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新世纪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与新世纪印共和印共马两党思想的趋同与其背景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新世纪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0

新世纪印共和印共马两党思想的趋同与其背景,该文是新世纪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跟印共和新世纪印共和趋同有关论文例文.

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新世纪论文参考文献 新世纪周刊新课程导学期刊新制度经济学论文农村新技术杂志

摘 要:

印度和印度(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印度最重要的两个.从两党的新党纲来看,新世纪以来两党思想有了明显的趋同现象,在对印度国情分析、对印度国家性质认定、革命的性质与目标等问题上的分歧明显淡化.两党理念趋同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世纪十年代国际国内坏境的重大变化,例如苏东剧变、印度国大党政策的右倾以及印度人民党的崛起等.然而,思想趋同并不等于思想相同,两党之间的分歧仍然存在.

关键词:印共;印共(马);指导思想;新世纪;印度

印度(以下简称“印共”)和印度(马克思主义)(以下简称“印共(马)”)是当今印度最重要的两个.历史上,印度只有一个,即1925年成立的印度①.由于党内在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严重分歧,印度于1964年发生分裂,以孙达拉雅、南布迪里巴德为首的一派另建新党,并于1967年更名为“印度(马克思主义)”.目前,印度两个共有170多万党员,其中印共(马)约105万②,印共约66万③,在国内具

〖LM〗

有较稳定的群众基础,并一直活跃于印度政治舞台上.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党都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了新纲领.印共(马)在2000年10月召开的特别会议上通过新党纲,并在此后召开的历次大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印共在2012年4月召开的21大上通过新的党纲草案.从两党的新党纲来看,长期以来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得到明显弥合,指导思想有了明显趋同,主要体现在对国情的分析、对国家性质的认定、革命的性质与目标三个方面.

一、对印度国情的分析

分析和认识印度国情,是两党新纲领的基础性内容,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独立后印度所处发展阶段的认识.关于这一问题,两党曾长期争执不下,印共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印共(马)则认为仍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而在新党纲中,两党一致认为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印度特色”,主要体现在:

1、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印共和印共(马)都指出,印度资本主义在兴起时就具有明显的先天不足.印共认为,印度资本主义发展是“强加于封建地主制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印共(马)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被新兴资产阶级摧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废墟上,而印度的情况则不同,其资本主义是强行建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由此可见,两党都认同印度资本主义发展存在两方面的先天不足:第一,印度的资本主义并非印度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被“强加”或“强行建立”的;第二,印度资本主义的建立并不是以消灭落后的封建主义为前提,封建主义反而被保留了下来,与资本主义共存.两党进一步指出,正是这一先天不足,给后来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印度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两党都认为,由于独立后的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国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然而这种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占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

通过考察和分析印度农村发展状况,印共和印共(马)都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印度农村得到了很大发展,这首先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普及.对此,印共(马)指出,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趋势,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例如“大量农村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化以及农业工人数量占农村总人口比例的增长,农民的迅速分化,生产面向市场,持有传统契约的佃农遭到大规模驱逐,农村富人尤其是地主对农业及相关活动资本再投入的增长”等.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还表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新的利益阶层在农村崛起.印共认为“资产阶级地主和新富农构成了新统治阶级在农村的政治基础”,印共(马)认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一个由地主、富农、承包人、大商人等富人组成的强大联合体正在崛起”.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及和农村地区资产阶级的崛起,表明资本主义在印度农村得到了巨大发展.

但另一方面,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是极不平衡的.印共指出:“在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农场主集团出现的同时,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存在.”印共(马)也指出:“一些地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迅速,商品农业和交易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些地区旧的地主制、佃农制以及其他各种古老的劳役制,仍在农业生产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党都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存在,而且在很多地方这种生产关系仍非常盛行,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地区间的差异十分明显;由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仍然存在,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旧制度和旧文化与资本主义共生共存,从而造就了一个特殊的印度社会.印共认为“当今印度社会就是一个种姓、族群、半封建、父权夫权以及部落制的特殊混合体”.印共(马)认为“当今印度社会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与种姓、族群和部落等制度的特殊混合体”.这种特殊的社会模式不仅使旧的制度和文化难以根除,而且阻碍了印度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关于印度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印共和印共(马)都着重分析了“自由化”现象,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相近看法:

首先,“自由化”是当前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特征.两党都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印度资本主义开始朝着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和市场的开放.印共指出,“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印度政府)开始追求一系列新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并美其名曰“经济改革”,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私有化以及贸易自由化.印共(马)指出,“自八十年代中叶拉吉夫·甘地政府以来,经济政策开始转向开放经济和自由化”,通过自由化改革使印度国内市场向外国资本开放,国家公共经济部门开始被私有化.

