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生态类论文范文检索 跟生态视角下的城市之城:来自博洛尼亚七城结构规划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生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之城:来自博洛尼亚七城结构规划,该文是关于生态类本科论文怎么写跟博洛尼亚和生态视角和规划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经济论文城市规划毕业论文城市规划杂志社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1 背景:城市的分散化与多元化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世界人口分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今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城市化的浪潮仍在继续.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带来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受损等负面影响.同时,城市化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城市”自身带来结构性巨变.一方面,城市形态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城市不再仅仅关乎空间问题,空间—经济—社会复合的特质越发明显.

历史上的东西方城市大多围绕单一的中心,圈层式连续向外扩展.这种扩展或受自然条件影响,或受科技、经济等社会因素制约,最终形成鲜明的建成区与自然地带、城市与郊野的分界.然而在今天,主导城市空间近千年的城市模型已经解体,城市不再是一个紧凑的结构[1].从20 世纪六七十年始,城市的发展就不再仅仅是从中心到边缘地区的连续蔓延,新的城市斑块从城市中心跃迁而出.这种斑块化的城市发展,一方面是长期自然地理环境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分散而不平衡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其结果是城市碎片遍布散落,清晰的城市结构被颗粒化、碎片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所取代.

伴随着城市空间巨变的是更为复杂的城市与人口的关系.城市化曾带来极大的人口流动,在今天,流动的人群组成变得更为多样,除了城市居民以外,还有众多的城市临时使用者.伴随着多样的人口进入城市的还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群对城市生活有不同需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空间进行改造和使用,这就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碎片化特征.另一方面,城市的碎片化和多元化也在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样的城市现实,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例如采取多样的通勤方式.人对于城市的意义在今天表现得更为凸显,多元的人口加剧了城市的碎片化和颗粒化,而多元的城市诉求也成为不可被忽略的声音.总体而言,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形态的分散化与经济—社会运作的多元化.面对新的城市现实,不仅需要新的规划思路与工具,更需要新的认知城市的角度,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城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2 从“四种生态”到“城市之城”

面对不断变化的城市,面对前所未有的新状况,应当用怎样的视角去认知和理解?今天的城市发展使人联想起近半个世纪前,英国建筑史学家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对洛杉矶的“四种生态”的描述.这种“生态”的视角与城市生态学的视角有所不同,是一种从微观、从日常入手的城市认知方式.这样的视角,无疑对更好地认识当代城市的分散化与多元化有启发作用.

2.1 对城市生态的再思考

“生态”(ecology)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欧内斯特·海克尔(ErnstHaeckel)于1866 年提出,用于描述环境对有机个体的影响.经由芝加哥学派的研究,生态的概念被逐渐应用在城市社会学领域,用以理解城市内部发展变化的规律[2] ;而在其他的城市研究领域中,生态一词则更多维持了原有的意义,用于研究城市这一人工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目前,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已经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城市生态系统是某一特定地域中的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体,是人口、环境、资源相互作用的结果[3].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生物环境研究、生态系统研究和系统生态研究等三个方向.生物环境研究将城市作为生物环境的一种,研究该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系统研究将城市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其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生态研究则将城市本身看作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探讨区域视野中城市的发展与衰落,分析城市与其所在的地区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互动关系[4].

生态概念的本质意义在于研究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整体的影响.然而“生态”在今天的语境中往往过于强调自然、绿色、环保等较为简单的概念,其更深刻的含义常常被忽略.另外,由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在实际状况中大系统常常被简化处理.表现在城市规划中,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被简化为标准化的数字指标,复杂的城市发展变化过程被用地规划概括,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对城市的巨大影响也无法通过选址和布局来体现.在这种大系统的观念之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被抹杀,而“生态”所涵盖的复杂的城市发展规律、经济社会运行状态、人与生存环境的互动都未能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2.2 班纳姆与“四种生态”

