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自媒体时代类论文如何写 跟自媒体时代的新诗写作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主题:自媒体时代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2

自媒体时代的新诗写作,该文是自媒体时代论文范文例文跟新诗和新诗写作和媒体时代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自媒体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自媒体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写作投稿数字媒体论文美和时代杂志时代教育杂志

任毅(1972.1—),湖北房县人,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学与现当代文学传播研究,兼事歌曲及新诗创作.2003年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坛》《小说月报》《湖南社会科学》《海南大学学报》《山西师大学报》《重庆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新文学评论》《山花》《星星》《澳洲新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百年诗说》,参编学术著作《中国新诗的精神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史料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编教程》等.已完成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和教育部社科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市厅级社科项目5项.多次荣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福建漳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闽南师范大学校级优秀教师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一等奖,入选2015年度福建省闽南师范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任 毅

现在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终端接收器上,可以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所有的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十分轻松而容易,但这些信息、知识都呈现出微信、微博、短信等样态的碎片化分布.新诗借助网络传播,正在迅速融入到这个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大量信息,但却无法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让自己了解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得到的知识都只是碎片式,不完整,也不系统.信息碎片化必然带来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电子书、网络等电子信息终端接收传播方式,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碎片化阅读时代,自媒体、数字网络、影音媒体、平面媒体等成为诗歌接受和传播有力手段,而诗歌与自媒体网络传播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大势所趋.

自媒体时代大量涌现的诗歌微信、诗歌博客(含微博)、诗歌论坛和诗歌文本,由于新诗语言信息化、传播网络化而有了新的艺术元素和想象空间,形成了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创作、传播、接受特色.在当下中国大陆文学信息化进程中,文艺创作对文学精神的影响逐渐加强,自媒体诗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现实价值问题值得关注.

自媒体诗歌属性的争议就在于它的语言信息化和网络微信媒介特征上.自媒体诗歌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媒体诗歌是从传播媒介角度来说的,一切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短信创作和传播的诗作都叫自媒体诗歌,它既包括平媒诗歌(经典或非经典诗作)的网络化,即把已经纸媒生成的诗作张贴在电子布告栏上,也包括直接临屏(电脑或手机)原创的诗歌作品.狭义自媒体诗歌则着眼于制作方式,指的是利用电脑自媒体技术所创作的数字式文本,这种文本使用了网络信息语言,可以整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具声、光、色之美,也被称为超文本诗歌.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指出:“选择媒介的意义远远超过媒介所负载的内容本身.”[1]可见,如果我们考虑了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的载体性,就不能单纯以诗论诗,还必须讨论语言信息化和网络微信媒体这一特质对文学精神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人们在社交平台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这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这种碎片化阅读有利也有弊.阅读更便捷,可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相反的,它也催生了“标题党”“头条控”等现象;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事实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正常生活;不利于深入严谨的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自媒体时代,新诗写作该如何完成?各种客户端的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诗歌经典;引导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信息碎片化更考验每个人对诗歌作品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诗歌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好诗伪诗,不要盲从.

网络媒介从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愫出发,对自媒体诗歌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诗歌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文学精神的历史变迁.伽达默尔曾说:“游戏在自身中含有一种意义内容,具有一个自身独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已投入了一种独特的甚而是神圣的严肃,然而,在游戏行为中规定积极活动之此在的所有目的关联并不是简单地消失的,而是以特有的方式化出的.”[2]自媒体诗歌即是源于在线的虚拟交往,可以在积极互动中使参与者交流人生感悟,也可以在广泛关联中建构自媒体时代的文学精神,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扩展人类精神的空间.自媒体世界的人文意义、在线空间的活性元素以及虚拟空间的符号精神,就是自媒体诗歌基于后现代话语逻辑,向我们不断演绎的碎片化时代的后人文图景,也是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较为常见的网络文学审美精神.自媒体诗歌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带动与制约中,坚持着自身对美、崇高、理想、人性的不懈追求;在互联网之于人文精神的技术冲击中,保持着诗歌人文价值的本体独立;在消闲的互动交流中,担负着建构人类精神世界的使命.

网络写作者用匿名和虚拟的方式,表现最真实的自我甚至是无意识的超我,从而使自己的话语显现在网络平台上任人点击与评论.相对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而言,诗歌作者的人数和身份的重要性则显得微乎其微.自媒体诗歌的作者可以用多个笔名实验各种题材.在呈现个人抒情风格的自媒体诗歌中,原创主体获得了相对独立、自由的写作立场和心态,他们“不再是原先那个被‘叙事’的人,不是离开了那个宏大叙事就茫然无措、不能生活的、丧失掉主体内涵的人”[3].网络平台的虚拟机制使他们都拥有自由选择自己“身份”的权利,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地表现自我,保持自我和作品的独立品格.

