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图书馆论文范本 和一缕文脉的赓续一从东莞博物图书馆到莞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图书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3

一缕文脉的赓续一从东莞博物图书馆到莞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本文是有关图书馆论文范本与赓续和博物和一缕文脉方面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期刊中国文化论文企业文化杂志社企业文化的论文

摘 要东莞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东莞博物图书馆,与现时东莞唯一一所以文史艺术类图书和古籍*为特色的镇街公共图书馆——莞城图书馆之间,有着一条穿越时空的人文纽带.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剖析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建馆历程、兴衰发展及其文化担当,并结合莞城图书馆的特色定位、文化使命及工作成果,从人文理念、文献保护与出版、文化传扬与创新等论述莞城图书馆对东莞博物图书馆的文化传承,梳理和还原东莞此段文脉的传承与赓续.

关键词东莞博物图书馆莞城图书馆古籍文化传承

引用本文格式曾燕芬. 一缕文脉的赓续——从东莞博物图书馆到莞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J]. 图书馆论坛,2018 (8):77-83.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Dongguan——From Dongguan Museum & Library to Guancheng Library

ZENG Yanfen

Abstract There is a humane tie between Dongguan Museum & Library which is the first modern public library inDongguan ,and Guangcheng Library which is a community public library characterized by its literature and historybooks,art books and ancient books in Dongguan.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the developmentand the cultural responsibility of Dongguan Museum & Librar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cultural missions andachievements of Guancheng Library,it analyzes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between the two libraries focusing on thehumanistic concept, document protection and publishing,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innovation. Thus, thepassing-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Dongguan is reviewed and restored.

Keywords Dongguan Museum & Library;Guancheng Library;ancient books;cultural inheritance

0 引言

2008 年9 月28 日开馆的莞城图书馆是东莞唯一一家以文史艺术类图书和古籍*为特色的镇街公共图书馆,其古籍特藏室保藏着一批“身世曲折”的古籍,约290 余种3500 册.任意翻开其中一册,均可见书中钤有白文方印的“东官博物图书馆珍藏”或朱文方印的“东莞博物图书馆藏”,有的甚至在书封正面钤有硕大的朱文篆体藏书印“东莞博物图书馆藏”.东莞博物图书馆是东莞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932年,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入侵莞城(现建筑尚存,藏书尽散).两所图书馆在时间上相差大半个世纪,在地理上相距近1 公里,却因一批饱经沧桑的古籍链接上了.东莞博物图书馆是一个怎么样的图书馆?其旧藏如何辗转至莞城图书馆?莞城图书馆是如何继承发扬东莞博物图书馆文化使命的?本文梳理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兴衰及其文化担当,结合莞城图书馆的特色定位、文化使命及工作成果,从人文理念、文献保护与出版、文化传扬与创新等,论述莞城图书馆对东莞博物图书馆的文化传承,还原东莞一段文脉的传承与赓续.

1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诞生

图书馆,在东莞作为藏书单位最早出现在民国六年(1917).当时应民国政府的号召,在盂山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现为人民公园)内设立“通俗图书馆”[1]191.民国时期的通俗图书馆在上级单位、角色定位和设立理念上有别于普通图书馆,主要面向受教育程度低、年长失学人群,并定位于通俗教育[2].该馆“藏书寥寥,未克尽图书馆职责”[1]191.民国二十一年(1932)东莞博物图书馆诞生,莞邑大地上有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图书馆.该馆原址位于东莞人民公园内的一栋民国时期二层建筑,因筹建之初“拟上藏图书,下陈博物”[1]191,兼具博物馆与图书馆双重功能而得名.其诞生经历波折,折射了莞人爱乡崇文的品格.

