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民歌类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与蒙古民歌九首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民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6

蒙古民歌九首,本文是民歌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跟蒙古民歌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民歌论文参考文献

鲍尔吉·原野

诺恩吉雅

蒙古女人的名字多如繁星,人们偏偏记住了“诺恩吉雅”.这几个字像玉兰花瓣,漂在老哈河上.这个名字芳香地漂过来,芳香地漂远.也许有一天,诺恩吉雅的名声会超过老哈河.河会断流,会改名,但没人能改诺恩吉雅的名字,就像没人能改这首歌.在我的家乡,祖先留下的美好的地名被改变了,昭乌达盟改为赤峰市,哲里木盟改为通辽市.所谓改,是把昭乌达和哲里木从地图上抹掉,慢慢地,后代遗忘了它们.就像只记得符拉迪沃斯多克,忘记了海参崴.

这是一首姑娘出嫁、想念故乡的民歌.多少年来,男人唱这首歌,女人唱这首歌,跟出不出嫁没什么关系了.《诺恩吉雅》跟诺恩吉雅的父亲德木楚克道尔吉是奈曼王爷的弟弟无关,与诺恩吉雅嫁给东乌珠穆沁王爷的长子包德毕力格也无关.这首歌是敖汉民歌抑或奈曼民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在歌中听到“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秉性温良的诺恩吉雅,出嫁到远方”.是的,这首歌的主题不是河,不是马,甚至不是诺恩吉雅,而是远方.远方对蒙古人来说是他们祖先去过的地方,是祖先让他们去的地方.远方没有路,砾石和沼泽等待着每一个冒犯它们的人,暴雨和骄阳是远方的宴席,铅灰色的浓云封闭了地平线.蒙古人和蒙古马没有家,远方才是他们的家.这首歌的旋律摇曳,像灯花一样摇曳.有如诉说家史.游牧民族的家史没刻在山崖上,山崖是被他们远远甩到后面的石头.他们的家史在歌里.歌声记录的并非哪一个人的家史与谱系,它是民族史.歌声记录山的名字,河流的名字,还有比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民族的集体情感,譬如遥远,譬如悲伤,譬如对父母的爱,譬如马.许多人因此在《诺恩吉雅》这首歌里找到了回忆的出发点,这是讲述亲人与往昔的口气,是由目光描绘的有关故乡的图画.谁都知道这首歌悲伤,但情愿接受它的悲伤并把自己的悲伤加入.就像世上有一个湖,人把脚浸到湖水里会感到悲伤.许多人情愿站在湖里,体味悲伤.如今草场被侵占,羊群的毛绒里落满煤灰,草原和“草原”这两个字正在风干,它最终要去的地方只能是辞典.歌声让人愈加悲伤.

诺恩吉雅坐着牛车从敖汉旗老家嫁到了东乌珠穆沁草原,就像风把一颗草籽从河的南岸吹到北岸.没人看见草籽在天空飞,也没人知道草籽在北岸生根发芽,长成一株什么样子的草.它只是草原上无数草中的一株.诺恩吉雅万万没想到人们世世代代歌颂她,唱她的名字和她的故乡.这是怎么了?这首歌一共有36段歌词,以河水、大雁花朵比兴,回环往复.最后一句是一样的——“诺恩吉雅出嫁到了远方”.有人说,这是一位给诺恩吉雅家放马的马倌创作的歌,他暗恋着诺恩吉雅.恋人远嫁,忧思无尽,以这首歌疗伤.马倌的故事只是诺恩吉雅传说之一种.无论马倌的恋情也好,诺恩吉雅思乡也好,歌里面有什么东西让我们反反复复歌唱呢?其中一定有一种可以叫作现代性,或民族性的东西藏在旋律里.它像一株不起眼的草药,受伤的动物在荒野里找到它,咀嚼它,让创伤愈合.我们唱这首歌,是我们心里缺这首歌.唱的时候我们用耳朵捕捉到一个东西,把它补在心里的窟窿上.它是什么呢?第一段歌词:“老哈河水长又长……”第二段歌词:“海青河水长又长……”我在歌词里找不到这个东西,也不知道旋律的哪一部分可以打心灵的补丁.但我的心知道,唱一遍,心里的凹地便平复了,注满了泉水.因为这首《诺恩吉雅》.

蒙古当年强大过.它过于强大,它的后代们倾心于歌咏弱而美的歌,如女儿出嫁.正如一些当年软弱的民族,到后来倾心于高唱强大的歌.被风吹到河流对岸的草籽,一定不是随随便便长在什么地方,它要去找属于自己的土地.正像许多蒙古男人在唱《诺恩吉雅》的时候会流下眼泪,他被神明打动.在流泪的背后,他身上的血液渐渐沸腾了,因为远方,因为蒙古语说出的“岸”,或者还有一些化学性的因素,那就说不清楚了.说到这儿,我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鄙视那些在档案上改民族成分的假蒙古人.在这样的歌声里,他们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他们的心是一个倒扣的碗,而蒙古人的心里有草原、马群和一触即发的民歌的水库.当歌声倾泻时,他们的眼泪也滚滚而下.此时,假蒙古人正装模作样地鼓掌.

