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材料浏览

流行语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以言废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观照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流行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7

以言废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观照,本文是流行语方面论文范文跟流行语和生态批评观照和言废义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流行语论文参考文献:

流行语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杂志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论文当代护士杂志当代青年投稿

以言废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观照

李金来1, 2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2.延安大学

西安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语言不仅是语义符号,本身也产生意义.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坚持对于意义的追寻.当代流行语产生并流行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它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要素,使其进入生态批评的视域,而语言生态的干涸与紊乱,也需要生态批评给予关注,这种互文性的研究方法对生态批评和当代流行语都颇具价值.当代流行语作为有意义的言语,不应该剥离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以言废义是生态批评视域中当代流行语的系统性症候.

关键词:以言废义;生态批评;当代流行语;语言生态;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3-0050-05

  一、走进生态批评视域的当代流行语

  “生态学”由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起初只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动物、植物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后,“生态学”才发展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生态学”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动态的和跨学科研究的一些原则,都开始逐渐深入人心,为后期“生态学”的人文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1960年,美国作家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在书中作者把满腔真挚的怜悯之心,倾注到饱受工业技术摧残的自然界、生物界,从而转变了长期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文化态度和思维模式,别出心裁地将哲学的思考、*评判及审美体验引入“生态学”的视野,实现了“生态学”的人文转向.“生态学”已不再仅仅是一门专业化的学问,而是衍变为一种统摄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精神等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包括生态语言学在内的诸多跨学科研究,鲁枢元教授把它们统筹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领域[1].生态批评以生态文艺学为中心,而作为一门具有颠覆性的学科,它也是一种文化批评.

  《周易》有言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当代流行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语言、媒介、消费、情感、心理、精神等社会现象和文化取向的时代性表征,是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洞察文化心理、把握时代脉搏和感悟精神生态的重要窗口.在“人类纪”时期,人们在科技的武装下,征服了天空、海洋和荒野,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处理上步入歧途.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大气污染切实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区域不平衡、城乡差异也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问题和挑战,而信仰迷失和人情淡漠更是让幸福指数降低.中华民族复兴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当代流行语作为一种符号性语言,警醒我们许多社会现象和努力方向,从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当代流行语清晰地呈现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生态危机时的情感反应和言语表达,比如“限塑令”、“低碳”、“无车日”、“绿色发展”、“清洁能源”等;从社会生态来审视当代流行语,我们很容易发现社会生态的变化发展,也都被流行语所描述和铭记,比如“蜗居”、“蚁族”、“房奴”、“房叔”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紊乱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当前人们精神生态的困境,而当代流行语对此也有深刻的揭示和表现,比如汉字“囧”、“神马都是浮云”、“郁闷”、“伤不起”、“说多了都是泪”等.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我们置身其中的“后现代”时期就是一个生态学时代,当代流行语因其对于生态命题的反馈顺理成章地进入生态批评的视野.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伴随着语言生态的紊乱,言义互动过程被割裂,不仅言语的自身含义发生偏离,而且言语的社会意义愈发游离,当代流行语的这种反馈机制是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的效用以及当代流行语是否还能够承担起言语对于情感和意义坚守的天性?疑问的解答,需要我们从生态批评的视域,对当代流行语的产生、内容和传播进行系统性考察.

