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十周年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与梦想绽放九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实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十周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0

梦想绽放九天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实,本文是关于十周年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成立和纪实和梦想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十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十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plc控制交通灯论文关于成本控制的论文梦想论文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姜 宁 祁登峰

飞天,一个美丽的名字,孕育智慧,昭示梦想.

几千年前,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与飞天相关的古老神话,浸润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流传至今.

两百多年前,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凝望星空发出感慨: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二十年前,古老神话的故乡,一群关注天空的人,因为这个美丽的名字汇聚在了一起.从此,北京西北郊外的稻田中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的飞控大楼;从此,世界航天领域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飞行控制任务的“神经中枢”,自1996 年3 月组建以来,北京中心以精确完美的飞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壮丽飞行.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单个飞船运行到多个目标交会对接,从地月转移到绕月探测,从环月飞行到落月巡视,从月地转移到再入返回……茫茫太空,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中华民族崭新的飞天高度;九天之上,一次又一次绽放出中国人追星揽月的梦想.

光耀苍穹

这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刻!

2003 年10 月15 日9 时整,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直冲九霄.09 时09 分50 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飞船精确进入预定轨道.此刻,浩瀚太空中,第一次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那一刻,北京中心飞控大厅里掌声雷动,一片欢呼!

为了这一刻,中华民族追梦千年,等待千年.

为了这一刻,北京中心从零起步,奋战7 年.

现任中心主任陈宏敏是中心成立以来历次任务的亲历者、见证者.回忆起当年白手起家、战天斗地的场景,陈主任依然历历在目、心潮澎湃.

1992 年9 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随后,围绕指挥控制中心的建设展开了长期论证.1995 年12 月,最终决定在原北京指挥所基础上建设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此时,距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发射的时间已不足4 年了.

“1996 年中心飞控大楼在北京西北郊外的稻田上破土动工时,我们没有一台现成用于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设备,没有一行可用的软件代码,没有一本完整的飞控方案.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担忧地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可能会因北京中心建设的速度而推迟.”许多老同志都回忆说.

中心飞控人就这样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一步步艰难地开始了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努力.

一批批建设者进驻,一批批测控专家汇聚,一批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了.怀揣同样的梦想,驻守同样的地方,他们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回设备联试、无数次方案讨论如同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在荆棘遍地的山路上披荆斩棘.

经过3 年多的艰苦努力,一个功能比较齐全、反应比较快捷、安全可靠性较高的现代化飞控中心初步建成.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第三个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视化测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实时定轨能力、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和清晰图像传输能力的现代化飞控中心.

1999 年5 月23 日,俄罗斯宇航局局长高布契夫在来北京中心参观时,连连赞叹:“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在短时间内创造出了奇迹!”

这一切,都为后来执行神舟系列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9 年至2008 年,10 年时间里,北京中心先后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4 次无人飞行、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3 次载人飞行任务.从神舟一号的无人首飞到神舟五号的一人一天,从神舟六号的多人多天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出舱,北京中心作为天地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用精彩完美的表现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飞控人精准的控制能力.

宇宙无边,探索无限.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北京中心逐梦苍穹的脚步越走越远.

2011 年11 月3 日01 时28 分,北京中心精确控制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九天之上惊世一吻,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完整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成功跨入空间建站时代的大门.

7 个月后,神舟九号将3 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入太空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对接.北京飞控中心在九天外的浩瀚太空,再一次将中国航天飞控技术推向新高度.

2013 年6 月,神舟十号搭载着3 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再探天宫.15 天载人飞行、航天员首次太空授课、绕飞试验,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北京中心以一系列精准的控制刷新了航天飞控领域的“中国精度”,开启了我国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大门.

牵引神舟,领航嫦娥.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同时,中国人还将目光投向距地球38 万公里的月球.2004 年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决定实施“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

历史再一次选择了北京中心.

2007 年11 月7 日08 时34 分,北京中心精确控制嫦娥一号进入环月飞行轨道,我国拥有了第一颗月球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迈进“深空时代”.

2010 年,北京飞控中心牵引嫦娥二号卫星再次演绎高精度奔月绕月,并拍回高分辨率全月图.完成这一使命后,北京中心控制嫦娥二号继续向深空进发.在精确的控制下,2012 年12 月,嫦娥二号飞越距地球700 万公里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获取了清晰的光学成像数据.此后,北京中心引领嫦娥二号飞离至距地球1 亿公里的深空,创造了我国深空探测新纪录.

