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硕士奚牧凉,不务正业也能拿到考古奖,本文是关于考古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不务正业和考古奖和奚牧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考古论文参考文献:
作为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奚牧凉却一直做着在别人看来不务正业的事情.在大学时代,他是校园剧社的社长,同时还是资深观众,写戏剧评论,是编辑们争抢的剧评人.
当同学们都忙着写考古论文的时候,他却玩起了公众号.同样是不务正业,这个叫“挖啥呢”的微信公众号让他获得第五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还拿到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众考古奖提名奖”的肯定.
混进考古圈的90 后戏剧人
奚牧凉对戏剧的爱好可比考古的兴趣要久远.初中时,他妈妈给了他一张北京人艺全明星版《茶馆》的戏票,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把他引入了“歧途”.
所谓“歧途”,大抵就是观剧归来激动得语无伦次,转年带领全班同学无知无畏地将《茶馆》第一幕搬上初中舞台.高中后,奚牧凉成为北京四中话剧社社长,演出新闻登上《北京日报》,因为排剧被校长实名推荐到北大.
在北大,虽然学的是考古专业,但奚牧凉还是北大剧社的主力,每学期不落地演戏、导戏,到大三顺理成章地担任剧社理事长.大四时,他和中国戏剧学院的老师合作排了一出《俄狄浦斯王》,赴希腊古剧场演出.
奚牧凉说:“如果不曾与戏剧相遇,我的青春应该就是一片黯淡无光吧.我很幸福,我很幸运.”做完了演员、导演、社长,奚牧凉发现自己也快要来到无数师兄、师姐曾经踏过的那个关口———毕业.一位北大剧社的师兄曾笑着对他说:“当年我们也都觉得自己是戏剧圈里的人.”巧了,他现在就是奚牧凉的直系师兄,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读古代建筑的博士.曾经那个可能比奚牧凉还热血澎湃、才华横溢的戏剧青年,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文化遗产界青年学者.剧场,则是几乎不去了.师兄戛然而止的戏剧轨迹不是孤例,而是惯例.
入行,还是不入行,这似乎成为了每一个非戏剧院校的戏剧爱好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奚牧凉有机会进入戏剧行业,但直到2016 年夏天的毕业,他仍不确定那将意味着他与戏剧的“分手”,还是将跳入戏剧的“围城”.
正是这份选择恐惧,让奚牧凉在笼罩剧院观众席的黑暗中,忽然发现舞台上的光亮正在给他指引着另一条“两全其美”的道路:大不了,我一辈子做资深观众,写戏剧评论.
写剧评,奚牧凉可是有基础的.大二时,他憋在微博上的剧评开始偶尔被大麦戏剧、宽度网等大号转发,罕见的转发量达到两位数的时刻,心里甜滋滋的他开始相信,他的剧评真的可以被更多人看到.2014 年,奚牧凉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戏剧媒体圈,剧评也便开始次第登陆《文艺生活周刊》、新浪网、《京华时报》、澎湃新闻等众多媒体,从投稿到约稿到专栏……
写剧评,完全源自奚牧凉十分单纯的冲动:对于这个戏,我有话要说;而且媒体上的那些剧评,并没看到我看到的那一层.人生罕有能不靠他人追捧或他物奖掖而获得的快乐,但剧评于奚牧凉,恰属此类.
帮你越过考古那道墙
2012 年秋天,上大三的奚牧凉在山东章丘一个村子里考古实习,一待4 个月.两年前这里曾是一座汉代的城,而现在是一片广袤的玉米地.这个地方离济南市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济南城市扩张的边缘地带.
考古队辟出一块地挖探方、做研究,还在入口处竖了一块牌子:“考古重地,禁止入内”———但这更激起了村民的好奇心.每天都有人骑着摩托车经过,探头往里张望,问工作人员:“你们挖啥呢?”
奚牧凉有时候被邀请去农民家里吃饭,他发现农民的生活其实跟城里人没有太大的差别,电视、冰箱全都有.民工阿姨的女儿和女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他们聊的话题,跟城里也都是一样的.信息的普及,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生活.他们见过很多次的考古发掘,知道这是考古,但是不太清楚是在做什么,他们就会问“挖啥呢”.
奚牧凉被老乡问了无数遍后,对“挖啥呢”三个字简直刻骨铭心,“这句话特别典型,人人都有非常质朴的好奇心,但考古业内人真能回答好这个问题吗?不一定.”那时,他把这个疑问写在日记本上,留待以后解答.
2014 年秋天,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学了4 年考古的奚牧凉,被免试推荐至本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众考古”.公众考古是研究什么的?学公众考古能干啥?即使到今天,业界、学界对公众考古的质疑与争论也未停止.北大人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让奚牧凉总想在课堂之外干点啥,而不是在如此边缘的专业中“混两年了事”.
