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地球类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地球生物演化叙史:碳的转化和排放视角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地球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地球生物演化叙史:碳的转化和排放视角,本文是地球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跟演化和排放视角和地球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地球论文参考文献:

地球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技术论文关于生物技术的论文生物科学杂志生物信息学论文

地球生物演化叙史:碳的转化与排放视角

曹竣云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滨湖教育集团滨湖校区

摘 要:本文简述地球生物演化史.在地球生物的演化史上,自蓝藻之后的植物光合作用都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着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例:动物数量越多,空气中二氧化碳就越多,氧气量就越少,它影响和改写着地球生物界及人类历史的进程.重点叙述气候变暖对地球人类前途与命运的作用和影响.地球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多的趋势.人为活动极有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因.人类作用下的地球的演化史是一个森林减少的历史,是一个气候变暖的历史.碳的过量排放引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粮食争夺战争和瘟疫.碳的过量排放、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失衡是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诱因.当代碳的过量排放引发大量自然灾害,国际组织和政府采取了抑制碳的过量排放的对策.碳的过量排放对历史和当代产生深远影响.最后,对地球生命演化史作小结和反思.

关键词:影响;演化;地球生物;气候变暖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1-000-04

一、地球人主纪之前的生物的演化史

由武觐文的生命地质年代表可知地球的植物、动物的演化史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武觐文的地质演化年代表如下:

地质时代距今年(亿)植物动物地质现象和

生态环境

代? 纪

︶人主纪现今-

前300

(年)原生森林等植物群落迅速缩减,农田作物,草原和人工林扩展.动植物多样性骤减生态系统以消费者人类为主体,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交通网络化等活动极大地改变着地质和地貌,使完整的生态系统割裂为有机质消费的城市和有机质生产的农田和草原牧场.自然界进入过氧化状态,环境迅速恶化.森林、煤田频繁地发生火灾.水资源枯竭,大地干旱.森林、湿地、珊瑚礁急速减少,荒漠化急速发展.自然界总体的生物有机质的分解大于合成与累积.

人生纪300(年)-0.002被子植物繁盛,森林面积萎缩,草原和农田作物逐步取代原生森林哺乳动物的属、种演化显著、数量激增,人类出现并发展人类的采集狩猎和农业社会时期,环境逐步恶化.大气氧含量为21%

人前纪(第三纪)0.002-0.65被子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和蕨类退居次要地位,森林开始衰落,禾本科和艾蒿草原出现并发展哺乳类辐射发展,迅速占领了海洋、陆地和天空,鸟类兴盛,灵掌类和类人猿出现并发展植物组分复杂,呈现出明显的植物地带性,形成黑钙土、栗钙土和棕钙土,荒漠化开始和扩展,气候逐渐干旱.

代白垩纪0.65-1.35形成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顶极群落大体型恐龙逐渐灭绝,恐龙的后裔鸟类和哺乳类兴起,气候逐渐干燥,形成灰白色地层的碳酸钙沉积.大气氧含量是25%

侏罗纪1.35-2.08被子植物出现,繁盛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混生成高大茂密的植被爬行动物繁盛、占领了陆地、海洋和天空,大体型的恐龙发展气候温暖湿润,全球没有热、温、寒带之分,此时期仍然是一个造煤时期

三叠纪2.08-2.50裸子植物继续占优势,真蕨和木贼逐步繁盛?爬行类向各个方向分化,种类繁多,出现蛙,蟾蜍,原始哺乳类出现,气候温和,地层由页岩、石灰岩、和红色岩层三个层次组成,是造煤时期

二叠纪2.50-2.90裸子植物发展,钙藻和海绵动物大量繁殖,是重要的成礁期爬行类兴起,三叶虫绝迹,出现巨大蜻蜓和巨大的千足虫,形成多样性的昆虫,植物繁盛,使之成为又一个造煤时期,空气氧含量是当今氧气含量的50%

石炭纪2.9-3.55植物生长繁茂,形成高大茂密的孢子植物森林,蕨类繁盛,裸子植物兴起两栖类繁盛,原始爬行类出现,昆虫逐步繁盛重要的造煤时期,形成的煤炭约占总储量的50%以上,有研究,石炭纪空气中氧的含量高达35%

