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研究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和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和《文化的未来》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和《文化的未来》,本文是关于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劳伦斯和《文化研究的未来》和格罗斯伯格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俄狄浦斯王论文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小福尔摩斯杂志

西方出名的“伯格” 很多,前些时候我刚介绍过一位学者———约翰·伯格.那是20世纪中叶文化研究兴起之时出现的一位杰出的艺术批评家,他以一种“离经叛道” 的姿态挑战了当时的艺术史观,将传统视觉文化批评中最受忽略的观者维度突显出来,引领了一场关乎视觉观看方式的变革.这位老伯格以91岁高龄告别了这个纷乱的世界,按照中国的传统表述叫作驾鹤西去了.这让我们忍不住发一声叹息.

今天,我则非常高兴并慎重地向大家推荐另一位名字中有“伯格”发音的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及其重要著作《文化研究的未来》.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研究的未来》的英文名为CulturalStudiesInTheFutureTense,准确地应翻译为“文化研究的未来形态” 或“未来时态中的文化研究”.但在出版过程中,基于图书推广的需要,出版方将书名拟定为“文化研究的未来”.(我组织翻译的另一本由温特主编的文集也叫《文化研究的未来》) 其实,无论哪种命名,它都是对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的深刻揭示.有人说,当代世界的“文化研究” 已经寿终正寝了,其标志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学院) 的撤销.

那么,文化研究还有未来吗?格罗斯伯格将告诉我们文化研究的未来及其形态.

说到文化研究,我们绝对不可不提斯图亚特·霍尔先生.他对这本书及其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和推荐: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是美国文化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从那之后,他不仅异常细致地以卓越的批判精神洞察记述了文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发展,而且用他与众不同的声音为之做出了多项原创性的贡献.在英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了40年之后,人们一直在追问, ‘文化研究:走向何方?’ 格罗斯伯格的最新著作解答了这一问题,成就了这一最为重要的尝试.本书洞察深刻、令人信服、议题广泛,而且论述深入浅出.这本书对于所有关心当代文化及其政治意义并关心文化研究未来的人来说,它是必读的著作.《文化研究的未来形态》不容错过.”

另外一位我国学界非常熟悉的文化研究大师齐格蒙特·鲍曼(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 也曾这样评价作者及本书: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具有众多深邃而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而今他又出版了一本巨著.翻阅书稿之时,我不断萌生出惊喜和,并意识到这本书为我们梳理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且写得最好的文化研究历史,从其发端到最近的成果和挑战均包含于其中,而且还有一个可称得上是为所有未来的文化研究提供明确介绍的课题.对已经有所成就的该领域专家及雄心勃勃的新来者而言,这本书都应是必读的宝贵读本;而且由于概念和逻辑清晰的叙述,该书也适合那些对文化研究的内容略有所知的人们,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自己无法抛舍的生活环境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知识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国学界还不甚熟稔的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何以获得学术大师们如此高阶的评价,恐怕这些话不光是出版社市场推销的夸大之词.两位大师都是著作等身且学术严谨的行内专家,他们对该书的推介是严肃认真的评价.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Grossberg),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研究、大众文化研究、传媒研究学者之一,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1968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随海登·怀特学习,获哲学与历史学位,后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师从理查德·霍加特以及斯图亚特·霍尔.回国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学习,师从詹姆斯·凯瑞教授,1976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开始了执教生涯,1990年获评传媒学教授.1994年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任传媒研究教授,现为传媒研究杰出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国际文化研究界影响颇深,从1990年开始就负责主编文化研究界的知名学术刊物《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及另一份学术刊物《大众文化》(PublicCulture).他著作颇丰, 如《文化研究导论》(1992) 等书已成为文化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格罗斯伯格把文化研究带到了美国,又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把美国文化研究带到了世界.

格罗斯伯格教授一贯坚持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批判分析的价值.他在此书的导言中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改变世界!他认为知识分子的工作非常重要,这些工作是人来努力改变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将使世界变得更加人性化.文化研究作为一项特殊的事业,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实践,致力于理解当下,并服务于未来:它观察当下的世界何以成为当下的状况,并试图以某些可以想见的方式来探知当下在未来会如何变革与呈现.所以,他的研究带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介入性.他不遗余力地探讨文化研究的“当下状况” 和“未来可能”,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对于更好的现实生活的期许.

《文化研究的未来》出版于2010年,是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教授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全书的主旨是探讨文化研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选择的发展路径.从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在英国兴起以来,经过东进西渐,成为世界炙手可热的学科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文化研究的方法、范畴等诸多方面逐渐沉淀下来,成为文化研究领域的普遍性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文化研究的框架、体系和功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将怎么变化和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取向,自然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而这也构成了该书的主要目的.

