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课程建设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三个维度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课程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1

提升学校课程建设质量的三个维度,本文是课程建设有关论文怎么写跟维度和课程和建设类论文怎么写.

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质量提升论文新课程导学期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摘 要]学校课程建设就是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以架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为根本,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文化个性化、师生成长生命化的一个不断实践创新、动态发展的过程.学校课程建设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校文化品质.

[关键词]提升;课程建设;维度

一、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

课程建设是立校之根、立人之本.课程建设是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的一项革新,它对学校优质发展、高位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建构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内容等课程自身体系的东西,更是对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实践认识上的再飞跃.具体要做好重构理念、融合文化、彰显特色三件事.

一是重构理念.学校课程建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而育人目标的上位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因此,重构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才能整体撬动学校育人模式变革,抢占课程建设制高点.如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是一所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项目工作先进学校,学校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重塑办学理念,坚持“儿童立场,顺应教育”的核心理念,在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杨九俊等指点下,全体教师集思广益,提出了“童玩课程”实践模式:把课程、儿童、生活融为一体,在教与学之间促成“学玩”合一,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角,实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教育回归到儿童、儿童学习回归到玩耍游戏、儿童教育回归到“三性”(天性、个性、品性)发展.这是学校课程建设成功的范例之一.

二是融合文化.面对国际化、全球化的进展,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并存、多元融合.学校课程建设也应该注重文化多元、文化融合,体现国际视野、国际交流和民族传统、民族特色.在课程内容整合过程中要加强“五个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开设国学经典教育、重大传统节日教育、现代科技教育课程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开设双语教育、东西方礼仪教育课程等)、学校文化与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的融合(开设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等课程)、普通群体教育与特殊群体教育的融合(开设特需教育课程、特殊教育课程).旨在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目标指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民族精神的未来合格的世界公民.

三是彰显特色.毋庸置疑,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建设中只有凸现学校特色课程、特色项目、特色品牌才能彰显学校文化个性、文化特质.一些体育、艺术、科技等传统项目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必须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优质文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做精做强,巩固学校特色课程、示范课程地位,带动其他课程向“精、特、优”发展.一些新建学校、年轻学校则要抓住契机,开发新项目、新品牌,铸就新特色课程,逐步走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

二、以架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为核心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目标实现的系统.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应该由特定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目标理念、课程结构内容和课程活动方式等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课程目标起着指引方向作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则是课程的内核.学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应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

学校课程结构决定着未来学生素质结构,因此,学校课程结构的整合十分重要.“学校课程结构整合的模式主要包括课程权层级整合结构、课程领域整合结构、课程功能整合模式和复合型课程整合模式”.这里的权层级型结构就是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到校本课程设置,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体现地方特色和校本化实际需要.如清华附小提出的“1+X 课程”,“1”代表国家课程,“X”代表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课程领域整合结构就是按照学科领域设置,将学校课程整合为几个课程领域.如我校提出了“阳光教育·七彩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道德与规范、语言与人文、数学与思维、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综合实践七个领域,凸现了学校“全人教育”的育人目标.课程功能整合模式就是根据课程育人功能的不同,将课程分类,如基础性课程、拓展性(兴趣爱好性、专长性)课程、特需性(私人)课程等.复合型课程整合结构是在上述一种整合模式的基础上,又叠加另一种整合模式作为次级组合.如在领域组合的基础上,再增加权层级整合或功能分类整合.如我校七彩课程,在七个领域整合的基础上,其中某个领域课程又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特需性(特长性)课程.

无论选取什么结构,一旦形成体系,均必须调整结构比例,增强课程功能,规范课程标准,指向课程目标,体现课程价值.因此,课程整合、课程建设必须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以落实国家课程为基础,体现课程结构合理化.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占一定比例,课程内容必须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作适度的重组和增删.二是要研制适合学生的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标准规范化.要尽量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计划、课程评价方式等更具系统性、精准性和包容性.三是要开掘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课程价值最优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课程本位、课程价值.

三、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为根本

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这是教育目标下一切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命成长代表着学校教育生产力、核心竞争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在课程实施、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即得到专业发展、专业成长.其应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上:一是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运作者转变为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编撰者和设计者.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参与课程的研制、收集资料、编撰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来参与课程开发,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抉择和选择,发挥着教育的智慧和内在的动力,成为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处于中心地位,有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教育观念从教学观转向课程观.从重课堂知识传授轻课外生活实践、重单科教学轻学科整合、重校内轻校外转向课堂内外并重、学科之间融合、校内校外互补,课程不再是平面的、封闭的、静态的,而是立体的、开放的、生长的.课程观实质就是生活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和全人教育观.三是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转变.从狠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转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从“知能本位”“学科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重在培养能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

对于学生而言,享受优质的课程就是一生的幸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便是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价值所在.以小学为例,学校课程应让儿童站在学校最“”,着力体现“三个特性”:一是丰富性和选择性.课程从人的素质结构角度全面开设,项目齐全,内容丰富,面向不同性格、不同基础、不同特质的学生,可选择.二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综合几个或多个学科,强调亲身体验、实践感悟.如南京市竹山小学的种养课程:98 亩的校园,菜地、池塘、上百种植物.每班侍弄一块地,厨余垃圾制肥,落叶下养殖蚯蚓,雨水的收集利用,阳光大棚的种养,池塘中草、鲢、鳙、鲫的混养等,生态、环保、劳动、科技、观察、丈量、摄影、写生,都可以具象,让孩子都能参与,感受真土地真体验.三是基础性和生长性.课程既注重现实基础又放眼未来,着眼于人终生发展.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了“12 岁以前语文学习”课程,将“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这“三块大石头”编入了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了他所总结的“13 岁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过程就是提高学校办学品质、办学质量获取办学地位、办学信誉的过程,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寻求专业发展、职业幸福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由发展得到生命润泽、生命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无止境,课改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泗港小学)

汇总,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维度和课程和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课程建设本科毕业论文课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幸福教育:追求教育原生态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基于幸福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建设
托尔斯泰在幸福论中指出“人生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而存在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

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教育质量,努力推进学校全面
初心未改芳华在,砥砺前行又一春 在过去的2017年,树一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与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干部教师不忘初心,实干担当,创业,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推.

当代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建设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也在逐步升级和提高,在国家重视文化课程发展的背景下,却仍然存在着文化课程建设不均衡的现象 现如今,我国中职学校越来越多,中职学校也十分注重招生规.

以NSSE视角论提升实战化课程教学质量
摘要通过对双一流大学和二本院校在校学生学习、教师工作现状的多方面比较,找差距,将NSSE 学习性投入理论引入实战化课程教学,立足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正确引导,提升教学质量,切实落实转型.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