  二、当代流行语的生态症候阐释

  当代流行语的产生过程是生态批评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一般而言,最终成为流行语的汉语词汇和语言起初只是普通的交流和表达工具,一旦这个词语与某一社会事件结合起来被赋予新的意义内容之后,它便挣脱原有词义的束缚,而活脱脱地凭借其新的内涵流行起来.在当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们已经放松甚至放弃道德判断的谨慎,一味地追求刺激和新鲜,蔓延着一种享乐主义的喧嚣躁动气氛,这种精神生态状况通过人们对于流行语不厌其烦的改造组合表现出来.比如“控”表达的是对某事物的痴迷和沉溺,是人们自己心甘情愿地让其控制,却作茧自缚地发出无病的,波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微博控”、“短发控”、“手机控”、“星座控”、“零食控”、“大叔控”等.在这些流行语的产生过程中,个体的无奈、失落、焦躁、愤懑情绪不仅是一个触发因素,而且这种极具“负能量”的情绪会在不知不觉间加重或扭曲当事人的情感体验并导致更多同质流行语的产生.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在这类流行语的产生过程中,个人的不良情绪被冲淡、转移和娱乐化,从而沉溺在流行语本身带来的新奇而虚幻的体验之中,失去判断力,难以自拔.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曾经说过,日常语言不只是语义符号,还充满形象与情感,并诉诸于我们的直觉和想象,“从发生学的观点看,我们必须将人类言语具有的这一想象和直觉的倾向视为言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2],当代流行语的弊病在于其“填空式”的产生方式遮蔽了言语的形象和情感,并阻碍直觉与想象的发生,变得机械和干涸.比如“寂寞体”的流行:“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哥答得不是题,是寂寞”、“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睡的不是觉,是寂寞”、“哥上的不是班,是寂寞”、“哥读的不是书,是寂寞”.不可否认,丰盈多彩的日常生活,无论痛苦还是欢乐,都会在这些结构化、机械式的流行语的编制过程中,被粗暴吞噬、解构消弭而碎片化.

  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而遗憾在于人们往往只是沉浸在这种语言的新奇和时尚气息之中,却很少会意识到这种流行语的产生过程,其实也隐含着消解意义而使精神空心化的潜能.比如:“怀才就像怀孕,时间长了才能看出来”,流露出的是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和自嘲;“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当满地都是金子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颗了”,表现出的是人生迷茫和自我价值认知的模糊;“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呈现出的是不想服输却违心接受的颓废心境;“别和我谈理想,戒了”,透露出的是理想失落和信仰衰败;“人生最大的遗憾某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虽然有种人生的觉悟,但更多的还是遗憾和后悔;“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很明显简单模仿了张爱玲的名言,但却只是传达调侃式的悲催心情;“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直播,不仅收视率低,而且工资不高”,则是杂糅式地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心塞和厌倦;“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流露出的是现实中遇挫的自我解困;而“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与“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没了”,反映出庸人自扰、无事生非的纠结矛盾心情.雅斯贝尔斯曾说:“人就是精神,而人之为人的处境,就是一种精神的处境.”[3]这些流行语的产生,虽然反映了人们情感的羁绊和精神的困惑,但同时又磨灭生存的志气和理想的光芒,淡化解构脚踏实地、有为人生的意义.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式反映,透射着时代风貌与社会心理,流行语的内容不仅记录社会公共事件,而且通过一种波普式的努力,抨击着人们的良心,拷问着社会的良知,启迪着人性的光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流行语,这种内容的标出性特征,则会稀释事件本身的深刻与残酷,带来望文生义、无济于事的结果.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精神麻木和良心坚硬,出现了一批由食品质量问题而导致群体性悲惨结局的事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描述这些事件的流行语的内容或模棱两可或直接偏离主题.比如:“大头娃娃”本是因为劣质奶粉致使的婴儿营养不良和畸形,但是却容易让人联想到热播动画作品;“苏丹红”是在肯德基等外国餐饮企业生产的快餐食品中被检测出的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但是却易于混淆历史剧中的“鹤顶红”;“三聚氰胺”是因为无良企业在给幼儿食用的三鹿奶粉中大量添加而流行,但是怎么听都觉得与化肥有关.这些流行语的内容较为中性,无意中隐藏了文字下面那些触目惊心,沉痛刺激人们神经和心灵的血泪和控诉,不利于其对于社会正义价值的伸张.