时隔三年.2013 年12 月2 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搭载着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升空,14 日21 时11分,北京飞控中心以完美精确的控制,引领嫦娥准确降落虹湾,玉兔号月球车顺利登上月面,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北京飞控中心又一次在太空镌刻下中国飞控的新坐标.

2014 年10 月24 日,随着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成功发射,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的序幕正式拉开.8天时间,北京飞控中心精测妙控,牵引飞行试验器完成了绕月自由返回的征程,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从月球轨道再入地球、以半弹道跳跃方式高速返回的任务目标,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完成探月航天器回收的国家.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16 年,20 岁的飞控中心又肩负起新的使命,迎来了新的挑战.这一年,北京中心将连续执行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三次重大任务.

苍穹无边,追梦无限.

历史的回声告诉我们——

中国航天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北京中心一个新的篇章正在打开!

妙控九天

航天的高度,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高度.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到嫦娥5T 再入返回, 20 载筑梦太空的飞天征程中,北京中心凭借创新的智慧、精准的飞控,一次次刷新着中华民族的太空高度.

2005 年10 月17 日,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地面.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北京中心计算出的飞船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420 米,预报精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绩归功于载人航天器的精确返回控制技术.这是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安全成功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曾经是制约我国载人航天测控技术发展的关键.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经过上千次的试验论证,北京中心的科技人员开创了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方法,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了任务总体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飞船轨道精度是载人航天飞行控制的关键.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初期,北京中心运用高精度时间与坐标系统、大气密度计算模型等技术,使飞船定轨精度优于百米量级,取得我国近地航天器定轨30年来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历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交会对接是当今航天领域飞控复杂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两个重量极大的飞行器,在茫茫太空中以比还快数倍的速度飞行,要完成无缝对接,难度好比百米之外“穿针引线”.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轨道测量或计算稍有偏差,就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困难再大,难度再高,中心飞控人脑海里却只有一句话:一次成功,百分之百成功!

心有多高,梦想就能飞多远.

2011 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中,面对技术状态之复杂前所未有、风险难度之大前所未有、控制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北京中心迎难而上,一举突破了“强约束条件下的轨道相位精确控制技术”“基于状态的飞行控制自动规划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为牵引天宫和神舟太空相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京中心科技创新团队再次挑战航天飞控新高度,他们一边与时间赛跑,一边与困难鏖战,通过优化轨道控制策略,突破掌握了精确轨道控制技术,实现了控制精度百米量级到十米量级的飞跃;他们创新“飞控系统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的理念,研发了飞控协同工作程序自动生成模式,实现了飞控计划运行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他们研究出在不同控制目标模式下的状态规划和优化设计算法,突破了远距离导引最优控制策略及轨道重构技术,实现了在较高太阳辐射流量和地磁扰动情况下,远距离导引控制精度高出指标1 个量级,大大提高了航天员和飞行控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艰辛的付出终会化为成功的欢欣,他们凭借亲手创造的一项项中国航天测控新奇迹,确保了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

追逐梦想的脚步不会停歇,飞控人永远在路上.

在近地空间向深空探测的征程中,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对航天飞控无疑又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38 万公里的遥远距离,北京中心要控制探测器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首次月面巡视探测、首次两器协同控制和巡视器遥操作每一件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每一项技术都是崭新的,每一次控制都是高难度的.作为此次任务决策的指挥控制中枢,北京中心立足自主创新,及早准备、科学统筹、集智攻关,一举攻克并突破了高精度月面视觉定位、月面巡视动态规划、巡视器行走控制、巡视器可视化操作与控制和多体制深孔干涉测控数据处理5 项关键技术,为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千流汇聚方成海.北京中心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是由无数小的技术突破汇聚而成;每一次重大跨越,都是由无数扎实的步子叠加而成.

他们研制的应急逃逸救生控制系统,能在11秒内完成对逃逸火箭模式判别及切换指令发送,并在23 秒内完成数据注入任务,确保火箭异常时航天员能够安全应急逃逸.

