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现代化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从现代化的眼光儒学经典《大学》人类精神修养的东方心理模式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现代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从现代化的眼光儒学经典《大学》人类精神修养的东方心理模式,该文是现代化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心理模式和儒学和眼光相关论文范文集.

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现代化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大学心理学论文大学生涯规划论文大学心理论文

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儒家经典《大学》,我也和大家一起学习,最近在中国佛协会江苏省佛学会开展了两次学习《大学》的读书会活动,又赴南京中山读书会举行了学习《梁漱溟东方学术思想研究》一书(注)的读书报告会,和大家研究了<大学》o但是也有人问我,这是儒家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理论,与我们今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儒家经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精神思想,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伟大精神思想是贯穿古今和观照未来的,如果他提出的儒家思想只是适用于某一历史阶段,那么他的精神思想是不会成为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代表的,而中华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中华民族崇敬孔子,奉他为“万世师表”,尊他为“至圣先师”爵他为“素王”,古人说: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名丘,号仲尼),由于孔子的思想可以观照未来;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准绳;可以提升人类生命的质量,可以代表宇宙自然法则,是提供了人类精神修养的东方心理模式,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用现代化的眼光,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儒学经典《大学》,我们会发现它与我们每个现代人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它就是人类精神修养的东方心理模式!

但是我们在研究儒蒙经典《大学》之前一定要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框架搞清楚,如果背景模糊的话,提出怀疑中华传统文化的人将不断产生,中华文化道统的形成和发展也将困难重重.由于几十年来人们对自己的国家的文化源头和背景是处于迷惑状态的,甚至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展出的中国历史文物也是从东周开始的,于是中华文化比其他巴比伦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不知要晚多少时期,这也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历史的教训是客观存在的,在“五四”时期(1 91 9年),疑古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对上古文化的思潮,当时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胡适博士和青年学者顾颉刚提出否定上古文化,得到了当时许多知识分者的支持,北京大学砍掉了上古文化的课程,人们认为上古文化是子虚乌有的神话,大禹是不存在的, “禹”是大虫的意思,孔子是否存在也是有争议的,当时的上层人士只是批评: “你们连祖宗也不要了吗?’’但并没有施加政治压力,实际上就是砍掉了中华龙文化的龙头,这是一次对文化道统的最残酷的伤害;接下来是1 966年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对整个中华文化龙的龙身进行了伤害,其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否定,而且改革开放已有很长时间了,国家耐宗教进行的恢复和发展,可是对儒家思想的恢复却比较滞后.在“’’时期,全国只有梁漱溟坚持“批林不批孔”,连著名的北大教授(儒家学者)冯友兰都投靠“”了,梁漱溟认为“脑袋是可以烧掉的,但思想是烧不掉的”,他坚持在文化大革命中写成了<东方学术思想概观》,自费出版了《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二书;而他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乌以风竟坐了十几年牢,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写《儒道佛三教史》和《性习论》, 而梁漱溟和乌以风都是“中国通儒’’马一浮的弟子(周恩来总理称马一浮为“中国通儒’’),马、梁、乌三人在民间(或者说“在野”,即没有在的大学)撑起了建国以后儒学的一片天,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是这一切,至今还没有被学界承认, 《人民日报》在201 6年9月1 1日登载的文章《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脉络与思想贡献》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的文章)认为新儒学的发展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时期的新儒学,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等;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新儒学,有冯友兰和贺麟、钱穆、东方美等;第三阶段只提“港台新儒学”,是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完全不提大陆的儒学发展;第四阶段的新儒学为改革开放以后的阶段,有杜维明、成中英、刘术先等,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大陆学界还没有意识到新儒学在中国大地一直没有断流,但它转入民间而不在,以马、梁、乌为主体的中国新儒学的代表是民间学术研究的国学大师,他们是在史无前例的压力下坚持儒学的研究创新的,他们研究做到知行合一,保持君子风范,继续发展儒学,那才是真正的新儒学的他们研究做到了知行合一,保持君子风范,继续发展儒学,这才是真正的新儒学代表和文化巨人.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儒学特别是真儒精神在目前的发展有那么困难!

