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左传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左传》引《诗》类论文范例

主题:左传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26

《左传》引《诗》,该文是左传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和《左传》和《诗》和试论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左传论文参考文献:

左传论文参考文献 诗潮杂志现代诗投稿

姜凝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 要:在《左传》描述的庞杂的社会政治生活场景中,由于人们的言语行为被根植于意识中的崇礼观念所约束,《诗》成为与人往来时委婉曲辞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诗》现象成为研究的《左传》一个关注点.宏观来看,从场合、目的以及形式三个方面可以对《左传》引《诗》的特点进行概括.《左传》引《诗》也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

关键词:《左传》;背景;特征;流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48-02

作者简介:姜凝玉(1993-),女,甘肃嘉峪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美国汉学家本杰明·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曾提到:过去的历史不可避免地始终是当前的历史.已经消失数千年的时间和历史终究是无法再生的,人们只能从留存的典籍、文物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对历史的猜想,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并不如远古时期那么遥远,但它对后世人来说仍旧是神秘莫测的,人们只能通过文史典籍来尽可能探索那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时代.在众典籍中,《左传》以编年叙事的方式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让后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去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因而《左传》被后代学者反复研究解读.

在《左传》中,值得让人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其描述的种种政治生活场景中古人对《诗经》的引用.在长达255年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中,有明确出处的引《诗》记录达289次.《左传》和《诗经》就以这样的方式产生了联系.

一、引《诗》背景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多数学者认为创作时代约是战国初期,书中记叙的范围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始,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结束,全书记载的史实事件大部分属于春秋时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约在春秋后期被编纂成书.时至今日《诗经》绝大多数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孔子删订《诗经》的疑案也让人们对《诗经》辞句是否是最初版本存疑.但《左传》中的引《诗》无疑是春秋时期人们用《诗》最原初的记录.

在周代社会,《诗》作为乐的一种是贵族的必备素养,虽然不学《诗》不至于真的到“无以言”的地步,但这种描述也并不夸张.《左传》中《诗经》辞句伴着先秦贵族慷慨陈词的“诗云”、“诗曰”随口吟出,交谈双方并不特意说明诗句的出处.东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但即便是在这样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的时代,《诗》教在诸侯之间还是相当普遍.此时,《诗》对于诸国贵族而言已经开始逐渐剥落以往礼仪的外衣,成为一种外交过程中的语言工具.那些帝王、公卿或是士庶,在诸国群聚的各类朝会、结盟、聘问上各显其能,直面大国强势他们敢于发表豪言壮语以壮国威、旁观小国式微,他们也愿意伸张正义以正国风、遍观诸侯异心他们更会据理力争以卫国利,他们的姿态在旁人看来也许咄咄逼人,但他们的言辞绝对自有其气度风范.可以说,“诗以言”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沟通方式.

而《诗》之所以被时人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使用的价值在于长久以来诗教的施行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内涵.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国家,由于长期受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熏陶,使得在诸侯混战现象一开始出现时并没有像战国后期时唯利弃义、同姓相伐那样惨烈严酷.各国在获取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尽可能地维护长久以来根植于他们精神中的礼法观念.《诗》作为一种得到共同认可的语言工具于是被频频使用,诸侯盟会朝宴,《诗》义委婉曲辞而又具有说服力,成为人们在尚德重礼外衣下维护国家利益的表意方式之一.

二、引《诗》特征

《左传》中引用《诗》的地方虽然相对较多,一眼望去似乎是杂乱无章,但从其引用的场合、目的和形式来看,引《诗》还是具有一定的特点.从宏观来看,《左传》引《诗》多出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引《诗》是一种委婉表达说话者真实目的的代言方式.

从引《诗》的场合来说,主要分为宴飨、盟会.在宴飨过程中贵族引《诗》均是以诗言来委婉发言,或是出于崇礼之义赞美对方,比如襄公二十七年楚国薳罢出使晋国参加盟会,薳罢赋《既醉》感谢晋平公的款待;或是来往唱和宾主尽欢,比如昭公二年晋国韩宣子到卫国聘问,北宫文子赋《淇澳》赞美宣子有君子之姿,宣子也赋《木瓜》感谢卫国,表明会厚报卫国;又或是借诗代言暗中示意,比如文公十三年郑穆公与鲁文公行宴,郑大夫子家赋《鸿雁》,暗请鲁国相助使郑国和晋国和好,鲁大夫文子赋《四月》,暗示其为难之处,子家又赋《载驰》再请,文子赋《采薇》表示同意郑国之请.其他种种不一而足.

而在盟会过程中引《诗》则更加庄重正式.襄公二十六年齐景公和郑简公到晋国会盟,晋平公设享礼招待并赋《假乐》以示欢迎之意,作为相礼者,齐国景子赋《蓼萧》对晋国表示感谢和祝颂并强调与晋国的深厚友情,郑国子展则赋《缁衣》向盟国表示效忠追随之意,其后为了说服晋国放归卫献公,景子赋《辔之柔矣》暗示晋侯作为强势的一方应当待人以宽和,子展赋《将仲子兮》暗示晋国如果执意不肯放归卫献公肯定会招其他诸侯非议,晋平公于是放卫献公归国.此处引《诗》在《左传》中虽然描述简单,但引《诗》过程礼仪性更加突出,而且诸侯引《诗》往来涉及到关乎政治外交行为的国家大事,具有更明显的政治意义.

