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体育文化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体育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5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该文是关于体育文化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和体育文化和传承研究和教会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体育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体育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论文1000字大学体育论文大学体育论文3000字中国文化论文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育经费和场馆设施、体育制度及组织、体育竞赛和课外活动、体育思想及价值观等方面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提出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的历史贡献.得出主要结论:教会大学体育历经发端、巅峰和衰退阶段.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教会大学体育对中国近代体育进行了思想启蒙.促进了体育理论研究.引领和示范了国立和私立大学体育.历史贡献不容忽视.教会大学体育印证了体育在强健学生体魄、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教会大学体育的精神财富将继续为新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近代.教会大学.体育文化传承.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59-07

Abstract:Modern Chines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chool sportsdevelopment. introducing western sport concepts. and enhancing exchange between East and West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dern sports.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analysis to study the finance. facilities. organization. intramural athletics and extracurricular sportsactivities. and sports ideology and values. of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in modern China. Werecognize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Christian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and draw the followingconclusions: Christian universities´ sports experienced beginning. peak and decline stages under the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sports culture.Christian universities sports enlightened China modern sportsand promoted sports theory research thu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sports of both public and privateuniversities. it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in building students ´ physique. improving students ´personality .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eheritage of Christian universities´ sports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Key words: modern? Christia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1] . 大学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传承创新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但其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对于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和传播、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代教会大学体育研究是中国大学体育文化传承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研究以近代中国16 所教会大学体育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总结归纳其历史贡献.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中国当代体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除了借鉴国外体育强国经验外.从近代中国大学体育发展历史中寻求经验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体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对体育思想、制度和实践的考察.探寻我国近代教会大学产生至被裁撤逾半个世纪体育的发展规律.其目的指向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于中国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及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4 个一级指标[2] . 与一级指标相对应.本研究选取体育经费和场馆设施、体育制度和组织、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思想和价值观等体育文化要素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教会大学体育发展历经发端、巅峰和衰退三个主要阶段

自清末开始.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军国民体育思想.到实用主义和自然体育思想.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联“主智主义”体育理论[3] .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在设立之初便主张“差会对所属学校具有绝对领导权”[4] .尤其是20 世纪20 年代前教会大学没有在国民政府立案.中国政府的学校体育政策对教会大学体育的影响很小. 随教会大学创立而传入的西方体育文化成为教会大学体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直到1922 年开始的非基督教运动和1923 年.壬戌学制.的颁布.教会大学体育才开始受到中国教育政策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显著影响.出现了中国化倾向. 中国教会大学体育的起伏兴衰伴随着大学发展的初创、蓬勃发展和动荡[5] 的轨迹.历经了发端、巅峰和衰退.一直到院系调整时期的消亡.

建校初期.学生们“做些放风筝、踢毽子和跳绳之类的游戏”[6] .当时学校的外籍教员和华侨学生最早引入了棒球、网球、篮球等西方体育项目.这是圣约翰大学体育的开端. 据广州体育志记载.格致书院教师在1898 年开始辅导“蹴球”(足球)[7] .金陵女大自建校之初便将体育作为精英女性培养的手段. 20 世纪初到20 年代中期是教会大学体育发展的巅峰时期.教会大学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和竞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各方面均有长足发展.在全运会和远东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上独领. 岭南大学在1925 年广东省运会上战胜全国冠军香港南华会队.圣约翰大学被誉为“上海学校体育的劲旅和中国现代体育的摇篮”[8] .代表地方和中国参加全运会和国际赛事的运动员大多来自教会大学. 20 世纪20 年代后期.随着国立大学体育的崛起.教会大学逐步失去其在高校体育界的领袖地位[5] .

2.2 体育物质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

2.2.1 体育经费

教会大学的教育理念来源于西方.体育活动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会设立专门预算用于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开支. 体育资金第一个来源是学校财政.第二个来源是社会和校友捐赠.如1908 年圣约翰大学校友捐赠5 000 元修建体育场[9] .华纳捐赠3 500 元用于燕京大学体育馆建设[10] .第三个来源是差会组织的拨款.基督教女青年会在1926-1930 年间每年向金陵女子大学拨款5 000 美元专款作为体育经费[11] . 岭南大学的体育组织者则通过在运动会秩序册印广告等方式筹款.是比较超前的体育经费筹集举措.