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些公认的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性作品,从一开始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经典文学” 研究不同的价值取向,与通俗文化、社会学、政治学的亲缘关系.文化研究在诞生伊始就带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恰恰在这一方面,文化研究经常面临指责.有人批评文化研究没有任何研究方法,信奉拿来主义,今天依然如此.格罗斯伯格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从他自己在伯明翰学派的学习经历开始,一直到今天他自己坚持的激进语境主义和情势主义,以及此书中对于经济、文化、权力的复杂分析,他都在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如果英国文化研究的早期工作视为是将文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这种认识是积极的,因为文化研究是对文学或社会学的重新书写.拒绝简化论,坚决避免滑入普遍性的诉求,坚持个案研究一直是文化研究所倡导的,这就要求文化研究不同于过去专注于“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而要求理论要源于现实,针对个案,服务于文化的深层诉求,让人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读个案.文化研究的理论一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具有实践性和当下性.

文化研究是针对当下学术研究实践面临的文化失语和所受的批评做出的一种反应,是迥异于传统研究的另一种尝试.文化研究致力于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被“文化”左右,剖析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如何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下固化为一种形态,并由之进一步揭示出日常生活实践下交织的各种复杂关系.文化研究试图用最适宜的知识和理论资源达成对于当下状况最恰当的理解,所以文化研究保持着最大可能的开放性.

这本书体现出鲜明的语境主义的主张:人类存在只能从关系的角度进行理解.任何实践和事件(包括文化实践和事件) 的意义和影响都是由复杂的关系所决定的,它们身处于关系所编织的语境中,并遭受各种复杂关系的渗透和塑造.实践和事件才成为今日之所是.任何要素都不能从这种关系中被隔离,尽管这些关系是能够改变的,且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所有的事件都可以理解为关系,或者说它就是众多决定和影响共同塑成的.所以,文化研究向社会现实开放,并关注社会现实的偶然性.向所有问题敞开,努力去捕捉和揭示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习而不察的问题,自觉反对习以为常、约定俗成、见怪不怪的固有样态.文化研究的主导精神在于培养以日常生活为“文本” 的问题意识,这是一种生成论的问题意识,“开小口子做大文章” “掘井及泉”,以一种理论化的眼光,看待当下和自我是如何生成的,并看到理论与实践的多样化的另一种可能.

在本书中,作者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他提出,今天的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域,已经由对欧式现代性———自由现代性模式的批判发展为现代性的多种样式.如果我们问,现代性的存在模式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怎样来建构现代性的形态?过去的欧式现代性无视世界不断变化的现实,忽视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人们生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具体状态,而认为只有一种固化的欧式现代性.

实际上,现代性既包括物质话语、意识形态,同时也包括情感性.作者赞同塔拉德·阿萨德的观点: “现代性不是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的问题,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现代性是现时的不断建构,是多样多重的,现代性必然意味着创新与变革.这本书不仅涉及当代对思想、想象的思考,也涉及一种开拓性的思考与行动,比如作者所关注的对话问题.超越欧式现代性的思考需要许多声音和背景、话语和知识之间的对话.文化研究不得不变成一种对话,甚或是多重对话、多样对话.因为那是文化研究之所以成为文化研究而非彼此独立的作品集合的原因.

跨学科的需要、挑战和合作问题.作者尖锐地指出:不幸的是,许多学科和一些机构强烈地反对跨学科,经常是以财务紧缩的状况作为理由,打着在自己的学科内部进行跨学科的旗号,其结果很难叫人信服.文化研究是教人们如何去问问题,不是被自己的学科束缚、绑定,而是回应整个世界,以便尽可能找到最好的回答, 讲述更好的故事.

如何走向未来?作者认为,文化研究的前进方向与世界前进的道路问题是不可分离的.两者的未来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两者的未来将部分地由我们的言行来塑造,由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的言行所塑造.文化研究要求我们知识分子重塑自身,改变我们的知识实践,并推动新的知识群体的形成.从中我们看到一代左翼学者深切的社会关怀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还是尼格尔·斯瑞福特说得好,“ 《文化研究的未来》是读起来能让人兴味盎然的著作,它不仅广征博引,而且对现在的情况具有切实的关联.这也是一部颇具勇气的著作:精确地描述出文化研究从来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甚至对文化研究的创始者来说也不例外.但是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在面对这项任务时没有退缩,而且他所强调的未来及想象的政治方面在我看来也是不可置疑的.左派需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它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郎静)

上文结论,本文是关于文化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劳伦斯和《文化研究的未来》和格罗斯伯格相关文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探析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边缘》的二元对立叙事策略
【摘要】戏剧边缘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剧作家苏珊·格拉斯佩尔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作品中,苏珊凭借精细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塑造了一个不走寻常路,拥有自己独立人生追求的女性形象 本文从二.

从《牧师的女儿们》中劳伦斯的生态思想
摘 要劳伦斯在其作品中对工业化的批判在学术界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对工业化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大加挞伐,实质上是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深刻反思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浅析劳伦斯中篇小说牧师的女儿们所蕴含的生态思.

托多罗夫的反神话《日常生活颂歌》读后
托多罗夫1939年出生,早期从事结构主义诗学研究,精通俄国形式主义 1993年日常生活颂歌——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问世时,他54岁 此书行文相当放松,画面分析张弛有致,展现出作家.

《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创作风格
一、鸿篇巨制的史诗风格大伟·里恩一生虽只拍摄16部影片,但部部经典,共获得27项金奖,56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其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拍摄以英国为背景的影片,尤其是对狄更斯的小说.

论文大全