其次,“自由化”是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党都认为,自独立以来印度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丛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危机,因此印度政府企图以“自由化”来摆脱危机,自由化成了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印共指出,“独立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充斥着各种先天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其最突出结果就是“资本和经济力量日益集中于少数垄断集团手中”,在此过程中资产阶级以民众的沉重负担为代价获得工业和经济资源,导致了广大中下层民众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由于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与贫困造成的民众日益降低的购买力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进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引进外资、开放市场、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克服危机.印共(马)指出,“从五十年代起,统治阶级采用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危机丛生,必然陷入困境”,这种发展模式导致普通民众、工人、农民购买力增长缓慢,严重阻碍了市场的扩大,进而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从而使长期靠举债支持工业发展的政府陷入了严重危机;面对危机,政府只得继续向外国资本求助,并不得不接受其开放市场、实行私有化的建议.

再次,“自由化”进一步加深了印度资本主义的危机.印共和印共(马)都认为,尽管自由化促进了印度资本主义发展,但它不仅没能解决印度资本主义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加深了原有的危机.印共指出:“以GDP来衡量,新自由主义的确为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是它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以及对环境的灾难性影响.”由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日益脱节,一方面印度大财团得到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是80%的印度人仍然处于贫困中.印共(马)指出,“自由化带来了急剧增长的社会、经济、地区不平等”,大资产阶级从中极大受益、实力迅速增强,而广大中下层民众则由于公共部门私有化以及政府在教育、健康、就业、福利等领域开支的削减,其切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不断增加.因此两党都认为,经过“自由化”以后,资本家更加富有了,而民众则更加贫困了,这就使原有的资本主义危机更加严重了.

二、对印度国家性质的认识

如何看待印度国家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共和印共(马)存在重要分歧的一个问题.印共过去认为,执掌政权的印度国大党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因而印度政府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进步性.而印共(马)则始终认为,国大党及其政权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利益,是反动的革命对象.这一重大分歧成为两党关系长期紧张对立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在新的党纲里,两党对这一问题都有了新认识.印共认为:“印度国家是以大财团和垄断组织为首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这一阶级统治与半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地主联系紧密……同时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资本相勾结.”印共(马)认为:“当今的印度国家是以大资产阶级为首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合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为首的大资产阶级还与外国的金融资本联系密切.”尽管两党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在印度国家性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却大为接近.

1、印度国家代表和维护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大资产阶级、垄断组织等成为印度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自独立后到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前,印度政府主张发展国有经济、计划经济的政策,实际上是服务于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共指出,独立后“所有的政策都是在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范围内,并维护资产阶级狭隘的阶级利益”,这一发展道路最突出的后果,就是“资本和经济力量日益集中于少数垄断集团手中”,而广大工人、农民甚至其他资产阶级阶层的利益都受到严重损害.印共(马)也指出,独立后“尽管历届政府重视发展国有经济部门,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这些政策实际上加剧了财富的日益集中以及垄断集团的快速崛起”,依靠国家的帮助和支持,大资产阶级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始的经济改革,使大资产阶级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印共指出,新自由主义改革后,垄断集团依靠政府的私有化政策侵占国有经济部门,政府甚至还邀请国内大财团进入国家的一些关键经济部门,使大资产阶级、垄断集团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印共(马)也指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自由化和私有化道路使大资产阶级极大地受益”,政府通过经济改革把大量公共经济部门廉价出售给私人垄断集团,同时降低收入税,废除财产税,使大资产阶级的势力扩展到了传统的国有经济部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其经济实力,也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控制与影响.

