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格式>材料浏览

科研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与中国最北科研台站:极寒之地的探测方面论文范本

主题:科研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6

中国最北科研台站:极寒之地的探测,本文是科研论文范本与北科研台站和探测和中国有关论文范本.

科研论文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漠河观测站.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镇北约1公里处.是我国本土最北端的科研观测野外台站.这里全年约三分之等于时间处于冰冻状态,每年10月开始飘雪,直到次年三四月白雪方始消融.这人间苦寒之地.却是科学家探测空间环境的重要地点.

站在太空俯瞰我国版图.沿着东经120度子午线.能看到漠河、北京、武汉、三亚4个站点,纬度间隔约10度,均匀布局.

据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原主任宁百齐介绍.这些站点组成了我国地球空间环境观测的“黄金链”.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漠河处在最北端,是监测来自北极空间环境扰动的“前哨”站点.一旦北极“扰动”向低的纬度传播.将最快“拿到”一手资料.为此.包括李来顺在内的多位科研工作者已在这里坚守了30年.

太阳“风暴”来临并非危言耸听

人们抬头望向太阳,似乎总是那么安静,春暖花开,日出日落.但在科学家眼中,挂在天上的太阳,却可能发生剧烈变化,进而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实验室副主任刘立波说,太阳其实是一颗非常活跃的活力星球,从太空观测大阳,可以看到持续的活动,包括光线、粒子和磁场的爆发.当然,还有太阳“发脾气”时的“太阳耀斑爆发”.

1859年9月的一个上午,英国天文爱好者卡灵顿照例在自己的天文观测室里,对太阳黑子进行常规观测.令他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日面北侧一个黑子群附近,突然出现了两道极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远远超过光球背景,但白光仅维持了几分钟,很快就消失了.十多个小时之后,英国当地的地磁台站记录到强烈地磁扰动.第二天,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河北等地,都观察到了美丽的极光.这就是著名的“卡灵顿事件”.

在科学界,这一事件彻底否定了“太阳是个固体球”的理论,说明了太阳是个气体球.而对于公众,这也是人类第一次见识到“太阳风暴”的厉害.

根据历史记录,“卡灵顿事件”造成了长达8天的恶劣空间天气.好在,那时的人类社会主要依靠蒸汽机和劳力,还没有人造卫星、无线电通信和现代的电力传输网络,刘立波说,“像恶魔一样”的太阳风暴,并未给地球带来过于严重的灾难.

不过,在通信离不开手机网络、出门离不开卫星导航的今天,这一切都变了——

1989年3月的一天晚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供电网络全部瘫痪,全省陷入长达9个小时的黑暗和寒冷之中.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的通信卫星出现异常,全球无线电通信信号受到极大干扰.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次灾难的元凶是“太阳风暴”——它扰乱了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甚至中断全球无线电通信.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主任李国主说,深入了解日地空间环境事件的来源和机理,及早探测和预报日地空间环境事件的发生,可以避免或减少这类事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这就需要给地球做“天气预报”.李国主说:“空间天气预报对于地球的重要性,就如同天气预报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尽管,对地球上的多数人来说,这场“战争”安静得几乎不存在.

在我国最北端给地球做“天气预报”

说起大气,大家通常会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这其实是通过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来划分的.

而如果按大气电离状况分层,即可分为中性层和电离层.后者,就是一个环绕地球的带电粒子层,其高度一般为离地面60公里到1 000公里.这是整个空间环境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观测”对象.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赵秀宽说,电离层又育“空中魔镜”之称,因为对短波无线电信号来说,它就像一面高悬天上、能反射无线电波的大镜子——人类发展全球短波无线电通讯,离不开它对无限电波的反射和折射.电离层既对太阳能量的“注入”有反应,同时也可受到地球上台风等天气的影响,因而变化莫测.

赵秀宽说,太阳活动剧烈爆发时,会引起一种大尺度的电离层扰动,首先影响较高的纬度地区,然后往低的纬度地区传播.

李国主解释,在地球的两极,磁力线呈开放状,来自太阳的能量和物质通过极区开放的磁力线与地球交互,进而向地球的中低纬地区传递和渗透.人们熟悉的极光,就是日地空间环境事件的光学表现——在剧烈的地磁暴中,极光带可以从极区延伸到中高纬地区.

因而,在越高的纬度开展空间环境监测,越有利于研究日地空间环境事件的来源和机理,就能越早地感知和预报日地空间环境事件的发生,避免这些事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这也正是在我国最北端设立观测台站的意义所在.

