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咏史诗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杜牧咏史诗与其特征类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主题:咏史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4

杜牧咏史诗与其特征,该文是咏史诗相关论文范本与咏史诗和杜牧和特征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咏史诗论文参考文献:

咏史诗论文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的外部特征

■刘秀芬/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 要:杜牧在文学领域中有着较高的修养,对现实社会也有深刻的考察与体会,在历史方面也十分精通,且怀有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在诗歌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咏史诗,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咏史诗,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独特之处.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特征诗人文学创作

咏史诗在文学史中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自东汉班固创作的《咏史》伊始,中国的咏史诗逐渐繁盛,尤其是到了晚唐时期,咏史诗创作步入到了鼎盛发展阶段,也成就了一批享誉中外与古今的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杜牧在文学领域中有着较高的修养,对现实社会也有深刻的考察与体会,在历史方面也十分精通,且怀有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在诗歌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咏史诗,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的咏史诗,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独特之处.本文主要针对其咏史诗及其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对咏史这一题材领域有所深化.

一、见微知著,独具特色

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寥寥数语却能千古流传,广为人颂.究其原因在于古诗词善于通过微小的世界表现丰富的内涵.杜牧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在创作咏史诗中更是体现出了见微知著的态度与精神,并使得其作品独具特色.譬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以赤壁大战中周瑜借东风火烧曹操麾下战船的故事作为创作背景,表达了其对吴国侥幸获胜的看法,即一场东风救了东吴,否则周瑜就要面临亡国的悲剧,尤其是诗歌后两句,将独特的议论融入到“铜雀台、二乔”的优美意境之中,议论与画面有机结合,二者浑然一体.但如此优美的意境杜牧却用了一个“锁”字,此情此景对于吴国统帅、小乔夫君的周瑜而言,其实是最为不堪的耻辱与惨剧.杜牧直接将决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的战争过程撇开,而是着眼于战争的结果,用寥寥二十八个字述说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史实,见微知著,从一首小诗中折射出了深沉的家国之叹,并抒发了其有志难报的现实境遇.

咏史诗的题材因袭现象十分常见,这是因为一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文学性特征非常突出,且能够体现出普遍性的内涵与蕴意,因而特别容易吸引文学创作者的目光,也易于成为诸多咏史诗的题材.然而,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导致相当一部分咏史诗作者拘泥于前人的思路与框架,难以创作出新颖的题材.但晚唐诗人杜牧却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不仅能够见微知著,而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比如,曾被诸多诗人咏叹过的商山四皓这一故事,其作品几乎都是着眼于功名的进与退,但杜牧《题商山四皓庙》却运用千篇一律的题目创出了新意,即仅从四皓出山而造成的政治得失进行立论,创作角度别出心裁,可谓立意高绝,见解独到.

二、审视历史,感喟现实

品读杜牧创作的咏史诗,浓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且随之又能透过历史通道感受到现实的复杂与沉重.从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就开始从鼎盛时期滑落,即便是通过贞元改革与中兴等一系列举措,也没有让唐朝原有的繁荣与盛况恢复,国威日渐衰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是导致唐朝堕落的毒瘤,这三大问题的迅速膨胀最终将唐朝送向了灭亡.[2]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诗人,杜牧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有着远大的抱负,特别是当其目睹一些著名的历史遗迹,感受国家昔日的辉煌之时,就会对当下黑暗无比的时局痛心疾首,对自己报国无门的状况感到悲愤.历史与现实的衬托、交错及对比,促使杜牧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探索更为深入.

咏史诗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够通过对历史表象的艺术性表现,揭露出隐藏在这些表象下面的问题实质,并能有效地抒发创作者的见解、体验与思想.因此,品鉴杜牧的咏史诗作品,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其有力跳动的心脏与脉搏,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审视盛唐历史与没落晚唐时的悲哀、沉痛与无奈,同时还能想象到杜牧为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唐朝而竭尽全力的抗争形象.杜牧咏史诗的字里行间透露着诗人的矛盾、挣扎、迷惘和哀痛,这就使得其诗歌渗透出深沉而坚实的历史感,以及无可奈何但又引人深入思索的复杂现实感.例如,杜牧在咏史诗《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就写道“百感中来不自由”“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将他内心痛苦的挣扎表露无遗,体现出了这位末世有才有识有志之士的悲痛情怀.就杜牧而言,他不仅仅是一位敏感的文人,同时还是一位有报国之志的诗人,他具有深沉的洞察力与思考力,也具有治国之能.[3]望着一步步走向衰败之路的唐王朝,杜牧一心想要挽救国与民,也愿意将自己的智慧与经历予以奉献,但黑暗的现实社会并未给杜牧发光发热的机会,从而造成其内心十分矛盾与纠结,而这种复杂的情绪也随着杜牧的创作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咏史诗中.

三、沉重伤感,冷峻理性

杜牧所创作的咏史诗作品,鲜有对胜利者的赞扬与歌颂,也很少对盛世王朝进行赞歌,给予更多关注的则是对失败者与没落王朝的同情.这种独特的咏史诗情怀,与杜牧所处的晚唐时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4]在咏史诗的创作中,杜牧寄寓了对政治现实的痛恨与感慨,也对黑暗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与批判.沉重的历史伤感之情奠定了杜牧咏史诗的感情基调,冷峻的现实理性又使得其咏史诗充满了独特的个性与色彩.