他们创新了对飞船轨道舱的管理模式,在国内首次将轨道舱管理系统建立在微机操作平台上,不仅灵活简便,同时还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他们自主开发的可视化系统,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数字建模技术,采用实时数据驱动的方式,使远在太空的飞行器和月球表面的探测器近在眼前,一举一动,真实呈现,为掌握任务细节,做出决策判断,提供了直观依据.

他们创新研发的注入数据快速会签验证系统,将上行注入数据验证时间从120 分钟缩短为50 分钟,极大地提高了任务规划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一个个创新成果,一项项技术突破,闪耀着飞控人的追梦九天的智慧,也进一步激发了飞控人对创新制胜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思考.

近年来,北京中心秉持任务激发创新,创新驱动科研,科研服务任务的发展理念,在创新科研机制和科研攻关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创立型号任务团队制度,提高任务备战效率;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对核心课题集中预研攻关;整合科研资源,鼓励学术联合,鼓励领军人才强强联手;开放交流共享,定期举办“技术创新专题讲座”、和“博士论坛”等活动拓宽学术交流渠道;建好用好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科研平台;着眼未来任务需求,强力推动iGMAS(国际GNSS 监测评估系统)分析中心和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信号处理中心等新型测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

重大任务牵引和科研创新机制的紧密融合,激荡起飞控人梦想和智慧的双翼,成就了中国飞控的一次次飞跃和荣耀.

据不完全统计,成立20 年来,北京中心创新突破了“高精度轨道控制、交会对接控制、地月转移控制、跳跃式返回过程预报与引导”等22 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控关键技术,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4 项、一等奖2 项,国家发明专利奖4 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 项,其他部委级科技奖200 多项.

万无一失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从20 年前扛起飞天旗帜的那一刻,北京中心飞控人一直念兹在兹的只有一句话: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虽然只有短短四个字,放在心头却字字千钧,落在手头却千头万绪.

2015 年9 月,在中心举办的一次主题访谈会上,面对几百名科技人员,中心陈宏敏主任反复强调、念念不忘的不是辉煌和荣耀,而是中心成立以来在任务中发生的四次典型质量问题,是中心传承不断的“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试验作风.

回首走过的路,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仿佛就在眼前.

1999 年11 月21 日,由于对飞控“点频”问题认识不清和软件设计的缺陷,导致神舟一号第15圈返回时的控制参数注入失败.返回控制参数注入不上,意味着飞船将不能正常返回.情况万分紧急,飞控大厅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科技人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查找问题原因,商讨应急措施.所幸,他们抓住了第二次补注机会,首飞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3 年6 月17 日,在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演练中,飞控大厅突然出现了图像话音中断问题.此刻,距正式太空授课只有最后三天时间,如果解决不了问题,导致太空授课推迟或无法实施,将会造成极其负面的政治影响.北京中心顶住了压力,两天两夜不眠不休查清了问题,成功保障了太空授课40 分钟正常的全球直播,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风采.

历史教训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虽然这一个个令人胆战心惊的事件没有成为真正的事故,但是极大警醒了中心飞控人,也让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和“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试验作风深入飞控人的血脉.

为强化质量管控在科研试验任务中的生命线作用,2008 年,中心启动GJB9001A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一年后中心又启动软件成熟度模型GJB5000A 体系建设,先后取得GJB5000A 二级资质、资质.2013 年,中心在以往质量管控经验基础上,充分借鉴六西格玛、绩效评价、软件成熟度模型等现代质量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任务分阶段,阶段定事件,事件设流程,流程有控点”的管控理念和“优化体系、巩固基础、强化管控、确保成功”的工作思路.2015 年,中心大力推行质量管控“双向透明”方法,按照“梳理业务、制定流程、识别控点、对应标准、明确证据、细化内容”6 步法,有效解决了质量体系建用脱节的“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了体系要求与具体工作的结合融合,得到质量外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适应高密度、高强度、高难度任务新要求,近年来,中心认真总结历年来组织实施载人航天任务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编制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飞控工作流程规范》和《载人航天任务长期管理飞控工作流程规范》,大幅提升了任务准备和实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同时,中心狠抓试验任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中心、型号和操作三个层面严格审查、严格放行、严格流程,有力推动了科研试验任务从策划、设计、对外协调到系统联试的顺利开展.