︶泥盆纪3.55-4.1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裸蕨发展,出现真蕨、石松和地衣鱼类极盛,门类齐全.出现原始无翅昆虫,动物走上陆地,两栖类出现出现广大陆地,鱼类生活在淡水或滨海的半咸水中

志留纪4.1-4.39低等植物登上陆地的舞台原始鱼类出现,三叶虫和腕足类繁盛,出现了较多种类的珊瑚陆地逐步扩大

奥陶纪4.9-5.1藻类繁盛,苔藓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头足类的鹦鹉螺和礁石到处都有其踪迹发现古土壤

寒武纪5.1-5.7藻类繁盛三叶虫繁盛,动物门类从3-5个猛增至30多个,被称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炸逐渐形成氧化性海水,随着大气氧的增加,形成部分臭氧层屏蔽.

︶新元古纪5.7-10.0藻类发展,在距今约6亿年前,地衣开始改造地球的陆地,坚硬的岩石开始向着土壤转化.氧增加到现在的7%,在空气稀薄光辐射强烈的平流层出现臭氧屏蔽.

中元古纪10.1-16.0藻类发展,以CaCO3为主的沉积增大,在20亿年前~7亿年是蓝藻等原核生物沉积生成叠层石最繁盛的时期,叠层石是变质的碳酸盐沉积.大气中氧增加到现在的1%

古元古纪16.0-25.0蓝细菌(蓝藻)发展,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的褐藻,海水逐渐转化为弱氧化性

太古代25.0-40.0稠密C02气圈,强酸性—还原性水圈,最早的沉积岩在37-38亿年形成,由化学进化到生命起源,出现细菌和蓝藻,形成光合作用,是铁矿形成的重要时代,大气无分子氧

冥古代40.0-46.0地壳与地幔分异,无水圈,稠密的火山气圈

由武觐文的生命演化地质年代表可知,爬行类出现在石炭纪;兴起于二叠纪;分化于三叠纪;繁盛于侏罗纪,大体型的恐龙发展;大体型恐龙逐渐灭绝于白垩纪,恐龙的后裔鸟类和哺乳类兴起.就生态环境来说,新元古纪氧增加到现在的7%,在空气稀薄光辐射强烈的平流层出现臭氧屏蔽;石炭纪空气中氧的含量高达35%;二叠纪空气氧含量是当今氧气含量的50%;三叠纪气候温和;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全球没有热、温、寒带之分;白垩纪气候逐渐干燥,大气氧含量是25%;人前纪荒漠化开始和扩展,气候逐渐干旱;人生纪大气氧含量为21%;人主纪自然界总体的生物有机质的分解大于合成与累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着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占有比例;动物越多,动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就越多,氧气量就越少;相反地,植物越少,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有机物和排出的氧气就越少,它们影响和改写着生物界的历史进程.武觐文的地质年代表没有阐述公元前300年后人类的演化史,下文将叙述在此之后人类的演化史.

二、碳的转化与排放视角下的人类演化史

(一)人类作用下的地球的演化史是一个森林减少的历史,是一个气候变暖的历史

人类这个物种具有地球生物史上独一无二的能力,是第一个能够改造这个世界的物种.地球生物演化史含地球人类演化史.

人是环境的动物.人与环境交互作用;地球人类的演化史是一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历史.人类作用于地球的演化史总体上是一个森林减少的历史,是一个气候变暖的历史.

森林规模的大小和人口的数量的多少是地球人类的演化史的两个重要参数.

1.碳的过量排放、农民起义、粮食争夺战争

碳生火做饭是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重要因素.在华夏文明史上,人类最早使用火源于“钻燧取火”,钻燧取火实际为燧人氏钻木取火.木的化学成分为碳,碳只有在温度达到燃点时才燃烧.最早的火的出现可能为雷电击到含碳的可燃物上引起熊熊大火,人类钻木取火,这里的钻可能为锯.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即人类步入农业社会(文明)后,人开垦土地和砍伐森林很难或不可避免.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使用火与森林规模有直接的联系.人类数量规模的增大必然导致开垦更多的土地和砍伐更多的森林,必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在原有基础上的失衡,火的利用加剧这种失衡的转化;火的利用引起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引起温度升高,引发水旱灾害频繁,从而导致大规模的水灾以及接踵而至的旱灾.这种灾害必然产生饥饿问题,引发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粮食争夺战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从未中断过.中国的农民起义及其产生原因具有全球代表性.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大多数与自然灾害相伴发生.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因自然灾害发生引起改朝换代的著名的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