早在1971 年, 雷纳· 班纳姆就在《洛杉矶:四种生态中的建筑》(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Ecologies)中提出了对城市“生态”的不同理解.借用“生态”的概念,班纳姆通过一种另类的视角描述了当时为众多学者所不齿的洛杉矶的城市环境与建筑.他试图从两个角度理解这座城市.首先是肢解其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背景,拒绝将洛杉矶简单视为一座连续蔓延、失去性格的城市,而是在广阔的城市地域中找寻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片段,建立起具有多样特征的城市片段整合.同时,与其前辈或同辈史学家不同,班纳姆并没有专注于记录这座城市中纪念碑式的宏大建筑作品,而是去关注那些由不知名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完成的最为普通甚至平庸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才是与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通过构建这一双重研究结构,班纳姆得以将洛杉矶那些丰富甚至混乱以至于不被主流建筑学所理解和承认的城市建筑纳入可以被理解的清晰框架中,这一框架就是产生它们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5].只有理解产生它们的环境,尤其是根植于其所在地域的各种系统的影响,才能理解城市环境形成的内在原因.

班纳姆将构成洛杉矶的四种生态分别归纳为冲浪乐园(Surfurbia)、山麓丘陵(Foothill)、大平原(Plains ofId)和汽车国(Autopia).四种生态各自的名称不仅代表了地理上的特征,也表征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感受以及对各自地域根深蒂固的认知图像.于是洛杉矶绵长的海岸线与冲浪度假的人群、好莱坞高地上的豪宅、似乎无限蔓延的居住区与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系统都成为自然—社会系统相互作用之下的必然,生态这一概念很好地将空间与社会、城市要素与城市中的人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了一起.班纳姆的“生态”视角在今天的相关研究中常被忽略,尽管这一概念可以为理解当代城市提供新的思路.在这一视角下,生态不仅关乎物质空间,更关乎人们的生活、认知与记忆.这种微观生态的思路对于理解今天城市的分散化与多元化发展尤其具有意义,因为城市不再是一个单一而统一的整体,而是由多种生态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的一种复杂结构.每一种城市片段都有自己的特征,没有高低之分,应当得到同等关注;同时,他们的区别需要被识别,对每种生态的认识与理解也应当有所侧重.

2.3 “ 城市之城”

班纳姆从建筑理论的角度提出“四种生态”的理论视角,而这一认识建筑与城市的思路在当今的城市规划实践中也有所体现.“城市之城”便是“生态”视角理解与规划城市的思路之一,同时高度概括了当代的城市状态.

“城市之城”是近年来意大利城市规划的热点,最早见于罗马总体规划中,后来又陆续被用于米兰战略规划和博洛尼亚(Bologna)城市结构规划中,同时出现在加泰罗尼亚、悉尼等地区、城市的规划文件中[6].尽管在不同的情境和尺度下,“城市之城”的含义略有不同,但它所呈现的当代城市的图景是相同的——原有的紧凑城市逐渐解体,城市的各重边界,包括物理的、社会的、行政的边界都趋于模糊的状态,产生了众多的“城市群岛”(urban archipelago),不连续的城市碎片从紧凑的城市中心扩散而出,不同时期的不同建筑形式相互交织,与广阔而多样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复杂多样的物理环境也促成了众多不同的经济—社会模式的产生和运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群的多样生活状态.一言以蔽之,城市不再是单一的、均质的,而成为多种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片段相互作用的“城市之城”.

在城市解体的过程中,除了原有的紧凑的城市中心的肌理外,又产生了众多新的城市肌理.二战后的城市建设带来众多不同于传统城市形态的规划住区,同时伴随机动化的提升,城市开始向郊野蔓延,形成不规则的弥散式肌理.此外,还有众多相对独立而封闭,却承担着重要功能的城市飞地,如机场、物流中心、展览场等(图1).城市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其中的人们对环境的认知与记忆.碎片化、颗粒状、不连续的新城市空间与越发多元的生活模式与方式,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城市素材.未来的规划师和决策者必须应对这些新的素材,对其进行观察和识别,利用不同的策略去应对这些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使其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规划工具,使之能够适应仍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城市状况[7].“城市之城”不仅是对当代城市的一种理解方式,也是当代规划的新工具之一.