  以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模糊元素作为内容的当代流行语,也蔓延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楼市.比如:“炒房团”是指那些不以居住为目的,甚至组团肆意哄抬房价,并通过房价非理性持续上涨来为自己赚取非法巨额利润的投机倒把分子,可是却不合时宜地传达出些许赞赏和神往之意;“蜗居”本是对在陌生城市里打拼的人们艰苦简陋的生存和居住环境的生动表现,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却因为用了一部电视剧的名字,而使其意识形态意义荡然无存.而实际上,在“安居乐业”文化深入人心的中国社会,“房价”无疑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高房价会给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压力,从而影响青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对社会活力和经济稳健带来不良后果.而以楼市为内容的流行语则不痛不痒、漫不经心地把相关矛盾和问题缓冲或搁置,乃至变为一个娱乐性的谈资,昙花一现,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食”和“住”之外,青年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幸福指数也是一个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参照.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教育改革、房价上涨、就业困难、结婚成本攀升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一批反映青年人生活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流行语.比如:“信春哥,不挂科”表现了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侥幸心理;“研究生都养猪了,你还不好好学习”表现出一种迷惘;“小时候,我是个天才,经过二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后,终于成功地被培育成了蠢才”表达了对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不满;“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表现出对于大学教育的质疑和读书是否有用的困惑;“毕业时才发现,不是我上了大学,而是大学上了我”则体现出毕业时刻的迷惘和焦虑;“宁愿考它十五年,也要拿下公务员”则反映出青年人盼望安逸工作和“铁饭碗”的求职心理.尽管这些流行语反映了现实的焦虑和困惑,但是因为流行语语言本身的娱乐化与庸俗化,容易让人们把关注的焦点停留在这种语言似是而非的感悟或者自嘲上面,并不利于现实中具体行动的有效执行.年轻人的恋爱婚姻观念也很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和精神扭曲现象.比如:“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反映出了及时享受人生的心理;“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则是个人主义在恋爱中的极端展现;“我想早恋,但已经晚了”用调侃的语气指出当前恋爱年龄大幅提早导致心智尚不成熟的男男女女却在爱情的名义下挥霍青春的现实;“只要?头舞的好,哪有墙角挖不倒?”表现出一种自负而狂妄的恋爱观,把恋爱当做一场“游戏式的战役”;“爱情就像两个拉橡皮筋的人,受伤的总是不愿放手的那个”表现出年轻人在恋爱中可怕的理智;“为了更好的离婚,我们结婚吧”反映对于婚姻的草率和冷漠; “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反映出恋人在相处过程中艰难的磨合,甚至有点疲惫.以上这些涉及恋爱婚姻内容的流行语,传达出过于草率凌乱或者看破红尘的慵懒气息,对于人间真爱和婚姻忠诚都是一种春蚕抽丝般的伤害.

  当我们把生态批评的研究焦点对准流行语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流行语的传播反映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事件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有时却会因为与之相关的流行语的出现及传播,而使得问题的解决反而让人遗憾地走向了事与愿违的境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其中不乏损害人们切身利益和伤害社会公德的事件,在网络化便捷传播的条件下,与之相关的流行语层出不穷,转移了人们的视线,解构了社会的正义.比如:富士康员工跳楼带来了“今天你跳了吗”;关于历史的争议性言论引发了“历史是什么玩意儿”;唐骏的“学历门”却制造出“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校友”这个流行语;宜黄强拆事件竟然产生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这样一味渲染唱衰,彻底丧失公民良知底线的流行语;“赤脚医生”张悟本涉嫌虚假宣传和违法行医,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但随之而出的竟然是 “豆你玩”、“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样一些“无厘头”式搞笑的流行语,从而遮蔽对于此类事件的严肃追责和深刻反思;王家岭矿难救援牵动人心,竟然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丧事终于办成了喜事”这样的流行语,无疑是对逝者及其亲属的不尊重,也是对政府救援行动的肆意抹黑.以上这些流行语的传播,完全是一种不负社会责任、不讲社会公德,冷眼旁观、别有用心的值得我们保持警惕的社会语言行为,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道德滑坡和理性沦丧,是社会生态失调的一种典型症候.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流行语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渠道,是近十年来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它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也空前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给现代生活带来深刻的变化,“网虫”这个流行语就很生动地反映出这个变化.事实上,网络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的负担,但是却难以自拔,这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有着较为清晰的体现,直接反映出人们在流行语传播过程中丧失主体性、能动性,把理智和智慧都交由网络虚拟世界来掌控的病态生活实践.人性是复杂的,人的价值观也是多元化的.人们不断地追逐新潮事物,是人性的驱动所致.但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这种正常的人性被扭曲的猎奇心理和创新意识所取代.流行语的语言材料中往往附加着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观,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判断力的,关于美丑、优劣和是非应该有自己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规范和选择合适的社会行为.然而在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这种能动的自觉和自律几乎消亡,变成在病态的猎奇心理和奔图流变的潜意识主导下的娱乐放纵行为.比如:“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这个流行语,很明显与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相抵牾,不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也必将损害到自身利益,但是却在网络空间中被大肆宣扬,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当成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负能量的因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明显地在宣扬一种以金钱为第一目标的非理性生活态度,旨在把人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让人心变得冷漠和坚硬,害人害己害社会,却被人们底气十足、不以为耻地传播,甚至成为励志的“铭言”,实在是罔顾社会文明的逆行;网络流行语“有钱人终成眷属”把流传几千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轻易的篡改,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领域婚恋观的变化,但却因一些媚俗现象而亵渎人类对于真爱的追求.伴随着这些流行语的传播,人们的道德和价值底线被慢慢侵蚀,贻患无穷,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因此,这样的流行语我们本该自觉抵制,但是,在网络等现代媒介的便捷与粗放式传播中,个体显得势单力薄极为容易被此类流行语淹没,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实践

