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材料浏览

旅游方面有关论文范文 与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活态存留与其旅游价值分析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旅游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3

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活态存留与其旅游价值分析,本文是旅游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旅游价值分析和农耕和存留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 亚太传统医药杂志社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以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为例

周 杰,盖媛瑾

(贵州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贵阳 550018)

摘 要:活态存留的传统农耕文明具有天然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国家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通过深度挖掘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大力推进旅农融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全面分析案例地传统农耕文明存留现状的前提下,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该地活态存留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并进一步通过纯农业运作与旅农融合运作的对比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说明现代旅游价值实现如何提升传统山地农业效益.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明;旅农融合;全域旅游;活态留存;旅游价值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正在经历一场名为全域旅游的大变革.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为推进全域旅游,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本文将以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为例,依托旅农融合精神,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在深度分析该地区独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实现当地传统农耕文明的旅游价值作初步分析.

1 毛石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活态存留现状及其自然发展趋势

1.1 存留现状

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在毛石镇呈现全域留存状态,且为活态留存,而非仅存于民间口述或对外宣传资料中.作为黔北山区乡镇,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存留现状可概括为四化,分别为表现形式的活态化、传承内容的完整化、传承载体的规模化以及景象展现的典型化,这四化又自然地体现在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中.

1.1.1 表现形式活态化 当下中国,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最富稀缺性.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最值得保护,也最具旅游开发潜力.为了了解农耕文明,你既可去室内博物馆静态欣赏,也可去广袤乡村动态感受,唯一担心的就是你所抵达的乡村徒存驱壳,毫无活态农耕文明可言,或者仅能窥见一点残存的传统农耕文明元素.在毛石镇,全域范围内都展现有活态的农耕文明景象,在此仅择取几个典型现象举例说明.在农业生产方面,溪流边总有灌溉的水车终年周转,田间地头总有农民在躬耕劳作;在农民生活方面,村民依旧居住在传统的黔北民居,依旧在不经意间营造一幅幅鸡鸣荷锄田间去、日落携犬溪边回的诗意画景;在农村生态方面,村落布局依旧保留古时格局,农家肥依旧以田园作为其最终归宿.

1.1.2 传承内容完整化 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其传承内容的完整化体现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是空间范畴的全域留存,二是时间范畴的内容全覆盖.从空间范畴来讲,基于全域视角,一个点在内容上的完整并不能说明一个区域在内容上的完整,只有全域留存才能保证其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在内容上的完整,而毛石镇行政区域内的几乎所有角落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传统农耕文明的不同要素,如此庞杂的要素体系才能展现一幅完整的传统山地农耕文明景象.从时间范畴来讲,围绕农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生态等要素一年365天全天候呈现,无论你何时到毛石,随时都可汲取传统农耕文明的养分,随地都能找到可用以救赎已入膏肓的城市病的自然良方.

1.1.3 传承载体规模化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库.在毛石,承载与传承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依旧如千百年前一样自然散落在适宜农民耕作与生活的地方.无论从宏观的村落布局还是从微观的建筑风格来看,毛石镇的所有旅游资源中,数量最富足的就是这些珍贵的传统村落,而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要么呈零星分布,无法形成气候,要么已被现代建筑所替代,村寨的风貌品质已无从谈及.总之,毛石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呈规模化存在.

1.1.4 景象展现典型化 毛石镇所传承的农耕文明属于体现山区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农耕型,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农耕特色.行走在毛石的山间,随处可见丘陵梯田及沿河稻田;穿行于毛石的河流,随时可见处于运转状态的传统水车;漫步于毛石的村寨,随处都是作为耕牛家园的牛圈;徜徉于田间地头,随时可见水牛觅食或耕作.所有黔北地区该有的农耕景象,在毛石都有典型体现,且随处可见.

1.2 自然发展趋势

所谓自然发展趋势是指在交通条件改善的前提下,完全让当地农民自主选择生产与生活方式时所隐现的发展前景.毛石镇现在拥有的活态的传统农耕文明的确珍贵,这也是它发展全域旅游的独特资本,但若政府不牵头加以正面干涉,这珍贵的传统农耕文明很可能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消亡殆尽,这一点在国内适合农耕的多数区域已一再证明.倘若不采取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毛石镇现存的传统农耕文明必将逐渐消亡,其自然发展趋势可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1.2.1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被逐渐抛弃 随着区划调整及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若无政府出面采取保护性干涉,会最终导致毛石镇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稀缺的传统农耕文明随之消失.遵义市毛石镇原属遵义市遵义县管辖,2016年5月份正式划入遵义市汇川区.因区划调整风声已传多年,因此过去遵义县对毛石镇的投入也极少,最显而易见的是全镇的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因交通问题,全镇的经济发展受限,外来投资缺乏,内部青壮年也多数外出打工,一来二去,歪打正着,正好给传统村落的保护留足了空间.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基因库大面积保住了,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留存也就顺理成章了.现如今,汇川区将花大力气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旅游发展而言,这是一则利好信息,但就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而言,就不一定是好消息.概括而言,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原先相对封闭的毛石镇将对外敞开大门,明显的外部影响已不可避免.形成外部影响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投资者,二是曾经外出创业的返乡人员.外来资本进入毛石镇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资本有天然的趋利性,打着旅游开发的名义破坏当地稀缺资源的惨痛案例,全国范围内每天都在发生,而有在外工作经历的原住民又返乡创业,其注重点很可能已经不是通过保护传统农耕文明以获取长期收益,而是围绕来钱快与来钱多的原则开展相关经营工作,在这两类人的驱使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很快失去生存空间,当地的稀缺资源也会因此失去行为层面的支撑.