“城市之城”既是认知城市的视角,也是一种规划操作的方法[6].一方面,它承认城市中愈发多样的人口组成和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包容或简单或复杂、或开放或封闭的多样城市形态,并试图整合城市的不同功能;另一方面,它从战略规划的高度,为多元的城市片段的共存创造新的发展框架.它包容各城市片段中已有的城市项目、相应政策与未来行动计划目标的不同,识别并最大程度利用其间的差异,集中不同的资源,提出不同的发展方向,而非试图用统一的框架包揽所有城市地区.

3 “ 博洛尼亚七城”规划——“城市之城”的应用案例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市(图2)是艾米利亚—罗马涅(Emilia-Romagna)大省的首府,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城市规划历史和经验.2007 年7 月, 博洛尼亚市取消了原有的以用地为核心的区域空间规划,批准了由城市结构规划(PSC: Piano Strutturale Communale)、城市规划建筑条例(RUE: RegolamentoUrbanistico Edilizo)和都市行动计划(POC: Piano Operativo Comunale)组成的新规划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城市结构规划分析城市发展和空间延展的过程,提出可以与其他城市协调的发展策略,并为这些发展策略指明具体的物质空间;城市规划建筑条例提出一系列城市发展的规则,以连接和整合不同的“城市素材”(建筑单体、开放空间等)和城市片段;都市行动计划则根据城市结构规划提出的策略与发展的侧重点组织相关项目的实施和政策的制定.其中,城市结构规划采用了“城市之城”的视角和规划手段,是整个规划体系的核心,统领了博洛尼亚未来的发展.

3.1 博洛尼亚城市结构规划特点

博洛尼亚城市结构规划首先立足现状,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博洛尼亚今天的城市地位——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枢纽、展览中心、生产基地及物流平台、完善的医疗教育之城、文化生产和消费基地等.博洛尼亚未来的发展将立足于两个主要的平台.首先,它将成为欧洲的重要节点,依托与欧洲其他城市已经形成的网络联系,特别是贸易联系,为多元人口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提升城市的中心性以提高各类政策的效率.其次,博洛尼亚也将成为博洛尼亚大都市地区的中心,在区域这个平台上,它需要关注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重视历史资源遗产保护.综合以上各点,博洛尼亚为未来发展制定的整体战略方针包括:修复、保护环境和景观;优先发展城市结构重组和城市更新;提升公共交通;提供多样的社会住房;增加公共空间,加强社区中心性;提升已有设施的使用性能.

结构规划最富有创见的规划手段在于识别了七个各具特色的城市区域,即“博洛尼亚七城”(le Sette Citt&agre; diBologna, 图3).这些地区有着富有各自地方特征的城市建设项目以及政策法规,区域之间对比鲜明,又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城市未来的整体发展中,在城市的转型和区域资产的重组中,这些地区是最重要的环节.“博洛尼亚七城”强化了区域之间既存的差异性,突出其个性,并依据区域的个性实行不同的策略,建设不同的项目.“博洛尼亚七城”有各不相同的空间特征和人口组成,人们在这些“城市”中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城市图景的想象.今天的博洛尼亚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性而成为丰富多彩的城市范本.制定城市结构规划的目的,就是在于最大化地利用这种丰富的差异性,避免将整个城市地区错误地当作均质的单一连续体,而是在识别它们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实行不同的城市发展策略.同时,七座“城市”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行政界线,这将更有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合作.