专门的体育预算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造、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根据圣约翰大学对1894-1929 年全部收入的统计.总额约2 957 000元[6] .教会经费( 11.. 9%)、捐款( 5.. 5%)、学费膳宿费(69.. 8%)、杂收(12.. 8%). 体育经费主要来自学校财政和捐款.前者主要用于体育活动.后者用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2.2.2 体育场馆设施

所有的教会大学都有专门的体育设施.16 所教会大学中有近一半的学校专门修建了体育馆[12] . 圣约翰大学1919 年建成顾斐德体育室.燕京大学20 世纪20 年代为男生和女生修建的华纳体育馆和鲍氏体育馆.现为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和第二体育馆.仍在正常使用. “为了给师生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好的条件.金陵大学体育馆1926 年竣工.内设篮球场一所.办公室、器具室、更衣室各一”[13] . 体育馆内设施较为齐全.一般设有游泳池、健身房、篮球场.这在当时中国大学中处于先进和示范的地位.

教会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多样的过程. 圣约翰大学在建校初期“体育方面.无甚设备.一任学生自由. 踢毽子、跳绳索、放纸鸢.皆通常之游戏也[14] ”. 1883 年.学校购置假用于操演兵操. 到1895 年.学校利用钟楼前空地建成网球场.校友又于20 世纪初捐建了圣约翰运动场. 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早期的组织者顾斐德(F. CiemenlCooper).1919 年建成顾斐德体育室.是学校第一个室内场馆. 同时期教会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优于国立大学的.美国圣公会山福德牧师1919 年曾评价说:“在体育训练设施方面.圣约翰不亚于美国大学.圣约翰当时在中国体育界确实是一只领头羊.[15] ”在当时.由于差会的重视.资金充足.教会大学具有先进的体育设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3 体育制度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

2.3.1 体育制度

2.3.1.1 体育师资和教学制度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为解决体操科的教授问题.体操教习培训机构应运而生[16] . 在1903年之前.国立大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队伍.教会大学的体育教师也以为主.后来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率先将沈嗣良等教师送往美国进修体育[17] .各校纷纷效仿.教会大学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教师队伍. 燕京大学体育主任黄国安(K. A.Wee)是新加坡华人.早前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但不是体育专业.黄到体育部工作后便向校长司徒雷登申请再次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体育教育博士学位.之后创建了燕大体育教育系.培养了“燕京精神”.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主任张汇兰曾三度赴美攻读体育、生物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46 年回国.翌年任金陵女大体育系主任.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女博士.1984 年获“国家体育荣誉奖章”.1987 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教育和运动荣誉奖”.成为中国体育教师的典范.

就体育课程设置来说.教会大学可以分为立案前和立案后两个时期. 立案前的教会大学承袭西方大学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完全自主化. 自20 世纪20 年代.教会大学陆续向国民政府立案.体育课程设置要遵照教育部的规定. 教会大学体育学科与课程建设逐步完善.到20 世纪30 年代.体育课设有初级课程、高级课程和卫生学.

教会大学的体育教学制度始于兵操演练. 圣约翰大学从1895 年开始将兵操列为必修课.组织童子军.规定每天清晨必须出操.每星期举行两次美国式会操.每周日早上做15 分钟哑铃操. .约翰年刊.记载“兵操之制.行于本校已久. 星期一、三午后四时至五时为操练时.星期五则有大阅操”. 次年.学校增设体育部[18] .为了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体育.圣约翰大学从1920 年开始对所有学生实行两年强制运动制度. 燕京大学规定女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周必须上两小时体育课.一年级每周还要多上一小时卫生课.如果在一个学期内请假6 次以上.该课程就没有学分. 男生大一时和女生一样.每周需要上两个小时的体育课.大二和大三的男生则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军训[12] . 金陵女子大学则规定学生在校四年体育均为必修课.体育不及格不得毕业.一二年级每周四小时.三四年级每周两小时[19] .