《左传》中诸侯士庶引《诗》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划分成三种.首先最普遍的观点是“赋诗言志”.所谓“赋诗言志”,《毛诗·大序》解释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所以诗在当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能“言志”.此处的“言志”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强势者借助其言来观察判断其心性品质,如襄公二十七年郑简公设宴招待赵文子时,赵文子根据郑大夫伯有所做《鹑之贲贲》断言“伯有将为戮矣”,认为其“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后来伯有果然不免于祸;另一种是作为弱势的一方以诗言表达其志向,如前文提到的襄公二十六年郑国子展赋《缁衣》向晋国表示效忠之意.

引《诗》目的的第二种是以《诗》言来辅助证明引《诗》者观点.《诗》言之所以能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被时人广泛使用,除了一贯的委婉表意作用之外,作为当时一种具有普遍公众认可度的社会性语言来说,它能让使用者在游说过程中起到增强语言力量的作用.因而《诗》言也作为一种规谏的手段来证明规谏者观点的权威性.比如文公七年荀林父劝先蔑不要出使秦国,荀林父为其赋《板》之第三章,然而先蔑终究没有听从.

引《诗》目的的第三种是把《诗》言作为一种评论的依据,通常都以“君子曰”、“君子云”这种方式引出.

这种用法其实和《史记》中“太史公曰”的用法有些类似,借君子之口评史论事.比如隐公三年周郑交质后两国交恶,此处作者以“君子曰”的口吻说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类,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左传》引《诗》的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是直接引用诗句,通常都是以“诗曰”、“诗云”、“诗所谓”、“故诗曰”这样的方式引入,引用的诗句数目从一句到四句都比较常见,间或更长.比如宣公二年引“诗所谓:‘人之无良者’”;桓公十二年引“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僖公十九年引“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成公十四年引“故诗曰:‘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友匪傲,万福来求’”;襄公十一年引“诗曰:‘乐旨君子,殿天下之邦.乐旨君子,福禄攸同,便蕃左右,亦是帅从’”.

引《诗》也有仅引用篇名的.这种引《诗》形式中,常见的是只引用篇名,比如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引用篇名时说明所引章目,比如文公十三年“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三、引《诗》流变

《左传》所记述的春秋战国生活长达255年,在这个过程中引《诗》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可以看到,这种流变的首先一个表现就是引《诗》从仪式到手段的转变.《诗》最初作为乐的一部分,是西周以来崇礼尚德观念的延续,是贵族礼仪规范的一种表现.

随着时代局势变化,引《诗》成为人们委婉曲辞、达到说话目的的代言方式,《诗》更多地倾向于一种语言工具的意义.当然《诗》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意义随着战国时代“唯利弃义”的残酷争斗也慢慢消失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左传》引《诗》也经历了从艺术化到职业化的转变,影响这一转变的因素主要是用《诗》者身份的变化.“礼崩乐坏”是形容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标志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私学逐渐兴起,学《诗》用《诗》者慢慢不再仅限于权势正盛的王公贵族,一些没落贵族和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于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产生了一些新鲜血液.他们挣脱传统的宗族家国束缚,谋求自我发展,他们以《诗》为言,奔走于四方,为效忠国争取利益最大化,希图用这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种标志性人群的逐渐产生和形成显然促进引《诗》的职业化转变.

总而言之,以《诗》为言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特定产物,《左传》虽然具有文学作品的属性,但引《诗》从某种意义来讲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中所引用《诗》的内容虽然看上去庞杂无章,但从宏观角度似乎也可以整理出一些比较清晰的脉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郑呈飞.《左传》引《诗》考[J].鸡西大学学报,2012,(3 ):107-108.

概括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左传》和《诗》和试论方面的左传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左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钟嵘《诗品》借言批评方法探微
摘要在历史批评、比较批评、形象批评、摘句批评、本事批评及知人论世……通行的诗品批评方法论体系之外,还存在易被忽略的“借言批评”方法 本文通过对诗品具体条目具体分析,将&ldqu.

《左传》、《公羊传》逢丑父事迹异同发微
左传、公羊传逢丑父事迹异同发微陈冬冬1, 2(1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0;2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左传、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传记中较具代表.

构建诗歌的美学理想《诗美断想》漫评
李 骞我省著名白族诗人、诗评家晓雪在国内外近百家刊物上以“诗美断想”为题,陆续发表了有关诗歌美学理论的文章 这些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分别从诗与哲学、诗与人生、诗与生活、诗与自.

《诗召南草虫》的诗旨探析
作者简介刘洋(1992 2),男,汉,山西省晋中市人,山西师范大学戏研所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7001一、前人观点梳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