以上我简单介绍了从“五四” (1919年)到文化大革命乃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儒学发展的史实和儒学大师们对儒学的传承,无论历史土的疑古派和怀疑派怎么否定儒学,孔子的思想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乌云或雾霾的遮挡而不存在了.历史就是在“一乱一治”的发展规律中前进,凡是反对、否定儒家思想的历史时期,社会就会出现衰世、乱世的现象;凡是提倡、弘扬儒家思想的历史时期,社会就会出现治世、盛世的景象.现在中国已经到治世、盛世,因此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由于几十年来人们并不了解真正的儒家思想.而且将儒家思想由于学界对儒家思想和真精神并没有说清楚,因此人们并不明白什么是真儒精神,而且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本来儒家经典提出的“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在实际中,人们却只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两点重要原因,一是人们不明白这“八条目”的核心思想,处于模糊状态或表面理解;二是人们方便地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金字招牌,挂羊头、卖狗肉,可以用“修齐治平”来标榜自己是儒家,而不用真的去实践儒家的思想,从而失去了儒家的真精神.这就是目前社会上对儒家思想的不理解和歪曲利用,作为提倡真儒精神的儒学传承者必须纠正这种现象.因此我们既要指正这种现象,又要提倡用现代化的眼光及科学的眼光来研究儒学,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高度的文化觉悟,也是一个儒学传承者的历史使命.以下让我们对儒家经典《大学》开始部分的“三纲”、“五步”、“本末’’以及“八条目’’,做一个初步的研究o(限于篇幅,我们可以将《大学》以后的部分放在今后逐步研究o)

(一) “三纲”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一这就是《大学》的“三纲”.

“大学之道”是说明儒家主张人应学习圣贤,合于天道,而《大学》就是告诉人们怎么成圣成贤,合于天道的一本儒学经典,《大学》是一门成就君子(大人)的学问.

①“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修炼的意思; “明德’’是指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灵性.一般人没有学过儒学,因此不知道在自己的心理意思层次上面还有一个灵性的层次,这个灵性层次要靠我们自己去开发、修炼的,而《大学》这本经典就是告诉我们的方法的.

②“在亲民”:亲民有二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说我们要找到自己的灵性和良知,亲民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灵性和良知,良知就是良民;第二种讲法,就是自己觉悟了灵性,就是应该去觉悟他人,帮助他人一起觉悟自己的灵性.

③“在止于至菩”:这个“止"可以是“达到于”,也可以是通过修炼“停止于”o“至善”就是我们的灵性,甚至于是与天接通的性天、天道,孔子说: “下学上达”,梁漱溟说: “心通宇宙”,也就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上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o

以上“三纲”讲了人生三境界,也就是贤人、圣人、天人三境界,古人说: “仕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义为读书而成为仕人,但仕人都希望成为贤人,而贤人都希望成为圣人,而圣人都希望成为天人,这是儒家思想的精神阶梯,因此“大学之道’’的第一步是“在明明德’’,如果一个人明了理,知道自己有一个灵性的良知,他就是一个贤人(好人;善人),第二步是“在亲民’’,如果一个人成了贤人(好人善人),他就会去帮助他人,觉悟他人,他就是一个优秀的贤人;第三步是“在止于至善”,如果一个人成了圣人,他就希望达到天人合一,与天接通(心通宇宙,感而遂通,下学上达)的境界.这是《大学》向我们显示的人生向上的三步境,o这就是“三纲’’.

(二) “五步” (第二段):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o——这就是《大学》的五步.

这“五步”是实现“三纲”的方法,但历来各有说法,但我以为儒学既然是讲实证修养的学问,那就必须从自己的实修,实证体悟来讲,而不是空谈理论,因此我的讲法是一定要结合我自己的体悟,我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学》,将自己的体会告诉给大家,和大家展开互动,这样的效果特别好!

①第一步: “知止而后有定”一一我是一个心理科学工作者,现代心理学指出,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的功能,也有抑制的功能.大脑神经可以指挥自己去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但大脑神经也可以指挥自己不去想、不去说、不去做.因此从小培养抑制功能,也就是培养自控力,由于从小没有培养良好的自控力,长大了也很难自控、自律.例如:那么多*污吏面对物欲金钱的诱惑,他们就没有自控力,其实不是不明白道理,就是没有自控力.老人到老了,失去自控力,也就成了“老年痴呆”o《大学》的五步中的第一步:“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知止’’就是“抑制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要走上修心、修行、惨炼的道路,要想成圣成贤,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抑制能力”、“自控能力”、“自律能力”,几十年来我学佛、学儒、学道,在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知之而后定”的境界,面对现实,面对各种思想观念,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我都有自己的“定力’’,不为所动,我又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达到守中(中庸之道),因此我认为“知止而后有定’’是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反复磨炼才能达到的.