公元184年,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杆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

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苛敛繁重,灾荒连年,黄河以南尤为严重,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

明天启、崇祯年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纷起.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李自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在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明朝开始无法复国.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灭亡的外因多是因为自然灾害含水旱灾引起的.在一个朝代后期之所以有自然灾害,从碳的排放与利用角度说,是因为一个朝代后期人口繁盛,人利用和排放碳,碳的分解大于合成,以至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从而导致水旱灾频繁的自然灾害从外因引起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中后期人口繁盛后,碳的分解逐渐大于合成.碳的分解大于合成总体上起始于东汉末年、高峰于唐末,过渡于明末.这也是中国封建史上一个朝代后期越来越专制、和暴政的外因之一.

2.碳的过量排放与瘟疫

欧洲气候温和湿润.在社会安定、人口增加后,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不可避免,它致使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少、必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在原有基础上的失衡,火的利用加剧了这种失衡的转化;火的加剧利用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导致温度升高.在温度升高、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域中,必然适合一些病菌的繁殖与传播,从而诱发瘟疫.在人口增加、温度升高的背景下,必然引发饥饿、粮食争夺战争、农民起义及瘟疫.在欧洲主要表现为瘟疫.欧洲著名的瘟疫有:雅典大瘟疫、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和“西普里安”瘟疫、查士丁尼瘟疫、欧洲黑死病、灭绝印第安人的天花、肆虐两个世纪的黄热病、斑疹伤寒、肆虐于19世纪的霍乱、西班牙大流感.

在饥饿、战争和瘟疫之后,必然引起人口数量的缩减、森林植被的增加,生成新的相对碳——氧平衡和新的风调雨顺与天下太平.

森林植被能留水保土、改善气候;森林增加到一定的规模可生成风调雨顺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及有利于人的人居环境.

3. 碳的过量排放与马尔萨斯陷阱

人作为消费者,是需要消费资源的.当人口数量与资源不相平衡时,过量的人口必然引发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的争夺,这必然引发争夺甚至战争.关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问题,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认为:人口增长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生存资料却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这种消灭的方式有战争、饥荒、瘟疫、疾病.人口数量要和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平衡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必然排放碳和消费碳.在人口增多后,必然引起温室气体碳的过量排放,碳的过量排放必然引起温度升高引发瘟疫、疾病;温度升高必然引起水旱灾害频繁引发饥荒和粮食争夺战争.过量的人口总是通过瘟疫、疾病、饥荒和战争消灭掉以与农业发展水平相平衡.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对人口和资源的矛盾平衡调节只能通过减少人口来进行,这种减少人口的方式在欧洲主要表现是瘟疫和疾病;在中国主要表现是饥荒引发农民起义,通过战争和来减少人口,从而实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在古代社会,当人口与农业发展水平矛盾趋于极限时,暴力冲突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引起水旱灾害频繁,当水利工程不能有效抵御水旱灾害的时候,当市场失灵不能调节有限的粮食作物的时候,这必然引起饥荒、瘟疫和粮食争夺战争来减少人口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从而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人是环境的动物;“人从森林中走来”;森林环境孕育了人.人的演化史是一个与森林环境交互作用的历史.人诞生后,森林从总体上是一个减少的历史.从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马尔萨斯陷阱考察,汉唐文明之所以是中华封建史最为鼎盛的文明,从外因上看是当时人口量与环境资源最相适宜或最为平衡的结果,从内因上看是由生命的自觉能动性规律决定的.唐之后,中华封建文化逐步走向专制,从外因上看是由人口总体上与环境资源不相适应决定的,其外因或根本原因是碳——氧失衡,人口过量有机物的相对分解大于合成.

4.碳的排放历程与历史小结

在化石燃料被大规模利用之前即农业文明里,燃烧(公式)主要为:

2C+O22CO

2CO+O22CO2

它为木材(主要成分是碳)(在氧气作用下)燃烧,表现为远古时期在化石燃料被大规模发现和利用之前,人类钻木取火和刀耕火种.