1.2.2 传统的农村生活将逐渐消逝 若毛石镇政府不出面引导或不加以适当限制,传统民居等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会逐渐被异化的现代砖瓦房替代,甚至最终导致最能体现传统农耕文明的表象元素——牛耕技术的加速消亡.作为农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散落在山水田园间的乡村民居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们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最能展现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也最能表达所在乡村的个性特征.毛石镇境内遍布传统黔北民居,一些村寨的传统民居保存完好,在用率高,后期的改造成本极低,这些都是毛石镇目前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交通条件稍好一点的村寨,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已所剩无几,多数民居都是现代格调的房子,这些现代式样的房子已经无法有效承载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些要素,因为少了牛栏猪圈鸡舍鸭棚等体现传统农耕生活的附属设施.当你走进一个村子,如果看不到耕牛,听不到鸡鸣,也闻不到犬吠,那就感受不到有别于城镇的乡村生活.毛石镇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存在大量的传统古村落,但若缺乏政府引导与管制,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些传统村落也会很快被现代式样的房子所占据,那时就很难再现传统农耕生活场景了,而这正是其他地区所稀缺的旅游资源.

1.2.3 和谐的农村生态将遭到侵蚀 若无政府加以合理引导或适度规范,传统的生态和谐理念也将随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逝,进而导致区域资源优势整体丧失.世代农耕,造就了毛石镇浓郁的传统乡村生态景观.大到村落的布局,小到民居的建构,处处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这一理念既体现在农业生产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家禽和家畜的粪便,依旧是田间地头的首选肥料.利用水流的自然力量,通过水车给农田汲水灌溉.春天的农田,菜花烂漫;夏日的农田,稻浪阵阵;秋日的农田,金谷璀璨;冬日的农田,油菜盎然.虽然这些场景在目前的毛石镇较为多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已有部分农田改种烟草,原来油菜与水稻轮种的传统正在逐渐瓦解,一年两黄两绿的生态景观规模正逐渐缩减,品质正逐渐下降.

2 毛石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

毛石镇现存的传统农耕文明极为稀缺,但在交通改善之后,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稀缺资源也会逐渐沦丧,这就凸显出在全域旅游框架内实施旅农融合战略的必要性.如果不开展全域旅游,当地居民也无法从心底认同传统农耕生活,因为只有通过外来游客的价值观照,当地居民才能构建充分的文化自信,才会自觉认同传统农耕文明的内在价值,并自觉传承.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化、完整化、规模化及典型化共同造就了一种高度稀缺的旅游资源,为毛石镇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下面将基于供需视角说明毛石镇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

2.1 文化价值

传统农耕生活孕育了厚实的农耕文化,并最终积淀了深厚的农耕文明.在旅游开发背景下,通过外来游客的价值观照,毛石镇的当地居民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传承将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对于外来游客而言,深入毛石就是深入感受稀缺的农耕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寻根之旅.通过开展全域旅游,游客无时不刻不在感受当地文化,而当地居民也会自觉的传承和展现传统农耕文化.只要理念正确,旅游开发将在无形中催生传统文化传承的动力机制,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的保值增值.

2.2 社会价值

依托珍贵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并构建完整的旅游业态体系,使毛石镇的农民能就地解决谋生问题.虽然毛石镇的传统农耕文明传承完好,但这只是就现阶段而言,因为青壮年外出谋生现象在毛石镇也很普遍,文明的传承主体已有断代的隐忧.村落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虽然目前不明显,但在缺乏更有效的谋生方式的情况下,这些社会问题也不是没有走向剧烈的可能.不过,在全域旅游风潮下,由于能就地就业,并就地改善谋生方式,所有这些隐忧都将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游客而言,通过深入体验农耕生活进而全面了解传统农耕文明,既是对个人心灵的慰藉,更是对城市病的一种治疗.常到农耕文明气息浓郁的毛石镇行走,能有效调节城市游客的疲惫心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2.3 生态价值

毛石镇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双优共存堪称黔北一绝,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但能给游客带来审美愉悦,更能促使当地居民注重生态保护,让自然环境更优美,尤其是让人文生态环境更富有吸引力.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存,可具体化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四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在强调顺应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理念.全域旅游将深层次唤醒当地居民心目中源自祖先的朴素的生态观,主动保护自然生态尤其是人文生态,而外来游客既能在毛石感受优质的生态环境,也能在旅游过程中接受最自然的生态教育.