2.3.1.2 体检和体育竞赛制度

由于“借医传教”的原因.教会大学一般都设有医院.通过西医技术不仅可以处理运动伤害.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体检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12] . 圣约翰大学在20 世纪初规定.所有低年级学生每年必须体检两次.以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教会大学体育制度承袭了西方体育的传统. 卜舫济参考.纽约宗教人士. 等资料.制定了圣约翰大学“体育运动规范”:“运动会有其宗旨.比赛应遵守规则.比赛中要保持谦虚、待人友好.运动员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由裁判决定胜负.尊重胜利者.不嘲笑失败者.真正的运动员是不计较输赢的.运动员取得成绩后不能自负.”为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教会大学设置多种奖项.褒奖那些在校内外比赛中获胜的学生. 通过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的体育相关规章制度可以发现.教会大学学生的体育活动被安排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会大学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贯穿于个大学生活.

2.3.2 体育组织

体育组织是教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外体育竞赛的重要组织机构.分为校内体育组织和校际体育组织两个类别. 所有的教会大学都设有校内体育组织.主要负责校内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开展. 圣约翰大学在19 世纪末成立体育会.开展网球、足球和田径运动.举办班际比赛. 到20 世纪20 年代.几乎每项运动均有对应的体育组织. 据1934 年.圣约翰大学一览.记载.学校成立体育室及运动委员会.对组织管理、形式、人员构成都有明确规定. 1914 年.岭南学堂学生会操中以体育会的规模最大[20] . .体育会宣言.开宗明义:体操一门.遂为必修之科.而体育会者.更所以补体操之所不及.而收获犹大且速者也.莘莘学子.志趣远大.莫不踊跃练习.一洗文弱之耻. 正所以养成健全之体格.以为他日奔走国事.驰驱疆场之用[21] .体育会设1 名会长和4 名副手.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入会.学生每年交10 块钱作为活动经费.体育会组织各种活动和比赛.主要包括班级间、年级间、学院间的体育竞赛.培育公平竞争和团结争光的意识. 金陵大学也开设了“球队”等学生体育社团.

20 世纪初.圣约翰大学与南洋、东吴、英华公学四校共同组织中华大学联合运动会.这是上海高校校际体育竞赛的肇始. 1914 年.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之江大学、南洋公学共同成立了“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定期组织联合运动会及各种球类比赛.将华东地区的校际体育运动推向一个.华北地区影响较大的教会大学校际体育组织是1930年冬.袁敦礼先生和马约翰先生共同倡导组建成立的“北平五大学体育会”.马约翰和袁敦礼分任正副会长[22] . 成员包括燕京、辅仁、北师大、清华、北大等五所大学.组织开展校际体育竞赛.

2.4 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2.4.1 课外体育

教会大学的体育活动有校内、校际和社会三类.校内体育与普通学生体育运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从教会大学体育发展历史的进程看.教会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运动会———圣约翰大学于1890 年举办的第一届田径运动会. 20 世纪初开始.圣约翰大学针对普通学生陆续开展了18 项体育活动.并把全年分为网球、篮球、足球、垒球、田径五个赛季. 林语堂曾说“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了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23] . 20 世纪初.体育尚未被中国人接受.认为“举止不高雅”.而教会大学则开风气之先.金陵大学聘请体育专家马克罗为师范专科体育教授.体育运动在金陵大学得到普及.校园中最流行的是球类运动.福建协和大学开设了学生体育社团以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协和大学的学生社团列表中.除了艺术社、数理学社、化学社等.球队一项也赫然在列[24] . 辅仁大学则把体育课外活动纳入到体育课中.体育正课和课外活动都是每周两小时.从篮球、足球、越野跑、排球等任选一种.由体育教师组织活动.无故缺席者按旷课处理.另外.为增强学生体质.学校规定春秋夏三季每天上课前做15 分钟早操.冬季改为课间操. 齐鲁大学每周六下午安排篮球和网球活动.进入冬季后.篮球活动改为曲棍球.网球活动则停止. 金陵女大除体育必修课外每学期安排两项重点学习科目.如篮球加田径.垒球加体操等.每年秋天和春天举行室内运动会.而且每年五月举行户外体育运动会.对社会开放.女子体育的开展在当时传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是震撼人心的.带动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2.4.2 运动队和体育竞赛