2、印度国家维护地主的利益.印共和印共(马)都指出,尽管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掌权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仅没有打击、削弱地主,反而极力维护其利益.印度独立后,地主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其实力反而得到了增强.印共认为:“土邦统治者和封建地主构成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因此他们本不应该在独立后的印度国家政治和经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执政的国大党延续了与地主和土邦王公的联盟.”这种联盟特别体现在土地改革期间,大量土地仍掌握在地主手中,而且地主还通过农民对土地的赎买获得大量补偿金.印共(马)认为:“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通过全面彻底的农业改革,消灭农村的地主制、盘剥以及种姓和性别压迫”,但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不仅没有废除地主制,反而把半封建地主转化为了资本主义地主”;通过土地改革,地主不仅获得了大量赔偿金,还保留了大量土地,因此国大党政府的这一举措是“严重的背叛行为”,“国大党政府及其继任者的农业政策使地主和富农在获得投资和政府贷款方面获益极大”.

另一方面,印度独立后,地主转而成为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依靠力量.印共指出:“资产阶级化的地主还与新的富农阶层共同组成了农村的新统治集团.”印共(马)指出:“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一个由地主、富农、承包人、大商人等富人组成的强大联合体正在崛起.”

总之,印度独立后,地主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农村的统治地位,成为印度政府在农村地区维护统治的重要依靠力量.

3、印度政府维护外国资本的利益.印共和印共(马)都认为,印度政府一直与外国资本相勾结,竭力维护外国资本在印度的利益,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自由化改革,为外国资本向印度渗透大开方便之门,大大加强了外国资本在印度的势力.印共指出,通过自由化改革,印度政府开放了本国市场,为帝国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印度输入商品以及掌控印度自然资源提供了方便,为了争取外国资本的支持,印度政府甚至不惜压制本国公共经济部门的发展.印共(马)指出,为了获取国外贷款和经济援助,印度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提出的各种条件,实行自由主义改革政策,使外国资本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印度各经济部门,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强,尤其表现在大量国有经济部门被出售给外国资本、通过降低关税使大量外国商品涌入等方面.

三、关于革命道路

在分析印度国情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印共和印共(马)都规划了各自的革命道路,印共称之为“新革命”,印共(马)则称之为“人民革命”.虽然名称不同,但两党关于革命的观点仍有很多相近之处.

1、当前的革命任务.印共和印共(马)都把实现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目标,且两党都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独立后的印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残余仍大量存在,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因此当前的革命任务是完成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印共认为,印度独立后,掌权的资产阶级表现出极大摇摆性和妥协性,顽固拒绝履行民族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对内与旧的封建半封建势力相妥协,对外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这表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没有能力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因此当前必须在领导下“完成革命的任务,进而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印共(马)认为,独立后掌权的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拒绝完成革命的任务,由于害怕革命带来的后果不惜与地主结成同盟并向帝国主义妥协,共同抵制革命,因此当前必须在领导下“促进革命的完成,并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2、革命的性质.印共和印共(马)都承认现阶段的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并且强调这种革命已不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共指出:“这场革命必须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垄断主义的革命……将是全新的革命,而非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共(马)指出:“现阶段我们的革命实质上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垄断主义的革命.这一革命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工人阶级组织和领导的新型的人民革命.”

3、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各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印共和印共(马)都认为在革命中要尽可能团结各进步阶级,组成统一战线.印共指出:“参与革命的阶级和各阶层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村无产阶级、农民、进步世俗的知识分子以及部分有革命性的中产阶级.”印共(马)指出,各阶级阶层要在革命中组成人民阵线,阵线要包括工人阶级、各阶层农民、城市中产阶级以及部分资产阶级.

两党都强调工农联盟的核心作用以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印共指出:“广大劳动人民在斗争中结成工农联盟,其他各阶级团结在这一联盟周围,工人阶级必然在未来扮演领导和最具革命性的角色.”印共(马)指出:“人民阵线的基础和核心是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只有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印共(马)的领导下,人民阵线才能成功建立,并推动革命取得胜利.”

四、两党思想趋同的背景分析

从前文对印共和印共(马)新党纲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两党已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历史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相近的认识和看法.两党指导思想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使两党处在一个全新环境下,促使其反思和调整原有观念,从而淡化了双方的分歧.