2.4 经济价值

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毛石镇以山地传统农耕文明为典型代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实现了这个层面的转化,才谈得上其他层面的价值实现.在个人或家庭层面,通过旅农融合,既可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也能有效降低传统农业生产隐含的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有其天生的风险性,例如旱灾、水灾、虫灾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其他的一些小问题也会引发恶性后果,例如连续阴雨会导致作物难以结实,使得作物产量难以保证.而通过旅农融合,农民无需等到作物成熟才看得到“收成”,而是自始至终都可以通过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产生阶段性收益,即使最后因为灾祸没有收成,但前期已经有一定收益,也不至于形成破产的风险.与个人或家庭层面类似,在政府层面也有增加收入的价值存在,无非政府的收益是通过各种税收来体现的.

3 现代旅游价值实现对传统山地农业效益的提升

农业效益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提升效益是为了改善生活,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仅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更是为了让原住民认识到保护传统、传承农耕文明的意义所在.接下来,我们将根据毛石镇山地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旅游价值分析,通过纯农业运作与旅农融合运作的对比分析,说明现代旅游价值实现将如何提升传统山地农业效益.

3.1 时间角度

农作物的生长,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播种到成长再到成熟的过程.传统的山地农业,必须在农作物有收成之后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前提是没有发生任何灾变,否则最后可能不产生任何效益,这就是纯农业运作的一个弊端.而在旅农融合的情境下,任何一个农作环节都可作为旅游卖点,其中强调体验经济,游客既可体验耕种,也可体验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田间护理,更可体验收割庄稼及农产品的初加工等后续环节.或许这些体验也可以不向游客收费,但若游客在农家开展农事体验,势必要吃甚至住在农家,围绕农业的收益就得以全程体现,从而极大降低生产风险,也极大提高农民收益.总之,传统农业体现历时性,农产品价值要到最后才得以体现,且无保障;而旅农融合则体现共时性,农业生产全程的每个环节都可产生价值,极大的降低了生产与生活风险.

3.2 空间角度

传统农业语境下,如果做一个形象化的描述,生成效益的主场应该是农田或山地,因为所有作物只有在田地里才能生长.而在全域旅游语境下,效益主场就不仅仅是田地,而是整个乡村.因为在旅农融合背景下,农业和旅游的界限已经模糊,所有农事活动都可以是旅游资源,所有场景都可以作为旅游体验对象,任何地方都可能产生经济收益.例如,水稻收割后,如果是自家食用,则稻谷的晾晒和碾米等过程就说不上有什么劳动附加值的问题,因为只要不进入流通领域,这个劳动价值就得不到体现,所能体现的,也仅仅是稻谷本身的食用价值而已,而且这个价值形成于田间地头.但在旅农融合背景下,农作物的后期处理也会是游客兴趣所在.从资源学角度讲,只要对游客构成吸引力的都是旅游资源,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衍生社会效益,这就是旅农融合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开发的第一步,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活态留存的山地传统农耕文明是遵义市汇川区毛石镇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如此典型的黔北山地传统农耕文明,其大规模整体活态留存为该地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通过深度分析该类高禀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结合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笔者认为,诸如毛石镇这样的地区,应坚持走旅农融合的旅游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在极大提高当地农业效益的同时有效维持传统农耕文明的活态留存现状,从而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模式变迁影响研究”(14CGL025).

作者简介:周杰(197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盖媛瑾(198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研究.

该文结束语,本文是大学硕士与旅游本科旅游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旅游价值分析和农耕和存留方面论文范文.

为汉语存留一份族谱
刘金祥物欲炽张的时代使得诗歌成为保持主体精神活泛与灵动的文化基因,成为维护人们情感真挚与诚实的人文养分,换言之,正是诗歌让人们回到本我和原初,使读者心灵始终保持新鲜而持久的感受力和领悟力 近日阅读了由.

广西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活态保护
摘要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地区开发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冲击,广西的传统节庆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目组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以及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湖北兴山地花鼓与其活态传承探析
摘要湖北兴山地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独特 受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民俗活动日益淡化……文化生态变迁影响,兴山地花鼓活态传承面临老艺人年事已高和后继无人的“人亡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