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材料浏览

历史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向历史沉入的《茧》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历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向历史沉入的《茧》,本文是历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茧》和沉入和历史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论文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历史杂志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如何写历史论文

张悦然的最新长篇小说《茧》,历时十年,终于付梓面世,它一经推出便引发人们的关注,《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这部《茧》一定会改变人们对80后作家的整体印象”[1].这份评语隐含玄机,为我们打开意义的空间大门,引导我们进入其中一探究竟:相对于人们熟悉的80后写作,《茧》难道会是一个陌生的命题?它以何种智慧和力量来刷新80后写作的整体景观?《茧》究竟完成了怎样的书写,它挑战了什么?又超越了什么?

一、成长与历史相遇

这部小说讲述了三个家庭中的三代人在历史迷雾中抵抗历史暴力的故事,笔触集中在第三代的李佳栖和程恭如何在暴力的阴影下成长.三个家庭的三代人,没有一个能够逃脱一颗钉子的诅咒,为了解除缠绕在身的宿命,他们以各种形式叛逃家庭.相比父辈自主的婚姻选择,公然的家庭暴力,决然的远走他乡,80后的李佳栖和程恭将叛逃从对远方的渴望转向精神的孤傲,或是畅然于死人塔上的欢乐,或是执拗地追逐过去,或是沉溺于作恶的坦然,最终仍然无法在记忆的最深处祛除往事的真相.这部小说的主角与其说是李佳栖和程恭,不如说是整个80后的一代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怕和爱”(刘小枫语),每一代人都有批判过去的视点和理由,历史的真相固然重要,但历史的意义才是构建未来的潜在逻辑.“茧”既是思想上的一次纠缠和封锁,也是一次由繁到简的生命净化.《茧》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深的贴近:解释过去的方式,正是理解现在的角度.

不少批评家一直强调,80后文学中对历史的阻断是他们写作上最大的危害,也是他们需要勇敢走出的困境[2].面对这一横亘在写作路上的障碍,张悦然的《茧》以回溯的方式寻找进入历史的孔隙,将“”中的政治暴力植入一个立体的时空之中,表现了历史在普遍生活秩序中的延伸.“”期间的一桩凶案,演化为笼罩在三个家庭三代人命运之上的厄运,让他们在恩怨情仇中纠缠不清.凶案如同“幽灵”,始终紧随在每个人的身后,每个人的生命逻辑都一团模糊,但他们的命运又似乎只有通过凶杀的弥补才能够形成完整的整体.张悦然借助“”的幽暗指出,死亡从不表明历史的终结,死亡很有可能也是构成历史的一部分,对当下的日常发挥深刻的作用.这表明了历史与人类的一种关系,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套完全的过去之事,相反,历史始终与人类生命历程紧密相连,既是人无法复原的过去,又是人无法逃离的当下.

《茧》对“”这段历史的介入,既不表现为简单的描画或复杂的刻写,也非浅浅的哀怨或深深的悲观,更不是将回溯历史演变为回忆的刻录,而是将这段历史与80后青年的成长紧密相连,恰切地表达历史的转变与一代人之精神领域的关系.这是《茧》最重要的一个含义.

钉子的凶案,它象征着黑暗和恐惧,是无法撼动的历史沉重.李冀生是否实际使用暴力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隐含沉默的暴力却始终威胁着每一个人.曾经李牧原与汪露寒想象着用爱情弥合裂隙,不过现实却让告别变成阴阳之隔.李佳栖选择追逐父亲的身影,却在性的迷途中走失.她的恐惧,伴随着的是对父亲的爱和敬畏.她一厢情愿地将父亲想象为某种庞大的力量,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脆弱的人.程恭继承了父亲的暴力,损毁了李沛萱的容貌、了陈莎莎、背叛了好友大斌.他渴望在人性的边缘,深沉地欣赏暴力的,忘乎所以地把它理解为一场胜利之战或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但实际上,他触目到的是勃然的兽性,并引起向自己愤然袭来的仇视.成长是无名的力量,不确定、未知,但影响或者决定成长的历史却是一种已知的存在,并隐蔽地绘制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图景.