1.1 东莞的人文滋养

东莞地处珠三角,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东莞学宫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迁建于莞城之东,历760 余年[3],培养了大批学子.明清时期东莞书院林立,“人才之盛且显,独甲于岭南”[4]734.自唐以来,东莞中进士252人,中举人1763 人[5].明代邱浚云:“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4]732

文风炽盛催生藏书文化.宋嘉熙三年(1239),知县许巨川在修建学宫时便创立宝书阁(即旧经史阁)[6]147,博收广集.宋末翟龛建聚秀楼于莞城南街[6]523, 藏书万轴, 以延文学.明正统六年(1441),礼部左侍郎陈琏于莞城同德街建筑万卷堂,聚藏大量珍稀之书,供本邑及邻县士人阅读.明正德四十年(1561),训导周荩臣倡建尊经阁[6]147,作为学宫藏书之所.至近代,东莞出现了莫伯骥、伦明等著名的大藏书家.由此可见,东莞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

1.2 时代的发展趋势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现代图书馆在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呼声中,借鉴西方图书馆制度,逐渐发展起来.民国政府颁布了《图书馆重要法规》《图书馆重要法令》等法规,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930 年全国有普通图书馆、专门图书馆、民众图书馆(或称通俗图书馆)、乡村图书馆、流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不同类别[7]55,其中公私立的普通图书馆逾900家,以河南、河北和广东最多.广东各类图书馆近400家,其中公私立的普通图书馆有88家[7]5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济棠主粤,大力推进地方建设,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均有较大发展.他提出“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永久的事业”[8],提倡建立民办中小学校、设立图书馆.开明的社会环境为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1.3 东莞明伦堂的经济支持

明伦堂原是学宫里大堂的名称,是生员讲读学习的地方.东莞明伦堂与其他明伦堂的区别在于其拥有数百顷沙田,每年均收入大宗现款,成了地方公产的管理机构,积极肩负起一些原属政府负责的事业经费,如文化教育、交通卫生.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倡议兴建,最先由东莞明伦堂委员长徐景唐于1928 年提出.起初拟在城内文源书社附近觅地,后经公议,认为“读书宜择山林而近城市者,莫若盂山公园内为宜”[1]195,遂选址现在的人民公园内.广州昌发公司建造,主体建筑为两层砖瓦水泥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建筑面积860平方米,1929年竣工,耗资2.8万余元[1]195,建筑费用全部由东莞明伦堂负责.在筹备开馆期间,筹备委员会每月所需的经费由东莞明伦堂和县政府各出资一半;筹备委员会向社会发起募捐,东莞明伦堂又捐书1300 册,在捐书者中位居第四[1]197.可以说,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建立,东莞明伦堂功不可没.

1.4 东莞乡贤的捐助

东莞博物图书馆主体建筑建成后,因购书及其他经费无着落而空置1年多,“瓦面窗户,多有破漏”[[1]195.1931 年时任县长陈达材认为“一邑之文化与图书馆之设备,最为关系”[1]195,而东莞博物图书馆建成后“荒馆闭置,殊为可惜”[1]195,遂拨款1600元修理馆舍和购置用具[1]196,并聘请邓屺望、卢鋈球(时为东莞教育局局长)、卢瑞(时为东莞县府庶务主任)等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委员会, 以人民公园的禅心院为临时办公地点[1]195.筹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大家捐款捐书,莞人踊跃捐助,乡贤麦际可、麦朴农、徐景唐等捐款均在千元以上,陈伯陶、麦朴农、莫友箎、邓诵芬堂等捐书均在千册以上[1]197.众志成城,集腋成裘,仅第一次募捐后印成的捐册就有49本[1]196.

筹备至1932 年4 月,图书部基本成形,博物部尚欠完善.根据“先办图书部,次及博物部”[1]198的筹备计划,东莞博物图书馆于1932年5月1 日劳动节举行开幕典礼,取“智与力同发展”[1]200之意.开幕当天到场的有机关、学校、绅商等各界逾千人[1]199,场面宏伟,热闹非凡.

2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发展

东莞博物图书馆“前有青山,俯临碧池;四时之景,无不可爱;而地方幽静,纤尘未到,诚读书之佳处也”[1]195.为成为“社会教育之宝库,文化智识之渊泉”[1]191,东莞博物图书馆一方面“推广阅览”[1]192,完善阅览制度,方便民众阅书;另一方面以购书为要务,广采各类书报刊.特设“东莞文库”[1]192,倾力搜存本邑文献,不出数年便积累有历代莞人著作2400余册[1]88,馆藏地方特色鲜明.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目前关于东莞博物图书馆运营的资料不多,唯有其编印的叙述止于1933年《东莞博物图书馆特刊》(以下称简《特刊》)可窥探一二.

