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汉语言相关论文范本 与汉语言文学中是源于时的考察有关论文范文

主题:汉语言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8

汉语言文学中是源于时的考察,本文是汉语言论文范本和汉语言文学和考察和源于有关论文范本.

汉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大全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朱家群

汉语“是”集“本在”、“存在”、“在者”三义于一身:本在语义体现为“准则”“常道”,存在语义体现为系词的“断真”,在者语义体现为近指代词“这”“此”.汉语的存在观念是从时间观念发展出来的:“是”是由“时”分化而来的,甲骨文的“时”是后起的“是”的源头.

目前,我国哲学界所面临的一个困惑是:怎样用汉语来对译这个概念?是译作“是”、还是“有”或“在”?这是因为西语to be 具有多种形态,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意义分别是形而上学的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本在、在者、存在.而我们之所以产生翻译的困惑,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汉语“是”还缺乏应有的深入研究.我国哲学界还不曾发问过:汉语系词“是”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词源如何?它与汉民族的原初形而上学存在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于确定汉语系词本身的性质,而且对于认识中华民族的原初存在观念,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汉语“是”与“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恰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对“存在”的考察结果一样,汉民族最初对存在的领悟也是与时间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如上所说,西语系词tobe 同时含有形而上学的三个核心范畴本在、存在、在者的意义.我们尚未清楚意识到的是,我们之所以可用“是”来对译to be,是因为汉语“是”本身具有与之大致相应的语义语能.现代汉语语法意义上的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中曾将中华民族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观念本在、存在、在者包容于一身.但是,如果我们粗浅地打量一下汉民族“是”概念产生的历史,就会感到它似乎与中华民族5000 年的悠久文明有些不相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还没有“ 是” 字,“是”大约是在周代初期才出现的.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民族自产生之日起,就必定有自己的存在观念,这个原初的存在观念必定成为这一民族文化的根源;反映这一存在观念的语言形式必定是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词,它不会象一般词汇那样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倐忽生灭,而会象古希腊语的einai[4] 一样,虽然可以有不同形态,可以有变化发展,但永远是这个语言不可或离的基本词.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汉语中这般性质的“是”怎么会是一个后起词呢?

这里, 我们有必要事先说明一下“汉字”跟“汉语”的区别和关联.汉字是非常独特的文字,由于它的表意性,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了解其字义.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是做的这种工作.这虽然很容易误导人,使我们把文字与语言混淆起来,而忘记了语言的形式不是文字,而是语音;但另一方面,汉字的形旁却又实实在在地向我们隐隐透露着汉语的原初秘密.如果我们一方面摈除文字符号的干扰,透过语音直接把握语言符号的实质,另一方面也顺着汉字形旁透露的信息进行探索,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秘密:

汉语“是”作为存在观念的语言形式,确实是汉民族最古老的观念;“是”作为一个词,也并非后起词,而是一个最原始的词,只不过它最早的文字符号为“时”,而不是“是”.“是”虽不见于甲骨文,“时”却是甲骨文就有的文字,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弄清“是”与“时”的原始关联.考察如下:从字形上考察,“ 时”与“是”是相通的.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时”字:“时,四时也.从日, 寺声.峕,古文‘ 时’, 从之、日.”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说“ 时” 字:“ 此[5] 与许书古文合.汉《无极山碑》‘时’亦作‘峕’,尚存古文遗意.”同时,《说文》还说“ 是”字“ 从日、正”, 即“ 时”和“ 是” 均从“ 日”, 表明这两个词的意义都与“日”有关系,因而与时间观念有关.

“时”为什么会是存在论概念?或者说,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在者三个基本概念怎么会与时间之词发生关系?这正是海德格尔在它影响巨大的《存在与时间》(又译《是与时》)[10] 里想要告诉我们的.海德格尔把人这种“此在”直接解释为“时间性”.海氏认为,人这种此在与别的此在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一经“被抛在世”,就“隐而不彰地领会着解释着存在这样的东西”;[11] 而人总是“从将来‘来向’自身”,[12] 或“先行到未来”,即人总是预先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人就“首先在世内照面的……事物那里发现时间,……经验到时间”,[13]“利用放着光和热的太阳”这一存在者“生长出‘最自然’的时间尺度——日”.[14]“现场”的“日”变动不居,但人却从它那里领悟到没有在“世内照面”的存在,领悟到那个没有“照面”的“常”“法”“则”——“是”.因此,由万变的“时”(运动变化的日)生长出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最高范畴“本在”意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中华民族的本体论观念“是”来自“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原初根源是有重要意义的.

“是”来自“时”的难题解决了,我们来讨论“是”“时”与指代词“这”“此”的关系问题.汉语的判断词“是”与指代词“是”有密切关系,语言学界一般认为判断词“是”是由近指代词“是”发展而来.[15] 可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近指代词“是”怎么会发展出判断词“是”来?

这是关于“ 是” 的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词义的派生主要有两种方式:引申或比喻.引申义以事物的相关性为基础,比喻义以事物的相似性为基础.判断词“是”与近指代词“是”之间既无相关性,又无相似性,从词义发展方面无法解释.这种不同用法的“是”也不是两个词同音假借的关系,因为上古“是”基本不单独做判断词,也就谈不上是一个独立的词,当然也就谈不上谈和别的词同音假借的问题.从传统语言学角度,也许我们永远也解不开“是”的判断义和近指义的关系之迷,但以哲学的眼光来看这一问题,这个处于“遮蔽”状态的“是”便顿然“敞明”了.

目前我国学界对“是”的研究尚停留在怎样理解西方的to be 上,对汉语自身的“是”的研究还未真正开始.当我们开始探索中华民族“是”观念产生的历史时,不应当仅从古典文本的“是”开始,还应当从更早的甲骨文本时期的“时”开始.

(作者单位:贵州省县第五中学 )

上文评论:上述文章是关于对写作汉语言文学和考察和源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时期在一个人的人生中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该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文学素养都开始发展和提高,不夸张地说直接影响了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我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尤其是汉语言文.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汉语,已经形成了具有完整结构的汉语语言体系 在汉语言的基础上,我国又发展了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汉语言文学 而随着科学技.

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困境
林 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新媒体技术影响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汉语言文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