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人才培养方面论文怎么写 与转型背景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9

转型背景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分析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本文是关于人才培养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和英语翻译和转型发展背景和湖南科技学院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翻译论文英语翻译方向论文选题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题目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摘 要:高校人才的培养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基于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提出了引导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针.在此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需顺应改革的趋势,在翻译人才培养方法上进行创新,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创新实践教学,努力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合格的英语翻译人才,为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服务.

关键词:转型发展;应用型;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8)04-0127-04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21世纪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做出了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为了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满足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纷纷开设英语翻译专业或者翻译方向,主要有“英语+其他语种”“英语+计算机”“外语+

翻译方向”等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各高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解决了一些行业和单位英语翻译人才缺乏的困境,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化、人才培养质量同质化、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等.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生产服务一线严重缺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基于这些问题,文件还特别强调,为了推动转型发展,地方普通高校应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在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因地制宜,探究合适的培养路径,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1创新理念,培养“三型”人才

纵观目前我国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大部分院校成立了英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英语教育、商务英语、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等专业方向,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拓展和成长,而有些院校则将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笼统地归纳在总的人才培养中,开设的课程没有系统性、专业方向不明确,导致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不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要改变此种状况,英语专业首先要更新理念,做好顶层设计,重新审视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强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具有导向型、适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应用型人才的这些特点对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以一线生产需要为导向,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设置专业,使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弱化了对研究领域的关注;三是更加注重与生产一线的实践结合,这一要求需要在培养过程中改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的实训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提高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效度,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带头实施,构建了“英语+其他专业方向”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接下来的20多年,全国外语院系纷纷效仿实践,达到了鼎盛时期.复合型英语人才这一概念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被明确提出,即英语专业人才一专多能,能在外事、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从事翻译、

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国际之间合作的广泛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内在的变化.21世纪初,国内掀起了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质疑,一些知名学者如虞建华、王守仁、殷企平等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建议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

2010年以来,随着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启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指导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导向,是探索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制定国家质量标准的逻辑起点.在此背景下,目前全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已经投入到了改革实践中,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内涵.胡文仲教授指出:“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既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培养具有人文素养、高水平语言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端外语人才.”[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应用型办学转型的大形势下,探索改革和创新之路,谋求自我发展之道,而不是盲目效仿他校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创新型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更加敏锐的国际视野.

在当前的形势下,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外语专业的转型发展也应该秉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3].

2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教师个人的素养外,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思想指导下,英语专业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4].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没有设立英语翻译专业的院系在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上把关不严,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这些院校通常只开设了一门核心课程“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一般为34学时/学期,一学年共68学时)内对基本的翻译理论理解不透彻,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因此,仅凭这些知识储备不能胜任今后的翻译工作.

关于课程设置,应遵照构建以提高翻译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模块课程的原则,该系列课程以“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为核心课程,一般在大三学年开设;围绕该课程的先行课程体现夯实基础、起铺垫的作用,如“现代汉语”“英汉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学”“地方文化选讲”等课程,建议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后继课程则起着巩固提升和拓展深化的作用,如“地方文化与翻译研究”“名家名译赏析”“商务英语口译”“同声传译”等课程,建议在大三下期和大四学年开设.通过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尤其是突出了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和翻译实践实训,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翻译课程群,有助于翻译人才质量的培养.在这些系列课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旅游等现状,创新教学内容,而不是囿于教科书照本宣科.如在讲述旅游翻译的课堂中,除了书本上的范本外,应该鼓励学生对永州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柳子庙、萍州书院、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等进行实训翻译,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和外宣服务.在“地方文化与翻译研究”中,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对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创新教学内容,学生的翻译核心素养能力将得到系统的训练,翻译综合素质也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要因地制宜,合理设置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翻译人才[5].

3创新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翻译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而这是传统翻译教学中的最大弊病.教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通常讲授一些较流行的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和实训环节,使得翻译课变得“高大上但不接地气”,学生收获不大,更谈不上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外贸和文化等领域从事翻译工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办学的方针,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注重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创建更多的平台[6].具体的做法包括:

第一,提高翻译模块课程中的实训比例,实训课时比例不低于30%,而有些技能型课程如“同声传译”“商务口译”等课程,实训比例则可以达到60%以上.

第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它与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课堂所学知识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主体不再是教师,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通过组织与参加各种与翻译有关的课外活动如翻译沙龙、翻译之声、名人译作鉴赏等,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第三,建立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成了近些年来翻译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翻译实践教学的成功探索.它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职业化翻译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主要由模拟项目、学生团体、责任教师、实践场地等构成.翻译工作坊的实践模式虽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责任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对模拟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学生选择和承接模拟项目.在进行了全面指导和责任分工后,学生分成若干个翻译团队,进行角色扮演,完成整个翻译流程.经过不断的讨论和交流,翻译团队对各自的翻译进行多次校稿,形成ppt成果汇报,进行互评,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并最终由教师组织评定一份最满意的翻译成果递交给委托方.从目前来看,翻译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我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的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地方经济发展为项目驱动,以学生实践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模式,既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又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四,搭建翻译实训基地.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教育、文化、旅游等的快速发展,引进外资,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地方发展的品牌需要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因此,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搭建更多的翻译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平台.从目前来看,较有成效的方式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承接相关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际性的工作,教师、团队成员能够帮助每一个成员发现不足,提高翻译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在地方高等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我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从理念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体系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在人才的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高校各专业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本院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地方经济和国家战略服务[7].

言而总之,这是关于对写作英语翻译和转型发展背景和湖南科技学院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新时代背景下英语型人才的培养
王竹欣(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山西 临汾 041000)摘要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文从十九大报告中汲取营养来谈新时代背景下的英语人才培养,提出英语创新型人才.

非外语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协同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
摘要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形势非常严峻,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根据国家提出的协同创新和双一流建设这些指导思想,提出英语跨专业选修基地建设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

媒体转型期复合型学生记者培养路径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摘要在媒体转型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应用型学生记者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宣传办下设全媒体中心,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在新闻实践中创造内容价值激发学生记者积极性,探索掌握新闻采写技能.

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使翻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单独的机翻和人翻无法满足庞大的翻译市场需要,因此出现了人机合作的新型翻译模式,即计算机辅助翻译 随着现代翻译的进一步发展,翻译内容大量增长,行业分工具体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