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提纲>材料浏览

关于关系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和上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辨析以《孟子》为例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关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上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辨析以《孟子》为例,本文是关于关系方面论文怎么写和《孟子》和辨析和汉语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论文中美关系论文3000字中美关系论文题目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论文

摘 要《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上古汉语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书中丰富多样的特殊动宾关系语句集中反映了上古汉语的句式特点.这类特殊动宾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大类,通过两个方面对这些特殊动宾关系进行辨析———首先,结合具体语境;其次,考量动词的词性、词义及其与宾语的关系,把握不同特殊动宾关系之间的主要差异.对上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的辨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上古汉语语法系统的认识,并准确解读先秦元典.

关键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孟子》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Special Verb-Object Rela原tionships in Ancient Chinese: Taking "Mencius" as an Ex原ample // Xiao Yongfeng

Abstract "Mencius" is a classical work of Confuciani in thepre-Qin period and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quotation-based prose work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The richand varied special verb-subject relationships in the book reflect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This kind of specialverb-object relationships can be summed up in three major categories:causative usage, conative usage and object-caused verbs.These special verb-object relationships are analyzed through twoaspects: first, combining specific contexts; second, considerinerbs in terms of part-of-speech, meaning and its relationshipwith objects. The aim is to grasp the main differences betweendifferent special verb-object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thespecial verb-object relationships in ancient Chinese helps people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Chinese grammar systemand accurately interpret pre-Qin classical works.

Key words causative usage;conative usage;object-caused verbs;"Mencius"

不管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语序和虚词都是主要的语法手段;而“动词+宾语”是其中的基本句法结构方式,这就是动宾关系.一般情况下,动宾结构的句法意义通常为“支配与被支配”或“关涉与被关涉”.例如:“买衣服”、“吃水果”等.但是上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较为复杂,相同的句法结构表达的语义关系有着很大区别,例如:

(1)广利败,降匈奴.《汉书》

(2)(李成)至凌稽山,与虏战,多斩首,……因降车师.《汉书》

例(1)中的“降匈奴”可以按照正常逻辑理解为“李广利战败后投降了匈奴”,可是例(2)中的“降车师”却要理解为“李成使车师投降”.

上古汉语中除了动词可以带宾语之外,名词、形容词等都可以活用为动词带上宾语,在翻译为现代汉语时常常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特殊理解,例如:

(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例(3)中“客”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我”,“孟尝君客我!”要理解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对待!”例(4)中“美我”则为“认为我美”,是形容词带宾语.

以上例(2)(3)(4)中的动宾关系,情况复杂,不能按照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或“关涉与被关涉”的简单逻辑关系去翻译或理解,这就是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的特殊动宾关系.这类特殊动宾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大类,对其进行辨析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上古汉语语法系统的认识,并准确解读先秦元典.

《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上古汉语最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该书真实记录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思想,语言生动活泼,明快畅达,尤其是孟子与弟子、时人论辩的对话,话锋机智、滔滔雄辩,兼有书面语的严谨推理和口语的生动自然,反映了我国上古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因此这本书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汉语特殊动宾句式结构的语言材料.《孟子》一书中的动宾句式很多,其中大量的特殊动宾关系语句集中反映了上古汉语的句式特点.本文将以《孟子》为例来辨析上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指动词使宾语产生了某种动作行为,也就是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理解为“使(或让)宾语……”;在这种特殊动宾关系中,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来的,而是主语使(或让)宾语发出的,宾语不再是动作行为的被支配者或被关涉者.《孟子》中使动用法的例子很多,例如:

(5)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梁惠王·上》

(6)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

(7)劳之来之,匡之直之.《滕文公上》

(8)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

(9)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告子上》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例(5)中“朝秦楚”义为“使秦楚来朝拜”,例(6)中“明人伦”理解为“使人伦彰显”,例(7)可以翻译为“让他们劳作、来归顺,并匡正其行为,使他们正直”,例(8)“觉斯民”、“觉之”都表示“使这些民众觉悟”,例(9)中的“悦我心”、“悦我口”分别为“使我内心快乐”、“使我口愉悦”之义,例(10)中的“善其身”、“善天下”表示“使自身完善”、“使天下完善”.这些例子中有的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例(5)(8 )句;有的则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如例(6)、(10);有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例(9)及例(7)中的“直之”.