文学需要来自民间的生命力,来弥补“主流文学”在当下社会缺少快餐式阅读的状态.网络微信、微博、短信平台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诗歌写作的自由、网上发表的自由、在线阅读的自由和即时交流的自由.原创主体的隐身和搁置使其自由地去观察、审视、分析、陈述现象世界,并充分重视差异性、个人性的概括、考察与辨析.无论诗坛前辈、业余或是网络微信游民,都能够运用独立的思想进行自由的批判,轻松地实现网上发表作品的愿望,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刊物的垄断地位,为大众赢得了发表言论的机会.从整个诗歌创作方面的意义上而言,网络微信表现了最真实的自我,从而使文学的话语权回归了每个自我,实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自由理念, 活跃了社会舆论的,激发了大众说话的热情,改变了诗歌的功利性,还原了诗歌纯真的内在精神.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提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4]自媒体诗歌的作者和读者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进行着讨论、交流、沟通,以发帖和诗歌等方式实现自我主张的阐述和心灵情感的慰藉.一对、一组、一群人的互动成为了最主要的网上交流方式,因此自媒体诗歌与传统诗歌在创作动机上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即网络微信作者通常都怀有“寻求知音”的期待和“向人倾诉”的来激励自己的网络微信写作,而他(她)上传到网络微信的诗作也将立刻得到网友的共鸣和反馈.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对话模式,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得到尊重,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大众.

网络微信诗坛中,文学权威和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网友的褒贬跟帖、网站编辑的接纳程度、网民的点击率和文学网站定期发布的作品TOP排行榜,则成为网络微信作品能否得到承认、网络微信能否被网民认可的基本标准.作者将作品发送到互联网上就是在向世界遍觅知音,而文学网民的点击或评说是作品传播的信息反馈,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网络微信诗人迅速地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诗作加以润色,甚至可以由读者直接在线修改,在诗歌文本中玩起无穷指涉的游戏,进行反复的创造和再创造.例如,“诗生活”网站上的每一首诗作后面都有“相关评论”、“下载文章”等相关栏目,通过“相关评论”,读者可以发表自己对诗作的看法,作者也可以与读者交流,甚至根据网络微信反馈的信息随时修订自己的构思,作者得到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传递出网友们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和最真挚的心声.此时,网络微信诗人最关心的可能并不是创作能带来多少价值,而是充满了趣味的双向甚至多向交互性创作的过程.

在自媒体诗歌的发展趋势中,网络微信技术的特殊性为交互性创作提供了可能,促使自媒体诗歌逐步走向集体化创作,形成艺术构思的群体化.在构思方式方面,传统的文学构思完全是个人的艺术思维,诗人只是普遍困乏的人群中少数几个认真的倾听者、思考者和记录者,要想通过个人的力量来影响一群人是困难的,即使是集体创作,其集思广益的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网络微信创作则不然,它可以由一人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这种方式产生的人性共鸣,表现出大家在做同一件事时的热情以及对现实感知而产生的相同感动.文学在这里走向了普通人,微观的个体思想折射出数字时代的文学精神.BBS诗歌作为一种文本实验,虽然免不了粗糙和散乱,但却体现了网友们心灵的共鸣、志趣的相投,其人性的意义可能多于审美的意义,而反观人与人之间思想的交往与心灵的沟通不也是艺术审美的题中之义吗?

自媒体诗歌的作者和读者大都是紧跟时代浪潮的年轻人,他们是最早和最爱“接触互联网”的人群,能够无所顾及地在网络微信诗论中谈诗论道.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其中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5.3亿),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2.16亿),达30.4%,微信、微博、空间用户比例达到79.2%.[5]足见网络年轻化、自媒体化程度之高.这些年轻人通过频繁地点击鼠标、屏幕,自如地在网上和微信微博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随时跟贴评论、修改.在自媒体诗歌拥有的平台上,年轻人可以尽情游戏,尽情宣泄,而“这种游戏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令人愉快的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彻底放松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6].

