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爱国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跟葛浩文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成爱国者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主题:爱国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7

葛浩文续写萧红遗作:马伯乐成爱国者,该文是爱国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葛浩文和马伯乐和萧红类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爱国论文参考文献:

爱国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附录怎么写论文的结束语怎么写论文思路怎么写如何写历史论文

编者按: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续写了萧红的遗作《马伯乐》.对于中国文学,萧红和葛浩文各有不同方面的贡献,而跨文化“续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同样值得一番讨论.

如今,葛浩文在中国最为人熟知的身份也许就是“莫言的译者”.《红高粱》《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众多作品均由葛浩文译成英文.除了莫言,葛浩文翻译的中国作家名单还很长:老舍、巴金、杨绛、冯骥才、贾平凹、李锐、苏童、毕飞宇、王朔……作为几十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译者,葛浩文成为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译者;从另一个角度说,他已是当今汉语文学与英语世界的最重要桥梁.

谈到葛浩文与汉语的渊源,萧红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第一个让葛浩文“钟情”的中国作家,便是萧红.葛浩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业是中国文学,以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为主.他的博士导师是诗人柳亚子之子柳无忌.写博士论文时,在柳无忌的建议下,葛浩文将研究对象定为萧红.他由此开始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很快被萧红的文字吸引,因此他觉得翻译萧红、写《萧红传》和萧红作品的学术论文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说,是萧红把我领进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大门也不为过.我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萧红开始.”

续写:还是因为萧红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 “没有葛浩文,德文版的萧红是不可能出版的……他来德国开会,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萧红的门,然后,我和我的学生开始翻译萧红,我们翻译了萧红所有的作品.”

可见葛浩文对萧红的介绍不仅让美国认识了这位民国才女,也带动了其他语种对萧红作品的翻译.欧美之外,萧红在国内渐渐受到重视也与葛浩文的研究有很大关系.就在2014年,电影《黄金时代》讲述的便是萧红的坎坷一生.葛浩文的夫人林丽君认为,电影带来的一个负面效果是,让读者过于注重萧红的私人生活,对其作品多少有些忽略.这也是很多女作家的处境,包括另一位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就这一层面来说,葛浩文续写《马伯乐》,多少会让一些读者的眼光再度聚焦在萧红的作品上.

《马伯乐》虽然没能写完,却无疑是萧红最成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书主要讲述了“胆小如鼠”的马伯乐在抗战期间不断逃离的故事.马伯乐生于青岛中产阶级家庭,成家后依然靠父亲的钱生活,对现实只有不停的抱怨却毫无作为.他也被称为“中产阶级的阿Q”,而“逃”近乎他的本性,书的脉络便是马伯乐在战争大背景之下的逃亡路线:青岛一上海一汉口一重庆.

1940年,萧红逃难暂居香港,开始写作此书;1941年,作品的上部在重庆出版.同年,她开始写第二部,并在香港刊物上连载,但写到第九章,萧红因病未能继续,且在第九章末尾留下这样几个字:第九章完全文未完.

1942年1月19日,萧红去世前两天,在纸条上写道: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由此可见,有人续写《马伯乐》或许正是萧红临终的一个心愿.但她应该不会想到,在76年后,竞真的有人续写了《马伯乐》,而且是个美国人.

在被问到为什么会下决心续写《马伯乐》时,葛浩文的最重要理由还是对萧红的喜爱.

“40年来,我翻译了很多书,写了一些文章,没有一年离得开萧红.写她的英文传,后来写她的中文传,在各刊物上发表关于萧红的文章,翻译了《呼兰河传》《生死场》《回忆鲁迅先生》等.现在我人都快80岁了,还能做什么呢?萧红给我一个暗示.《马伯乐》的第九章结尾就有‘第丸章完全文未完’,她写不完了,怎么办呢?心里就想‘葛老弟,你来吧’,我就硬着头皮开始研究.”

情节:让马伯乐变成一个觉醒的人

翻译和写作并不是融会贯通的.在续写之前,葛浩文写过一系列的小小说,凑了100多篇,出了书.“书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是一个作家了,我有信心.”

客观来说,续写他人的小说实在不是明智的事情.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又涉及情节构思、语言风格等诸多问题,想续写“成功”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也正因此,续写作品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公众评价.而葛浩文的续写还是用英文完成的,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首例.葛浩文用英语续写之后,其夫人林丽君将续文翻译成中文,这样才有了这本《马伯乐(完整版)》.在被问到是否担心受到非议,林丽君说,他们两人都习惯了被指责.“其实我们在英文版找到出版社的时候,就准备好受批评了.书评我是完全不看的.因为书已经出来了,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了,不可能改变了.

