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研究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跨专业生能力联合培养模式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1

跨专业生能力联合培养模式,本文是有关研究论文范文资料与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和联合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医学生论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故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尤为重要.文章以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导师、学校、个人3个层面归纳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子,并基于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提出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联合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182-03

经济全球化呼唤新型人才,跨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跨专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如何提高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数高校都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研究大都针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活动现状进行研究,但关于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李金龙等[1]分析了协同创新战略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共同使命与诉求,梳理了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杨卫[2]认为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3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进而提出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和营造立体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思路.何运信等[3]对经济管理类跨专业和非跨专业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进行了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了解跨专业与非跨专业学生之间的不同,从制定差异化培养计划、发挥导师核心作用、完善跨专业学生心理辅导和导师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思路.何自力等[4]以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跨专业人才培养试验展开研究,发现试点班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黄少滨等[5]研究如何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培养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罗仕鉴等[6]讨论了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了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一些有效途径.张建功等[7]研究了高校在跨学科理念、跨学科培养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辛敏英等[8]提出了适合交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高振华等[9]分析了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讨论了跨学科联合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本文在前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江苏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进行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从导师、学校、学生3个维度提出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以使跨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以跨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其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跨专业是指所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与入校前的本科专业不同,共有3种情况:一是跨学科大类(A类),如工学、理学、医学本科毕业生报考管理学;二是指学科大类跨一级学科(B类),比如管理学大类下的会计本科生考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三是在相同一级学科内跨专业(C类),如审计本科毕业生考会计类的研究生.文章对江苏地区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大学这5所高校跨专业研究生开展调查.

(二)问卷编制

在参考相关量表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跨专业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方式和创新能力测定指标等内容,编制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的初始问卷,邀请部分专家和待测跨专业研究生填写.依据试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正式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和28个测量题项.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73份,回收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占比94.87%.在回收的259份问卷中,男性占比为42.5%,女性占比为57.5%;年龄在20-25岁占比87.08%,26-30岁占比12.92%;双一流高校占比43.75%,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55.83%;研一占比39.58%,研二占比28.33%,研三占比32.09%.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可以判定所收集的调查问卷是否可靠,此调查问卷的Cronbach信度系数值为0.951,由此说明本调查问卷的信度值极高.

同时通过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KMO值为0.925,接近于1,而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近似卡方值为6533.838,自由度为37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得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要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615%;利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

根据每个评价指标因子载荷系数的高低,可将其归为如下5个评价因子:公共因子F1在变量Q8-Q16的载荷量较大,说明公共因子F1主要与导师的创新思想、能力和创新成果有关,因此,可将公共因子1命名为导师创新因子.公共因子F2在变量Q17、Q18、Q19、Q25、Q26、Q27、Q28的载荷量较大,说明公共因子F2主要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硬件条件有关,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学校硬件条件因子.公共因子F3在变量Q20-Q24的载荷量较大,说明公共因子F3与学校针对研究生提出的政策和制度,以及与学校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关,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学校政策制度条件因子.公共因子F4在变量Q1-Q4的载荷量较大,说明公共因子F4与研究生个人主观上的创新思维有关,包括想象力、探究力和观察力等,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4命名为个人创新意识因子.公共因子F5在变量Q5、Q6、Q7的载荷量较大,说明公共因子F5与研究生个人参加科研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关,主要考察研究生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5命名为个人创新能力因子.其具体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二、研究结果

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利用因子得分函数公式,得到5个评价因子的得分模型.计算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得F1、F2、F3、F4、F5 的权重分别是0.24299、0.17285、0.13310、0.11801、0.07920.由此可知导师创新、学校硬件条件、学校政策制度条件这3个外部条件对于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小.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导师的指导作用对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导师需要针对跨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同时以身作则,对科研项目认真负责,确保课题组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应当保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为此学校应当确保硬件设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研究生自身的努力,学生应当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了解新的事物,及时关注学科最新动态,认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建议

为提高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本文从导师、学习、研究生3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导师的专业素养、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等是决定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1)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其培养目标和计划,挖掘跨专业研究生的潜质和特长,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所长.尽管跨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和积累往往比较薄弱,但是其本科阶段的学习也有相应的优势,比如拥有工学或是理学背景的学生,其数理统计基础就比文科背景的学生有优势.因此,导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研究生制定适合研究生发展的个人培养计划.

(2)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导师队伍.提倡多学科的导师联合培养指导研究生,成立导师组.针对学生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向,选定几名导师同时对该学生进行辅导.导师之间的学源和研究方向不同,但研究内容或方法有交叉.特别是那些新兴学科以及边缘学科,更应由导师和相关学科的教师联合指导,其目的在于调动跨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其充分发挥原专业和现专业的优势,提高其创新能力.

2.学校硬件设施和政策是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保障

(1)提供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满足跨专业研究生的需要,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融.为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同时,应考虑建立针对跨专业研究生的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跨学科创新中心与实验室,为跨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专门的场所.

(2)跨专业培养研究生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学校各个部门解放思想,清醒地认识到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跨专业培养研究生提供多种便利的条件.

(3)建设高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采取多高校联合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办法.跨专业学生可由不同学校的多个导师带领,去完成一项或几项科研项目,学生和导师们形成多角关系,相互探讨.在不同学校学术氛围的熏陶下,学生将受到更多启发,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制订多学科培养方案.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培养方案,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单一,影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因此有必要制订多学科培养方案.

(5)优化跨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根据跨专业研究生原专业与现专业的差异性,由导师组确定增设哪些跨学科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同时考虑学科的前沿性以及综合性.

(6)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以便于开展定量分析,并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跨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1)研究生应当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事物,在面对学习跨专业学科带来的压力时,调整好心态,通过接纳、吸收、转化新的知识,跨越第二专业的学习壁垒.(2)研究生应当多角度、多层面地去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尝试创造性地研究某个问题.

(3)研究生应当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同行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接触交流,开阔眼界,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30-34.

[2] 杨卫. 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5.

[3] 何运信,李美中. 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 高等农业教育,2010(1):61-64.

[4] 何自力,沈亚平.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跨专业人才培养试验[J]. 中国高教研究,2006(9):55-57.

[5] 黄少滨,郎大鹏,吴良杰,等. 跨专业研究生创新性培养方法研究[J]. 科技展望,2014(19):290.

[6] 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6):76-77.

[7] 张建功,杨怡斐,黄丽娟. 我国高校工科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调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195-200.

[8] 辛敏英,姚远,黄金.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J]. 求知导刊,2016(1):55-56.

[9] 高振华,安立龙. 跨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探索[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55-257.

[责任编辑:庞丹丹]

小结: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创新能力和研究生和联合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食品质量和安全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摘要】 文章简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专业教学中,落实到课程体系中,为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关键.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从制定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和一些商.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践分析
摘要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社会人才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与手段 在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提升对其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设.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