为了更深入把握不同词性的谓语的使动用法之间的意义特点,我们再分别举例分析: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1)若夫润泽之,则在君子矣.《滕文公上》

(12)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告子上》

(13)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告子下》例(11)中“润泽”为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在这个句子中带了宾语“之”,语义为“使他们润泽”.例(12)中的“生”为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带宾语,但是表示“生”的结果,例如“妈妈生孩子”,宾语“孩子”是主语“妈妈”生的;而“人苟欲生之”这个句子,根据上下文语境,则要特殊理解为“人们如果要使它们活下去”,宾语“之”代指“桐梓”.例(13)中“罢三军之师”,义为“让三军之师停止战争”.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4)奚为后我?《梁惠王上》

(15)封之有库,富贵之也.《万章上》

(16)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身矣.《离娄上》

例(14)中“后我”,就是“把我们放到后面”,“后”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并且表示使动用法;与此相类似,例(15)中“富贵之”即为“使之富贵”,例(16)中“诚身”即“使自身诚信”.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匠人斫而小之.《梁惠王上》

(18)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

(19)齐宣王欲短丧.《尽心上》

例(17)中“小之”,也就是“使之变小”,形容词“小”在现代汉语中不可能带宾语,在上古汉语中则活用为动词并带上宾语,表示使“宾语”变成该形容词具有的状态;同理,例

(18)中“新子之国”就是“让你的国家变新”,例(19)中“齐宣王欲短丧”可以理解为“齐宣王想要使丧期变短”.

有的句子当中,既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又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句中“苦其心志”就是“使其心志痛苦”,“苦”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劳、饿”为动词使动用法,即为“使其筋骨劳作、使其体肤饥饿”;“空乏其身”就是“使其身贫乏”,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2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的“意”也就是“意念”、表示主语的主观想法或态度,意动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一般理解为“(主语)以(宾语)为……”,例如:

(2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22)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公孙丑上》

(23)友也者,友其德也.《万章下》

(24)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万章上》

(2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告子上》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27)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万章上》

例(21)中“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例(22)中“不羞污君,不卑小官”也就是“不以污君为羞耻,不以小官为卑下”,例(23)“友其德”即“以其德为友”,例(24)“不臣尧”即“不以尧为臣”,例(25)“贱之”就是“以之为贱”,例

(26)“老吾老、幼吾幼”就是“以吾老为老、以吾幼为幼”,例

(27)“安之”即“以之为安”.

充当意动用法谓语的主要有名词和形容词,都需要特殊理解才能准确解读其义.下面分别辨析:

1)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实际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以后的一种特殊动宾关系,表示主语对宾语的态度、方式,“以……为……”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来对待”.上述例句中的“友、臣、老、幼”等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都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该名词所具有的身份特点来对待,“友其德”也就是“把他的良好品德当作朋友”,“不臣尧”就是“不把尧当作大臣来对待”,“老吾老、幼吾幼”就是“把我的老人当作老人来孝敬、把我的孩子当作孩子来疼爱”,与此类似的又如:

(28)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公孙丑下》(“货之”理解为“把他当作货物”)

(29)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离娄上》(“法尧、舜”就是“把尧、舜之道当作法则”)

(30)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亲其亲、长其长”就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长辈当作长辈”)

(31)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万章上》(“主痈疽、主侍人瘠环”就是“把痈疽当作主人、把侍人瘠环当作主人”)

《孟子》中“友”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意动用法的例子很多,有的省略了宾语,都是表示“以……为友”,理解为“把……当作朋友”.例如:

(32)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公孙丑上》

(33)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万章下》

(34)是天子而友匹夫也.《万章下》

(35)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万章下》

(36)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万章下》2)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带上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特点,也是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以……为……”可以理解为“主语认为宾语……”,表示主语对宾语的看法.这类形容词一般为“远、贵、贱、安、乐、羞、耻、尊、卑”等,“不远千里”就是“不认为千里遥远”,“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就是“不认为有污点的君王是羞耻的、不认为小官是卑微的”.这类用法在《孟子》中不胜枚举,又如:

(37)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梁惠王上》(“善之”即“以之为善”,理解为“认为这种行为好”.)