  当代流行语的种类繁多,而其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类流行语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借助着文学作品脍炙人口的特性蔚然成风.“文学是生命的升华,是心灵的震撼,是精神的感性显现,是形式化了的白日梦幻,是一种心境,一种意象,一种情绪和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沟通和交往.”[4]而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却存在着一种危险,即把神圣的、经典的、艺术的文学作品变为世俗的、媚俗的甚至恶俗的“段子”,并在众口传播的过程中,消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破坏文学在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诗意美好,沦为一种娱乐化的玩笑,这种结果,无论是对于文学本身,还是对于人们的诗意情感和梦想,都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的真挚感情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却被改编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不如我们打的吧!”,这种纯粹搞笑的改编,不仅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恶意伤害,也会顺道剥离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操精神了,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还有凭借对李白《赠汪伦》的改写,来感叹人们对电脑病毒肆意横行的憎恨之情:“李白开机将上网,忽闻机内熊猫声;杀毒软件千千万,不及熊猫三炷香”,简直是对诗人和文学作品的严重侵权,而且有学生受到这种改编流行语的影响,竟然变得不知道原诗内容,却能够将如此无聊的流行语脱口背出,让人在啼笑皆非之余,不免感到一种悲戚;孟浩然的诗作《春晓》也受到这样的野蛮对待,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喷了敌敌畏,不知死多少”,诗意荡然无存,使闻者亦感痛心伤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流行语,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情况,常常引起跟风式的模仿,从而致使许多文学作品一起遭殃.河北大学醉酒驾车,撞死一名女生后试图逃逸,被拦下后嚣张地喊出: “我爸是李刚”,这种对法律正义与公共*的公然挑衅行为,点燃了网民对“官二代”飞扬跋扈行径积压已久的愤怒,讽刺性地转发“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使其迅速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这个流行语传播的过程中,遭殃的居然是文学作品.猫扑网“独辟蹊径”,发起了“我爸是李刚”的网络造句大赛,于是“各路神人”纷纷出招,各种改编层出不穷,令人惊叹不已,唐诗、宋词以及歌词都不幸中标.比如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叶绍翁版:“满园局长关不住,一只李刚出墙来”;普希金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并衍生到歌曲和广告的流行语,制造出一种虚假的文学繁荣的幻象,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极大践踏,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必需,是人类幸福的承诺,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流行语,严重毁坏了文学的品格,也反映出人们的生存和精神状况的堪忧,值得我们从精神生态的视野加以纠错和引导.