小黄马

听完哈扎布唱的《小黄马》,思绪还在往前跑.汉人说余音绕梁,此音约为古琴或昆曲,旋律音韵团在屋子里,环环缠绕,如新沏的茶叶漂在水上.《小黄马》不绕梁,它被哈扎布送到广阔无边的草原上.听歌的人跟着小黄马回不来了.小黄马一边吃草一边走,伫立在远处,如苍茫中的一座低矮的塑像.《小黄马》把听歌人的思绪带到它吃草那个地方.马低头吃草,鬃发流泻而下,覆盖在烟叶色的宽大修长的颈子上.它的马蹄淹没在尖尖的草里,身上血管凸起的筋肉弹动.如果马尾不摇,马则如一幅剪影,那么安静地置放在草原上,仿佛变成了一棵树.吃不完的草在它脚下铺到天边,天边的云脚和草色模糊一片,草随地势起伏变成浅绿、深绿甚至锡白色,黑鹰俯冲下来捉自己的影子.

哈扎布用他的长调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他还没说小黄马蹄子旁边有花瓣弯曲的蓝色马兰花.河流簇拥着云的倒影远游,被溯流而上的野鸭子冲散.这些画面只是哈扎布歌声中的一部分.往东看有这样的场景,往西看还有另外的场景.哈扎布的《小黄马》是一个观光隧道,我们坐在他歌声的木轮勒勒车里看见了夏季的锡林郭勒草原的风景,东乌珠穆沁和西乌珠穆沁尽收眼底.

哈扎布的歌声停止了,人的思绪还在草原上漫游.如同那匹边吃草边走的小黄马,它也不知自己走了多远.哈扎布的歌声停下来时,我常常想,此刻哈扎布在那头干吗呢?他也许在录音棚里擦汗,喝一口水.他脚踩着厚厚的羊毛地毯,面前是一支立式麦克风.对面玻璃窗里坐着戴耳机的录音师.他的歌声停止了,听他歌唱的全体人员不知所措.我在美好的歌声停止之际也会不知所措,不知接下来该怎样生活.录音的人呆杲地看着哈扎布,不知说什么好.语言与歌声是无法对话的.除非你唱着说,但你没有哈扎布唱得那么好.

更多时候,我觉得哈扎布坐在他的故乡——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达布希勒图苏木的草地上唱这首《小黄马》.他还唱《四季》《老雁》等古老的民歌.牧区的早上,不光青草有香味,露水也有像白桦树一样的香味.白云在天边已经站好队.前面的云藏在地平线的杨树林里,后面的云还在山后等待.百灵鸟先于哈扎布展开歌喉,羊群从圈里走向草场.草原那么宽广,但羊还是迈着小脚,挤在一起走,咩声此起彼伏.哈达布在自己家的毡房前唱起《小黄马》.一瞬间,草原比已往更广阔.羊群、云朵甚至大片的草场都搭上了哈扎布歌声的飞毯,向远处飞升.牧区的早晨,奶茶在锅里滚沸之后,大地把白雾散开,这时候仍然少一样东西使这里不像牧区,那一样东西正是哈扎布的歌声.哈扎布的长调从牧人的喉咙里,现在从手机里唱出来之后,牧区的一切才齐全.

《小黄马》唱了什么,竟如此神奇?它没唱金戈铁马,也没唱泰山黄河,只唱了牧马人眼里一匹小黄马是怎样地可爱.这是一首很小很小的歌,歌者把它放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歌唱,带动了四面回声.哈扎布唱小黄马近乎赞美自己的恋人,他的眼里空无一物,只有这匹马.除了长调,我不知哪种音乐样式以膜拜并欢喜的情感赞美一只动物.哈扎布在唱马的时候,唱出了蒙古人全部的生活.他的歌声真正称得起响遏行云,真假声并举,明亮与喑哑并存.哈扎布独自创造出一种节奏型,疾徐开合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听这首《小黄马》如同云层变幻,一拨云追赶着另一拨云.云头在天空站立,继之瓦解为平川.光线从云间刺入,俄而浓云闭合.哈扎布声可裂帛,可穿云裂石,可让河水倒流.世上所有的歌声都随着旋律与节律向前走,哈扎布的歌声却有另一番景观,像花瓣在枝头摊开手掌,像小鸟绕着松树飞,似云朵在天空欲进又退.这是一团一团的歌,像云彩.他用他的嗓子给我们搭了一座浮桥,让我们看到了他所看到的东西.在《小黄马》里,不止有马,还有马吃草的草场,有更远处的山峦与河流.好的歌曲,旋律的感染力一定大干歌词,演唱的感染力要远远超过旋律.

蒙古民族为什么要诞生一个哈扎布呢?他用歌声深刻细微地为我们描绘了蒙古,然后他远去了.这位高寿辞世的老人临终前几年说:“每当想到死,我心里就很高兴,像一个骑着马兴高采烈幽会情人的.”哈扎布走了,我们还在他的歌声里转圈儿,像蜜蜂钻进一座琥珀穹顶的宫殿里飞不出来,不知道哈扎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像绸带在山坡上飘飞.唱着唱着,他走了.我看到牧区于苍茫伫立的马,特别是黄马的时候,觉得它们在想念哈扎布.草原空旷,让人、马、房子甚至山都显出孤单,《小黄马》的歌声停止后,让人更加孤单.

牧歌

蒙古民歌进入世界殿堂的旋律有多少,我没有详细的统计,能够确定指认的一首是《牧歌》.

《牧歌》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这是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这是一段可以用西方音乐语言叙述的记忆,这个旋律(也可以叫素材)注定是一块宝玉,被小提琴的乐曲琢磨成欧洲民族能够体味的音乐雕塑.《牧歌》里一定蕴含着巨大的内容.

我们在指认它的内容之前,先感受到它的旋律极为简单.那是贝多芬与舒伯特式的简单.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如果用数学表述,它不是微积分与代数,是两位的加减法,有着以孩子的手搭出一个积木般的简单.《牧歌》的旋律只有四个乐句:第一乐句是一个梯式的、单纯的上行;第二乐句差不多是对第一乐句的重复,但上行变为平缓的行进;第三乐句陡然下行,显示长调常见的结构方式;第四乐句仅仅回应了第三乐句的呼唤,然后结束了.