(38)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贵德”即“以德为贵”,理解为“认为仁德宝贵”.)

(39)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上》(“贱之”即“以之为贱”,理解为“认为这种行为低贱”.)

(40)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为酒.《离娄上》(“乐不仁”即“以不仁为乐”,理解为“认为不仁义是快乐的”.)

(41)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长之”即“以之为长”,理解为“认为他年长”;“白之”即“以之为白”,理解为“认为他白”.)

(4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小鲁、小天下”就是“以鲁为小、以天下为小”,分别理解为“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

《孟子》中活用作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当中“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且大多数为动宾结构“耻之”,“之”代指前文提到的相关事情、行为等,都可以理解为“认为……羞耻”.例如:

(43)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梁惠王上》

(44)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梁惠王上》

(45)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公孙丑上》

(46)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离娄上》

(47)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

(48)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告子下》

3 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对其所带宾语含有“为……”而发出动作的含义,也就是说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当然,这个“为”的意义比较宽泛,不仅表示“为了”,还可以表示“因为、对于、给、替”等意义.例如:

(49)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梁惠王上》

(50)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梁惠王上》

(51)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滕文公上》

(52)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离娄下》

(53)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尽心上》

(54)尧舜之仁不遍爱亲,急亲贤也.《尽心上》

(55)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尽心上》

(56)哭死而哀,非为生者.《尽心下》

例(49)中“莫之死”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莫死之”,即“莫为之死”,理解为“没有谁为他们而死”;例(50)与此相似,“死其长”也就是“为他们的官长而死”.例(51)中“名”后省略了宾语“之”,“为之名”,也就是“为他取名”.例(52)中“骄其妻妾”,“为其妻妾骄”,也就是“对他的妻妾骄横”.例(53)中“挟长、挟贵、挟兄弟”,表示“因为长者而要挟、因为尊贵而要挟、因为兄弟而要挟”.例(54)中“急亲贤”表示“为了亲人、贤能者而着急”.例(55)中“殉之”表示“为之殉”,也就是“为他殉难”.例(56)中“哭死”,即“为死而哭”,“因为死者而哭”.

较之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用例较少,但是其语义关系非常有特点.动作是因为或为了宾语而发出的,表示为动用法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死、骄、挟、急、哭”等.

4 特殊动宾关系的辨析

以上我们以《孟子》中的语句为例,分析了上古汉语中的使动、意动、为动三类特殊动宾关系.由于上古汉语语法简约,且词语之间搭配灵活,其语法关系多为意会,动宾结构中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动词)和宾语之间语义关系就非常复杂,除了正常的“支配与被支配”或“关涉与被关涉”以及被动、主动之外,还有需要特殊理解的使动、意动、为动关系.那么,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我们怎么加以区分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分.

首先,结合具体语境.语境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具体场景.例如“奚为后我?”这个句子很简洁,但是在《梁惠王上》《滕文公下》以及《尽心下》中多次出现,描述的都是商汤征伐时,“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结合上下文,这里孟子探讨正义之战,以商汤征伐为例,参考朱熹注:“奚为后我,言汤何为不先来征我之国也”,我们就理解了被放到后面才征伐的国家民众期待商汤救民于水火,发出“奚为后我?”的抱怨,意思就是“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后我”就是“使我后”,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上古汉语语言简洁,经常出现省略或者以“之、此”等虚词代指某些成分的句子,这就更加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分析理解.