向历史的沉入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成长无法筛除历史的沉淀,但成长仍会在其本质中孕育未来的指向.它为生命保存了一个超越的空间,给予生命反思和展望的机会.李佳栖最终放弃了对父亲的追逐,结束了性的环行之旅,转而走向爷爷李冀生,等待着关于一颗钉子的真相,并在此与程恭重逢,冲破混沌的历史烟雾,从虚无的精神走出,去探明未来.即使往事并不如烟,但是无穷尽地追求历史的最终根源,都无法让我们真正抵达历史的内部,什么又是真相呢?于是奔向远方的李佳栖终于复归而来,画地为牢的程恭选择了向远方启程.曾经他们想过就此放弃精神和爱,做一个随风飘摇的人,把命运交给历史中的丑恶去支配.然而,今天,对他们来说,这段黑暗的成长经历已成为过去.李佳栖对程恭说出了:“就让我们谈一谈好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关于这个秘密的一切,都留在今晚.” [3]历史终于跨越了代际的谜团与李佳栖和程恭的命运交汇,更重要的是仇恨终于在新的时空中被终结了.生命的创造性特征其实就是个人对自我命运的把握.《茧》试图让新的一代人重新面对历史问题,并从新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成长的历程,也是精神发生转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汲取历史的智慧,更是征服未来的勇气.这仍然表现为一种探索.它唤醒的是我们对“从哪里来”的怀疑,开启的是我们“到哪里去”的旅程.

二、道德的疯狂

《茧》缘起于张悦然父亲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有关一个医生叔叔被人往脑袋里敲进一个钉子变成了植物人的悲惨遭遇.张悦然的父亲曾经将故事写成小说,因为故事的灰色调子而被拒绝发表.时隔多年,张悦然再次拾起,并将其创设为写作的真正起点.这个故事内核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于漫长岁月也难以冲淡的恐惧,它暗示了道德疯狂的暴力.

一颗钉子之于李冀生的是理性的缄默.他对儿子李牧原的车祸身亡,表现得镇定而冷漠.他把参加葬礼的时间安插进手术的空隙之中,以便不影响他的医学事业.曾经程守义的死就表明技术的暴力,而今李冀生对儿子的态度依然表明:生命的价值与技术的价值无法相提并论.他以沉默无言对抗怀疑和指责,尽其一生都在运用精湛的医学技术为病患复苏心脏,他在纯粹的医学理性中为自己谋求合法的生存证明,但却无法在现实中找回消逝的忏悔之心.这些令人不安的关联最终都将被人忽略,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他技术的信任和爱戴——推选他为院士.技术的意义非常强大,它可以成为暴力的工具,也可以为暴力洗清一切罪名.如果从前,技术之于谋杀只是一个偶然,是个体的暴力行为,那么今天技术的拥趸们对谋杀的遗忘已经演变为一种集体的暴力情境.张悦然把李冀生设置为技术派而非权利派,就在于她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技术蒙蔽了正义和良知,道德的疯狂必将成为无孔不入的存在.

一颗钉子之于被害人程守义是无辜的屠杀.“在不同时期,我们家总有一个成员希望爷爷不要死.我爸爸为了不断勒索医院的赔偿,曾希望我爷爷不要死.我奶奶为了换个大房子,希望爷爷不要死.我姑姑为了留在医院工作,希望爷爷不要死.而我是为了见到汪露寒.他好像总能吸引我们想要的东西,让我们为了得到它们,虔诚地祈祷他继续活下去.我们的祈祷有用吗,我也不知道,可是他看起来比我们都健康,好像会永远活下去,变成一块活化石.”[4]对生命的虔诚祈祷与生命本身无关,对生命之路的悉心维护却让生命之旅举步维艰.曾经程守义的家人们把谋杀看作是一种绝对的暴力,而今他们却坦然而虔诚地仰仗暴力来谋求生活,成了邪恶的看守员.谋杀毁灭的不仅是程守义的生命,还毁坏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而离奇的消失是程守义成功逃离医疗技术囚禁的表征,也是对技术派李冀生最大的威胁.他的无影无踪正以一种恐惧之力愚弄着那些曾经坑害过他的人,让他们的生命永远在记忆的陷阱里左突右撞,惶惶不可终日.挂在程守义嘴角上的微笑一定是他对暴力最有力的嘲讽,否则他怎么会把死亡看得这样轻松,把荒谬的生活逻辑默默延长在自己被封锁的躯体里.这是他对生命的炫耀,也是他向人世间发出的响亮的怒吼.他的生命没有被死亡驯服,反而向人间的魔鬼发起最坚决的反抗.这昭示的不仅是对罪恶有朝一日的处决,还是对罪恶本相最深刻的揭示.然而,尽管程守义的存在包含着他对生命的仇恨,但是他根本无法对真实的世界挥舞一拳.张悦然通过程守义死亡性的存活向社会提问:谁来解救和补偿一个无辜者的生命?谁来维护人性的正直和正义?