它竟然这么简单,如儿歌一般纯洁,旋律的创造者像儿童一样无所顾忌.这四个乐句可以分成两句问答,一、三乐句是问,二、四乐句是答.而所谓“答”,也没有歌曲常见的对位或发展.第二和第四乐句的“答”是轻轻的.而在其他歌曲里,答句恰恰是重的,而且是延伸地行进.这里的答句仅仅是对第一、第三乐句的回声——像山谷的回声一样,渐弱渐远.

它不像一首歌曲,而像一个人的梦幻所见,像还没成形的雾.可是,谁说晨雾不美呢?夏季的晨雾如沁出绿色的白玉,像仙女下凡之前的铺垫.然而晨雾并不具备具象,音乐术语叫没有旋律性,但我们都目睹了晨雾并被它营造的氛围所迷惑.《牧歌》就是这样,它不遵从歌曲作为曲法的法则.法则是宝贵的,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结晶,但极少数天才作品却在法则之外诞生.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法则的产物,当然他们也有作品脱离法则而横穿出世.如果让一位作曲家分析《牧歌》,他摸不到这首曲子的门道在哪里;可以感受它的魅力,却发现不了它的技巧支撑.它的第四乐句完全不呼应第一乐句,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就这样了,唱不唱随你,真是没办法.《牧歌》不仅简单,而且随意,仿佛当年唱这首歌的牧民对这四个乐句有别样的安排,这完全可能.这首歌,不过是有一天有一位蒙古牧民在草原上唱歌,被记谱者安波听到了.安波在后来出版的《东蒙民歌》这本小册上诚实地注明,这是一首民歌,自己是“收集者”.不像一些骗子,把自己说成是曲作者.

简单是大作品的特征之一,用流行的话叫至简,意思一样.然而,大凡音乐都不简单,简单不了,要起承转合,要按照旋律的动机去发展,不复杂不成其为曲子.然而大作品仍然简单,这不是作曲者自信不自信的问题.我们根本找不到民歌的作曲者,我们只知道最初唱(创作)这首《牧歌》的是一个蒙古人而已,而且他不是赤峰市境内数量巨大的改族一汉人改的蒙古人.这个人唱歌的时候有可能在忧伤,也可能在欣快,更多的可能在无所事事.他唱出之后,将其打磨完善,再唱,唱好多次.如果——这很重要——这首歌很好听,其情感对演唱人很重要的话,就有更多的人传唱.这些人指的是几代人,边演唱边加工修改,完全没有顾虑.东乌珠穆沁的民歌传唱到克什克腾旗完全有可能变了风貌,但是,所有的传唱者(加工者)都会趋向于把它唱得简单,使之容易流传,而情感愈发突出,却不会考虑作曲法.

这首歌在简单的旋律里包含的巨大的内容在哪里呢?从小提琴独奏和无伴奏合唱中可以听到的是,这首歌唱的是辽阔.前两个乐句如天上的流云,一朵追逐着另一朵飘向远方;后两个乐句描绘地上的情景,碧绿的草原与天空对应,天空铺展到哪里,草原就延伸到哪里.所以在第二、第三乐句之间会感受到一些断裂,因为第二乐句在追随第一乐句,是它的回声,在说天之辽远.而第三乐句是关于土地的起句,跟唱天空的情感不一样.这首歌唱出了辽阔,也唱出了丰饶,这是说广度.它的深度在于唱出蒙古人崇敬天地、热爱草原的宁静的心.

乌尤黛

旋律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有的旋律适合人声演唱,有的旋律适合乐器演奏.如果一段旋律兼有两种特性——喜欢唱它并演奏它,这一定是一段让人回味不已的好旋律,如《圣母颂》,如哈萨克民歌《燕子》.《乌尤黛》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我尝试以作曲法的原理分析这首民歌.分析它旋律的发展动机,分析它的织体与对位,结论是分析不了.它是天成之作,圆满无憾,不具备供人分析的马脚.玉能分析吗?珊瑚能分析吗?如果你能分析玉,你就能仿制玉,但那是不可能的.你能制玉,上帝做什么呢?即使一段旋律,你仍然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圆润的、散发光泽的苹果.苹果身上没有供你钻进去探查的洞,苹果也不附带苹果说明书,但你照样吃出它的香甜同时没办法洞悉它为什么香甜.《乌尤黛》就是一个芳香的苹果,它有多香甜,就有多悲伤.民歌就是这样,情歌更是这样.它把人用语言说三天三夜还没说清楚的相思之苦用四个乐句就表达清楚了.清楚什么?听者从中听到了一个被爱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的悲苦与甜蜜.相思跟坐牢不一样,黄连搅入蜂蜜里,同时尝到苦与甜,而坐牢只有苦.当然,相思与坐牢也有相似处,他们都被关进一个屋子里走不出来.囚徒住在石屋里,门上着锁.相思者像蚕一样被自己密密麻麻的思念困住了,没有锁也出不来.