“航天无小事,成败系毫发”“成功是差一点点的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的成功”在北京中心,这些标语随处可见.对飞控人来说,速度与效益、质量与安全,是不可偏废的工作标准;“严慎细实”“精益求精”是不可或缺的试验作风;“问题归零”“战前双想”是不可忘却的制胜法宝.

2012 年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前,在现有的定轨模型和轨道计算策略经过演练反复检验、完全满足任务要求的情况下,年轻的轨道专家张宇仍孜孜以求地研究探索更加精确、更加高效的轨道确定技术.他说,我们飞控人就要做到精之又精、准之又准.经过潜心研究,张宇结合数值积分方法和高精度力学模型,研究出多种不同测控条件下的飞船轨道计算策略,创造性地解决了飞船短弧段轨道计算技术,确保飞船在入轨后5 分钟内计算出初始轨道,计算精度和速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

得益于严格的质量管控和良好的试验作风,成立20 年来,中心从来没发生过任何影响任务的重大事故,在圆梦飞天的征程中,他们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

情满太空

飞天梦想永续,飞控初心不改.

伴随着手指划过键盘,一条条绚丽多姿的飞天轨迹横空出世,带着飞控人对宇宙的憧憬、对梦想的向往,勾画出天地通途,飞架起地月长虹.

就这样,他们已走过20 个年头.

20 年风雨沧桑,多少回仰望星空,多少次热血沸腾,多少个忙碌身影,一代又一代飞控人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迈开成长的步伐,激荡圆梦的欢腾.

翻开一本记载中心20 年追梦历程的画册,目光掠过那一个个熟悉的场景,凝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中心党委书记林玉南心绪久久无法平静.那些燃烧的岁月、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仿佛就在他眼前.

中心副主任李剑在备战神舟一号任务时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放弃老家西安优越的生活、上升的事业,毅然来到北京偏僻的郊区,在简陋的宿舍里,先后攻读了几十本测控专业技术书籍,系统学习了多种编程软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任务准备期间,他的脑子里永远写满了问号,向专家求教时,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有时问得专家直皱眉头.靠着这股子韧劲,李剑一点一滴积累起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一步一步成长为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的飞控专家.

航天飞控是高难度、高风险的事业,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细心和毅力.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轨道专家唐歌实在验算受非球形引力造成的摄动力影响时,发现两套程序计算的摄动力在小数点后第六位出现了差异.为查找原因,唐歌实3 天3 夜没有合眼,把十几页的推演公式、上百页的实施方案和两套程序,反反复复核对、比较,最后终于发现是在不同的编译系统下,对一个数开平方处理时产生了微小差异,原因找到后,他又会同其他科技人员集智攻关,迅速拿出了解决方案,保证了神舟五号飞船在运行轨道上的实际轨迹同理论轨迹完全吻合.

在北京中心,有两个“军”的故事广为流传.

神舟五号任务准备的关键阶段,轨道专家突然发现自己脖子上长了个疙瘩,领导劝他到医院检查一下,但他怕影响任务,一次次地拖延.神舟五号任务圆满完成后,他被医院确诊为淋巴癌.当他荣立一等功的喜讯传来的时候,他刚刚做完手术躺在病床上.中心领导前去看望,他紧紧拉着领导的手说 :“神舟五号任务成功,航天员安全返回了,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

还有一位负责遥控软件开发的专家叫欧余军,为了编一套严谨、合理而又完美的软件系统,几乎倾注了所有精力.他架起行军床,吃住都在机房.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机台上打个盹,醒来接着干.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欧余军终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机台上.当他从病床上苏醒过来时,不顾医生劝阻,强忍病痛赶回机房,一只手支撑着自己的腰部,一只手敲击着键盘

有一首歌唱得好:花红柳绿的时候,你不会想起我,我在远方默默闪烁

在北京中心,有太多这样默默无闻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甘洒热血的人.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备战期间,轨道专家李革非意外脚部骨折,只休息了短短六天,就打着石膏、拄着拐杖返回工作岗位.同事们见她坐在轮椅上汇报轨道控制方案都很感动.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她休息的那几天里,就已把卧室当成办公室,上身斜靠着床头,受伤的脚垫在被子上,身边满是演算的草纸.软件专家崔晓峰为了早日开发出一套功能丰富、运行稳定的仿真系统,连续奋战十个昼夜,终于拿出了“多任务仿真平台”软件.任务完成后,他未做一刻休整,又连续作战,开发出了“通信保障系统”,并顺利通过专家组的测试评审.神舟十号任务准备期间,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邹雪梅记录问题的笔记本用完了一个又一个,却没有逛过一次街,没有为自己添一件新衣服.一次次反复验证,一次次*重来,她带领团队先后拿出了10余个版本、长达百万字的飞控实施方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一代飞控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年轻一代飞控人.