杜牧通过诗歌咏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晚唐实况昭示及警诫后世,字词之间透露着浓浓的忧国忧民之心,既有对现实黑暗的伤感与沉重,也有对治国理事的冷峻与理性.以杜牧的《春申君》为例,作者通过这首咏史诗感叹了家奴控制主人的史实,尤其是诗中的“春申谁与快冤魂?”“欲使何人杀李园!”等诗句,更是将杜牧内心的沉思与感伤展示无疑.《战国策》中有载,春申君生于春秋时期,且是楚国一位喜好养士的贵族,门客多达三千余人,李园就是其中一名门客,但楚考烈皇帝去世之后,李园却对春申君恩将仇报,将春申君一家灭门,更为令人心寒的还有曾经被春申君收到门下的三千门客并未有一人替其报仇.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通过杜牧的诗笔更显残酷与悲凉,这与晚唐多位皇帝被宦官控制甚至杀害的境况如出一辙,且朝堂上下的众多官员甚至没有一人敢于挺身而出揭发罪魁祸首.[5]沉重的历史,伤感的现实,却都未能让杜牧陷入痛苦的漩涡与麻木的状态,对待过往与时下的那份冷峻,始终让杜牧以理性的眼光剖析与看待问题及局势,并期望能够为后世提供警诫.

四、透析历史,直击本质

杜牧的咏史诗并不是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简单阐述,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与思索,深入挖掘导致各种现象与问题的本质所在,以此总结规律,启迪后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过华清宫绝句》(其一)这首咏史诗,后面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字面意思去看,这首咏史诗就是对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而不惜耗费大量的物力与人力运送鲜荔枝的历史事件.但若从内在含义去分析,杜牧旨在通过这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反映晚唐的现况,即透过表层现象探寻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6]

晚唐内外交困的状态下,统治者依然没有警醒,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过着奢靡的荒淫生活,阶级矛盾白热化.[7]因此,杜牧通过述说送荔枝这件小事情,将统治阶级的腐败享乐以及不体恤民情的严重后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作为对晚唐统治者的警示和教训.

五、心系国运,体恤国民

杜牧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继承了历代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责任意识.对于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杜牧一心想要救国救民,但却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拒之门外,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将自己对腐败朝廷与堕落官场的讽刺及愤恨,尤其是炽热的爱国爱民之情与鸿鹄之志寄托于史诗之中.

在杜牧的诸多咏史诗中,像吴王夫差、陈后主隋炀帝与唐玄宗等一系列历史人物都是其批判与讽刺的对象,时下的腐败人物与事件也是其极力抨击的目标,他深刻揭示了晚唐统治者的腐败与昏庸,这种直批帝王的胆略与见识都令人赞叹.[8]譬如,杜牧创作的《泊秦淮》这首咏史诗,以曾经知名的烟花之地、酒楼林立、繁华遍地的秦淮河为背景,写他看到秦淮两岸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听到刺耳的靡靡淫歌,无比地愤懑和担忧.诗中严厉讽刺了唐朝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以及醉生梦死的堕落生活,展现出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现状的忧愤之情,杜牧心系国运的情怀溢于笔端.

总而言之,无论身处何朝何代的人们,都在现实生活与心灵感悟的双重世界中穿梭.诗人亦是如此,客观世界是其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心灵世界则是诗人精神家园的所在.不同的现实社会带给诗人的心灵体验也是不尽相同的,而缅怀已逝时光、感叹世事沧桑又是常情,也是诗人创作的根源与动力.杜牧作为晚唐时期的一名诗人,动荡不安的黑暗现实社会使其经常借酒消愁,通过咏史诗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忧愁,并以此实现精神的解脱与救赎.因此,对杜牧咏史诗及其特征的研究,对这一题材领域的拓展和深化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岳永生.立意高绝,史论结合——例谈杜牧咏史诗中的历史辩证法[J].青年文学家,2009(12):25~26.

[2]赵青.历史与现实间的感悟——浅论杜牧“咏史诗”的审美回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57~58.

[3]王红.试论晚唐咏史诗的悲剧审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3):90~91.

[4]刘焕芳.浅论杜牧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64~65.

[5]孙大军.论杜牧的咏史诗及其怀旧伤时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1):66~67.

[6]高慎涛.杜牧诗中低沉情绪及其表现——兼论其原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06):98~99.

[7]吕玲.论杜牧咏史诗中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5):121~122.

[8]杨云辉.论杜牧咏史诗的艺术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78~79.

作者简介:刘秀芬(197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诗研究与整理、古代文学的教学.

综上而言,此文为一篇关于咏史诗和杜牧和特征方面的咏史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咏史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时空相拗鉴赏法和古诗赏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教学设计
明代文学评论家胡应麟在其代表作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这句话道出了写景状物言情之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 古代诗人笔下的景物,大多用来渲染氛围、抒发感情,所以晚清国学大.

被误解的杜牧《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节,人们都会想起这首诗,认为该诗准确地描摹了清明的景色,表达出一种朦胧、凄美的情感 然而,学者林继富.

开启新征程谱写新史诗
当一个新时代来临,时间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2012—2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

李咏:我的生命里只有感谢
“犀利”能说会道进央视李咏原名李勇,高中就读于乌鲁木齐铁三中(现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 从小他的梦想是考上音乐学院,但因为变声期用嗓过度,他有一段时间一直不能说话,也正是这次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