一颗钉子之于李佳栖的是对历史真相的漫长等待.她把这个等待处理成对一个理想的追求.这暗示了李佳栖对正义的守护,也表明她对李冀生荣誉*同化的反思和批判,这是她与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的李沛萱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最大距离的疏远,她们无法从精神上建立共识,因为彼此处于理解历史的两极,弥合的距离就是背离信仰距离.这里有一个问题:张悦然为什么要把追逐真相,维护正义的李佳栖设置成一个无情冷漠的人,相反信赖荣誉的李沛萱却总是提供给他人温暖?在阿维夏伊·玛格丽特的理解中,“尽管关爱是一种无私的态度,但它涉及自我主义,以及集体唯我主义,后者如部落主义或我族中心主义,这使得关爱从一个高尚的话题变为令人难堪的问题” [5].这个分析恰恰是一个反向的说明——指出关爱行为中复杂的*问题以及关爱对公正的背叛.而李佳栖对姐姐的冷漠表现为,一种不受诱惑和摆布的精神之路,一种大胆的反对,一种独立性证明,当然也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不道德.从这个意义可以看出正义与关爱之间的复杂性与暧昧性:有的时候,正义的表达往往不够正义,而关爱很有可能疑点重重.张悦然智慧地把两位负罪者的人生态度进行对峙,揭示历史之于负罪者内部的矛盾:她们的冲突从一开始就表现为真实与虚妄、善美与邪恶、纯净与污浊、正义与野蛮,而解决争端也就意味着引爆争端,理解的肯认注定要在想象中无边远行.

一颗钉子之于程恭的是正义的复仇.他的生命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扭转家族命运的使命——他是一个男孩.他把对仇恨的理解转化为一种感受生命的方式,也是他训练自己的法则,这使他变得孤独而凶狠.他通过性成熟获得了陈莎莎的主观条件,成功建立了霸凌关系.这种原始性的生命本能构成了暴力循环的内部生产力,以最本质性的形式实施暴力,循环反复无穷尽.程恭之于陈莎莎的是一种量身的复仇行为,因为除此之外他根本无法成为一个狠角色,而陈莎莎之于程恭的则是一种绝对的期待,期待自己可以被关注,因为除了程恭,任何人连欺辱她的都没有.至此,我们发现程恭在复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应讨伐罪恶的复仇之举,却在复仇使命的重压下引向了对无辜者的暴行.而陈莎莎则在个人的退化中助长了程恭的罪恶.这个关系反映的是程恭与陈莎莎之间形成的暴力和信任的紧密关系.张悦然在此提醒我们,必须意识到,暴力的助推器有的时候并非仇恨,很有可能是信任的承载——这个看似有些悖论的存在.

一颗钉子的破坏力到底有多强大?一颗钉子之于人类本性的揭示和社会秩序的暴露到底有多彻底?一颗钉子对时代道德疯狂的引爆到底有多恐怖?张悦然以种种担心和重重困扰的形式,展开对历史、道德、人性等问题的贯通性思考.不断的提问表现出介入历史的智慧,还有重新反思历史的视角.这种不断的追问缩短了张悦然对历史介入的距离,使她对“”的回溯性书写自然妥当.在这个切实的意义上,她的写作表现为与成长相伴的真挚,以及与父辈对话的可贵,我们在阅读中才没有感到写作上的违和感.《茧》改变并开拓了我们对历史的介入方式,谁说没有经历“”的80后,就不可以写“”?[6]

三、《茧》的意义指向

有评论指出,“《茧》中关于历史的赘述,使得关于当代历史深思的坐席上又增加了一位80后的发言人,和她所代表的一群80后对历史的延伸思考.相对于其它的80后作家而言,《茧》的创作似乎让长期被贴于张悦然作家身上的80后标签失效”[7].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长篇小说《茧》是张悦然介入历史叙事的一个标志,同时成为告别青春之旅,具有向历史沉入的一个创作转向.在张悦然的创作之路上,《茧》成功地完成了关于历史之“表述与意义生产”(南帆语)之间的关系,将大历史以问题和担忧的形式表达,转而呈现历史的久远庞大和它的切近渺小,于是我们才会在故事中看到人在历史面前的无能为力以及复仇与责任的崭新开始.《茧》以一种灵活的形式自然而自由地进入“”的历史叙事中,并以成长的主题来完成新一代人对于历史之痛的认识、理解、汲取和转变.张悦然介入历史的成功表现为讲好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成长不是梦里红尘的一段情思,也不是触目惊心的一条伤疤,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旅程,是人之自承风险的闯荡、是人之独立思考的养成,是人之精神个性的锻造,也就是人之破茧成蝶的升华.张悦然在与青春、成长的联合中使自己向历史沉入,并完成了一次对于反叛和生命的整体关照.她的《茧》造就了一份历史的思考,将人们带入历史现场一探究竟,也将人们引入现实情境直言勿讳.她真实地道出80后这一代人如何从混沌走向清明的时空历程.这份成长的履历,有哭、有笑、有恨、有爱、有颓废、有突围、有狡诈、有真诚……但我们最终看到了从历史阴影走出的陶陶的男孩和女孩,这是张悦然的人文情怀,也是其写作的执念.莫言把它归结为作者的善意 .[8]我想除了善意之外,还有张悦然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记忆*的挑战.