“想念你呀受不了,啊嗬咿,乌尤黛啊嗬.半夜起来把白马刷了一遍.想念你呀受不了,啊嗬咿,乌尤黛啊嗬.半夜起来把青马刷了一遍……”

这是《乌尤黛》的第一和第二段歌词,是一个在爱情中恍惚困顿的男人心底的呼喊.然而他的呼喊不狂躁,只有深情.他在单相思,他所念者并非他在远方的妻子或未婚妻,我们只知道他在思念这个名叫乌尤黛的蒙古女人.而乌尤黛在哪里,长什么样子,多大年龄,爱不爱他,我们一概不知.从歌声中猜度,可能乌尤黛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人在想念她.单相思,在艺术作品中可以结出美丽的果实.单相思者并没有尝到爱情的蜜汁,也没有丝毫赢得这场爱情的把握,却坚定地以全部心血建造乌有的天梯.其纯洁(没办法不纯洁)与痴愚可以制造美的艺术品.在他那里,爱的全部原材料不是洞房,也不是顾盼与香吻,他心里只是她的容貌和她的身影,甚至只有一个名字——乌尤黛.这个名字的三个音节构成并推动着他的爱.因此,“乌尤黛”这个名字在这首歌里回环反复.他唱这首歌的全部动机只在让“乌尤黛”从口唇中间反复出现.

“想念你呀受不了”.受不了比睡不着更痛苦.一个人被架在燃烧的火堆上能受得了吗?但他是很安静的人,半夜起来把白马刷了一遍.半夜里能做什么?只能刷刷马.马是蒙古人的伴侣和朋友.白马一定洞悉主人的痛楚,它以温良的、长睫毛的眼睛注视着主人的脸和脸上的泪.说到这里,听歌的人或许不解,他这么想她,为什么不表白?为什么不去找她?这是讲逻辑,而爱情是不讲逻辑的.我们知道这个半夜刷马的人深爱乌尤黛,却不知他长什么样子,多大年龄以及财务状况.他只有爱和马,其他我们一概不知.人世间,爱情号称美好,但比其他事务更注重功利,想爱很难.相思者刷完马稍得安稳,又一波相思袭来,他只好起身刷另一匹青马.这个男人有两匹马,时不时刷一遍,都在半夜.

我们要谈谈这首歌的旋律啦,虽然用文字描述旋律十分笨拙.此歌起首即进入高音区域,然后递减,又上升,再减,结尾乐句以低八度音符结束.低八度的尾音在等待上升音符的召唤,因此第二段歌声顺理成章地浮现,如同歌唱者起伏的心绪或者叫呼吸.气呼出去,自然要吸进来.那个高高在上的高音音符正是乌尤黛,她美丽直至不可企及.这四个乐句的联接玲珑婉转,如同有轴,像巴赫的曲风.

这首歌以其深情委婉得到琴家的喜欢,许多马头琴演奏家喜欢演奏《乌尤黛》,听上去更加深情.更深情的还有第二段歌词:“如果我是一只蝴蝶呀,落在你的衣领子上天天看着你.可惜我不是蝴蝶呀,眼巴巴看着你走远……”

多么绝望,多么美.

达那巴拉

西方的音乐和诗歌里面有一类体裁叫“悲歌”,如赖内·马利亚·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吉他曲《悲伤的西班牙》.他们所称的悲歌并不是哭哭啼啼,实为真挚恳切,不一定涉及丧乱.悲是人类最坚定的情感之一.在佛陀看来,世事无常,悲意正在四处弥漫.人生里面,最悲莫过生别离,两个人活生生地、水灵灵地分开,他们心里却知道这已是永诀.

《达那巴拉》是一首悲歌,平静的旋律和歌词里隐藏着巨大的悲伤.艺术感动人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用平静揭示悲伤.科尔沁的民歌长于叙事,《达那巴拉》也是这样.歌中说名叫达那巴拉的男子(丈夫)动身当兵,与女人(妻子)金香话别.俩人难舍难分,以榆树柏树作兴,以莺歌鸟儿为喻,说出别离的大苦,结尾虽有一个虚拟的重逢,但谁都能听得出他们从此天各一方.

旧时代的男儿当兵有几个完身还乡?马革裹尸常常是他们的归宿.军阀杀来杀去,流的是士兵的血,而无论哪一方的士兵,在糊里糊涂地拼杀之后,常常糊里糊涂地战死沙场.打仗的士兵,是处在人生最好时期的青年.他人生的任务原本是孝养、种地、放牧、传种,一直活到老,战争扯断了他们生命的钟表,与家人从此阴阳两隔.赴死男儿生别离,最难割舍是妻子.他们分开,相当于看到把一件件绫罗绸缎拿出来扔进火堆里烧掉,美好之物化为灰烬,不仅痛,还有无奈.两口子在一起过日子,是平民的愿望,而战事像风一般坚定吹来,不顾及百姓的愿望不愿望.悲从此处生,悲歌也由此唱起.

“榆树啊柏树,假如真的烂掉根啊,剪子翅的莺歌鸟儿,要坐到哪里歌唱?稀罕过思量过的达那巴拉哥哥,今天投军要去远方.啊哈嗬,(我今后要)看着谁的面庞度时光?”

