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艺术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为脱窠臼一虚到底李渔剧作之虚构艺术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主题:艺术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为脱窠臼一虚到底李渔剧作之虚构艺术,本文是艺术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李渔和窠臼和虚构艺术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李约瑟难题论文领导艺术论文艺术教育杂志艺术期刊

蔡东民

谈及中国戏曲,人们都会注意到一个几乎共同和有趣的现象,即:中国古典戏曲的故事剧情,大多萌生于某些本事母题.用今人周维培先生的话讲,可见到“剧作之间是裔派承传的血缘关系”[1],即严重的本事化倾向.本事,多指原事、旧事.本事化,指戏曲剧作当中的人物、故事,大多曾见于史书、典籍,或者其他文艺形式,大体的故事脉络都有据可依,有案可查.

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有谓:

元人杂剧,其体变幻者固多,一涉丽情,便关节大略相同,亦是一短.又古新奇事迹,皆为人做过.今日欲做一传奇,毋论好手难过,即求一典故新采可动人者,正亦不易得耳.[2]

然而,在明末清初,杰出的戏剧家李渔,却以传奇剧本不重本事、长于虚构名扬天下.这是他的剧本之戏剧文学特征当中,颇为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李渔的传奇剧本,尤擅对历史古事的消化再融合,且有更多是不落窠臼、取材现实、推陈出新之作.他曾言: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古者,书籍所载,古人现成之事也;今者,耳目传闻,当时仅见之事也;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人谓古事多实,近事多虚.予曰:不然.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3]

《蜃中楼》是李渔传奇剧作当中唯一化用前人题材而撰成的一部作品.该剧系化用了元人尚仲贤根据唐李朝威著名的小说《柳毅传》创作的杂剧《柳毅传书》,以及元人李好古撰作的杂剧《张生煮海》之情节.《蜃中楼》巧妙地运用“蜃楼”这一特异的自然现象,以为全剧的贯穿线索,将所利用和借鉴的两部作品,缝缀得脉络缜密、浑然无痕,且人物、情节丝毫不显牵强割离之感.其对“蜃楼”布景的独特、精密设计,更使得该剧颇具观赏性,舞台效果极其光怪陆离和震撼.

比如在《蜃中楼》第五出《结蜃》中,是这样写明的:

预结精工奇巧蜃楼一座,暗置戏房,勿使场上人见,俟场上唱曲放烟时,忽然抬出.全以神速为主,使观者惊奇羡巧,莫知何来,斯有当于蜃楼之义,演者万勿草草.[4]

李渔不但对设计描绘得如此精准,而且还考虑到了剧情变化之后,这个景如何撤除的细节,他又写道:

二人暗上,一面放烟,一面撤去蜃楼介.[5]

可见其用心之密,谋划之深.只有这样前后关照周全,方可营造出海市蜃楼于虚无飘渺之间,瞬间便即消失,给人以人间仍有此等稍纵即逝的景致,人生岂不可叹之感喟之机.

胡适先生谈及李渔的传奇剧本《蜃中楼》时,也为他超群脱颖的编剧技巧所折服,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他写道:

李渔的《蜃中楼》乃是合并元曲选里的《柳毅传书》同《张生煮海》两本戏做成的,但《蜃中楼》不但情节更有趣味,并且把戏中人物一一都写得有点生气,个个都有点个性的区别.如元剧中的《钱塘君》虽于布局有关,但没有着意描写;李渔于《蜃中楼》的戏寿一折中,写钱塘君何等痛快,何等有意味!这便是一进步.……杂剧之变为南戏传奇,在体裁一方面虽然不如元代的谨严,但因为体裁更自由,故于写生表情一方面实在大有进步,可以算得是戏剧史的一种进化.[6]

李渔传奇剧本当中,由自己的小说改编而来的有四种,分别是:《比目鱼》(改编自《轻富贵女旦全贞》)、《奈何天》(改编自《丑郎君怕娇偏得艳》)、《凰求凤》(改编自《寡妇设计赘新郎 众美齐心夺才子》)、《巧团圆》(改编自《十二楼·生我楼》).如果换一种方式说的话,这是李渔自己的小说为自己的剧本提供了本事.