虽然这么说,但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林丽君还是尽力贴近了萧红的语言风格.她表示,模仿与否是两种选择,因为即便是极尽模仿“也骗不了人的”,但为了让作品看上去更有统一性,避免让读者觉得格格不入,她选择了模仿.但是模仿萧红是件太难的事情.“萧红的语言很特别.不要说时间、空间的距离,她的语言跟同时代作家相比也是特别的.”为了尽量达到想要的效果,林丽君说,她“先把《马伯乐》看了一遍,有个基本概念就开始翻译,翻完之后,害怕有些词太过当代,又把萧红的小说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尤其是人物说话的语气,包括形容词、名词,我会特别注意.我拿了一张纸,一栏全部抄写她的形容词,一栏是人物说话的口吻,另外一栏是名词.然后再一边看一边对翻译稿”.

续写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设置情节.马伯乐从汉口逃到重庆,在第二部第九章中已有明示,所以,葛浩文让马伯乐逃到了重庆,之后又让他从重庆逃到了香港.为什么这样设置?葛浩文说,这完全是根据萧红的人生轨迹写的,因为萧红也是从重庆到了香港.但作为一个美国人,想在小说里重现几十年前的重庆和香港,也是个难题.葛浩文是如何了解当时这两座城市的生存状况的?

“香港不难,因为我在香港待了很久.重庆我去都没去过,所以我看了一些相关的书,但是确实没办法把它写活.这一部分是一个缺点.我的重点是放在人上,而不是地点.萧红喜欢写地点,像呼兰河,像上海.到了香港,我就比较熟悉了.”葛浩文说.

在创作时,葛浩文并没有太多束缚,而是更倾向于自由发挥.但在马伯乐的性格要不要改变这一点上,葛浩文在原文中寻找蛛丝马迹,并在萧红的其他散文中找到推测的依据,因此,在续文中,他让马伯乐变成了一个觉醒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这也许也是萧红对当时中国民众的一个期许.

中国小说传统: “从开始到结束就是这么一个人”

葛浩文几十年的人生都与萧红有着长期稳固的联系,而对萧红在美国的接受度,他自然有着最强的发言权.他说:“《呼兰河传》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的英文版是在1979年出版的,到现在还在印行中,还有老师给学生订.具体卖得如何,我也不知道.”说到这里,他接着说,“但是,美国对翻泽小说没有中国对翻译小说这么热心.”其中涉及的文化与审美差异很值得一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林丽君表示,这种悠久的历史可能是写作的一个负担,就像一个成年人去学东西,学得慢,远不如孩子,就像美国.“中国的传统小说,几乎没有一个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而注重心理描写的作品正是西方读者已经习惯的.她说,最近几年,韩国小说在美国非常流行,就是因为书里有很多人物的心理描写,西方比较容易接受,其中的代表是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

林丽君认为缺少心理深度是中国传统小说的特色,读者和作者都受了这个传统的影响,大家都习惯这么写,真正能写好心理的不多.这并不是问题.每个国家的文学特色不一样.但是,西方读者要来接受我们的作品就比较难.比方说做菜,我们做这样的菜,他们可能不喜欢吃.

葛浩文也持相同的观点.“我的老师柳无忌的专长是元曲.我对《三言二拍》这些比较熟.在这些书中,我注意到的是故事,人物是比较典型的,也不会改变,从开始到结束就是这么一个人,我蛮喜欢的.到了胡适那时候,作家开始受外国影响,像巴金、矛盾、鲁迅,他们开始写一些心理变化.到了现在,又开始回到原来的那种以故事为主的写作方式.这不是缺点.不仅仅中国是这样,别的国家也是,有的重点写风景,有的重点写故事等.不过我觉得《红楼梦》不是一个特别好的novel. ‘Novel’是—个西方观念,它的结构、人物基本是有其规律的,作为章回小说,《红楼梦》是了不起的.”

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上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葛浩文和马伯乐和萧红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爱国本科毕业论文爱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传承先辈精神续写新的辉煌纪念赵讽同志百年诞辰
宋学军为纪念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赵沨同志百年诞辰,音乐学院于2016年12月16日隆重举行系列学术活动,包括纪念大会(含赵沨全集签发式、赵沨专业艺术教.

萧红不死徐永鹏
最近,我阅读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 卷本萧红全集,不由得感慨万端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本名张乃莹,1911 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 由于生活的不幸,1942 年,年.

萧红和祖父
年仅31岁便香消玉殒的萧红在短短的一生里不断,然而,那一份份闯入她生命里的爱情让她受伤了一次又一次 幸运的是,在成长的过程里,有一份亲情就像电影里的凝镜般定格在她记忆的最深处,成了她生命最浓烈的底色 .

强国之路往外资和中国,续写光荣和梦想
1978年5月12日,从没出过国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西欧五国考察访问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 临行前,专门在北京饭店听取汇报,指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