李国主说,201 7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场太阳风暴事件令很多人记忆犹新,这是自2005年以来,太阳最强的一次爆发活动.在这次事件爆发之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对外发布了“预警”,通报太阳耀斑爆发伴随日冕物质抛尉的“抵达”时间,并提醒这有可能引起地球磁层、电离层和高层大气强烈的扰动,从而将可能影响到运行在其中的卫星等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这些对外发布的信息,漠河站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支撑.

30年坚守漠河观测站

漠河站始建于1988年.当时,刚刚高中毕业不久的李来顺,恰逢漠河站招人,李来顺就和另外两个小伙儿来到了这个挂着“京字招牌”的单位——这着实让人羡慕了一阵.三十年一晃而过,如今的他成了唯一始终坚守在漠河台站的人.

这里夏天很短,冬天很长,每年九十月开始飘雪,直到次年三四月,冰雪方始消融.对于来访者,寒冷是巨大的考验,但对李来顺和他的同事来说,冷就是家常便饭.在这里,刚烧开的热水,在室外洒向空中即可瞬间凝结成冰,存放在墙头的面条,则被冻得像砖头一样坚硬.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却对我国空间环境的观测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宁百齐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漠河站一年经费只有两万多元,冬天地磁观测房间里没有暖气,仪器开机工作前,要先用电灯泡“烤一烤”.

不过,人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宁百齐说,台站工作人员在室外走上一圈,进来就是一身白,只能烧点柴,抱团取暖.那时,当地民众形容他们“远看像捡破烂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看原来是科学院的”——他们后来也常以此自嘲.

在这里,有一间特殊的“小屋”,房屋的建设材料全是“无磁的”,基础材料是石灰石,房顶是铝板,门窗是铝合金,凡是采用的钉子,都是铜材质——“一个铁的都没有”.李来顺说,如果建筑材料含有一丁点儿铁的话,人工观测记录的数据,就不能反映地球磁场的真实变化.

漠河站的院子从刚建成时候的22亩,扩大到现在的53亩,有的设备在露天,有的埋在地下.探测电离层,30多米高的天线竖在露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下,手指一碰到天线表面,就会被冻住粘上.李来顺厚实粗糙的双手上,隐隐可见一道道印子,“很多仪器调整起来都挺精细,没法儿戴手套操作,光着手拧螺帽,才几下就冻得不灵活了,每次调准设备得花一个多小时.”

屋外冰天雪地,屋内温暖如春,是大部分人对东北的印象.但记录地磁的设备却有着特殊的要求——年温差不能超过5 0C,而且不能有任何铁磁性器件靠近.因此,仪器摆放在地下三五米深的地窖里,每次观测和记录,李来顺都需要在零摄氏度左右的室内,脱掉带拉链、纽扣的保暖外套,并反复确认身上不再有干扰地磁信号的铁制品,方才推开地磁观测室的大门.穿着单衣和毛衣工作,记录下每个仪器探测的数据,然后传回北京.

这样的一套流程,李来顺干了将近30年.从最早手抄邮寄,到如今电脑全自动化操作,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是他早已习惯的伙食——夏天吃方便面,冬天吃冻水饺.

(据《中国青年报》、《文汇报》)

自主研发仪器在这里经受极寒考验

如何在高纬度、极低温和其他极端条件下进行探测,装备的研制堪称重中之重.

多年来,在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与院外单位通力合作,地质与地球所在我国深部探测核心装备研发上取得突破,相继研发了空天探测、深地探测、海底探测等技术与装备,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部分装备填补国内空白.

如今,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空天——地面——井中——海域立体探测装备体系,为我国资源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国家战略.

本文采写时,在漠河站附近一条冰封雪盖的小河上,地质与地球所的科学家正在为他们研制的地面电磁探测系统,与国外仪器做比对试验.在此之前,该团队已结束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所做的40摄氏度高温测试.

“正常情况下,仪器的性能看不出太大区别,但到了极端环境下,性能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地质与地球所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副研究员安志国说,为此,他们特地把仪器带到这里,在严寒低温下考验仪器性能.

这样的测试将持续一两个月.完成测试之后,这些仪器将跟随地质地球所的科研人员,在地质勘探、寻找矿藏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结,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科研本科科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北科研台站和探测和中国方面论文范文.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2018 年8 月16 日,央视为这位大国脊梁、氢弹之父于敏庆生 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他,如今的中国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拥有氢弹的五个国家之一 因为他,中国拥有.

中国警界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看痕知
85 岁的崔老,已经从黑龙江省厅退休25 年 但25 年里,崔老从来没有离开过工作 黑龙江省厅一直给他留着专用办公室,厅的院子里,能够时常见到老人家的身影 1999 年9月,65 岁的崔道植成为中华人.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和
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坦言他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感受很深 他亲眼看到,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使得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但他觉得,改革还在路上,改革还要继续前进 从理论上讲,经济基础与上层.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