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材料浏览

清明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和清明时节的多重意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清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2

清明时节的多重意象,该文是清明方面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意象和清明时节和多重意象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清明论文参考文献:

清明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以江苏省常州市的清明习俗为例,探讨清明时节的多重意象.清明,是节气,是节日,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祭奠先人的节日,有祭祀、缅怀、感恩、追思,充满凝重的意味;也是歌咏生命的节气,有踏青、折柳、放风筝、挖野菜、吃青团的活动.人们在祭拜中,沟通阴阳,升华生命的意义;人们在踏青中,穿越天地,寻找精神家园.清明,是在缅怀先人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常州;清明;多重意象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8854(2018)06-0016-02

清明时节,气候温暖,草木萌发,大自然变得既清且明,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代替草木枯黄的景象,各类民俗尤其是食俗活动活跃起来.在江南,清明既是春雨霏霏、慎终追远的祭奠日子,更是草长莺飞、踏春郊游的欢乐时光.

一、永恒的主题——弘扬孝道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的主题,这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祭拜方式,体现孝道文化,使人们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敬意,永存一颗感恩的心.

常州人有“上坟”的礼俗,现在多为公墓,有专人打理,环境干净整洁,交通便利.大数据显示,沪宁线清明祭拜多为全家出行,时间持续一个月,主要集中在周末.原来在墓前摆放酒菜、糕团、纸模型的习俗已被摆放鲜花替换,但长幼依次跪拜之礼依旧存在,点香烛习俗已采用大香炉共享的形式,近年因“烧纸钱”引发的火灾数量明显下降,生态文明的祭拜方式深入人心.

清明节“吃祠堂酒”也是常州地区人过节的一项活动.祭祖仪式由族人公认有威望的人,或按辈分的族长主持,人们对着祖宗牌位或遗像行跪拜礼,传承前人“睦族敦宗,慎终追远”之礼.现在多数以分散的形式来纪念祖先,不拘何种形式,但不能忘记祖宗.否则,就成了“数典忘祖”.[1]

旧时清明,常州百姓在东岳大帝庙及府县城隍庙内,还要组织例行出巡,民间称“出会”.整个“出会”,仪式隆重,彩旗飘扬,队伍中有云车、踩高跷、掮台阁、烧臂香等.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在门口设香案迎奉.晚上再度出巡,谓之“夜会”.“出会”期间,乡人还会邀请各路戏班,搭戏台唱“春台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家庭和睦.[2]现在这些仪式已成为知名旅游景区保留项目.

清明期间常州地区中小学组织师生参观名人故居,或以毅行(毅行即“坚毅的行走”,目前流行的集体远距离暴走式运动)的方式到墓园、纪念碑祭拜,在祭扫革命先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让一度淡化的节日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通过集体活动渗透文化认同,增强区域自豪感与凝聚力,激发人们对清明节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民间的运动——心顺体健

踏青可以说是清明时节第二重要的活动.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踏青游玩自然成为人们喜欢的一项活动.蜗居房中的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迎合时气,对养生极有帮助.

在常州有放风筝、编柳帽、插桃枝、荡秋千、拔河等活动,这些清明习俗,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清明前后人们结伴到郊外踏青远足,换换新鲜空气,看看桃红柳绿,莺歌燕舞,饱览无边春色,愉悦身心,既能增加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又有益于踏青者的身体健康.[3]

江南清明节当天有放“断线鹞”的习俗.习俗上,清明是春季放风筝的最后一天.此后,小麦拔节,不能再踩,因此故意将风筝线扯断,任其飞向天空,这样疾病和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了.现在父母会对小孩说,如果有心愿,可以把心愿写在风筝上,放飞到蓝天,随着风筝一起高高飞扬.低头族、久座族,在拽着风筝线奔跑中,时代病得以暂时缓解.

插柳桃枝,有的农村还保留着这种习俗,人们还会折来柳枝桃枝插在大门上,这都是老辈曾经做过的,现在依样传给小辈.公园游玩的人们也喜爱这样的清明习俗,大人在河边折下柳枝,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揉成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小孩子则把柳枝多绕两圈打个结编成圆圈戴在头上.

旧时小孩子们还会在树上挂两根绳子“荡秋千”玩耍,现在公园、小区都有秋千.“寒食清明荡秋千,酷似飞鸟益身体”.草地上人们一起欢聚会餐,讲究一点的还要让小孩面向鹊巢野餐,有时还加入烧烤,名曰“野火米饭”,诗情画意的游玩令人惬意.