这些改编成传奇的作品,同原先的小说比将起来,篇幅都大为增加,因为需要增加大量的唱词和宾白来描写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件的原委,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令人觉得绘声绘色、鲜明形象.而且,情节的冲突都比小说中更加激烈强化.例如,《奈何天》中阙里侯最后由丑恶摇身一变为俊男,令三位美妇转而激烈争宠的情节,是因为有神明相助;然而,在原小说《丑郎君怕娇偏得艳》当中,只不过是因为三妇自己悟出来人生因缘天注定,相安到老才是宿命.经此已改,效果已是大不一样.

关于李渔传奇剧作在从自著小说改编的过程当中,一些主要的增加和删减情况,特列简表如下:

李渔传奇剧本中,一无所本、全然创新之作,所占比例最大,有五部之多,分别是:《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慎鸾交》.

其中,尤以《怜香伴》最为特别,李渔在剧中评述自己的这部戏时说“独有此传奇人未传”.该剧描写了一对女性同性恋的传奇故事,崔笺云、曹语花感情坚贞,互相爱慕,为对方害了相思病,她二人不但相约来世要做夫妻,而且在此生便有所行动,为了长相厮守,竟然毅然决定同嫁一人.事实证明,此等剧情,果然十分罕见,在其后几百年内,戏曲剧本效仿者甚寡.

对其他的全然创新之作,李渔曾多次在剧本中沾沾自喜地予以重申.如在《风筝误》中,有“放风筝,放出一本簇新的奇传”;在《意中缘》中,有“作者名言虚幻,看官可免拘牵”、“追取月中簿改,重将足上丝牵”;在《慎鸾交》中,有“传奇跌改葫芦样,洗脱从前郑卫腔”等等.

在《中国戏剧史》之附录《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一文中,周贻白先生针对此等问题曾恳切地说:

中国戏剧的取材,始终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很少专为戏剧而凭空结撰,独运机构者.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至于其他同一题材而作两三种形式写出者,更数见不鲜.虽未必皆出有心,自亦未脱窠臼.……在戏剧史的演进上,即凭这些剧本,也可以觇知其缺乏时代意义.……本事与体制的解放,应当是改革中国戏剧的先决问题.[7]

在此篇《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当中,周贻白先生从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杂剧传奇,直到皮黄剧;从《摘星楼比干剖腹》一直到《打面缸》,用了洋洋41页的篇幅,制表列举了凡308类这种“在历史故事上兜圈子”[8]的沿袭状况.可见,中国戏曲在本事取材方面的因袭之风,始终都是一个很难摒弃的弊端.这种因袭之风,不但使得中国戏曲的戏剧故事乏新可陈,而且限制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进而也禁锢了思想深度的开掘.

“虚则虚到底”[9],如此之多的原创作品集一人之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见李渔确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戏剧家.

参考文献:

[1] 周维培:《历史化·本事化·因袭性——古代戏曲题材综论之一》,《艺术百家》,1990年第2期

[2]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82,第148页

[3]《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15页

[4] 《李渔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22页

[5]《李渔全集》第四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229页

[6]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新青年》,1918,五卷四号

[7]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第622-623页

[8]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国剧场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第623页

[9] 《李渔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第16页

(作者系苏州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任编辑、戏剧戏曲学博士)

责任编辑 原旭春

上文汇总,上述文章是关于艺术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李渔和窠臼和虚构艺术相关艺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清代美食达人李渔如何优雅地吃海鲜?
关于吃鱼李渔不止是美食家,也是很关心生态的,在关于如何吃鱼之前,他表达了他的生态观点鱼的捕捞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比较少 原因在于鱼类的生殖繁育能力比哺乳动物强大 一只野兽最多也就十来胎,&ldquo.

李渔《闲情偶寄》的戏曲音乐思想刍议
雷东霞(中国音乐学院旅游管理系 北京 100101)【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剧作家和理论家,一生著述丰富,代表作品有闲情偶记笠翁十种曲无声戏…… 其中,闲情偶寄是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

李渔戏曲理论----以《闲情偶寄》为例
摘 要李渔是清初戏曲界的重要一个人物,在戏曲创作的同时,对戏曲理论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其戏曲理论则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 闲情偶寄集中代表了李渔的戏曲理论特点,由此.

论李渔的家班演剧与其积极影响
家班,即家庭戏班,是戏曲演出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由私家蓄养童伶,延师教习,专为私人家中演戏之用 家班产生于明代中期,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1188这与当时蓄乐风气的盛行是息息相关的 虽然如此,但蓄养家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