《茧》由于成功的历史叙事为张悦然赢得了一个再命名的契机.对于80后写作而言,与大历史、大时代的联系,一直成为他们在写作上未能很好实现的主题,往往被评论家视作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受到“主流”的忽视,尤其是在现阶段,已经到了或逐渐接近而立成熟之年80后作家,必须要严肃地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绝不是一句谶语.实际上,许多80后作家已经有意识地从不同方面或以不同形式,介入历史的叙事: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以旅行来呈现时间的指向,面向未来,寻找希望,但他还是在个人的影子中来认识自我;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人生态度和个性追求,但终归还是把青春封存起来,现实的整体性又如何看得清楚;异军突起的80后乡土派一头挺进历史回想,不断深入经验的背后,但还是停留在故乡的层面,选择刻意切断乡土与大历史、大时代、大概念关联也在所难免[9].对历史的反思已经成为80后作家们进入文学创作新阶段的表征,但是介入的力度和智慧还不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悦然的《茧》应声而出.她历经十年的写作经验率先就表现出对历史沉入的无条件.这是一道温柔的曙光,也是一团召集之力.她在追求纯文学写作的道路上展现出高昂的精神姿态.在这个意义上,张悦然的《茧》并非是用写作完成社会历史与成长经验的弥合,而是用高蹈的精神个性引领了80后文学写作的发展之路.历时十年,付梓面世的《茧》是张悦然醒目的文化行为.这十年是她个人精神层面的剥茧抽丝,更是她写作行动上的化茧成蝶.

张悦然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变成了我必须要写的、必须要去面对的东西.记下这个故事,对于那个植物人,对于他的家庭来说,也许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不会改变什么.但是,对于我、对于后代的人来说则特别重要,这个意义在于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重建精神世界.”[10}“”的历史不是一个无法走出的阴影,无法愈合的创伤,也非不散的厄运.与大历史、大时代的接续不是为了触目岁月的斑驳,也不是疏离现实的光阴,而是在历史的叙事中寻找一份和解,一个期待,一颗心愿.这也许就是张悦然对于《茧》的寄托.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女性文学理论建设研究(FJ2016C183)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8]王志艳.茧:张悦然关于创伤记忆“代际传递”的新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6-08/02/c_129199188.htm.

[2]批评家们指出,“8 0”后写作与大历史、大时代的断裂.参见:李德南.为什么历史在“8 0后”写作中缺席?[N].北京日报,2012-5-24(18).潘启雯.“80后”作家乡土派也开始反思和感伤[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10-28(5).

[3] [4]张悦然.茧[I].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8,319.

[5][以色列]阿维夏伊·玛格丽特.记忆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1.

[6]蒋肖斌.张悦然:没经历过的80后,怎么写[N].中国青年报,2016-8-7(03).

[7]余华谈张悦然:100岁了,读者也当你是80后作家[EB/OL].http://culture.ifeng.com/a/20160730/49690682_0.shtml.

[9]金赫楠.乡土·乡愁,与80后小说写作——以颜歌、甫跃辉、马金莲为例[J].南方文坛,2016(2):25.

[10]欧阳春燕.作家张悦然:现在就对我们失望,未免太着急了[N].长江日报,2016-9-6(15).

郑斯扬:福建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郁婉

该文评论:本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茧》和沉入和历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历史本科毕业论文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张悦然:一代人破《茧》而出
5月21日,张悦然长篇小说茧研讨会暨热爱力文学沙龙第二期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多位作家、评论家和山师大的学生共同参会 1982年出生于济南的张悦然,是“80后”作家代.

小人物塑造大武汉的历史画卷感悟大型原创舞剧《江湖》
【摘要】由武汉市文化局出品、武汉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舞剧江湖,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汉口小市民们的生活与爱恨情仇,引发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原创舞剧;江湖;辛亥革命中图分.

历史意识下民族身体的剧场构建舞作《俑》创作笔谈
舞作俑是青年学者田湉于2016年在美国访学期间作为文化交流演出的一个作品,作品创作发轫于在异文化语境中的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编者选择了自身较为熟悉的汉代舞俑形象作为身体形态与动作素材,逐步由一个7.

青春记忆和历史真实的冲突关于《芳华》
随着电影芳华的上映,同名小说也跟着热销起来 从2017年4月到2018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总共印刷了13次,发行量也高达80万册,应该说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当代文坛上十分少见的一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