三、时令食品——修身养生

民以食为天,古时饮食,多应天时地产.旧时春季为农耕下种之时,物产并不丰盛,在饮食风俗方面积累下的饮食习惯多以养生健体为用意.当然,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增添了许多带有功利主义思想的祛邪避祸之义,蒙上了不少神秘的色彩.今人在沿袭这些饮食风俗的同时,多已不知内中真意,但修身养生之功却古今同一.[4]

以前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吃过年蒸的油煎大团子.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清明时人们把大团子切成片状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盐或者糖.为了使团子更有看相,也有人家会加些柳叶汁在里面,意为添“青”,现在因养生考虑,吃油腻食品的人少了,油煎大团子也淡出了视野.吃青团是古代寒食节给常州留下的“遗迹”.做青团子要到田头或山地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的叶子,洗净后揉出绿汁液来,过滤沸煮后,和米粉做青团,放进蒸笼蒸一蒸,满屋清香.将出笼时,用毛刷蘸上熟油在团子表面均匀地刷一刷,青团子油绿发亮,更加抢眼.

青团本身属于甜食,人们大多用来充当早点或配餐,而螺蛳则是清明餐桌上的“重头戏”.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候气候温度适中,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干净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挑野菜,尝的是春天的“鲜味”.清明时节万物生长,各种野菜也挑动着人们尝鲜的味蕾.溧阳野菜有“七个头”说法,枸杞头、马兰头、荠菜头、香椿头、豌豆头、菊花头、小蒜头,满眼都是春天的颜色.荠菜头春卷、马兰头包子、菊花头清汤,弥漫着苦苦的、涩涩的、淡淡土腥味道的野菜,最易唤醒老常州人儿时朴素的记忆.

清明前常武地区茶农们不分昼夜地忙碌采摘茶叶,明前茶是每年最早的一批春茶,由于经过了一个寒冬,温度低,茶树生长较慢,所以这时所长出的芽头比较细嫩,茶叶内含物质多,故香气丰富.明前上品可以卖上好价钱,金坛雀舌、溧阳白茶都很有名.

四、双重意味——或忧或喜

清明节日让人联想到“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情绪,可是清明节气却让人感到“春城无处不飞花”“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景象.因而清明有祭祀、缅怀、感恩、追思、凝重的生命意味,更有踏青、折柳、沐浴、歌咏、祥和的生活气息.

清明从节气转化到民间习俗最后演变成一个国家的节日,现又成为人类非文化物质遗产,经历了千年的历程.它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族的时间准绳,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的风向标,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其中蕴含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清明再次高调登场,表明国家层面对每个个体的关注,将逐渐消失的记忆重新唤醒,唤回我们对人生的珍视,以及一个民族对死亡的理解,对存在的思考,它是一次对生者的心灵洗礼.同时,清明节也响应民意、与时俱进,不仅具有凝重的意味,更有充满欢乐的氛围.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是对春日生命的歌咏,快节奏的现代人,渴望借助这样的日子,到春光灿烂的晴空下踏青而行,投身在属于这个节气的时令饮食与运动中,尽情感受明媚春日的滋味,享受充满生机的生活.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是暮春时节的重要节日,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也是感恩节、植树节、踏春节.清明活动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习俗文化的日子,也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节点,隐藏着中国式的生活艺术与文化,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试图与天地沟通的庄严仪式,是人们诗意生活的生动画卷.

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际社会彰显了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的独特认知.[5]清明节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和群体之间的对话和包容.信息时代的清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先辈、顺应全球化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叶舟.清代常州城市与文化:江南地方文献的发掘及其再阐释[D].复旦大学,2007.

[2]张序.挑野菜放风筝老常州,清明“遗迹”真不少[N].常州晚报,2015-04-01.

[3]刘朝晖.清明民俗琐议[J].民俗民艺,2010(5).

[4]周志.品物皆春:春季节气与造物文化[J].装饰,2015(5).

[5]游雪晴.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能唤回曾经的诗意生活[N].科技日报,2016-12-15.

上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意象和清明时节和多重意象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清明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清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清明时节,谈谈心理创伤
每逢清明天降丝雨,人叹哀情,天气与人心相融相合,使得我们对亡故亲人的怀念得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实现天人共鸣 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清明节是较为特殊的节日,它不是阖家团圆的热闹欢庆,也不是亲朋好友的快.

清明时节两地行
尹世昌梨花风起正清明,一年一度两地行 清明祭扫是活着的人与走了的人说说话的日子 每年清明来临时,都忙坏了我的老弟,总是由他安排车辆和准备供品……,每次他都操办得很圆满 我们亲人的墓碑安置在长城脚下的&.

小寒时节治未病药酒养生未雨绸缪
“治未病”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从医学上讲,病后控制不如病中控制,病.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