木材含有水分,水分在木材燃烧接近和达到沸点时由液态变为气态.公式为:

H2O→H2O↑

远古时期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当年那里气候温暖湿润)的大洪水可能是因为当时大量的动物和人的存在排出大量温室气体促使温度高,雷电击到含碳的可燃物上会造成熊熊大火,加上当时人类大规模使用火,造成木材(主要成分是碳)(在氧气作用下)燃烧和氧气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和温度上升,水分在木材燃烧接近和达到沸点时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水上升遇冷变成液态水生成降水,所以才有诺亚方舟的故事.差不多同一时期中华大禹治水的发生原因源于同样的道理.

在化石燃料被大规模利用之后即差不多进入工业文明后,燃烧(公式)主要为:

2C+O22CO

2H2+O22H2O

2CO+O22CO2

CH4+2O2CO2+2H2O

木材含有水分,水分在木材燃烧接近和达到沸点时由液态变为气态.公式为:

H2O→H2O↑

此时洪水的规模更大,干旱期也更长.人是有智慧的,人类会发明水利工程减涝防旱,从而实现在水旱在不突出的背景下增产增收,弱化水旱灾害的威胁.

在过去的几千年大陆文明中,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战胜了自然的威胁,深知“人多力量大”.在世界的许多大陆文明中,多数有“多子多福”(这里的子泛指人)传统.在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下,人类总的来说战胜了水旱灾害导致的饥饿的威胁,人口数量从历史角度来说总体上规模在增大.开垦土地和砍伐森林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基本活动,进入工业社会后,燃烧矿物燃料又不可避免.燃烧矿物燃料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度升高,容易引起山火从而使森林面积减少;开垦土地也不可避免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因此,人类人口数量总体上规模增大的历史是一个森林植被总体减少的历史,是一个气候变暖的历史.

生命产生于35亿年前,蓝藻之后的真核生物绿藻才有遗传和代谢中心,至自养植物的进化经历了20多亿年.生物进化史上,自自养生物蓝藻之后,动植物微生物包括人呼吸都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的公式如下:

C6H12O6+6O2→6CO2+6H2O

自养植物则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和产生氧气.光合作用的公式如下:

6CO2+6H2O →C6H12O6+6O2

动植物微生物包括人呼吸都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自养植物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和产生氧气.只有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才将动植物微生物包括人呼出二氧化碳和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原因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能和产生氧气.因此,森林植被减少的历史是一个减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历史,是一个二氧化碳增多的历史.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性质,因此二氧化碳增多的历史是气候变暖的历史.

由此可总结,人类人口数量总体上规模增大的历史是一个森林植被总体减少的历史,是一个碳——氧总体上逐步失衡的历史,是一个气候变暖的历史.

(二)当代碳的相对过量排放与政府和组织对策

1.当代碳的过量排放的影响

十八世纪以后,地球水旱灾害整体上呈增多趋势.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7.9级地震,震中发生在日本宫城县东的太平洋海域,美国地质勘探局将太平洋海域的地震定级为里氏9.0级.地震引起海啸.地震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一定的联系.日本3.11地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碳的排放突破相对质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1年7月至12月14日,泰国爆发近五十年以来的严重洪灾,持续三月有余,数百万人受灾,全国三分之一省份被淹,死亡708人,三人失踪,440万受洪水困扰.

2011年7月25日,德克萨斯州SAN ANGELO遭遇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干旱.SAN ANGELO过去的九个月是1895年来最为干旱的时节.

2011年11月7日,法国南部,洪水成灾,报道3人死亡.

2011年是世界性的百年干旱.

2015年6月至12月,韩国由于缺乏降水遭受四十年一遇的旱灾.2015年12月韩国民众的菜价涨幅明显——牛肉创下近五年新高,一棵白菜接近十九元人民币,涨幅也一度越过90%!

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南部非洲地区的旱灾情况持续恶化,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碳的过量排放引发水旱灾害.

人类生活不可避免要开垦土地、砍伐森林.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大规模地使用化石燃料.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100年地球人口将突破100亿.人类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利用化石燃料和庞大的人口引起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引起温度升高和温室效应.

温度升高引发水旱灾害频繁、地震、龙卷风、台风、雾霾、火山喷发、瘟疫、疾病.

2.当代碳的相对过量排放与政府和组织对策

(1)绿色植物在调节气候和吸碳方面的优势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升大气湿度,增加降水.植物的茎叶承接着降水,能够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树林中的枯枝落叶能够吸收大量的雨水.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能够调节气候.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生产有机物.由于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群落,因此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森林能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它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无比的优势.

