对核心能力大小仅仅停留在纯文字化描述与推论的水平,而没有科学的度量工具.

虽然国内外学术界逐渐认识到应该把企业的核心能力划分成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发挥三阶段,并把资源创造价值的不同阶段综合在一起考虑,也就开始呈现“基于企业资源与能力整合的研究趋势”.但企业的核心能力难以度量这一特点使得目前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

本文通过对20 世纪60 至90 年代以来这些战略管理的流派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管理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有效工具把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最科学的整合,从而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进行能够有效指导我国企业实践的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战略管理学专业范文可作为发展历程和学派和战略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战略管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陆侃文,……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陆侃文,罗茜(宁波大红鹰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1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孙子兵法》对战略管理
李艳(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宁810000)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战略管理逐渐兴盛和发展起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的重视 他们不仅学习研究现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也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宝贵经验,.

发挥好西方主流媒体涉华平衡报道的积极作用
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平衡报道是对外传播我国声音、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渠道 平衡报道是指基于事实的报道,兼具正面与负面内容,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色彩 总体来看,近五年来,西方主流媒体.

新加坡人力资本战略经验对国企管理
近期,笔者参加了贵州省委组织部组织的贵州省赴新加坡公共管理与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学习 学习期间,对新加坡国家的人力资本战略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与考察 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经验与做法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