这一段歌词是我的直译,是这首男女声对唱歌曲里面女主人公金香的歌词.我十分赞赏歌词直译,其中有细微的刻画与感受.金香诀别亲人有一肚子话要说,说不出来就哭,这是女人本色.但艺术不是哭术,它要由远至近,由物及人抒发情怀.金香自比莺歌鸟儿,她说烂了根的榆树柏树自然要倾倒,小鸟儿要坐到哪里唱歌呢?显见她心目中的达那巴拉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她不过是树上歌唱的小鸟.歌词有四处惹人怜惜:金香自比莺歌鸟儿,给鸟儿赋以动态——剪子翅,玲珑可爱.君不见,飞来飞去堂上燕,不都是翦翦而飞吗?小鸟翅膀一张一合,被金香称为剪子翅,民歌多可爱.对树上的小鸟,金香说它坐着唱歌.鸟在枝上从来站着,它的短腿和尾巴让它坐不了.但说“坐”更显安逸,像过日子一样,宽大的榆树柏树就是一个家.达那巴拉在金香眼里是什么样子呢?英俊伟岸这些词是现代文人形容男人的皮相之语.我们不知达那巴拉是什么样子,金香只说这是一个她“稀罕过,思量过”的人.那么,两人的亲昵就不必说了,比莺歌鸟儿与榆树柏树的关系还要好.稀罕在东北话里有情人亲昵之意.蒙古语的“三森”是思量,是回味,也表亲昵.就是这样一个哥哥却投军了,金香说,以后她眼睛看着谁的面庞度过时光呢?此旬是歌中最为沉痛之语.夫妻过日子,过的是什么?过的正是对方的脸,看这张面庞渐渐到老.白头到老,说的不止于头发,是看着对方的面庞自然而然变老.一个人如果在家中看不到伴侣的脸,她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金香唱的四句歌词,解释起来却要哕嗦几百字,实在是民歌信息量太大.它字里行间有许多意味让人品读不尽.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基,一个民族的语言有多生动,他们的文化就有多鲜活.如果哪个民族的语言变得板结,词不达意,除了假话空话说不出别的话,说明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生了病.

达那巴拉唱的第二段歌词是对金香的回应:“榆树呀柏树,假如真的烂了根啊,剪子翅的莺歌鸟儿要到山里去唱歌.你亲亲的达那巴拉哥哥,今天动身去当兵.啊哈嗬,明年开春三月里,告个假回家来看望你.”明年开春,达那巴拉能回来吗?不知道.但歌就要这样唱,谁忍心让这么好的女人心里不抱有希望?有希望的莺歌鸟儿会一直把歌儿唱下去.

东泉

远看,晨雾中的山林好像是从牛奶里长出的青苗,牛奶几乎淹没了这些绿色,让树木显出矮小.晨雾散了(说散也不对,雾在阳光和晨风里渐渐稀薄了),树木高大耸立,露出森林世界的规模.岩石上结着一如远古遗留的苔藓,松树的树皮浑似裹着被雨水淋湿的皮革的铠甲.更薄的雾气从枝叶缝隙斜入的光线里升腾,不知从哪个方向传来清脆的鹿铃.

这是敖鲁古雅夏季的清晨,养鹿的鄂温克人开始了童话般的一天.把这样的生活称为“童话”有一点矫饰,山林民族的劳役摆脱不了苦和累.然而他们纯洁,在山林里生活的民族如同依靠树与泉水生活的飞鸟和马鹿,没有对大自然的信任是活不下去的.信任是爱,是把谋略限制到最小程度,让生命依赖大自然的智慧.这样的人纯洁,信任并依赖大自然的人大都纯洁.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心境与都市人群相比,近于童话,虽然“童话”里包含着大自然残酷的洗礼.

被大自然锤打并塑造过的人有自己的一套心智和语言,他们心里装的好东西都不可用金钱衡量,比如月亮与泉水.他们信任并依赖月亮、泉水、露珠、青草和山峰,他们觉得人生的意义和终极目标都可以在大自然当中显现.除此之外,他们不需要其他目标.这样的人纯洁,他们的眼睛仿佛被泉水洗过,会用爱的目光看待自然和人.当下,人用爱的目光看人不太容易,用爱的目光看待爱情都有困难.

用爱的目光看待爱,是美的源头,也是纯洁的源头.

我听了鄂温克民歌《东泉》之后,生发出这些感想.其其格玛演唱的这首歌曲把我强行带进大兴安岭,走进鄂温克人生活的森林中.其其格玛唱得多么美,然而这些美像月光在流淌的河水上躲躲闪闪,看得见却看不清.美和我们捉迷藏,它一会儿在天上,一会儿在泉边.或许还在树林的风里,在夜间活动的小动物的眼睛里.歌中唱道:“哎呀,看那天上光明的月亮,照在了东泉边上猎人的身上吧.我侧耳听到远处清脆的鹿铃声,是不是心上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呢.让我的想念变成哗哗的泉水,随着你的身影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位女孩子思念情人的歌.爱情就是这样,有情人由花想到风,想到把花香送到情人鼻孔,看到月就想这一片月色刚好照在情人身上.月光普照万物,但姑娘唯独想到它照在自己情人的身上,唯有他配得上这样的皎洁.她的情人是猎人,鄂温克的男人个个是猎人.猎人在哪里?姑娘将他放在最美的地方——东泉.月光下,最美的地方不是草地与山冈,是泉水边.不要问猎人半夜在泉边做什么,美的入自然要到美的地方去,这是心的需要也是歌的需要.姑娘把猎人放到泉边,然后怎么办呢?好的歌诗从来都是动静相宜.月亮、猎人和泉像雕塑一样静谧.姑娘接着唱道,她“侧耳听到林中清脆的鹿铃声”.动起来了,在如霜的月色下,鹿群和它们的主人从林中走过来,这是另一幅动感的美景.都市人连鹿都见不到,更不要说看到鹿从月色下的树林走过来.歌曲并非要唱这番美景,而是鹿铃引发了她的心跳——是不是心上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呢?这怎么办呢?谁有什么好办法吗?歌词后两句写得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好:姑娘想变成泉水,随着猎人哥哥和鹿群,伴着他们的身影流淌.

被这样的歌打动,与其说歌词意境美,不如说这个民族的心灵美.这是被大自然干淘万洗过的心灵,如人类的童年,稚嫩纯真.