2.1 规范管理,鼓励捐助

开馆之初,为规范管理,在读者服务、鼓励捐助、财务收支等方面制定了规章制度.《特刊》刊登的《本馆临时阅览规则》共12 条,对开馆时间、读者阅览注意事项等作了具体规定,其中一些表述还带有时代印记,如第一条规定“无论男女各界均可阅览”[1]205,提倡阅读人人平等.为鼓励莞人支持图书馆事业,不断完善《本馆奖励捐助办法》,按照捐助数额的不同予以不同档次的奖励,包括标贴捐助人名于馆内墙壁、辟专室冠以捐助人姓名等.为该馆介绍捐助人的,也有相应的奖励.该馆对每一项捐款捐物均记录在案,并向社会公布,现有记载者二:一次是开幕时曾在《东莞半周刊》公布[1]214;一次是在《特刊》中详列《本馆劝捐成绩及捐助款物芳名一览》.

2.2 加大投入,丰富馆藏

为丰富馆藏,东莞博物图书馆号召莞人积极捐赠,广购新书,除常从莞城的养和书店、萃古堂购书外,更一年几次去省城广州添置新书和古籍.由《特刊》中收支数目表中可见,从开馆后至1933 年底支出项目的绝大部分是购书费,其中先后12 次从萃古堂*图书,花费共307.15元[1]214-237,而当时馆员的月薪是40元[1]209.

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东莞博物图书馆藏书已达26500余册[1]238,又以《十三经注疏》《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皇清经解》《正谊堂全书》等大部头经典为亮点.当时广东的县立图书馆有51 所,全年经费千元以上的9 所,全年图书购置费500 元以上的5 所,藏书量万册以上的6所,其中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全年经费居第三,全年图书购置费排第一,藏书量排第二[9],成为省内“颇具名气的一所县级图书馆”[10]132.

2.3 细分读者,提升服务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囊括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文学、应用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等门类.从《特刊》中多个统计图表可知,每半年对馆藏图书进行一次收入比较和分类比较.为更具针对性地服务读者,不但有对阅书人数进行每月比较分析,还根据借阅情况每月对读者进行分类比较.

统计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服务,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该馆可及时掌握馆藏情况和了解读者需求,并针对读者感兴趣的门类,在图书采购上有所侧重.研读其统计图表,1933年6-12月,该馆平均每月接待读者在500人以上,高峰月份达720余人;最多人借阅的是总类书籍,其次是文学、应用技术类书籍[1]181-188.80多年前,东莞博物图书馆已有专门针对读者阅读兴趣的统计分析,足见其经营之用心.

2.4 立足莞邑,阐扬文化

东莞博物图书馆对乡邦文献的*极为重视,从《特刊》中《筹备委员会进支数目》得知,《岭南丛述》《名儒言行录》《明苏爵辅事略》《宋台秋唱》《东官舆颂》《广东文献》《学海堂集》等地方文献是*重点.为“保存邑人著述,免致粉失起见”[1]239,特设“东莞文库”,搜藏莞人著述.对于前人遗著,有的重金购取,有的“假借抄录”[1]192,经过一年多搜存,*达146种[1]239,初现规模.

为传扬乡邦文化,将莞人著作化身万千,东莞博物图书馆还设有印书部,或委托东莞名人编书,由该馆印行发售;或利用旧版片重印东莞古籍.在《筹备委员会进支数目》中有“支补刻明史窃版银三十元0六毫六仙”[1]234、“支刻苏爵辅书版银三元六毫”[1]236等记录.现存《明史窃》《明苏爵辅事略》均有“东莞博物图书馆印书部发行之记”印.

搜集乡邦文献,设立“东莞文库”,编印莞人著作,这些都是体现东莞博物图书馆文化担当的举措,这其中邓屺望馆长贡献卓著.当时该馆工作人员只有5 人,包括馆长1 名,馆员2 名,助理员2名[1]216.邓馆长于日本大学法科毕业,曾任东莞第一高小学校长、东莞教育科课员,私人藏书甚丰,著有《东莞画人传》.为建设“东莞文库”他亲往香港跟进购书[1]234;得知北平图书馆藏有莞人刘志存编写的旧志,专门托人进行抄录[1]192.而他担任馆长并无工资,每月仅领20元的车马费[1]209.也正是在这样爱护乡邦文化又富于公义的图书馆人的努力下,东莞博物图书馆的乡土文献“渐臻完备”[1]192.