例如“贤者亦乐此乎?”《梁惠王上》结合上文“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可以明白“此”代指“站在沼泽边上观赏鸿雁麋鹿”,“乐此”即“以此为乐”,是意动用法.“孔子贤之”《离娄下》,结合上文,分别出现“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可以得知此句中“之”代指禹、稷、颜回之类的贤人,孔子赏识他们,“贤之”即“以之为贤”,认为他们贤能,是意动用法.有时同一个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在不同句子当中,与宾语的语义关系差别很大,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去体会.例如:

(57)孟子将朝王.《公孙丑下》

(58)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公孙丑上》

(5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梁惠王上》

(60)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告子上》

例(57)、(58)中都有动词“朝”,具体语境不同,“孟子将朝王”当解读为“孟子将要朝见君王”,而“武丁朝诸侯”则是“武丁使诸侯来朝见”,例(57)为正常逻辑的动宾结构,例(58)则为使动用法.例(59)、(60)都有形容词“远”活用为动词,但是“远庖厨”表示“远离庖厨”,为一般动宾关系;“不远秦楚之路”则为意动用法,表示“不认为秦楚之间的距离遥远”.

其次,考量动词的词性、词义及其与宾语的关系,把握不同特殊动宾关系之间的主要差异.不论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是为动用法,在解读语句时都要注意谓语的词性、词义变化,以及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例如:

(61)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尽心下》

(62)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离娄下》

(63)圣人有忧之.《滕文公上》

例(61)中“糜烂”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其民”;“战”为动词“战斗”,“糜烂其民而战之”是两个动宾结构并列,可理解为“使他的人民肢体糜烂、让他的人民为他战斗”,“糜烂其民”是使动用法,“战之”则是为动用法.例(62)中“惰其四支”,“惰”即“懒惰”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用法“让他自己的四肢懒惰”.例(63)中“忧”表示不及物动词“忧虑”,后面带了宾语,理解为“圣人又为此忧虑”,是为动用法.

使动、意动、为动都是动词和宾语的结构关系,但是在解读时必须结合主语,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三者的翻译格式和规律———使动用法翻译为“主语使(或让)宾语怎么样”;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翻译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来对待”;为动用法可翻译为“主语为(或替、给等)宾语怎么样”.为动用法用例较少,且表示“主语为宾语而产生某个动作行为”,从语义上比较容易区别于使动、意动.但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结构相同,且名词、形容词常常活用为动词表示这两种特殊动宾关系,在解读时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对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动宾结构中的意义对比,不难发现使动、意动之间的本质差别.例如: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B.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生其任矣.《梁惠王上》

A 句中“小”为孔子的主观看法,其实东山也好、鲁国也好,并没有因为孔子的立足点、视角而变化,因此在该句中是主观意念看法,也就是“意动用法”;而B 句中“匠人斫而小之”意义差别很大,翻译为“匠人砍斫使它变小了”,“小之”是匠人“斫”以后使“大木”发生了客观变化.由此不难看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根本差异在于“主语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客观变化”.又如:

C.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梁惠王下》

D.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离娄上》

C、D 两句中都有形容词“安”,但是C 句中“安天下之民”是指周文王通过战争“使天下的民众安宁”,是客观的;而D句省略了主语“不仁者”,“安其危而利其灾”是指“认为危险是安稳的、灾害是有利的”,这显然都是站在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基础上的主观看法.

5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最为激烈的时代,在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上体现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下,语言文化上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体现在历史文献中,春秋时期质朴简约的文风,随着诸子百家对各自思想体系的阐述、游说,转变为语言汪洋恣肆、修辞丰富多彩的富于论辩色彩的语言风格,《孟子》就是其中的典范,这部儒家经典中丰富的特殊动宾关系语句,为我们探究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提供了典型的范式.本文从句法结构、语义特点、动宾关系等不同方面,对《孟子》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语句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理解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特点,以及古今汉语句式语言的传承发展.

该文汇总:本文是关于对写作《孟子》和辨析和汉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关系本科毕业论文关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例
【摘 要】改编曲在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西方音乐艺术的成就达到最顶峰的浪漫主义时期,改编曲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本文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的钢琴小品—&mdas.

经典的演绎以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为例
【摘 要】本文将与现代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从音乐、舞蹈、剧本三个方面探讨天鹅湖再次改编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途径,即满足人民对广泛、多元、高质、跨界的文化产品的需要,并分析现代经典创造的客.

文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以《嘉年华》为例
【摘要】2017年,由文晏编剧、导演的电影嘉年华在中国内地上映 嘉年华是一部主题鲜明的女性电影,上映后得到广泛关注 电影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有关“女童性侵案”的故事,剧情主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