(2)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由呼吸公式可知,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自然界的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也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人类的生产生活消耗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也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的公式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光合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圈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发挥了作用.

(3)当前的碳——氧的相对失衡

十八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当前工业的飞速发展,碳的排放超出了自然调节的能力,导致生物圈中的碳——氧失衡,引发激烈的温室效应,引发水旱灾害频繁、地震、龙卷风、台风、雾霾、火山喷发、瘟疫、疾病.

(4)当前的碳——氧失衡和国际组织、政府对策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调节碳——氧失衡和调节气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要改变碳多氧少的失衡状态,根本措施在护绿和低碳,国际组织和政府为此采取了不懈对策和努力.

1992年6月4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应对气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压力.此后又通过《京都议定书》和《德里宣言》等国际公约.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这是联合国最近通过的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中国于2016年6月3日批准通过《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2017年10月18日,从国家层面在中国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它从生态的角度突出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保有量对于改善碳——氧失衡和减弱温室效应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1年起,中国财政部和环保部牵头建立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由上述公约和措施可见国际组织和政府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这是值得肯定的.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分解尤其是在升温条件下的分解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工业的飞速发展都排出二氧化碳;水在地球大气电离层在升温的条件下更容易分解氢气和氧气导致水分的丧失——氢是最轻的物质,在大气层中由于地球引力小散逸到外太空中引发地球的加速旱化.增加森林规模,提高森林保有量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延缓地球的旱化过程.

(三)碳的过量排放的历史与未来影响

人口的增多至过量,人类又不可避免开垦土地、砍伐森林、利用化石燃料,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氧气量的减少引发碳——氧失衡,从而引发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引发一系列巨大的灾难,这让人不得不想起一些事:

远古时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那里气候曾经温暖湿润.今天遥望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伊拉克,见到的只是的漫天黄土;机动车辆驶过,见到的是漫天黄沙.这不得不让人叹息.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楼兰在辉煌近500年后,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楼兰的消失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自然方面原因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楼兰,青铜器时代的楼兰人口繁盛,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水土环境变差.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汉朝到北魏的旱化加剧时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方面的原因影响和左右着楼兰古城消亡.

人为方面因素是:人类活动在晚近期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年楼兰人筑造楼兰古城时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在此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进一步恶化.

全球气候旱化的自然大背景人类很难干预,人为方面的因素是可以采取措施的.过多的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植被,利用化石燃料必然导致温度升高.在人口增多的背景下,地球将变得更加干涸;在未来,楼兰将是一定时期的地球.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于2017年11月8日前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三、结语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着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地球动物越多,它的呼吸作用就越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越多,氧气量就越少,它影响和改写着生物界含人类历史的进程.

地球生命演化史是一门前人未做过或很少做的学问,它对于著者来说是一种考验和尝试,它肯定有不足和错误,它只能是一门学问的探索或尝试.对于它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武觐文.生物过程——环境、生命、人类(第二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1).

[2]吴文恒,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6).

[3][英]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4]李广智.楼兰之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5]曹竣云.青山绿水蓝天构建(二稿)[J].文化研究,2016(9).

[6]郭炘蔚.霍金再预言:人类会在2600年前消失,需寻新家园[EB].中国新闻网,2017-11-08.

括而言之,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地球本科地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演化和排放视角和地球方面论文范文.

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跨文类的历史叙述和记忆文本
摘要文章以西部女人事情、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穿过历史的尘烟……兵团屯垦口述史文本为研究对象,探析在口述史这种具有跨文类意义的历史叙述与记忆文本中,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兵团屯垦口述史的重.

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隐秘危机
我出生的那一年,鲜为人知的北非麋羚从野外消失了 过度的猎杀以及自然栖息地被压缩,使得这个北非物种成为“第六次大规模物种灭绝浪潮”中最新的牺牲品 物种灭绝始终是地球生活的一部分 .

孔子观史:中国历史百世可知
文/佚名章太炎云 “孔子删定六经,与太史公、班孟坚辈初无高下,其书既为记事之书,其学惟为客观之学 ” ·提到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儒家学说、人伦、礼仪制度,读.

古人衣衫百变史:顺天应时,阴阳调和
上古传说中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由此推断,1 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那么,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穿衣的呢最流行薄如蝉翼的罗衫衫子,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