自媒体诗歌不仅在创作主体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还大量运用了时行的“网络微信语言”,例如晕(看不懂)、拍砖(提意见)、顶(支持)、(姐姐)、GG(哥哥)、灌水(发贴)、88(再见)等.这些时代语言正大量进入我们的文学话语集合中,利弊姑且不论,它们所承载的语言信息的确更新了新诗外在音乐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特征,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得到一种轻松的联想和娱乐,因而受到年轻网民的追捧.当然,这些网络微信语言还处于“发展”阶段,能否延续下来、被社会广泛认同,取决于它们与网络微信技术、社会现实、当代诗歌发展步伐的一致性.

物质时代需要自媒体诗歌回归人的内心,后工业文明要求自媒体诗歌直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文环境的污染,瞬息变化的社会氛围更迫使自媒体诗歌为自身寻找生存发展的妙药.从而,生活里的吃喝拉撒都可以入诗,谈情说性更是家常便饭般地真实.网络微信诗人沈浩波强调“下半身写作”的意义,认为自媒体诗歌“首先意味着对于诗歌写作中上半身因素的清除”,对“知识、文化、传统、诗意、抒情、哲理、思考、承担、使命、大师、经典、余味深长、回味无穷……这些属于上半身的词汇的反叛”,认为它们“与艺术无关,这些文人词典里的东西与具备当下性的先锋诗歌无关”[7].它大量书写形而下的生活场景、事件和,表达人生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观念.这些自媒体诗歌通过揭露阴暗场景,警示人们正视生活本身的真实;通过影响社会心理,成为整个文化社会的精神财富;通过体验时代变迁,*中国诗歌发展的全貌.

自媒体诗歌从出现之初就亮起了叛逆的刀锋,它聪明地利用手中的工具玩起了变身游戏:自媒体诗歌的写作面对的是移动屏幕、使用的是鼠标键盘,而撇开了传统的“文房四宝”;自媒体诗歌的发表仅仅是按动鼠标,即可把自己的作品送上互联网,以呈现在大众的眼前;自媒体诗歌的存在,被交付给了电子技术的软件和硬件.然而,正如海德格尔论述的“技术对‘此在’生命的遮蔽”一样[8],科学入侵艺术带来的往往是艺术与商业结盟,使艺术失去了技术难以给予的精神特质,并无奈地面对和承受来自技术的精神漠视和价值放逐.在势不可挡的技术革新和异常激烈的媒介竞争面前,文学精神面临着自媒体诗歌的无情解构.

透过自媒体诗歌解构式的后现代性、惟我独尊的个人经典和消遣游戏的外观特征, 我们看到隐藏在背面的物欲消费潮流.为了发出狂飙式的呐喊、消遣平淡的生活、找寻价值的定位,所谓的“网络微信诗人”、“驻站诗人”进入了商业消费的腹地,化身生产作品的机器,日夜开工,炮制出超低空飞行的絮叨聒噪和未经打磨的原生态语言,对文学精神的关注职责也蜕变为做秀似地迎合点击者无节制的宣泄.他们对文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不屑及由此引发的麻木,也导致了诗人自身及其作品中传统文学精神的支离破碎.

当下自媒体诗歌大多对社会阴暗面缺乏警醒,对底层的生活现实往往忽略,也未能在诗里行间体现人的生存价值、生活的现实困境和一定人文价值的思考,为诗坛的精神区域留下的只是原始的空前松绑、创作意义的大幅减损以及思想深度的相应缩水.“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诗歌事件等现象都警示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喧哗不已从众者众的诗坛,看看我们是否真的更加关注这些诗人代表性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因素,看看自身是否能用理性和真知来面对时代的变迁.这些现象更加说明大众读者对诗歌发展现状的不满与更高期待.诗人应对人类的整体处境怀有同情之心、悲悯之情.现实中的人类的受禁区域和程度空前缩减带来的并不是自由的宣言,而是将重被自己的深深锁住.自由的终点就是局限,快乐的顶点就是忧郁和空虚.

读屏时代将网络微信媒介推向权利主体的巅峰,智能化也宣告网络微信技术之于诗歌艺术的革命意义,诗歌创作只能在晕眩中接受着创作流程的异化.一些西方学者很早就预见到,人作为一个主体,自己并没有什么选择的权力,反而被权力的网络微信所控制,虽具主观能动性,但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的创作过程甚至创作内容都是可能的.于上世纪60年代诞生在大洋彼岸的人工智能化写诗计算机“埃比”就是最好的佐证.它“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柔软期待呼唤,在月光里/当它所有的渴望变得奇异/石头也呼吸爱/但是冰冷的树带着绝望退却/明亮变得模糊/石头享受柔抚/就如丝绸享受明亮/柔软光滑的绿色太阳夜/尽管堤岸变得明亮/但是奇特的明亮享受柔软/尽管爱因柔软绿色的晶体变得含糊/但爱在地球上奇异地带着渴望被慢慢呼吸/火亦变得柔软/在变得模糊的缓慢爱抚中/薄雾的雪.[9]有人认为,此创作主体对人的诗歌创作无疑提出了巨大挑战和难题.但我们认为,这还不至于称之为诗.人的五官接触了世界的美丑才能激发自身的创作源泉.作为人的创造物,通感也好,应和也罢,诗不仅需要有呈现鲜活主体意识的内容,还要有形式上的美感,语言的节奏和韵律都需要诗人们刻苦锤炼和反复打磨.