3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衰落及其古籍流转

3.1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衰落

1938年10月,正当东莞博物图书馆“行见蒸蒸日上”[1]193,侵华日军攻占莞城,将东莞博物图书馆作为指挥部.据该馆馆员罗洪光后人罗菁撰写的《我所知道的东莞博物图书馆》记载:“日军把藏书抛到路边,抛了好几天,以致堆积成几座连绵数十尺的书山……”[10]遭此一劫,东莞博物图书馆藏品尽失,馆舍凋零.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东莞博物图书馆曾简陋复馆,并作为党员培训场地,后因经费不足沉寂10年.1959 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东莞县委拨款7000 元翻修,新建一间120 平方米的文物仓库,更名为“东莞县博物馆”(1987年升格为东莞市博物馆).1994 年东莞市博物馆迁出新建,其建筑被多个单位轮流使用.2003年东莞市政府将东莞博物图书馆原址建筑移交给莞城街道办事处管理.2004-2007 年,前期的莞城图书馆曾在此筹建,东莞文史学者杨宝霖定期开设公益性诗词研习班、木鱼歌研习班等,弘扬本土文化.2013年5月其被作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使用.2016 年莞城街道办事处计划在此成立“邓尔雅、黄般若纪念馆”(邓尔雅乃邓屺望馆长之叔父).

3.2 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古籍流转

文献典籍是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献典籍、保存文明记忆则是图书馆神圣的使命.东莞博物图书馆在遭日本侵略者破坏前所藏“估计在五万册以上”[10]132.莞城沦陷后,它们被露天堆放路旁,过路小贩有的“偷”之为包蚬肉、豆豉或其他杂物之用[11],也有的“偷”来倒卖图利.作为馆员,罗洪光痛心疾首,便冒险去捡书,从小贩那里购买,抢救了《浙江通志》《山东通志》《宋营造法式》等五六十册[1]134.可惜这批书在破“四旧”时未能幸免于难.小贩所“偷”之书,最大卖家是当时由日伪政权在东莞中学原址上办设的“东莞第一中学”(东莞中学其时已迁往香港、常平等地复课).抗战胜利后,东莞中学返回原址办学,接收了“东莞第一中学”所有的图书器具,原东莞博物图书馆的藏书一并纳入东莞中学保存.2006年在杨宝霖先生促成下,东莞中学将这批保藏了60 多年的旧籍全部赠送给正在筹建的莞城图书馆,并存放在东莞博物图书馆原址.2008 年该批藏书悉数“搬家”至位于莞城高第街1号新建成的莞城图书馆.

莞城图书馆筹建之时,笔者跟随杨宝霖先生到东莞博物图书馆二楼对该批古籍进行清点整理.彼时二楼因经年失修,屋顶已有穿漏,地面多有积水,古籍被置于残破的木书柜中,遍布灰尘,保存条件恶劣.该批藏书共295 种3564册.从保存情况看,大部分古籍因欠缺保护和岁月侵蚀,存在灰尘较多,虫蛀普遍,破损严重,有的甚至絮化到不能打开(民国文献大部分不能翻阅)的情况.从内容上说,经部30种(475册),史部69种(1298册),子部43种(645册),集部147种(961 册),丛部6 种(185 册).遗憾的是,里面没有一种是莞人著作(亦即未见有“东莞文库”藏书).从版本上说,以晚清及民国刻本或铅印本居多,但每一种均有缺失,版本最早的是康熙年间的刻本《渊鉴类函》.

纵观该批古籍,虽不属孤本善本,保存质量欠佳,但于东莞依然有着重要的保藏价值,如从地方文物的角度,它们是东莞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以纸本的形式丰富了东莞地方文化遗存的组成;从地方历史的角度,该批古籍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洗礼,是历史的佐证,能让人们从文化侵害的角度进一步铭记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从地方人文的角度,通过考辨这批古籍中的印章,诸如印有“麦用晦赠邑图书馆”朱文方印的《五礼通考》(清同治间苏州局本)等书,这些私人捐献的藏书反映了莞人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精神,具有较高的地方人文价值等.