3.2 “ 博洛尼亚七城”

“博洛尼亚七城”是结构规划对城市现状战略性与结构性的归纳总结,也是结构规划的核心部分.与一般的描述地域的方法不同,结构规划并没有宽泛地介绍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社会等状况,而是通过解析本地正在进行的重点城市项目,有针对性地指出地区现状与未来发展走向,也借此进一步明确区域特征.基于现状,最大程度突出展示不同城市片段的特色,正是该结构规划最重要的立足点.

(1)“ 铁路之城”(la Citt&agre; dellaFerrovia)

“铁路之城”的重点是一系列与国际物流运输有关的城市空间,如车站、机场、展览中心、商贸中心等(图4),这些地方有最高的可达性,集中了最为高端的城市功能和高度多元化的人口,集中了火车站、大学校园、展览场地、商业园区等建设项目(图5).“铁路之城”将是未来博洛尼亚城市新发展最为集中的地方;同时,因为这一区域包括被铁路分隔的博洛尼亚历史城区,因此历史元素与工业元素的重组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铁路之城”是整个结构规划的核心,它将代表博洛尼亚在意大利与国际舞台上的新形象.

(2)“环城路之城”(la Citt&agre; dellaTangenziale)

“环城路之城”的核心是对城市有强烈割裂效果的北部环城路( 图6).环路周围分散着一些碎片化的城市地区,因为环路的存在而彼此缺乏联系.对这些地区来说,唯一的出路在于交通联系系统的建立,所以需要停车场、自行车道以及步行道这样的“硬”质设施;同时需要“软”质的绿色开放空间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并充当环城路与城市之间的绿色缓冲带.在当前,除了与公路相关的若干项目外,该地区还将修建一系列公园绿地(图7).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环城路容入城市发展计划,根据环城路与周边空间的关系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趋利避害,塑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3)“ 山丘之城”(la Citt&agre; dellaCollina)

“山丘之城”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的山区(图8).这里还保存着较多山野地区的自然风貌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图9);同时,受到多年城市发展的侵蚀,大量土地被私有化以建造高端别墅住宅,属于城市的公共娱乐休闲功能受到损害.地区的发展目标是重建系统性的公共活动联系,包括视觉和行动通廊、游览步道以及停车场;识别适宜开发的地区,使山丘地区成为原生态、农业与半城市环境的马赛克拼贴, 为市民创造多样化的生活环境.

(4)“雷诺河之城”(la Citt&agre; del Reno)和“萨维纳河之城”(la Citt&agre; del Sena)

“雷诺河之城”(图10)和“萨维纳河之城”(图11)的主题都是河流,目前都以较为自然的乡村景观和生活为主导(图12),但两者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还是有所不同.

“雷诺河之城”位于博洛尼亚西部,由雷诺河串起若干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地区,被视作破碎的大都市中少有的连续元素之一.因此,这里应尽可能维持现有的状态,同时进一步开发的重点应该在于建立贯通的人行与自行车联系,加强现有区域的中心性,并且处理好与那些地位更加重要的城(主要是“铁路之城”和“环城路之城”)的关系.

“萨维纳河之城”位于城市东部,与“雷诺河之城”不同的是,在这里,已建成的公共空间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赛维纳河所在的城市东部,高速铁路的建造已经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住宅区、工业区和服务区.在这种情况下,改善现有的公园、农田等开放公共空间的质量可以极大地提升环境整体质量.

(5)两座“艾米利亚大路之城”(laCitt&agre; della via Emilia Ponente e la Citt&agre;della via Emilia Levante)

艾米利亚大路是一条古罗马时期的大道,博洛尼亚就是在这条大路旁边发展起来的.以这条大路东西两段为主题的两座“艾米利亚大路之城”(图13, 图14)将人们带回城市的历史原点,通过建立新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城市的更新,创造新的中心吸引点,提升适居性,使老城焕发新生.艾米利亚大路连接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场所,也带来诸多城市问题,例如污染、沿路部分地区环境的衰落以及移民的聚集.结构规划对道路的东西两部分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主要体现为公共交通方式的不同——西段建设了新的地铁,东段建设了有轨电车(图15).对于两段道路,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共交通方式相应调整原有道路的断面,最终逐步减少小汽车交通;这一策略也将重新建立起道路两侧被切断的交通和功能联系.