②第二步: “定而后能静”…一我是一个修行者,早在201 0年-2011年,我在江西南昌浑圆山庄修炼时,由于磁场的感应作用,我曾经达到全身通电的效应,那是因为我与山庄磁场的感应,我拜我国著名养生专家王安平老师为师.有一次清晨醒来,我达到深静,发现自己仿佛变成一块床单,铺在床上,除了一点灵知,还在观照自己,身体也没有了,我想这就是入静状态的一种表现.

③第三步: “静而后能安’’…这里的“安”,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安心”、 “放心”、 “心安理得”,为了理解这个“安”字,我在学习佛学禅宗二祖慧可(神光)拜达摩祖师的故事时,颇受启发,忽然开朗.慧可(神光)问达摩祖师: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要求祖师为他安心),达摩说:“将心来与汝支”(你拿心来,我为你安).慧可(神光)回答: “觅心了不可得” (我找自己的心,可是找不到啊)o达摩说: “与汝安心竟” (我已为你安了心)!就是这段对话,平常人看了就过了,但我是一个修炼者,而且我对入静状态是有体悟的,因此以这个故事为参照,也就明白了,我们如果能保持这种“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也就是安了心,因此我理解了“静而后能安”的状态了, 《金刚经》说: “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说的“五蕴皆空”,也就明白了,能做到什么都不执著就是安心!

④第四步: “安而后能虑”…一这个“虑”字很难解,但是我根据《道德经》上说的:“绰(chan,舒缓)然而谋’’,则可以说“虑’’是天人感应.“绰然’’是坦然、自然之义,一个人把什么都放下了,就可以做到“感而遂通”,与天同步.对我来说,因为我是学者和诗人,常常在写作时达到“安而后能虑”的境界,很多灵感、智慧都是这时产生的.古人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的灵感、直觉、智慧大多来自与天的感应,因此我认为“虑”有感应之义.

⑤第五步:“虑而后能得”…一这个“得’’,也就是达到,达到什么?三纲的最后一纲: “止于至善’’,这个“得’’就是“达到”了灵性的层次,歼发了自己灵性、本性、天性,甚至“明心见性”,达到“自性佛”的境界.天人、神人、真人、圣人、佛菩萨等都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如果全人类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是世界大同.

通过学习《大学》的“三纲”、 “五步”,我们可以明白修炼的五种方法:①平时培养抑制能力(自控能力);②练习静功以达到深静;③做到明理,培养“不执著’’的观念;④培养“感而遂通’’的“天人合一”境界;⑤达到成圣成佛(明心见性)的境界.这就是我对《大学》五步方法的体悟和理解,和大家分享.以上是《大学》的第一段“三纲”和第二段“五步”,以下讲《大学》的第三段“本末”,以及第四段“八条目’’o

(三), “本末”以及“八条目”, (由于第三段涉及第四段“八条目”,故先讲一下上下的联系,至于详细讲“八条目”应在以后专题展开)o

“本末” (第三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八条目”(第四段): “古之欲明明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物有本末”——现在我对第一句话有了新的理解,“物有本末”中的“本”是指人们的身、心、灵生命本体中的“灵性’’,也就是指意识思维层次之上的更高一层的精神空间——灵性.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大脑具有三种机能,第一机能是管吃、喝、拉、撒生理功能,即是是痴呆儿也具备这种功能;第二机能是智力、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我们的各种心理特征,如思维记忆、情感、想象、意志、个性、性格等,这已分出功能的高低、强弱;第三机能是高于一般的心理品质的高度的自控力、判断力、决策力.预测力、灵敏、直觉、灵感等.具备大脑第三机能的人,都是有很冷静的头脑、很高的智商、甚至很高智慧的人.