课外体育、校际体育竞赛和体育教学作为大学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 教会大学引进了大量的西方体育项目.组建运动队.不仅在校内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而且开展了校际乃至国际范围的体育交流和竞赛.总体上看.教会大学体育项目以竞争性活动为主.最先引进校园的是足球、网球、篮球和排球.后来陆续引进了越野跑、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越野、棒球等项目.在早期的全国性和国际比赛中.代表各地、代表中国参赛的运动员多数来自教会大学.

在教会大学中.单以体育运动来讲.上海圣约翰书院无疑是最负盛名的[25] . 圣约翰大学于1901 年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足球队[26] .著名体坛元老马约翰就是其中的主力队员.圣约翰大学次年与南洋公学发起组织了上海第一次校际足球比赛.之后两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成为当时上海体育界的一件盛事. 1896 年.最早的华人网球运动兴起在圣约翰大学[27] . 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员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910 年在南京举行的近代中国第一届全运会上.圣约翰大学获得学校组冠军.1913 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华田径队取得的36 分中.有26 分是圣约翰选派的选手获得的.

不仅是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大、岭南大学等都十分重视体育运动队和竞赛.体育运动成绩卓著. 岭南大学的学生运动员参加了全部10届远东运动会.涉及的比赛项目包括篮球、排球、游泳、足球等.为中国队做出了贡献.金陵女大培养了许多优秀球员.如孙淑诠、章映芬、凌佩芬.既是排球、篮球高手.也是垒球投手. 校际和国际体育竞赛作为校际和国际交流的纽带.促进了新教大学和天主教大学、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中国近代教会大学体育促进了中国近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前文提到的校际体育组织的核心职能是组织校际体育竞赛. 从1904 到1908 年.中华大学联合运动会共举行了5 届田径比赛.1914 年.几所大学在苏州参加田径邀请赛.成立“华东大学体育联合会”.除南洋公学外.其他5 所为教会大学.该组织共存在13 年.举行过12届运动会.将华东地区的校际体育运动推向一个.

2.4.3 体育课

近代教会大学在建校之初并没有开设体育课.主要开展课外体育和竞赛活动. 进入20 世纪后.体育课陆续成为教会大学必修课程. 1921 年后.圣约翰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二年强迫运动制度”.将体育列为必修课.规定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参加. 齐鲁大学把体育课规定为必修课程.男生一周两次.在周四和周六下午.体育课的内容包括排球、棒球、篮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教会女子大学不仅注重知识教育.还将体育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在华南女子大学的科目中规定.体育教育包括:高等生理卫生学、学校体育教授法、游戏术、健身术等. 体育为1~4 年级必修课.金陵女子大学将体育设为1~4 年级必修课.体育课内容有徒手操、田径和球类.平时还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其他教会女子大学.如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也将体育列为必修课程. 教会大学重视女学中的体育教育.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教会大学注重体育活动的全面性.并不专为赢得校际体育比赛和培养少数学生运动员. 校际体育竞赛和校内课外体育活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强健体魄、完善人格”目标达成的最关键一环.体育场馆设施利用、体育制度施行、体育思想和价值观的辐射均伴随在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2.5 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基督教差会仿照西方大学在中国设置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其体育文化进行溯源.一方面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重视体育的直接理论来源[12] .西方的教育家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28] .将德育、智育、体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教会大学深受宗教教义的影响.基督教教义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重视体育的外部影响因素. “根据基督教的观念.人对身体有一种管理、经营、关怀而使之健康的责任”[29] .

2.5.1 教会大学体育文化发展深受大学校长体育教育思想影响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长几乎都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来中国传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体系和基督教教义的培养和影响下.对体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言而喻.