  商业广告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从电视、广播、报纸传统广告投放到的墙头、电线杆和候车亭“牛皮癣”野广告,都日益让消费者无法回避,难辨真假,心生厌烦,进而也影响到了广告的实际宣传效果,不利于商业经营业务的拓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精明的商人也开始转变思路,充分利于当代人的浮躁和困惑,追求与幻灭心理,借助大众传媒的帮助,创造出一些易为人们接受甚至乐意传播的商业广告,并促成其成为流行语,从而达到商业宣传的最优效益.比如:“从未年轻过的人,一定无法体会这个世界的偏见.我们被世俗拆散,也要为爱情勇往直前;我们被房价羞辱,也要让简陋的现实变的温暖……;我们被平庸折磨,也要开始说走就走的冒险.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后来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你是否有勇气,对自己忠诚到底……”;“我爱表演,不爱扮演;我爱奋斗,也爱享受生活……我没什么特别,我很特别;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和你一样……”;“有些人不用显露身份,也不炫耀财富,就能打动你;有些故事不要迎合别人的看法,只要跟随自己的方向就足够精彩;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故事,你将决定它怎样开始……”不得不承认,以上三则广告词的确传达出一些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理解和感悟,并且以审美的语言试图释放关于梦想、奋斗、坚韧的正能量,但是“它是审美的浅层次,它并不触及人的感情与心灵,它仅仅触及人的感觉.”[5]故而,我们不能漠视淡化其作为商业品牌广告的身份,尤其是那些因为这样的广告流行语触动了自己内心的柔弱之处,就天真而不淡定地通过冲动的消费行为来作为对所谓知己共鸣的“投桃报李”的消费群体,更应该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客观地认识这些商业推广流行语作为营销策略的真实面目.

  当今社会的娱乐化、表浅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体现为追求幽默诙谐、以俗为美、放浪不羁的心理态势.生活的压力会使人们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紧张愤懑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在这种精神心理驱使下,“脏词脏语”流行语很容易成为人们的选择,希望借以消除心理紧张疲劳,营造愉悦气氛.然而,“脏词脏语”流行语是社会精神风貌颓唐和文化心理畸变的极端化呈现,对社会公德、精神文明和语言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是一种低级趣味的、肤浅庸俗的流行语,对于这类流行语我们应该坚决批判并自觉抵制.比如口头禅类的 “靠”、“操”、“草泥马”等粗口在网络和社会生活中肆意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语言使用习惯,即便到国外旅行也是没有丝毫的顾忌,给国人形象带来很大损伤.较有代表性的“屌丝”一词,不管有些人给它赋予多少的时代意义,它都是不折不扣的一个脏词,但令人震惊和失望的是,这个脏词却被许多人在公共场所坦然自如地霸气使用,甚至被视作个性与身份的符号标签,而这种现象正是人们的精神生态荒漠化、无根化的表征.

  要而言之,道德滑坡、人性迷失、价值错乱、意义消散是后现代社会的精神病症.当代流行语作为后现代语境中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深受时代精神病症的浸染,然而,从生态批评的视域来审视,以言废义的当代流行语并不该因为其所遭受的精神困扰而放弃它本应承担的对于调谐、维护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8.

[2](德)恩斯特·卡希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164.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M].北京:三联书店,1992.3.

[4]鲁枢元.开发精神生态资源——《生态文艺学》论稿[J].南方文坛,2001,(1):40.

[5]童庆炳.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文艺学的“越界”[J].人文杂志,2004,(5):2.

评论:本文是一篇关于流行语和生态批评观照和言废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流行语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流行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自言白语:精神障碍还是心理健康?
“被别人发现自言自语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看上去就像正在跟幻听对话 人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谈话的主要目的还是与他人沟通 然而,考虑到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自言自语史,这究竟是一种精神障.

聊斋新义:传承蒲松龄
聊斋新义传承蒲松龄文化不灭,聊斋不覆 古典小说生命力持久不息的有很多,但似乎没有一部作品能像聊斋志异那样,至今依旧在被模仿、被继承,依旧在民间流传 张炜说“人人都相信蒲松龄他老人家记下的那.

高行健:当代世界文艺复兴的坚实例证《再论高行健》自序
刘再复摘要没有一个像高行健如此给我启迪 这启迪,甚至改变了我的某些文学理念和思维方式 高行健,前后至少有四次“人文发现”1 发现二十世纪的“现代蒙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