这个大脑第三机能就已经接近人类身、心、灵的“灵性”这个层次,或者也可以说是“潜能”、 “智慧”,因为大脑第三机能是人类心理的高级层次,在人与人之间呈现很大的差异,这个层次的达到,一方面也要靠后天的训练、开发、修炼,另一方面“天赋”、 “遗传”

“天才”也是存在的.由此可见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精神确实具有比一般的生埋和心理层次更高的提升空间.有了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再来理解《大学》中的“物有本末”的“本”,就可以发现古圣贤早就指出这个“本”就是“灵性”,我们这才会对《大学》感到亲切,哦!原来古圣贤讲的经典与我们每个人有那么密切的联系,我们作为一个有上进心、有功德心的人怎么可以不学这部重要的经典呢? “物有本末’’的“本’’是指“灵性’’,它是我们生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的源头,它是人类生命体的根本,它也包含了人类的“灵魂”的潜能,而“灵性”这个层次因为是高于一般的意识思维层次的,因此这个“灵性”层次是与宇宙相通的,它能接受宇宙的能量,所以人们应该认识它、了解他、开发他、维护他、提升他,如果人们的“灵性”修炼到与宇宙磁场同一个频率,人们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就可以与宇宙磁场直接沟通了,因此古人说:“感而遂通”,梁漱溟说: “彻悟生命,心通宇宙”,孔子说: “下学上达’’,孔子的弟子子贡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o孟子又说: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o这里用透彻明晰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对“灵性’’的态度.因此我们在研究儒家学说时,不能不重视“灵性”o

以上我们讲了“物有本末”,说明“灵性”是人的更高精神空间层次,是“本’’,而其他的心理、生理层次只是“末”,或者说是人们的“灵性’’是“体’’,而心理、生理层次是“用’’,我们也可以再作一个比喻,人们的“灵性’’层次好比是种子,而我们的心理层次是树根、树干,而我们的生理层次只是枝枝、叶叶、花花、果果,没有种子,怎么可能有树根、树干、树叶、花果?因此说这个“本”,就是种子.这个“末”就是树根、树干、树枝、树叶、花果,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种子就说这棵树没有种子,因为树根、树干、树枝、树叶、树花、树果都是这个种子生发出来的.树种是看不见的,但它生发了树根、树干、树枝、树枝、树花、树果,但不等于树种不存在,因此我们在维护自己的生命本体时必须从维护树种做起,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的态度、完整的态度.所以曾子强调“物有本末’’这个自然法则,其实这个法则不仅包含了万物的成长规律,也包含了万物之灵的人的成长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个规律,人们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或者说成为君子圣贤和智者天人,或者具备更高境界的人,以上讲的是第三段第一句的“物有本末’’o

(2) “辜有终始”——这第二句话,实际上是为开启下面第四段而说的,因为第四段是曾子总结孔子的思想一一一以贯之的儒家核心思想而说的,在这里,曾子设计了一个儒家特有的精神修养的心理模式,这是儒学独特的心理模式,是别家别派所没有的,这就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格致诚正’’和"修齐治平“o我们现在将这“三纲”、“五步”和“八条目”以及《大学》这本儒家经典的其他内容确认为人类精神修养的东方心理模式,而且以“八条目“为核心思想,这个心理模式是儒家的真精神,它在我国创立,在我国传承得最久,最实用,最容易被国人接受,也最能吸引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士,它最能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东方学术思想,也最能引领世界文明走向新的境界一一世界大同.

“事有终始”是对第四段的八条目的程序作了的一个定格,这是一个符合人类精神修养的心理程序的定格,也就是说这个程序是从人的根本——心灵开始修养一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体现在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o第四段是先提出一个终极目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o这一段话的第一句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是“事有终始’’的“终’’,即终极目标.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圣人认为当每个人都能做到“明明德’’,那就是在全天下实现了世界大同,这是古圣人的理想,因此也就是先提出了目标,故是“事有终始”而不是“事有始终”,可见曾子写《大学》是为了说明如何做才是实现世界大同的正确步骤,这里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就是古圣人(包括孔子)的理想目标,这就是先说终始的“终”——就是在天下实现世界大同.