以圣约翰大学任期最久的校长卜舫济为例.他自1888 到1941 年共主持校政达52 年. 卜舫济的体育理念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和实践有直接而深入的影响.卜舫济认为教育的最重大使命在于“生命之丰富”和“性格之培养”. 他在.约翰声.杂志上撰文指出:“生命之丰富者.意为教育所以助人创世.学校所以教人为人.决非徒为谋生而设.”而“性格之培养者.意为超越个人物质与金钱之”. 为养成学生的优良品格.卜舫济非常推崇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人的智力与素养的提高.在体育运动中蕴含着拼搏、竞争、协作等西方现代精神[18] .“当夫隆冬之时.出户运动.或非人所乐为. 军式体操、步伐谨严.均其所难.然不知德育体育上实有裨益也. 运动一事.尤为有益. 无论其为得为失.皆足使人品高尚”. 在卜舫济看来.通过体育运动.强健学生的体魄.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竞争、团结、协作等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高尚品格.

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传承了基督教提倡体育的传统.他强调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的全面发展.他在岭南大学采取强制性体育措施.规定学生每天下午除参加体操外.还必须在户外运动一小时. 通过普及体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岭南大学把“健身强国”的体育精神作为“岭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岭南精神”是综合基督教的服务和友爱精神.主义的自由和平等精神.革命的爱国精神及健身强国的体育精神四种传统形成.[24]

2.5.2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精神文化传承的核心

“体育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有益于智力与素养的提高.还可以培养拼搏、竞争、协作等精神”“体育运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等充分体现了圣约翰大学的体育价值观. 辅仁大学体育一直坚持“体育力求普及.非以少数选手之训练.藉而光大学校之声誉.而求全体学生体育之平均发展”[24] 的体育价值观. 金陵女子大学秉承“女子服务社会需健全体魄”的理念. 1930 年.燕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举办一次比赛.燕京大学曲棍球队与南开大学足球队分别击败对方获胜.赛后两校学生共同庆祝.完美诠释了“拼搏争胜是尊重对手”“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的体育价值观. 教会大学体育只是西方体育价值观传播的缩影.从数百年前欧洲贵族学校“运动第一.学习第二”的口号.到文化课程平分秋色的数十种体育课程.西方体育文化注重的是体育的精神塑造作用.即所谓的“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

3 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产物.侵犯了我国的教育主权.但是它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体育的引进、传播和东西方体育交流.成为我国近代高等体育教育的先驱者. 在中国大学体育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教会大学体育曾经创造过辉煌.曾经为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客观的立场梳理教会大学体育文化遗存.客观评价其历史贡献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

3.1 近代体育思想的启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深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 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初创阶段.“羞于武夫齿”的文化现象和文弱之风在社会观念中占据统治地位.尤其对学校和知识分子而言.西方体育的竞争性和“尚武”精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义. 教会大学传承西方体育文化.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广泛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和活动.使西方体育文化最早被在校学生所接受.经过初期的发展.国立和私立大学开始接受并提倡体育运动.进而整个社会逐渐接受和认可西方体育文化. 因此.教会学校对近代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启蒙作用.

3.2 促进了体育理论研究

进入20 世纪后.西方体育理论水平呈现科学化的发展特点.教会大学开始根据学生的体检情况安排对应的体育训练. 以麦克乐(C. H. McCloy)为代表的教会人士不仅拥有丰富的体育实践经验.而且体育理论水平很高.主张从生理、心理、社会和个人等方面研究体育.麦克乐还在1921 年编制了竞技运动能力测验之用途及分数表、体育审定表、运动技术标准等.又于1924年指导东南大学师生进行了人体测定及身体检查、中小学男生运动测量标准、足球及篮球方面的标准测验等一系列研究. 金陵女大黄丽明的.生物动力学.、张汇兰的.运动解剖学.作为理论研究专著在全国范围传播. 西方教会人士通过引入和开展西方体育科学理论研究.开启和促进了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进程.