1、国际上,苏东剧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对各国造成极大冲击.对于印共和印共(马)这两个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长期坚持斗争的党来说,造成的冲击更加强烈.一方面,苏东剧变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对民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大减弱,使两党陷入困境.面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接连垮台,民众普遍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悲观情绪,再加上右翼势力的肆意渲染,使印共和印共(马)的发展都面临着巨大困难.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悲观情绪也蔓延到党内,许多员思想出现混乱,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动摇,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这迫使两党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整顿党的组织和队伍,加强党内团结.

另一方面,苏东剧变使两党失去了强大的外部支持,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印共和印共(马)数十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除了自身有利因素外,来自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外部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忌惮,印度政府才不敢对国内的势力进行过分迫害和打压,从而给印共和印共(马)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然而苏东剧变后这一强大支持不复存在,尽管印共和印共(马)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党员队伍和较稳定的群众基础,但与印度统治集团相比在实力和影响力上仍处于绝对劣势,在与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明显力不从心.相反,印度统治集团则转而放开手脚对两党进行打压,使两党的生存面临更加险恶的环境.面对这一形势,两党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合作,在斗争中相互支持,才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推动印度社会主义运动继续发展.

2、在国内,国大党和人民党这两大政党给印度带来了一些新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大党和人民党成为印度政坛上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政党,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印度社会.

一方面,国大党的“社会主义”色彩逐渐淡化,政策不断右倾.印度独立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长期执政,推行“社会主义”政策,明确提出“我们全民的任务是建立福利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经济”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页.,并将“社会主义”写入了宪法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的共和国”,参见.在这一政策下,国大党执政期间大力推行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国家计划、建立福利社会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成为其一个重要标签.尽管国大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与当时印度主张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不同,但还是在印共党内引发了争论和分歧.1964年印度分裂后,以丹吉为首的印共长期追随国大党,而印共(马)则坚决反对国大党虚伪的“社会主义”主张.如何对待国大党及其领导的印度政府,成为两党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分歧.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91年,拉奥领导的国大党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开始进行经济改革,重要内容是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放国内市场,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等.这一改革显然改变了国大党长期坚持的“社会主义”政策.尽管改革给印度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但也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大批私营企业主和中产阶级从改革中极大受益,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则提高缓慢甚至不增反降.在这种情况下,国大党长期标榜的“社会主义”黯然失色,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国大党政府这一以牺牲广大中下层民众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政策,自然遭到印共和印共(马)的强烈批判,从此两党对国大党和印度政府的认识不断接近,尤其是印共的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印共明确指出,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一样,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政党”.基于这一共识,印共和印共(马)之前的分歧逐渐淡化,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也日益接近.

另一方面,具有浓厚教派主义色彩的右翼政党印度人民党迅速崛起.人民党的迅速崛起可以说是上世纪最后20年间印度政治生态的一个重大变化.印度人民党成立于1980年,此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1984年首次参加人民院选举即获得2个席位,在1989年人民院选举中猛增至86席,从此成为印度政坛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1996年,人民党领导的联盟在人民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执政时间仅有13天,但也证明了其问鼎政权的实力.1998年人民党再次上台组阁,并一直执政到2004年.经过10年的沉寂,人民党领导的全国联盟在2014年人民院选举中取得绝对多数席位,上台执政至今.