第四段的后半段才讲“事有终始’’的“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o “事有终始’’的意思就是要实现“天下平’’ (即世界大同),首先必须要“格物”,什么是“格物’’?按台湾版《学庸圣经》(吕祖注解)介绍, “格物”分为两层意思——“格心物”和“格身物’’, “格心物’’就是能做到自我观照木正之念,将“心物’’格去,成为圣人;而“格身物’’就是犯了错误,能自我改正,将“身物”格去,成为贤人.这是在成就世界大同这件大事,也就是这个终极目标的开始时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事有终始”的“始”——就是要在开始做这件大事时必须具备的精神修养的品质——“ 物”o简单的概括, “事有终始’’之义,是为了实现世界大同这个终极目标,人们必须从“格物’’做起,具备这个最初的心理品质(即“初心”)

(3)“知所先后”一一现在我对第三句话:“知所先后”也有了新的理解,这第三句话实际上是对八条目的秩序做了一个强调,也就是说这八条目的秩序,是不允许改变的:格物一一致知一专诚意一一正心一一修身一一齐家一一治国一专平天下.如果人们严格、精准、不折不扣地按程序办,就一定能实现世界大同.如果人们能这样办就是做到了“知所先后’’, (对于八条目的具体分析,我们将放在下一节课详细讲解,此处只能从略)o

(4) “则近道矣”——现在我对第四句话: “则近道矣”,也有了新的理解.这第四句话实现了实际上是从“道”的高度来肯定“知所先后”的重要性.周易日: “形而上谓道,形而下为器”, “一阴一阳谓之道也”,《道德经》日: “道是彖帝之先”, “ 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的规律)o这说明,在现象世界以外确有宇宙自然的场性力量在起作用,如果人类能按自然的法则行事.那就是与“道” (自然法则)相近、相合了.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准则,提醒人们按照道(自然法则)行事.曾子在《大学》中提出八条目就是按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一一从开发“灵性”开始,修身养性,开发智慧,开发潜能,希望人们能提升“灵性’’的层次, “灵性”的磁场.达到与宇宙磁场相应的天人合一的高度,最后达到世界大同的目标, “则近道矣”就是能够按照“道”的自然法则前进,最后可以实现世界大同(也就是“平天下’’)这个终极目标.

“则近道矣”,这句话中的“近道”,怎么理解?也是古来有争议的,首先“近道”不是“道”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近道”应该有一个向道的方向,这一点也是肯定的;而“近道”已经接近“道”了,这一点也是肯定的;而“近道”,一定也有与道相应、 “感而遂通”之义,这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这也可以说明儒家主张按八条目做就是学道、修道、近道的修心功夫,离将来成道也就不远了,这是我对第三段第四句话的理解.

以上是找对<大学》第三段这四句话的说明,这四句话可以概括为如下这段意思:

人的生命由身、心、灵三个大部分组成,因此人们应该以“灵性’’这个生命的源头为重, “灵性’’是生命的本体是人体,是人们的灵魂所在,是人们一切的心理活动如、和生理活动的本源,因此说“心灵”是“本”,为“体’’,而“生理”和“心理”为“末”, “为用”,知道了做一个人的最终目标和起始初心,以及其中必然的程序,然后按这个程序做,就一定能成功,这就符合了道这个自然法则,将来一定能成道!

(四)用现代化的眼光,也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研究儒家,迎接21世纪的新格局.

以上是我对《大学》第一段(“三纲”),第二段(“五步”)和第三段(“本末’’)以及第四段(“八条目”)的理解,当然以后还要对“八条目”展开更具体的专题,本次因篇幅有限,只能讨论到此.这是我几十年来学习体悟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对古圣先贤的真儒精神的传承.

有人提出儒学现代化的口号,但是这是一个时髦的口号,却并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认为用现代高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眼光来分析儒学的思想精髓,这是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的理解儒学的境界的.因为儒学是古圣贤用修炼和感应的方法达到天道境界,故孔子说: “下学上达”,而且现代高端科学理论和方法是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与宇宙磁场进行沟通的,因此二者的目标是相同的,磁场的振动频率也是相同的,同频共振是可以达到“天人合一”、“感而遂通”的.

现代高端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新的生命科学的发达,可以使我们用超越古人的眼光来看待儒家经典,因此我们可以用心理科学、现代哲学、生命科学以及宇宙物理学(量子力学)等角度和眼光来研究《大学》,我们会发现儒家思想的深刻性、久远性和实践性以及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我们会洞见人类生命的磁场是可以不断提升的以及整个地球的磁场也是可以伴随人类生命的磁场的提升而提升的,这就是世界大同可以实现的心理基础.而且我们已经发现有些高端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提升生命能量的磁场,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作为专题介绍和交流.