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期间,总调度杨彦波,因出现在镜头中的俊朗外表而被网友称为“天宫神八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当时才25 岁的年轻人的抽屉里,长年放着两种药:咽喉片和健胃消食片.作为总调度,他要用响亮清楚的嗓音与所有的海内外测控站点和相关单位对话,咽喉片便是他保持嗓音的常用之物.而健胃消食片,则是这一久坐不动岗位的必备药.他说 :“吃一顿饭要吃得很饱,因为不知道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

年轻的轨道控制专家刘勇为了实现高精度定轨,从基础的时空坐标框架做起,反复揣摩每一个细节,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工作到深夜.有一天晚上,他在机房加班验证一个新的算法,不知不觉忘了时间.等他结束工作后已是深夜两点,这时才发现值勤人员已经锁了机房的大门.他索性又返回岗位继续工作,等到天蒙蒙亮时才趴在电脑前睡了一会.长年的专注和不懈努力,让刘勇在我国历次探月工程任务中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在嫦娥二号任务中,刘勇先后攻克了非对称降轨、轨道平面机动和轨道拼接等难题;在嫦娥二号拓展试验中,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逐级微分改正法的平动点轨道设计方法,实现了国际上首次从月球飞往日地系平动点的飞行控制.一系列闪光成绩的背后,是长年的呕心沥血,虽然年纪轻轻,但刘勇的头发却花白了不少

嫦娥三号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赵凤才有一个习惯是半夜跑步.他说,每次加班到半夜12 点左右时都会犯困,出去到广场上跑上几圈,既锻炼了身体,又抖擞了精神,回到机房还能再干上几个小时.在两年多的任务备战期间,赵凤才用平均每天近十五个小时的工作强度换来了20 余万字的飞控总体方案,17 本多重保险的安全应对方案,231 套故障应急处置程序.这一本本方案和一个个程序,就像一道道安全防护门,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

腾飞的事业,像满天的繁星,召唤着飞控人迤逦前行;又像绵柔的春雨,滋养着飞控人茁壮成长.

成立20 年来,中心着眼提高核心竞争力,以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为两大主干方向,通过完善“引人”“育人”两个机制,搭建“重大任务锤炼”“博士团队引领”“人才服务保障”三个平台,高效推动了中心人才成长,锻造了中心人才梯队.

对林玉南来说,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看到一位位知名测控专家在这里成长起来,一个个年轻的技术创新群体从这里涌现出来.目前,北京中心已拥有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00 多名,博士生和研究生近300 名,形成了以50 名博士为主体的高层次创新团队和由80% 年轻人构成的青年英才团队,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双百计划”培养对象、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名科技精英.

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站在20 年岁月的指针上远望,辉煌已属于过去,荣耀在前方召唤.空间建站、探索火星、载人登月,一个个计划已列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日程.在充满希望的壮美天路上,飞控人誓将中华民族的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

责任编辑/ 兰宁远

摄影/ 李 楠 于 涛

上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成立和纪实和梦想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十周年本科毕业论文十周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平凡的岗位,希望有快乐的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谢雯教授访谈记
东来谢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组长,科技部863计划评审委员,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所长白雪涛净水器空气净化器价值日益凸显
10 月18 日,由赛迪研究院、中国电子报社主办,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协办的2016 中国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行业峰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霍尼韦尔、飞利浦、三星、美的、3M、沁园、松下、LIFAai.

毕业之前,让梦想绽放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谈到毕业,很多大学生感叹年华虚度 其实他们不缺梦想,缺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完成它的执行力 正是有感于此,暨南大学的学生陈裕明和他的团队发起了一个名为“毕业之前&rdquo.

聚焦智能建筑绿色全国智标委十周年工作会议北京胜利召开
近日,2018 年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十周年工作会议暨智能建筑绿色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领导,全国智标委委员、观察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