4 莞城图书馆的文化传承

4.1 珍护旧藏,强化推广

鉴于原东莞博物图书馆旧藏的特殊意义,为尽可能抢救和保护这批古籍(这也是筹建时第一批入藏的书籍),莞城图书馆耗时半年多,专门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除尘杀菌,简单修复,重新编目上架,置于恒温恒湿的独立书库中保存.为防虫蛀,书柜中备有芸香草,所有古籍“量身”樟木夹书板.2014 年,为进一步加大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力度,莞城图书馆通过外派学习等方式培养本馆工作人员学习古籍修复技术.2015 年成立了东莞市内首个古籍修复室,有针对性地对该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复.

为使读者深入了解这批古籍及其流传历史,莞城图书馆编印了《莞城图书馆藏原东莞博物图书馆古籍书目》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这批古籍的《莞城图书馆古籍珍藏》图录.2015 年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策划“传承文脉继往开来——东莞博物图书馆历史图文及文献展”,将东莞博物图书馆的这段历史及这批古籍首次向大众公开展览,受到了广泛关注.

4.2 传承精神,推陈出新

从承接东莞博物图书馆旧藏的那一刻起,莞城图书馆继承其搜罗故籍、阐扬文化的理念和传统,以“搜藏乡邦历史文献,传扬本土历史文化”为使命,在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及地方文化的传扬上,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4.2.1 精定位深揭示,搜藏东莞旧籍

莞城图书馆在筹建之时便借鉴东莞博物图书馆建设“东莞文库”的思路,制定《关于莞城图书馆古籍*定位方案》,明确古籍文献*的四大侧重点:一是以岭南特别是东莞的古籍为主,形成地方特色;二是以珍贵的古籍类大型丛书为补充,满足读者需求;三是以古籍中的善本孤本珍本为亮点,提升藏书品位;四是以具有古籍装帧形式的(艺术类)画册及珍贵的文史资料等为衬托,加强馆藏特色.以此为准则,莞城图书馆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集本邑文献和珍贵古籍,通过拍卖、劝捐、民间征集等途径新增古籍250多种1600 多册;新增东莞地方文献1500 多种2500多册,*了《东莞诗录》《明代千遗民诗咏》《明史窃》《胜朝粤东遗民录》《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等一批珍贵的东莞旧籍.目前该馆是省内藏木鱼书数量最多的单位之一,明刻本《史记》等六种古籍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成为省内唯一一家有馆藏古籍入选名录的镇街级公共图书馆.

莞城图书馆注重对古籍内容的揭示、利用和推广.近年莞城图书馆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编印《莞城图书馆古籍提要》,按照古籍书志的撰写要求,对古籍的版本源流等作深度的揭示.为方便读者查阅及适应数字化趋势,莞城图书馆建成了“古籍和特色文献检索系统”,启动了“馆藏古籍及民国文献数字化”工程.此外,通过与报刊合作和运用网络等方式定期推出馆藏古籍推介,策划不同主题的古籍展览.

4.2.2 挖掘地方人文,记录口述历史

东莞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为抢救、记录和保存东莞历史文化,也作为基层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探索,丰富图书馆的特色馆藏,2017 年莞城图书馆启动“先生说——莞籍名家访谈录”的口述历史影像记录项目,计划用1-2 年,通过采访80 岁以上的莞籍学术名人,围绕个人成长经历、所在领域的学术(工作)成就、东莞文化发展的亲历感受等内容,以纪录片和出版成书的方式,展现东莞的学人风采和人文底蕴.莞城图书馆还计划开展以“东莞重要历史事件”为线索的口述历史工作,围绕“东莞运河的开凿与开通”“东莞烟花炮竹厂的建设与兴衰”“东莞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突破”等题材,采访曾经参与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和再现历史场景.口述历史是一项不断积累和需要长期开展的的工作,莞城图书馆积极开展口述历史项目,既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传承本土记忆,也是对东莞博物图书馆重视乡邦文献这个传统的发扬和创新,让图书馆不仅是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者,也能成为地方史料的再造者.