《东泉》的旋律优美静谧.用“静谧”形容旋律似乎词不达意,但除了静谧,找不到其他词汇再现这首歌对月色和泉水的描绘,还是静谧.如果歌声能唱出大自然的静谧该有多好,比那些嘈杂的、雄壮的歌更合天理.静在物理学里是个相对概念,指声音对人耳的影响.静谧的美学内涵是什么呢?它包含真,静里没有虚假,所有虚假都在动中.静的美学还包含了纯洁.纯洁是真的伴生物.其其格玛的歌唱里收纳了月光、森林和泉水,还有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猎人,他随着鹿铃行走在月色里,身旁是静静的,从未停歇的,流淌着的泉水.

达古拉

达古拉是蒙古语当中的动词,也是名词.动词意谓“领着”,名词是人名.名叫达古拉的人一定是一位女孩子,父母让她再领来一个弟弟.由此,牧区也有“胡达古拉”这样的女孩名字,与汉语人名中的“招弟”仿佛.

民歌《达古拉》是一首男人唱的忧伤的情歌,达古拉是歌唱者心中的恋人.她带给思念者的并无甜蜜,只有忧伤.

歌中唱道:“东北面的天际涌起了乌云,是不是要下雨?(我的)心里七上八下,是不是又要跟达古拉分离?”

我在巴林右旗的索布力嘎采访时,听一位牧民讲巴林人的方位凶吉.他说东北方向不好哇,说着就唱起了《达古拉》:“东北面的天际起了乌云……”我闻言不禁哈哈大笑.

由乌云猜到下雨,继而想到了分手,渗透着恋爱者失恋的苦.世上最苦的不是黄连,也不是黄柏,这些姓黄的草药都比不上失去恋人更苦.失恋是精神疾病之一种.得病的人因失去恋人进入被遗弃的强烈的孤独之中,做不了自己的主了.医学表述约为:患者承担判断力的大脑额叶停摆,他不能对哪管是细小的事物做二选一的决断,这是很痛苦的病况.他爱的人离他而去,却占据了他情感与注意力的中心位置(焦点),使他无力与外界有效交换信息.换言之,他被强迫思念一个人,做无用功,但无力改变现状.抑郁症不正是这样吗?是的,抑郁症的诸多病状中有此一种.患者还会把他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与中心事件(失恋)联系起来,陷入更深的迷惑.

因此,这首歌听上去充满了忧伤.然而,这并不是失恋的人或变成抑郁症患者的专有歌曲,对科尔沁人来说,这是家乡的歌曲.歌中的情绪恰好适用远离家乡的人思念家乡.科尔沁那么多的土地被张作霖的黑衣军抢占,蒙古人被赶到沙漠腹地.开鲁、奈曼、康平、霍林河两岸当年不都是丰美的草原吗?最后变成耕地,连哲里木的地名都被剥夺弃用,变成了通辽.科尔沁人能不悲伤吗?有人笑话科尔沁人的蒙古语方言太土,掺杂汉语太多,然而他们的土地情结更深重,他们唱的《嘎达梅林》有极大的苦难的感受.每家分到一万亩草场的呼伦贝尔牧人知道吗?当你的一万亩草场最后变成50亩只能种玉米的耕地时,牲畜不能养了,草原没有了,你的歌里还有辽阔的意境吗?

歌的第二段唱道:“西北边的天际起了乌云,是不是又要下雨了?我的心里翻腾不安,是不是要和达古拉分离?”这一段歌词与第一段相仿,只是乌云从东北转到了西北,风向变了.但他断定,不管哪边天际起了乌云,达古拉都会离开自己.

B调的副歌是这样的:“雏鸡若是飞走了,草丛从此空空的.好姑娘达古拉若是出嫁呀,(我的)心里从此空空的.”歌词中的真理(如果有真理的话)一般都在副歌里,“空空的”说出了失恋人的失助、委屈与无处诉说.心理学证明,失恋者体验到的实为恐惧——恐惧失去,对恐惧发生恐惧,以及恐惧自己承担不了这份恐惧.这番话说得有些生硬,但只能这么说了.就情感而言,只有纯真的人才会遭这份罪,流氓们生发不了这样的感受.世上一些独特的痛苦是专为忠于爱情的人所准备的,事情就是这样,没办法,而前仆后继的失恋人仍然可以排到东北及西北面的天际.劝他们回头并没有道理,向他们的纯真致敬好像也不对.我们庆幸我们没失恋吧,像平原上的人们庆幸不会遇到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危险.

《达古拉》的旋律非常好,简单而强劲.用“强劲”形容旋律不是笔误,是说这首歌的主旋律可以生成一首交响曲的主导动机.你听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斯美唐纳的交响曲都有一段支撑性的(强劲的)来自民歌的主导动机,民歌和民族情感成全了作曲家的大作品.蒙古民族不缺歌手,然而缺少优秀的作曲家.我听过的以蒙古民歌旋律为作品内核的交响曲有《嘎达梅林》(辛沪光作曲)《森吉德玛》(贺绿汀作曲),他们是汉族老大哥和老大姐,蒙古族作曲家还在成长中或他们父母的孕育中.

我们等待从草原深处的蒙古包降生的婴儿长大为大作曲家,把我们的民歌变成让人类共同享有的交响乐曲.

四海

这是一首酒歌.

酒,是蒙古民族乃至北亚民族生活中的大物品.他们的民歌中离不开祝酒与赞美酒的曲目,当然祝酒和赞美酒也可以融合在一首歌里.从《四海》里面听得出蒙古人手端酒杯眉开眼笑的样子,他们常常唱“金杯呀,银杯呀”,事实上没几个人见过金杯,我活这么大岁数也没见过金杯.他们情愿把最美好的东西依附于酒,因为酒以其美好实在应该躺在同样美好的黄金的杯子里,继而,进入心情美好的喝酒人的粉红肉质的胃肠里.