3.3 行动策略——战略愿景与项目

“七城”既是对城市片段现状的描述,也是各具特色的未来发展愿景.在“博洛尼亚七城”结构规划中,未来的战略愿景将通过重要城市建设改造项目实现.这些项目最为贴合当地的现状,可以起到对症下药、由点及面的作用.

以“铁路之城”为例.物流转运活动历来被视为博洛尼亚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铁路之城”被视为“博洛尼亚七城”的中心,肩负着重新塑造博洛尼亚的重任.博洛尼亚的传统优势在于经济,甚至文化、健康等领域,但这些优势都因为不能很好地接入国内、国际网络而被削弱.网络联系的缺失,一方面表现为抽象的产业对接问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具体的物质联系的不足,例如道路堵塞、公交服务与城市系统难以对接及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转换困难等.因此“铁路之城”采取的主要发展策略将以城市公交系统的重组为中心,在国际国内中转枢纽之间建立便捷高效的联系,同时提升与此有关的重点地区的品质.

结构规划为“铁路之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具体行动策略.策略之一为加强交通运输的联系以及重要节点地区的更新改造.即将建成的博洛尼亚—米兰—佛罗伦萨高速铁路将为博洛尼亚这个节点带来巨大的变化,火车新站是重要的项目之一,需要与原有车站之间保持便捷的联系,同时还要担负起连接火车客运与城市区域内其他类型公共交通的责任.其他交通运输方面的策略还包括建立火车站到机场的快捷联系以及轻轨网络等.

策略之二是重点地区的升级改造,包括四类重要节点.第一类是国内国际客流中转站,包括火车站、机场等,应加强日常管理,改善市民的使用体验,并提高可达性;第二类是国际物流平台,包括博洛尼亚展览区、物流商贸区等,需提升现有平台的运作水平,并开发新的平台地区;第三类是都市地区的接入点,包括铁路地区以及废弃的军事用地,主要策略是发掘新的城市功能,使衰落地区重现生机;第四类是中心城区的一些点状地区,包括旧市政储气场和农贸市场等,作为中心城区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这些地点的更新再利用有赖于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更好衔接.总体而言,结构规划中的行动策略是通过一系列战略性城市项目呈现的.选择这些项目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特定地区的既有特征和潜在的发展可能,确定最能促进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和节点(图16).相比于传统的用地规划和死板的发展指标,这样的行动策略无疑更有利于各具特色的城市片段的差异化发展.

4 回归城市生态——来自博洛尼亚“城市之城”的启示

在“博洛尼亚七城”结构规划的背后,是“城市之城”的思想,其根源在于对城市生态的进一步思考.“城市之城”和生态视角具有理论与认知上的意义,揭示当代城市的多元与复杂,而非试图用简化的普适模型将这种复杂性生硬地统一起来;同时具有实践意义,表明城市片段的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点,当代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要立足于这种差异性,探索新的规划思路.

4.1 生态与“城市之城”的认知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现状,我们对它的认识可能走向两种极端.一种可能是面对极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过度简化现实,仍将城市视为连续发展的同质体,忽略城市片段越发凸显的个性.另外一种则可能是陷入一种不可知论之中,认为城市正成为无限多的碎片随机组合的产物,无法被认识和理解.

而“生态”视角可以让我们避开这样的极端认识,更准确地捕捉当代城市的特性.当代城市是“城市之城”,每一个城市片段都是一个独特的生态.正如同“博洛尼亚七城”,虽然这些城市片段同为博洛尼亚的一部分,但毫无疑问有着各具特色的历史文脉、现实状况和发展愿景,有着具有不同生活状态的居民和城市使用者,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独特的认知和记忆.如果不对这些进行差异化对待,就不能很好地发扬每种生态的特点,甚至阻碍其发展.