3.3 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引领和示范

在中国近代大学体育发展初期.国立和私立大学体育普遍落后.教会大学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入足球、篮球、网球、棒球等西方体育项目并通过校际交流等方式引入国立和私立大学.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外体育竞赛.很多体育活动面向社会.生动而富有魅力.尤其是校际体育组织成立后普遍开展的校际体育竞赛.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大学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以圣约翰大学与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之间的校际足球比赛为例.两校一年一度的足球比赛逐渐发展成为当时上海整座城市的一件盛事. 教会大学体育一方面丰富了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中国国立和私立大学体育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国近代大学体育在教会大学的引领下蓬勃发展起来.

3.4 促进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背景下.女子体育活动是受限制的. 教会学校认为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具有接受教育和参与体育的权利.给女子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提供空间.鼓励和引导女子参与体育活动.开中国女子从事体育活动之先河.促进了中国女子体育的发轫和开展. 教会教育在女子体育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的进程中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女子放足运动就是最先从教会学校开始的. 教会大学也培养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体育人才.如张汇兰、杜隆元、罗爱华等.

4 结论

从1882 年登州书院创立到1952 年教会大学被裁撤.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的发展经历了发端、巅峰和衰退三个阶段.研究从传承的视角重点探究了教会大学巅峰阶段体育.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层面挖掘、整理和展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概貌.

教会大学体育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近代体育思想的启蒙.促进了体育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大学体育的引领和示范.促进中国女子体育的发展.

教会大学提出了很多先进的体育理念.“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检查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注重培养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 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沉淀.体育在强健学生体魄、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大学在履行其人才培养职能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体育育人的综合作用.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连同近代教会大学.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和传承教会大学体育精神财富.将为新时期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大学文化建设[J].求是.2012(9):47.

[2]顾春先.邬红丽.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8):47.

[3]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20(5):12-16.

[4]陆灵艳.上海圣约翰大学立案问题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7:40.

[5]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广州体育志[EB/ OL].http:/ / www.gzsports.gov.cn/ public/history.jsp. catid=377&id=24467.

[8]熊月之.周武.“东方的哈佛”———圣约翰大学简论[J].社会科学.2007(5):147-163.

[9]芳卫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变革中的中国1880-1950[M].刘家峰.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175.

[10]艾德敷.燕京大学[M].刘天路.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96.

[11]德本康夫人.金陵女子大学[M].蔡路德.杨天宏.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53.

[12]高晚欣.王聪.高嫡.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活动的历史作用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4.21(5):18-19.

[13]金大校刊[J].上海档案馆.档案号235-3-263.

[14]圣约翰大学校史编委会.圣约翰大学自编校史稿[J].档案与史学.1997(2):5-14.

[15] 三联生活周刊.1879 年:圣约翰大学[EB/ OL]. http:/ /www.lifeweek.com.cn/2007/0514/18509.shtml. 2007-05-14.

[16]张天白.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不是“松江府娄县劝学会体操传习所”[J].体育文史.1991(6):59.

[17]赉玛丽.圣约翰大学[M].王东波.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

[18]金燕.圣约翰大学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J].韩国研究论丛.1998(S1).

[19]孙建秋.金陵女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

[20]李静波.梁恒.岭南大学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30.

[21]岭南学堂的内部印刷品[M].1904-1912:8-9.

[22]管玉珊.北平五大学体育会.北京市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北京体育文史:第一辑[M].内部发行.1984:22-23.

[23]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21.

[24]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25]郞净.近代体育在上海[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59.

[26]顾子筠.曾立潮头沪学府———上海圣约翰大学[J].科学中国人.2007(4):106-112.

[27].上海体育志.编篡委员会.上海体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216.

[28]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29]张云江.基督教关于身体的观念[N].中国民族报.2006-09-26(6).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体育文化和传承研究和教会方面的体育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体育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和实践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北欧的传播模式》
——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北欧的传播模式的研究当前,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如何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让中国文化更好地承担对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使命,是值得不断探索.

西方语言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互联网时代,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任重而道远 尤其立足于信息化洪流之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外来西方文化侵蚀之下,一些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设计
摘要现代设计的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 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的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 文章分别从中国传统文化的&ldquo.

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美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6 048摘要舞蹈作为一种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化,横贯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记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轨.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