4.2.3 多层次多途径,出版地方文献

面对历代莞人著作如今大都十不存一的状况,东莞博物图书馆曾专设印书部,印有《明史窃》等多部莞人著作.“挽典籍之坠绪,发潜德之幽光”是莞城图书馆发起和组织出版东莞历史文献的初衷,为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莞人著作“带回”东莞,莞城图书馆通过馆际合作、广邀学者参与等途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本土的历史文献,已形成三大系列的出版项目:(1)以影印为主编辑出版《东莞历史文献丛书》.该书由莞城图书馆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主编,以原版影印方式将上至宋代,下至民国,全国乃至海外各公藏机构*的大部分东莞古籍(含少量民国文献)收入其中,文献种类200 种,合成47册,是东莞迄今最完整的一套大型历史文献集成.(2)以校点为主编辑出版《东莞历代著作丛书》.杨宝霖先生担任主编,以“随得随刊”方式,在优选历代莞人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校点出版,至今已出版四辑共48 册,第四辑《容肇祖全集》于2015 年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3)以研究内容为主的《东莞文史研究丛书》.以地方知名学者的文史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按照不同的专题进行分类出版,注重学术性,计划出版《东莞古籍经眼录》《东莞文史论丛》《旧梦留痕——莞城已消失的名物》等.

4.2.4 树品牌创特色,传扬本土文化

莞城图书馆以传播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为己任,通过策划讲座、展览等方式深化专业形象,已形成“到莞城图书馆探究东莞历史文化”口碑.经过多年的坚持、创新与积淀,自创品牌“杨宝霖讲东莞文史”系列讲座以及“莞图本土人文系列展览”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杨宝霖是东莞文史研究专家,2009 年起莞城图书馆打造“杨宝霖讲东莞文史”讲座,每个月固定时间开设专题讲座,先后策划“杨宝霖讲访书旧事”“杨宝霖讲东莞历史沿革”“杨宝霖讲东莞诗词”“摸鱼歌未阙凉月出林间——杨宝霖讲东莞木鱼书”“唐宋古语莞邑长留——杨宝霖讲东莞方言”“旧梦留痕——杨宝霖讲莞城已消失的名物”“追源溯流——杨宝霖讲东莞氏族源流”等系列讲座,吸引多家主流媒体的长期跟踪报道,推动了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播.近年来,莞城图书馆还通过积极挖掘馆藏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出“莞图本土人文系列展览”,以东莞地方名人名物为主线,突显东莞人文内涵,先后策划了“传承文脉继往开来——东莞博物图书馆历史图文及文献展”“邓尔雅、黄般若文献展”“先驱李章达”“一座城市的记忆——百年东莞图片展”“尺素乡情——东莞近现代历史邮品与文献展”等大型本土人文展览,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5 结语

从1932 年开馆,至1938 年遭侵华日军破坏,东莞博物图书馆服务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6年,但其对东莞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尤其是乡邦文化的阐扬意义深远.莞城图书馆既从实物上继承了东莞博物图书馆的旧藏,也从精神和行动上主动延续和深化了其立土、搜罗故籍、阐扬文化的理念,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是图书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注解,也使东莞的图书馆精神在新时期具有更悠远的内涵.

邺架巍巍,非一日之功;文脉悠悠,非一代之劳.文化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从东莞博物图书馆的建立,到莞城图书馆的赓续,在这个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中,莞邑大地上这条延绵不绝的文脉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东莞乡贤的追求和奉献,也凝结了一辈又一辈图林人的心血和坚守.值莞城图书馆十周年馆庆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记录南粤一地的此段文脉传承,以铭记历史,致敬前辈,守护旧籍,继往开来.

本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图书馆本科图书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赓续和博物和一缕文脉方面论文范文.

送一缕阳光
王 敏他和老婆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一个小巷里开了一家小饭馆,只有三张小桌子,也没招服务员,是名副其实的“夫妻档” 由于饭馆给得分量足,物有所值,服务也好,所以,生意特别好 &.

新版《红楼梦》署名:为何是曹雪芹著、无名氏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之一,自诞生后经历了曲折的版本流传 出版“四大名著”至今已有60 多年历史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四大名著珍藏版”,其中.

陈赓巧解暗语
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陈赓的386旅已是兵强马壮 临汾城里,走了日军,来了国民党军统的晋南情报站,阎锡山的晋绥特务、戴笠的军统特务,都来拉拢潜伏在日伪情报机构的情报人员陈涛 陈赓对临汾情报站下达新的.

强国之路往外资和中国,续写光荣和梦想
1978年5月12日,从没出过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西欧五国考察访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 临行前,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汇报,指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