新崛起的人民党与老资格的国大党风格迥异,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印度的政治格局,而且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并给印共和印共(马)带来严峻挑战.印度人民党带来的一个最大影响,就是为印度教教派势力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人民党的前身印度国民大会本身就是一个印度教极端组织,因此与倡导“世俗主义”的国大党不同,人民党自成立伊始就带有浓厚的教派主义色彩,大力鼓吹“印度教特性”,联合其他印度教教派组织煽动教徒的宗教情绪,甚至挑起和参与国内教派冲突,借以扩大自身影响力.例如在1992年的阿约迪亚“寺-庙之争”阿约迪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个小镇.1528年,当时的莫卧儿王朝统治者在此地建立了巴布里清真寺.印度教极端分子声称该清真寺建立在被毁的罗摩庙基础之上,要求拆毁清真寺,重建罗摩庙.1992年12月6日,在该地集会的印度教徒狂热分子将清真寺拆毁,由此引发了印度国内大规模教派冲突.、2002年的古吉拉特邦冲突2002年2月27日,印度教徒在离古吉拉特邦首府甘地纳加尔200公里的戈特拉火车站遭遇穆斯林极端分子袭击,引发了印度教徒的报复,导致大规模教派冲突.舆论指责当时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古吉拉特邦政府不仅没有尽快制止冲突,反而偏袒印度教徒.等重大教派冲突中,都能看到人民党的影子.上台执政后,人民党更是利用政权的力量在全国大力宣扬“印度教特性”,严重侵蚀了国大党过去长期坚持的“世俗主义”原则.由于印度教在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特殊重要地位,所以人民党的教派主义宣传对占总人口80%的印度教教徒具有极大煽动性,这在信仰印度教的中下层民众中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印共和印共(马)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被大大抵消,严重阻碍着两党影响力的扩大和党的发展.例如,两党在邦、北方邦等北印度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印度教势力非常强大,随着人民党的崛起,当地印度教势力进一步增强,使两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此外,随着人民党的崛起,大量新的教派组织不断涌现,其中也不乏一些极端宗教势力,它们把攻击的矛头直指与其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印共和印共(马),针对这两党及其支持者的暴力袭击事件层出不穷,不仅严重干扰了两党的正常工作,还严重威胁着党员的人身安全.

除了浓厚的教派主义色彩,印度人民党还更加注重维护国内中上层势力的既得利益.与主张“社会主义”、提倡“为穷人说话”的国大党不同,人民党毫不掩饰自己对社会中上层的支持,上台执政后不遗余力地推进拉奥政府开启的经济改革,继续推行私有化、市场化方针.在1998-2004年执政期间,印度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大财团的实力大大增强,一大批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因此人民党自然得到以大财团和中产阶级为代表的社会中上层的大力支持.于是,人民党和国大党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维护印度统治集团利益的主导政治力量,使印共、印共(马)等左翼势力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面对这种共同的命运和处境,印共和印共(马)对人民党和国大党的政策以及对印度国家和政府的性质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这些问题上的分歧不断淡化,共识不断加强.

五、结语

印共和印共(马)在指导思想上的趋同,促进了两党在新世纪的密切合作,例如在人民院选举和地方选举中联合其他政党组建左翼联盟,在议会外斗争中相互声援,就印度国内外重大问题共同发表声明等.这些合作对于整合印度社会主义力量、推进印度社会主义运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两党关系日益密切,印共甚至多次提议两党重新合并成为统一的印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指导思想的相近还不等于相同,两党间分歧的淡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分歧.事实上,印共和印共(马)在指导思想上仍有明显差异,双方在国家性质、革命道路等重要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完全消除.例如,印共(马)党纲中针对印共提出的两党合并建议,明确表示“印共(马)是在长期反对左倾极端主义和右倾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而与印共以及印度其他组织划清了界限.再如,在阐述“人民革命”的过程时,印共(马)也丝毫没有提及印共的地位和作用.两党的分歧由此可见一斑,这意味着它们在未来的合作中将不会一帆风顺,两个并存的局面短时期内恐难以改变.

(责任编辑:蒋锐)

简而言之,本文是一篇适合印共和新世纪印共和趋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新世纪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新世纪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空间的凝视和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书写在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变化 其中,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成为不少作家的共同兴趣 他们或是以空间作为书写城市文学的方法,或是在写作中凝视各种形式的空间,通过思索空间的意蕴.

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
【摘 要】电影是使用蒙太奇镜头拼接手法达到叙事目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大片越来越得到中国市场的追棒 在大呼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民众所喜闻乐见的.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新动向以《中国现代文学论丛》为主的考察
一、“十九世纪创作方法”与文学经典化的主导标准  新世纪以来,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讨论是一个持续性的文学景观 顾彬的“垃圾说”是引发这一讨论的导火线之一 顾.

断裂语境中的碎片化和泛一体化新和批评的人性话语考察
陈进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关键词新;文学批评;人性话语;开放与封闭;自我修复摘 要人性话语在新和批评中出现碎片化与泛一体化的嬗变 在文化内涵上,从“.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