虽然《成吉思汗大扎撒》里规定蒙古人不得过量饮酒.在古代,蒙古人是战斗种族,白天或黑夜随时可能遇到敌方的袭击或去袭击敌方.酒,作为麻痹人类中枢神经的化学药品会让使用者愚蠢起来.当年成吉思汗饮用了来自西域的蒸馏酒(白酒)后曾感叹世上竟有如此让人心怡又夺入神志的液体.故下谕“我的子孙不得过量饮酒”.但是(历史历来被“但是”所改变)世上既然有酒,而北亚又是那么地冷,蒙古人仍然会喝上一点点酒.能喝750毫升白酒的人,一顿喝500毫升不算过量吧?况且他们早已不战斗,夏夜里偷袭他们的是蚊子而非塔塔尔人的骑兵.冬天的敌人是风雪.哦,说到风雪了.蒙古高原的风雪比战争更严酷.最寒冷的日子,譬如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下,风与雪一并而至,那里见不到长城以北悠然而至的雪花.有人唱“我爱你,塞北的雪”,简直是疯子.七八级的风和雪搅到一起,如上帝之鞭抽打大地.公路上的汽车不幸抛锚了,不足十分钟,雪已经把车埋起来,很可怕.牧民赶羊、赶牛、赶马回家,看不清一米之外的物体,但仍然要把羊群、牛群、马群赶回家.牧业生产是一项十分残酷的工作.不要把话说远了,回到酒里面.这时候,身处严寒的牧民从怀里掏出一个焐得热乎乎的锡制扁酒瓶,拧开盖,自嘴倾倒液体若干,咽下入肚.此液体大部分成分是水,但是其中含有溶解于水中的乙醇,俗称酒,蒙古人谓之“阿日黑”或“哈日阿日黑”(黑酒).呜,这个东西(酒)喝下去之后,咴,它对人的体温调节系统和主管情感的神经系统产生了奇妙的影响.或问:是什么让一个人没当上佐领、章京、扎萨克依然喜笑颜开?是什么让亲人朋友在他眼里熠熠发光?是什么让牧人在风雪里放牧淡定自如并把这种生活持续下去?是“哈日阿日黑”.对此,酒即使起不到根本作用也起主要作用.酒有神明啊,连汉朝的汉人都说:“何以解忧?唯有社康.”杜康不是肚糠,是杜大工匠发明的未蒸馏的米酒,比“哈日阿日黑”度数低,多饮亦醉.

于是他们赞美酒.

《四海》这首歌唱道:“像西海的水一样清澈,像葡萄叶子一样柔嫩,由于缘分坐在一起的朋友们啊,我在歌声中举着了酒杯(献上这样的美酒,请你们饮用).”

蒙古人喜欢海(达莱),他们把大湖或美好的水域或甚深智慧都称之为海,如元大都的北海、南海、中海叫海而不叫湖.歌中的“西海”是一个虚拟的水城,那里水质清澈,酿酒甘甜无比.像古代的蒙古人没机会遇见海洋一样,我以为他们也未必见过葡萄,但蒙古人像喜欢海一样喜欢葡萄,有一个蒙古部落就叫“葡萄”(乌珠穆沁).他们来自蒙古国境内的葡萄山.

这首歌把美好的海水和葡萄化为酒的前身,这是酒之神奇的缘由.歌中的第二、三、四段的歌词还有“像东海的水一样晶莹”,“像南海的水一样纯净”,“像北海的水一样透明”.以及“像芭蕉叶子一样清香”,“像檀香叶子一样芬芳”,“像月桂叶子一样细腻”.都是他们没见过的海水和树叶子,用来形容酒.他们劝朋友们把这样的酒喝下去.喝下去就等于喝下了四海与嘉木的气质,喝呀,喝!

《四海》是一首节奏鲜明的短调民歌,内蒙古广播合唱团用四个声部(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合唱的《四海》非常好.气息在星光照耀的夏夜冲荡,但不像喝酒,而如青年男女骑着走马去草原深处幽会.星星注视着他们,草叶刷刷响,河水唱歌.男高和女高、男中与女中,成双成对隐没在草海里,歌声消失,酒香传到天际.

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是蒙古老百姓怀念这位造反英雄的歌曲.嘎达梅林死了,听这首歌,却觉得是嘎达梅林在唱.蒙古人唱起这首歌其悲愤、其沉郁、其无法排遣的怒火及无奈,如同哭声.他们唱《嘎达梅林》时都变成了嘎达梅林.是的,如果听这首歌听出了哭声,他是蒙古人.如果听到的仅仅是一首歌,听者与蒙古无关.即使他自称是蒙古人,其血液里的蒙古因子早被食品残留的农药化肥杀没了,他只是一个听歌的人.

《嘎达梅林》像一匹战马临终的哀鸣,它卧在河边,看血从身上不停地流出,流到泥土里变成黑色.马什么都知道,它知道人有终时,马也有终时.战马临终之时见到自己主人惨败身殁,见到强敌骄横,心里不甘.马对着自己的血呜咽,见到白云远去却不能追随,心中大悲无法排遣.