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比以前任何世纪更为复杂的多元化的新世纪.因此人类需要更大的智慧;等于十一世纪也是一个比以前任何世纪更需要和谐的新世纪,因此人类更需要大爱;二十一世纪又是一个比以前人类更需要选择正能量的新世纪,因此人类更需要正义正知正见;二十一世纪也是一个比以前人类更需要喜悦幸福的新世纪,因此人类更需要快乐礼乐;二十一世纪还是一个比以前人类更需要“中庸’’阴阳平衡的新世纪,因此人类更需要诚信(诚信是“中庸”阴阳平衡的基础条件)o由此看来儒家思想提倡的“仁、义、礼、智、信” “五常’’正是二十一世纪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修养条件.我们可以将21世纪需要的心理基础和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作一个对应:

(1)21世纪是和谐的社会——需要“大爱’’——对应“仁”;

(2)21世纪是正能量的社会——需要“正义正气正见”——对应“义”;

(3) 21世纪是喜悦幸福的社会——需要“快乐”——对应“礼”;

(4)21世纪是复杂多元化的社会一一需要“智慧”——对应“智”

(5) 21世纪是中庸阴阳平衡的社会——需要“诚信”对应“信”;

可见21世纪是一个需要高度的“仁、义、礼、智、信”的心理品质的社会,如果人们不具备高度的“仁、义、礼、智、信”的心理品质,那么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现代社会和世界大圃.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看问题,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科学是可以与古老文明发生共振的,21世纪是人类科学高度发达的世纪,也是中华古老文明被重新激活的世纪,因此开发人类的“灵性”、开发人类的潜能是当务之急,前面我们说的“仁、义、礼、智、信’’,按儒家的说法,这“五常’’就是发自于人的“灵性’’的特征,或者说这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就是人的“灵性’’的流露,因此人类智慧的开发与开发“灵性”潜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五常”中的“智”;人类爱心的开发与开发灵性潜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五常’’中的“仁’’;人类正能量的开发与开发灵性潜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五常”中的“义”;人类喜悦幸福的开发与开发灵性潜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五常中的“礼”;人类中庸诚信的开发与开发灵性潜能有密切关系,这就是无常中的“信”o由此可见,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二十一世纪的心理基础,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爱的世纪“仁”;是充满正能量的世纪(义);是充满喜悦的世纪(礼);是充满智慧的世纪(智);是充满中庸阴阳平衡的世纪(信),因此我们认为21世纪是人类灵性觉醒的世纪.只有觉悟了人类的“灵性’’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力本’’,人类只有觉醒了自己的“灵性’’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去实现世界大同.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高端科学发展的感召下,让我们用深邃的眼光来研究儒学经典《大学》,吸取其中的自然法则,将这些自然法则与现代心理学、现代物理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哲学、开发潜能的现代科学方法等结合,人类就可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人们更好地实现古圣先贤的理想和期望,使之落实于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万法合一、万教归一、天下合一,乃至实现世界大同,这应该是我们有志于学习儒家经典《大学》的本怀和大愿.

高琳写于 年5月27日于昆山

归纳上述,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心理模式和儒学和眼光方面的现代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现代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华龙有条文化根学习高琳老师儒家经典《大学》的体会
中华龙有一条龙脉,就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这条龙有一条根,就是数千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读了高琳老师撰写的两篇研究儒家经典大学的论文,第一篇是从现代化的眼光研究儒学经典.

《大学》八条目的逻辑分析
大学首章总结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且对于二者的关系,朱子认为“修身以上, 明明德之事也 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 .

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以《春秋》《大学》为例
摘 要谭嗣同对春秋的解读沿着公羊学发挥微言大义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展开,故而对春秋公羊传推崇有加 他认为春秋以维新为宗旨,书中的内容围绕着维新这个主题展开;春秋秉持“称天而治”.

《丑小鸭》的精神熏陶和成长催化的意义
摘要安徒生童话对引导儿童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人格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从坚持主张、主动追求、正视“残缺”、抵抗自卑……方面探寻作品的主题内涵,重温经典,感受魅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