新世纪初中国诗坛也出现了“写诗软件”,但可明显看出机械语言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痕迹,在诗歌的意象、细节处理中也存在多处硬伤.比如有一首《北方的思念》:雨巷盼望孤独/故乡的依稀揉白了/模糊的坐标/全是橡树的风景/思念你/心的座/甚至去了/美丽的春色/重回/北方的思念.[10]在人机对峙的时代,这篇机器生产的文学作品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文字和数字的游戏消遣,诗人是否应该摒除数字和机器制造的虚假神话,在数字化的时代深入词语和生存现场呢?技术的进步带来主体的消亡,就像福柯断言“人之死”一样,在网络微信诗坛也流行着“诗人死了”的文学口号.人需要什么,人被何种权力或技术网络微信所控制,人的存在意义何在?自媒体诗歌使人们相信,权力和技术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创作,在文学作品里可以只有技术的权力,也可能会没有人的存在.

以“70后”、“80后”“90后”自媒体诗人的作品为代表,“小我”情结的空前膨胀变成了个性的内在体验,自我的定位原则变成了诗歌的衡量标准,瞬间印象的无限延伸变成了理念的最终支撑.个性的叛逆源自他们童年的尾声记忆,源自他们成长浸染的改革开放的思想变革、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潮流,源自他们面对的充满机遇与挑战、自主选择和选择的焦虑的市场化时代.他们没有历史记忆的沉重包袱,缺乏集体意识的约束,而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个人世界.他们的精神和艺术追求都力求自由自在,解构权威,反叛成见.

当然,诗作者刻意追求形式创新的态度,不免使语言、意义的表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立意单薄、刻意反叛、模式明显、露骨直白甚至过分刻薄等问题,都影响到了网络微信诗作的美学价值,也影响到了读者的接受,所以应该慎重对待.

在自媒体时代的裂变与新生中绽放的“诗之花”,也可以在网络文学殿堂撒播人文理想价值的种子,科学技术革新在人类生存之真中正在放射出充满挚爱的智性光芒.自媒体诗歌之于文学精神的建构与解构的内在矛盾,使我们对于这一新生的文学样式曾经的判断总是遭到现实的反驳.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1]以自媒体诗歌为契机,科技进步带给人们的正是一种博大包容的情怀,对人类的现实存在而“世界只为个体展开”的更大程度上的宽容.自媒体诗歌在面对人性异化和人文漠视时,将现实中挖掘出来的善或恶全都勇敢的予以呈现,让它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倾听不同的心灵的声音,不断建构着数字时代全新的精神归宿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加拿大)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73.

[2](德国)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47.

[3]程光炜.不知所终的旅行[A].岁月的遗照[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4](英国)大卫·休谟.人性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

[5]中国互联网络微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微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W020160803204144417902.pdf

[ 6 ] (德国)康德.判断力批判[M] .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6.

[7]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EB/OL].[2002-05-03].http://www.ce.com/mjzy/Mjzy-lc/008.HTM.

[8](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1.

[9]欧阳友权.网络微信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285.

[10]曲光.电脑启示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120.

[11] (美国)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综上所述:此文为大学硕士与自媒体时代本科自媒体时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新诗和新诗写作和媒体时代方面论文范文.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诉求探析
李云辉云南省墨江县广播电视台,云南普洱 654800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对广播电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民众不再单.

基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新闻评论写作的
刘 心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的发展,人类已经整体进入新媒体时代 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也为新闻消息的推广提供了.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写作艺术之美
在新媒体时代,大量具有新闻价值和信息含量的新闻得以快速及时地传播 撰写新闻稿件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技巧,新闻写作技巧和新闻传播技巧都有利于人们对新闻的接受和发挥新闻的效应 新闻写作技巧的娴熟运用能够增添.

论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愈演愈烈,新媒体时代悄然来临 新媒体时代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广播电视新闻只有迎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和变化,不断调整新闻写作的方向,充分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