听《嘎达梅林》,我们恍惚觉得是嘎达梅林在唱.是嘎达梅林自己歌唱自己吗?是嘎达梅林与他的后人在悲叹自己土地的厄运吗?科尔沁——它的主要区域一度叫哲里木,后被粗暴地改为通辽一奉献给世间的不仅是科尔沁黄牛,更不是霍林河的煤,而是这首《嘎达梅林》.煤越挖越少,这些倒霉的煤瞬间化为电卖给了东北电网,而黄牛的归宿是风干牛肉,早被各民族人民的胃囊消化.科尔沁好在还有人,我的老家科尔沁左翼后旗是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县,他们尽管在种玉米,在骑电动车,在看电视里的国际新闻,但他们都会唱《嘎达梅林》.男女老少唱起这首歌,开头低沉地缓慢,好像河冰上一小股春水漫出来,声音渐大,力度渐强,冰块涣解撞击,冲决而下.蒙古人唱到《嘎达梅林》的高音部分如唱塌了一座大厦,似乎什么东西土崩瓦解,唱歌人的脸上挂着尘土或硝烟.这首歌唱到“不呀不起飞——”进入歌曲的高音区域.旋律到达高音并延长几拍子后,其下一乐音通常是低音,去攀爬前面唱过的高音,或超越那个高音.《嘎达梅林》“……不起飞”接续的乐句——“要说造反的嘎达梅林”仍然从高音接.两个高音对接——“飞”与“要说”,如同骑手从一匹奔驰的烈马跳上另一匹奔驰的烈马,一朵火苗跳进另一朵火苗之中,旋律到了“梅林”的地方才低缓下来,以深情清晰的语气唱出“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在此处结尾.“土地”的音高与起始句“南方”相同,结构回环往复,铺垫第二段起唱.

歌曲《嘎达梅林》原本是乌力格尔——蒙古说唱,原来有几十段唱词,讲述英雄嘎达梅林起事到献身的全过程.说唱的音乐形态不会是长调,要讲故事.四个乐句起承转合,没有现代歌曲的B段即副歌.《嘎达梅林》在第二个乐句就抵达乐曲的也就是高音部分.那么唱的人,在唱到第二句就悲愤难当了,如同目睹了英雄的就义.第三、第四乐句则在回忆,仿佛寻找漂在西拉沐沦河上的义军们的遗体.无论用蒙古语还用汉语唱这首歌,都会听到它的节奏那么缓慢,歌词的字很少,一句一顿,如念祭文.它的情绪远远穿越歌词的“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在科尔沁的上空弥漫.嘎达梅林原来是一个人,后来变成一面旗,再后来变成纪念碑,立在老百姓心中.无论什么时候,牧人们唱起《嘎达梅林》都如同一场祭奠,仿佛嘎达梅林刚刚阵亡.可是土地呢?嘎达梅林舍出性命不正是为了蒙古人的土地吗?达尔罕王把土地卖给了奉军,蒙古人被赶进了沙漠.科左后旗蒙古族的人口比例最高,是因为那里都是沙窝子.人称科左后旗土匪最多.他们说的“匪”实为为土地抗争永不屈服的牧人.

《嘎达梅林》回环往复,最后一句都落在“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去年经过科左后旗,我在空气中闻到恶臭,这是牧区所没有的气味,一千个死尸腐败也发不出这么臭的味.一问,当地领导把土地卖给了河南一家味精企业,高排污让这家企业落户到嘎达梅林的故乡.在呼伦贝尔,我看到某个旗的蒙古老人和孩子被驱赶到城边的“蒙古大营”里.表面看,这里一户一座蒙古包,远看横竖成行,气势恢宏.这些人没有牛羊,没有耕地,没有生活来源,只供游人参观.我问了十几家牧人:“你们的地呢?你们的草场呢?是谁把你们迁移到这里?你们的房子呢?”没人回答我的提问,他们虽然身上穿着政府发的蒙古袍,但实如乞丐.牧民和农民如果丧失了土地,连乞丐都不如.汉人穷急了可以进城当乞丐,蒙古人进城连当乞丐都不会,况且民族情感不允许他们当乞丐,在城里,你看不到蒙古人要饭.“蒙古大营”里的牧民低下头,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他们说政府每月发一点钱,勉强吃饱.我问:“你们的地呢?”他们流下眼泪,我也流下眼泪.他们的地被同为蒙古人的B姓的旗委书记卖了,把牧人像圈牲口一样圈到城边子,无耻地称此处为“民俗景观”.圈地运动从工业革命之初就开始了,但这么卑劣的行为,还是头一次见到.我希望全世界的蒙古人一人捐出一元钱送给这位旗委书记,请他不要为了出卖土地而将牧人赶出祖祖辈辈的家园.由于舆情太差,这位书记后来把“蒙古大营”关了,那些牧人不知流落何方.假如嘎达梅林活着,这个人还能保住自己的脑袋吗?

开矿以及抽水洗煤让草原沙化了,电动车的普及使牧区的马越来越少.古老的习俗正在死去,但蒙古语还活着,《嘎达梅林》还活着,唱一遍《嘎达梅林》,如同在春天下一场雨,青草死而复生.

责任编校 王小王

上文汇总:这是适合蒙古民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民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歌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论漫瀚调民歌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调研中心
金禹轩 单明华 王 菁 孙雨琼 (大连民族大学 106600)摘要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里,文化软实力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竞争的有力武器 重视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意义以及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逐渐成为了重中之.

资兴瑶族民歌在旅游业中的传承和
【摘 要】资兴瑶族民歌与旅游业融合的必要性和表现形式,挖掘旅游业在资兴瑶族民歌传承中的作用,旅游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资兴瑶族民歌在旅游业中的发展遇到的问题,总结资兴瑶族.

河南民歌《摇篮曲》的艺术特色
【摘 要】摇篮曲作为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但因文化、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摇篮曲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从歌词、音乐两方面来剖析河南民歌摇篮曲的特色,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民歌名曲闻新韵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听后批评
2018年10月29日19点30分,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笔者现场聆听了雷佳博士的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间歌曲音乐会 在节目单上,能清晰地看到雷佳及其艺术团队的创作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