2015 年8 月25 日,奚牧凉对这个日子记得非常清楚.这天他在一个泛文化类公众号上看到新闻,ISIS 占领了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后,大肆破坏文物,一名82 岁的考古学家因为拒绝透露珍贵文物保存地点而被斩首示众.
这则报道给他一个强烈的感受,行业外的人都在关注文博,行业内的人更应该发出声音,做一点事情.
就在同一天,奚牧凉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挖啥呢”.他希望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公众考古传播实践.
“挖啥呢”刊发的第一篇文章叫《考古学家被斩首———战火所能与不能摧毁的》.文章从当时恐怖分子杀害叙利亚著名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的新闻说起,回顾了人类对文物等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从炸毁巴米扬大佛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从二战前夕华沙大学建筑系师生秘密测绘华沙城,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二战后得以重建,到抗战期间的故宫文物南迁,在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中,阐述着提升人类文物保护意识的意义与重要性.
没有一个专业术语,没有一丝一毫的说教,一个硕士研究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展示了一种公众考古的全新话语方式.这篇由奚牧凉自己找选题、自写自编的文章,刊发后阅读量很快过了5000 次.
“挖”出来的时尚
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邀请了建筑学科班出身的明星吴彦祖,来修缮安徽的老屋.虽然一再强调要“保留历史”,可转眼施工队就把老屋的大部分给拆了;天柱山三祖禅寺的僧人,在重建大雄宝殿时发现地宫,私自就地“考古”,还声称发现了“佛舍利”;考古文博人的收入和爱情是怎样的……这些话题都被奚牧凉写进了“挖啥呢”.从未刻意营销的公众号, 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时超过80000 次.
“考古文博曾经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行业,和戏剧一样.”奚牧凉仍然不忘他剧评人的身份,“做戏剧的人有时候不知道观众要看什么,先排一个戏,票卖不卖得出去再说,一定程度上,文博行业也是如此.博物馆不停地做展览,可观众想看什么,看了之后满不满意,我们还是缺乏沟通平台.”
奚牧凉可不希望公众号变成“业内人士”自娱自乐的平台,基于此,他的作者队伍开始向“普通人”延伸,甚至其母亲也成了他的约稿对象.2016年9 月,奚牧凉的父母回了趟山西老家.在山西期间,他们以游客的身份,探访了平顺县的龙门寺、潞城市的原起寺、长子县的崇庆寺以及新绛县的绛州大堂、洪洞县的水神庙和广胜寺、芮城县的永乐宫和广仁王庙等景点的古建筑.回京后,奚牧凉让母亲写了一篇《一对普通夫妇所见的山西古建现状二三事》,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对山西各地古建筑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性描述中不乏对民间古建筑保护现状的思考.
这篇文章成为“挖啥呢”新栏目《公众来信》的第一篇文章,奚牧凉在这个栏目开栏的话中说:“公众与考古行业你来我往的交流与分享,才是真正的‘公众考古’.”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流行话题,奚牧凉发现,不仅文博行业内的人意识到要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行业外的人也在积极参与.
除了利用“挖啥呢”与公众线上和线下互动、知识问答,奚牧凉还玩起了直播.有一次老师在房山为学生们上考古实验课,现场冶炼青铜器,以再现古人冶炼青铜器的场景.奚牧凉利用网络直播,把老师的实验课全程搬上了网.火星四射、热火朝天的冶炼场景吸引了很多网友观看.据后来统计,*这堂实验课的观众数量达到了6 位数.
看似不务正业的大胆尝试,让奚牧凉获得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众考古奖(金镈奖)提名奖”.2017 年12 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在广州颁奖,奚牧凉凭借“挖啥呢”获得个人奖.
(编辑邢多多1048572239@.com)
此文评论,上文是适合不务正业和考古奖和奚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考古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考古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早吃热晚吃凉,补气温阳/发汗3法/背疼别趴着睡
早吃热晚吃凉,补气温阳补气温阳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一味地使用温阳的药物或食物,而是要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顺势而为 以一天为周期来看,人体的阳气消长变化规律大致是从后半夜起阳气始生,上午逐渐变.
张忠培,一代考古人
文张星云2017年月5日,张忠培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从考古大家苏秉琦的弟子,到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再到故宫博物院院长,他的一生曾有过几种身份,最终都不离做学问的风骨 2014年,张忠培80岁生.
人走查不凉,退休并不意味着软着陆
马涤明8 月 21 日,据吉林省延边州纪委监委发布 消息珲春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 市总工会原主席李国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李国华在今年 6 月刚刚退休 媒体.
燕郊炒房客血赔,楼市真的凉凉?
燕郊,一个距离北京最近的河北小镇 这里的炒房客见证了2017 年3 月环京楼市最后的疯狂,有的炒房客踩在房价顶点,如今血亏上百万 楼市风向真的变了 燕郊的购房者或许还在挣扎,有些地方的业主已经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