“生态”不仅是对城市丰富现状的描述,更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城市之城”不仅仅是对城市在某一历史断面的描述,还是对其潜在特质的描述,更力图通过这样的描述,合理投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城市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未来的描述和安排,而如何描述城市的未来才更有说服力,更有可操作性?“生态”的视角在准确认知城市片段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其未来图景,有别于为整个城市制定宏乏对城市现状的深入理解,缺乏对城市片段特色的考虑,将复杂的城市图景简单化处理,而不利于因差异性带来的潜力的发挥.

4.2 “ 城市之城”的“生态化”规划

“生态系统”的内在要求是从差异化的社会现实出发,实现城市中各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不是简单强调统一化的数字指标.“城市之城”和生态的概念都指出,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包含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对城市的认识和感知,因此规划的目标不仅是要满足物质空间在数量上的指标,更要重视空间的效果和设施的性能.自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兴起以来,以土地利用为核心,强调量化标准的技术规划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近20 年以来,城市的发展由竞争的主题主导.竞争的概念使人们过多关注城市的功能,将城市发展的目标简化为一系列数字,忽略了城市是否真的提供了适于生活的条件.在以博洛尼亚结构规划为代表的一系列规划实践中,都将提升城市的适居性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语境下,适居性的含义与简单的生活水准有所不同:生活水准常常以充足的指标为衡量标准;而适居性以充足的各类城市物质设施为前提,同时强调城市物质设施应具有良好性能,并且城市居民能充分利用物质空间,在城市空间得到心理的满足,与其生活的环境建立认知和情感的关联[9].另一方面,以指标为准的规划方式实际上是对复杂城市问题的简单化处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城市片段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差距,而实际上,这些差异恰恰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应对“ 城市之城” 的现状,“ 生态”的规划方式摒弃以恒定不变的数据指标作为发展的目标,而是立足于地方差异,通过战略性发展项目实现未来愿景.这些发展项目来自于对现状的准确把握,更直击未来的发展走向,有针对性地实现城市片段最强烈的诉求.城市未来的发展还有赖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城市之城”的前提下,这些政策也不应该是划一而无差别的,而应当适应于相应的“生态”,才能对症下药.

5 结语

21 世纪的城市发展将是极为多元丰富的.面对城市差异化的趋势,新的规划手段需要识别“城市之城”的复杂现实,识别各类城市片段的特征与发展趋势,为各具特色的城市斑块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加强城市碎片之间的关联性,营造多样而健康的城市环境,使多元的人口都能享受城市带来的福祉.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种新的“生态”的视角,从较为微观的尺度入手,从差异性和特色入手,才能对当代城市有准确、深入的理解.

注: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参考文献[8].

上文评论,此文是适合博洛尼亚和生态视角和规划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生态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生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紫色》中黑人男性的精神困惑
摘要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艾丽丝 沃克心系黑人的生存状况及精神世界 本文试图从精神生态角度出发,探析黑人男性艾尔伯特及哈泼的精神生态困境及最终实现平衡的过程,旨在引发读者对黑人精神生态的关注与思考 关.

城市光污染:繁华背后几多忧
夜幕降临,摩天大楼灯火璀璨,街边店铺霓虹广告流光溢彩 “不夜”的明亮城市诉说着繁荣的同时,也暗藏隐忧灯光之下,无法再看见璀璨的星空,超亮的户外广告牌带来的光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

从海绵城市视角探析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摘要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因此被称为“千湖之省”,而武汉市被誉为“百湖之市”,两湖间交错纵横、星罗棋布、依山傍水的自然特征,成就了武汉绚烂夺目的.

传播关系视角下的城市秦腔剧院
在现当代的城市发展当中,戏曲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而且很多戏曲剧院也开设在城市当中,但是这些剧院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定不明朗的因素 城市秦腔剧院在传播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